1995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文摘)
专栏:

  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谈一个新课题 
重视防止城市水土流失问题
如果说在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隅,也同样存在像黄土高原那样的水土流失景观,人们或许会觉得可笑。而这,正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城市水土流失。城市水土保持,这一新的概念也因此而产生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这都必然要大兴土木,如房地产开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采沙、石和工业区建设,都会破坏地貌植被和原有水系而产生的严重的水土流失。
城市人口和建筑设施密集、开发建设规模大、机械化施工,忽视水土保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远比农村严重得多,危害也大得多。
以深圳市为例,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房地产热,导致盲目开发,而水土保持工作又没有跟上,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1994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67.7平方公里,比10年前扩大了47倍。
城市水土流失已经引起了各地政府和水利水保部门的关注,水利部对此也十分重视,对这一新的问题,根据深圳、大连和青岛等城市的经验,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凡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地方,都要从战略高度来提高认识。要通过本市造成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搞好水土保持的典型来取得共识,提高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其次,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凡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都应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坚持“三同时”制度,即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不合格不能投产使用。福建省泉州市和山东省青岛市都已出台了这方面的管理方法。
另外,要使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建立一个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城市水土保持要求标准高,安全可靠,因此需要的投入大。青岛市黄岛区从土地出让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国土,效果就很好。
(10月22日《经济日报》孟宪江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专家提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警惕城市“富裕病”增加
1990年与1982年比,城乡居民膳食中植物性食物的比例逐渐下降,动物性食物比例不断上升,其中人均谷类消费量下降10.9%,薯类下降49.9%,而肉类则增加81.1%,蛋类增加200%。
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疾病模式的明显改变,即急性传染病的急剧下降及癌症和心脑血管病的明显上升。
营养学家陈君石认为,当前我国居民营养方面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一类是少数人群尚未解决温饱,需要增加食物供应和提高膳食质量,从而最终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等“贫穷病”。另一类则是膳食西方化导致的“富裕病”增加。对此,我们应充分吸取西方国家膳食结构与疾病演变的教训,提倡和坚持以谷类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适当辅以动物性食物的传统中国膳食结构,并强调食物的多样化和平衡膳食。
我国营养学专家提出的2000年我国人民膳食结构和食物消费量的目标为: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谷类150公斤、薯类36公斤、豆类15公斤、肉禽类24公斤、水产类9公斤、蛋类12公斤、奶类9公斤、蔬菜类120公斤和水果类18公斤。
(10月19日《健康报》王晶珠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科学家包建中提出 
创建三色农业实现三个调整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兼职研究员包建中提出一个构想:创建新型农业即三色农业,实现农业三个战略调整。他的这个构想得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支持。
包建中解释,所谓三色农业,即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新资源)、蓝色农业(海洋生物新资源)和传统的以水、土为主的绿色农业。所谓三个调整,第一是由动物、植物资源组成的二维结构传统农业调整到由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新型农业,地球生物界是由三大生物资源组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因此,“三维结构新农业”亦可称为全面开发地球生物资源的“整体农业”。第二是由陆地生物资源利用调转向海洋水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创建陆地水域并举的新农业。第三是由自古以来的“人畜共粮”转向“人畜分粮”的农业新模式。
为了达到创建三色农业、实现三个调整的目标,包建中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将“革故创新,开源节流”八个字确立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即改革传统农业创建新型农业,开拓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以及加强生物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等,节流的重点是人畜分粮,节省工业用粮及其它。
二是将白色农业的创建付诸行动,当务之急是请国家有关部门将此立项,以便开展有关调查与研究。
(10月3日《光明日报》吴雅丽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乡企6年给农民发薪超万亿
