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一生节俭,一生奉献
——记优秀共产党员张楷
边延云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离休老干部张楷同志,走过了87个风雨春秋,静静地离去了。
张楷同志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1956年转业到石油战线,参加了闻名于世的大庆石油会战,曾任石油部行政司副司长、北京石油学院总务长和大庆市副市长等职务。无论走到哪里,处在何种岗位,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离休后仍然保持老革命的本色,多次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院优秀共产党员;获总公司先进老干部工作者荣誉称号,曾两次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张楷同志在5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时刻以党的利益为重,把自己溶入党和人民之中,他一生节俭,一生奉献,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张楷同志病重期间,曾多次恳求医院和党组织不要进行抢救,为国家多节省些医药费。他说:“这是我最后的心愿。”他还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要铺张浪费。病魔无情地折磨着张老,1995年3月17日张楷同志在弥留之际立下了遗嘱:“我财产不多,自愿将其中的1/3(6600余元)交纳党费,尽一个党员最后的义务;1/3(8000余元)捐给家乡的小学校,建立助学基金;剩下的留给老伴支配,这么多年家里都靠她支撑着。儿子女儿都大了,能独立生活,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我把这几枚勋章留给他们,希望他们为社会多做好事”。
张楷同志一生克勤克俭,他离休早,工资比较低,他和老伴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从嘴里挤出钱,捐助家乡的农业建设和教育事业。可当你走进张老的家,几乎看不到一件时兴的摆设,最“奢侈”的就是一台电冰箱和孩子淘汰的旧组合柜,其余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按他的话说:“在吃、穿、用上都要讲实在,不追求高标准、新款式。”平时,老两口总捡最便宜的菜买,稍贵点的豆制品他们都舍不得吃。张老为人乐观,他常说:“伙食营养够就行了”,一些不知情的人说他真“抠门”。可正是这个“抠门”的老人从50年代起就不断拿出自己的工资捐助生活困难的同志。一次他听说有位同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便立即送去几十元钱以解燃眉之急。没有人知道张楷同志到底捐了多少钱和物、帮助过多少有困难的同志。但许许多多的同志在他默默奉献的精神中,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同志之间的真情。
张楷同志在用钱方面,对自己很“抠门”,对国家对人民却很大方。从1982年至1991年间,他先后向家乡捐款3500元,支援家乡的农业建设、修建小学校舍、建立学生奖励基金。张老从1990年开始,坚持每年“六一”儿童节为家乡小学校捐书。他不顾80多岁的高龄,让老伴陪他乘坐公共汽车去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购书,每次都要购买百元以上的图书,自己动手打包寄给家乡小学校的孩子们。张老这份真情和对下一代的关心深深打动了家乡的亲人和所有的孩子。乡中学初二学生李长寿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写道:“张楷爷爷是咱家乡人,他把多年节俭攒下的钱支援了家乡的农副业生产和教育事业,他的高尚品德给咱们家乡带来了光荣!我要学习他的思想品德,为家乡人民争光。”孩子的话说出人民对这位老党员的崇敬和爱戴。
张楷同志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有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疑会在人们心中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人民将永远铭记和怀念这位一生节俭,一生奉献的老共产党员。


第10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刘少奇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
——写在《刘少奇一生》出版之际
黄峥
今年11月24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诞辰97周年。中央文献研究室计划编写由我执笔的《刘少奇一生》,中央文献出版社安排在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出版发行,我感到非常高兴。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为这样一位历史伟人写一本普及性传记,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今天,当我终于把《刘少奇一生》奉献在读者面前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感受油然而生: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中国这个情况极其复杂的东方大国里,成功地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革命,把中国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们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中华民族的大英雄!每一个正直的爱国的中国人,都值得为拥有他们而感到骄傲!
回顾中国革命的艰巨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自从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革命阵营的面貌焕然一新,革命的发展从此势如破竹!邓小平说:“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8页)我通过撰写《刘少奇一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19世纪末叶似乎是集中诞生中国革命伟人的年代。毛泽东1893年12月出生于湖南中部的丘陵小村韶山冲。5年之后,刘少奇在同韶山冲仅一岭之隔的另一个冲——炭子冲出世。从韶山冲到炭子冲,相距不过30公里。在刘少奇诞生这一年的3月,周恩来诞生于苏北古城淮安,两个人的生日只相差8个月。而出生于四川仪陇县农民家庭的朱德,也只比毛泽东大7岁。多年以后,这些中国革命的领袖们从不同的方位走到了一起,在中华大地上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1922年5月,毛泽东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和夫人杨开慧住在长沙市小吴门外清水塘。8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从上海来到长沙。就在清水塘22号的一间小房子里,毛泽东、刘少奇第一次会面。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两位革命者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合作奋斗,共同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2年9月,毛泽东派刘少奇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刘少奇在领导安源路矿大罢工运动中崭露头角,很快成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5年在广州当选为首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占了统治地位,毛泽东、刘少奇都受到错误的打击。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刘少奇从此如鱼得水,在总结白区工作经验、清算错误路线、开创华北工作新局面、发展华中根据地等方面贡献突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一些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不约而同地推崇刘少奇。陈云9月11日发言说:过去10年白区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在刘少奇同志到白区工作后才开始改变,刘少奇同志代表了过去10年来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陈云郑重提出:有些干部位置摆得不适当,要正位,如刘少奇同志将来的地位要提高。王稼祥发言说:“过去中国党毛主席代表了唯物辩证法,在白区刘少奇同志是代表了唯物辩证法。”任弼时等同志也讲了同样的意见。康生在9月29日的发言中还主动检讨了自己在白区工作政策上同刘少奇的分歧,说他过去反对刘少奇反错了。他还说:主观主义的错误路线把白区工作弄光了,如果那时中央是刘少奇负责,情况将是另一样。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写了《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和《关于1931年至1935年1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两个重要文件,里面多次肯定刘少奇,称赞“他是很好的与很老的群众领袖”,“正确的领袖人物”,“刘少奇同志的见解之所以是真理,不但有当时的直接事实为之证明,整个‘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执行时期的全部结果也为之证明了。”
刘少奇当时还在苏北担任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1941年10月3日,毛泽东不等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就发电报要刘少奇回延安。1943年元旦,为欢迎刘少奇自华中归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新落成的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盛大的新年晚会,毛泽东、朱德等都出席了。
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作出了几项重要决定:毛泽东任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主席;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中央书记处,负责全党的日常领导工作;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之下设宣传、组织两个委员会,毛泽东任宣传委员会书记,刘少奇任组织委员会书记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担任中共中央的主席。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但职务只是补选为政治局常委,担任中央总书记的是张闻天。那么为什么大家早就叫他毛主席呢?这是因为毛泽东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36年底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人们称呼他毛主席,是从那时起形成的习惯。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第一次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表明他在中国共产党内实际上已上升为第二把手。这是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员的开始。
1944年5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利用抗战相持阶段敌后相对稳定的环境,召开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然后举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4年5月21日,扩大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正式开始。会上首先通过一个决议,成立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朱德、周恩来五人组成的主席团,负责中共中央日常领导工作,书记处和政治局停止行使职权。
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这个五人主席团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稳定的领导集体。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断断续续开到1945年4月20日,历时11个月。全会结束后紧接着召开中共七大,五人主席团成员又作为中共七大主席团的五位常务主席,继续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所以五人主席团实际上一直工作到中共七大选出新的领导班子才结束使命。而这五位常务主席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全部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充分说明了这个班子的众望所归和久经考验。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应邀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在毛泽东不在延安的40多天中,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从此以后,中共党内形成了一个惯例:在毛泽东外出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或主持中央工作。这一惯例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解放战争时期,为便于灵活、及时地指导党政军各方面工作,也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中共最高领导的神经中枢都能正常运转,中共中央决定书记处五位书记分成两套班子。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组成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1949年12月毛泽东赴苏联同斯大林会谈,中共中央决定在毛泽东出访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刘少奇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1957年后毛泽东提出他本人不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1959年4月,刘少奇继毛泽东之后当选第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形成的“毛刘周朱任”的中央领导集体(任弼时于1950年逝世),在中共八大又一次得到确认。同时,刘少奇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朗化,为党内同志和国际人士所公认。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他在会见时问毛泽东:“主席现在是否已经明确,你的继承人是谁?”毛泽东当即答道:“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蒙哥马利又问:“刘少奇之后是周恩来吗?”毛泽东说:“刘少奇之后的事我不管。”
毛泽东是有意要向蒙哥马利挑明这一点的。在同蒙哥马利会见的前一天,毛泽东同负责接待这位元帅的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熊向晖和总理办公室秘书浦寿昌说了这样一段话:“八大通过新党章,里头有一条:必要时中央委员会设名誉主席一人。为什么要有这一条呀?必要时谁当名誉主席呀?就是鄙人。鄙人当名誉主席,谁当主席呀?美国总统出缺,副总统当总统。我们的副主席有六个。排头的是谁呀?刘少奇。我们不叫第一副主席,他实际上就是第一副主席,主持一线工作。刘少奇不是马林科夫。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改名换姓了,不再姓毛名泽东,换成姓刘名少奇,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以前,两个主席都姓毛;现在,一个姓毛,一个姓刘。过一段时间,两个主席都姓刘。要是马克思不请我,我就当那个名誉主席。”
但毛泽东不赞成称“继承人”。他说:这个名词不好,我一无土地,二无房产,银行里也没有存款,继承我什么呀?红领巾唱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叫“接班人”好,这是无产阶级的说法。
这期间,毛泽东还提议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为此专门作了决定,并组成了编辑班子。