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究竟为农民带来多大利益?全国乡镇企业财务决算显示:去年一年乡镇企业开支的工资总额达300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总额高达1592亿元;比上年增长50%。
如果从乡镇企业工资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的1989年算起,6年时间里全国农民从乡镇企业拿到的工资收入总额已经超过10000亿元。
据全国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去年全国在乡村集体企业上班的员工平均每人一年的工资收入为2892元,比上年净增572元,如果是一位生活在3口之家的职工,其年薪相当于给全家每位成员带来964元的现金收入。这位职工除了给自家小金库积蓄人民币外,还给国库上缴税金1891元,比上年增长668元。
而在我国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的沿海地区,在乡镇企业上班的工人中,年收入超过万元的职工已有相当一部分。
(10月17日《中华工商时报》杨晓平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中国企业刮起“认证风”
自ISO9000像一张“魔证”传入中国后,许多著名企业竞相为之折腰,刮起一股认证风潮。至今已在机械、电子、轻工、建筑材料、化工、医药、食品、冶金等领域开展了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共有3000多家企业获得了近8000张证书,还有200多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
1903年诞生在英国的一只风筝标志是英国标准化协会为检验铁轨而设计的。这只风筝被认为是认证的一个里程碑。在质量竞争和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今天,它已经飞出了大不列颠群岛,这种由第三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证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认证已经成为商品进入工业化国家市场的一个主要的技术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十几个认证委员会和二十几个认证体系机构。在质量认证的水平方面,已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
有关认证的国际指南特别强调认证是“第三方”从事的活动,公正性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当认证进入中国后,许多部门都成立了质量认证办公室,形成行业垄断,这就很难保证第三方的公正性。为推广认证,吸引行业内的企业去自己成立的认证机构认证,各部门经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比如许诺出口优惠等,由于“证出多门”,部门之间的利益摩擦经常发生,既给企业制造了许多麻烦,也影响了认证的权威性。
有一则广告被认证行业内的人视为笑话:某著名酒厂通过国内的一个体系认证之后,又通过了一家外国认证机构的体系认证,非常高兴,特别为此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关于通过这家外国认证的广告。本是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却要做重复认证,造成大量浪费。
面对初期出现的这些现象,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伸出了两只手。一手保护:暂不对外开放中国的认证市场,还出台了外国认证机构在中国的管理条例;一手管理: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鼓励监督认证的发展和交流,防止垄断。比如在认证委员会里,任何一方面的代表不得超过1/4,都不拥有决定权。
中国最初推行认证制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方面是帮助企业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中国的认证机构目前不抓住时机,赶快提高自己的认证水平,不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话,那么保护将失去意义,中国的证书的有效性将受到怀疑,这将不利于国际互认,不利于中国认证与国际接轨。
(10月21日《文汇报》依群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十年后我国只生产绿色冰箱
根据《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中国轻工总会家电办公室和家电协会不久前确定,在今后的10年时间里,我国家用电冰箱工业将逐步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2005年后只生产对大气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绿色冰箱”。
目前,我国冰箱行业每年消费近1万吨臭氧层消耗物质,如采用其它物质替代,所需要的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费用高达2.6亿美元,这对于我国尚在成长中的冰箱行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几年来,我国冰箱企业一直积极筹集资金,开展替代技术和替代品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目前,海尔集团、长岭集团、科龙公司、万宝集团等国内大型冰箱企业已经采用替代技术,实现了批量生产。1994年我国共生产了50万台“绿色冰箱”,削减臭氧层消耗物质629吨。
(10月20日《羊城晚报》邹清丽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金华市提出 
塑造地区形象三大系统
浙江省金华市在历史上曾经发出过耀眼光芒,人才辈出,文化兴盛,商贸发达。然而近年来,金华无可否认地落后了。于是金华市新的领导班子提出要重塑金华新形象。
市政府经过反复摸索研究,认为,地区形象是由三大系统30多个要素构成的,三大系统和要素分别是:
(一)理念识别系统
  ⒈地区整体价值观 ⒉座右铭 ⒊精神标语 ⒋为官观 ⒌为民观
 ⒍人才观 ⒎科技观 ⒏伦理道德观 ⒐法制观 ⒑真假观 ⒒善恶观 ⒓美丑观 ⒔效率效益观 ⒕公平效率观 ⒖经营哲学。
(二)行为识别系统
  ⒈市民形象 ⒉政府形象 ⒊企业形象 ⒋工人形象 ⒌农民形象
 ⒍商人形象 ⒎知识分子形象。
(三)视觉识别系统
  ⒈城镇体系 ⒉农村形象 ⒊中心城市布局 ⒋对外交通 ⒌街道形象 ⒍历史文化遗迹形象 ⒎园林绿化 ⒏旅游景点 ⒐环境卫生形象 ⒑基础设施形象 ⒒产品形象 ⒓标志、符号。
(10月24日《市场报》蒲心文文 曾凡清墒)


第8版(文摘)
专栏:

(10月15日《羊城晚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