这些事实说明,刘少奇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经过了长期的革命历史考验,是由于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历史形成的。如1963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红旗》编辑部文章《关于斯大林问题》时,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改为“早在二十年代末期和整个三十年代,随后又在四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以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就又一次说明了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当然,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这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八大以后,刘少奇在第一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领导工作,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1962年毛泽东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后,情况逐渐复杂起来。由于对政治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党内“左”倾思想的抬头,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刘少奇被迫离开领导岗位。这里面的教训是极其沉痛的。但正如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所说:“历史对新中国的每个创建者和领导者都是公正的,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功绩。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一样,刘少奇同志将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10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学习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
全心全意做一个好党员
周里冰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建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关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学习刘少奇党性修养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
一、加强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马列主义理论的修养决定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方向、政治理想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党员党性修养的思想基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的水平如何,就看他是否具有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能把这种“伟大而高尚的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也就是看他能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否做到马列主义的真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际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刘少奇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青少年时期,他就追求真理,投身革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中逐步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对敌斗争中,他曾经两次被反动军阀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不论在出生入死的白区斗争第一线,还是在领导开创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危险关头,以及在建国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的困难时刻,他都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最切实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活生生的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他在“文革”时期处境最艰难的时刻,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表现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无限信仰的伟大胸怀和气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我们学习和发扬刘少奇这种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想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顽强奋斗的精神,更需要我们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共产党员共产主义信仰和坚强的党性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一个具有高度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的党员,一个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员,在伟大的改革中就应该做到:既坚持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又满怀信心,脚踏实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又积极地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加快经济的发展;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动摇,又能大胆地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成功和有益的建设经验。这样,他就能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或者在本岗位上带领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就能造福于民,取信于民,就能当好人民的公仆。
二、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刘少奇指出:“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这就告诉我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利益,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坚决地、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能真正大公无私,没有离开党的利益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和私人打算存在,真正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共产党员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刘少奇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就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个利益、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领导白区工作和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也仍然如此。60年代初,正当我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困难的时候,他担当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领导重任。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左”的思想错误,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他在中央召开的7000人大会上,提出了“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五不怕”精神。在“文化大革命”中,当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和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仍能以党的利益为重,“委曲求全”,“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个共产党员,由于只有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没有离开党的利益而独立的个人目的;所以,他就能够做到:有很好的共产主义道德;有最大的革命勇敢;能最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能最忠诚、坦白和愉快;也有最高的自尊心和自爱心。
我们学习刘少奇这种立党为公、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就要自觉地抵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热潮中存在的“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就要讲大局、讲奉献、敢挑重担,敢于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开辟工作;就要脑子里时刻装着全体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要时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不搞个人英雄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就要秉公办事,勤政廉政,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将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服务于人民,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才是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
三、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党的纪律修养,增强维护团结统一的自觉性
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只有坚强的、团结一致的党,才能带领千百万党员和群众去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既要有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思想的一致,又要有组织上、行动上、纪律上的一致。如果没有组织上、纪律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思想上的一致便无法体现。而“民主集中制就是保证党的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统一的具体形式。”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刘少奇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发挥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来反对党内的坏现象,克服党内的分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巩固、发展和前进。”
刘少奇长期在党的领导岗位工作,他总是以党组织中普通的一员来要求自己,模范地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当他在党内斗争中几次受到不应有的批评、打击和处分时,他总是诚恳地作自我批评,一切从维护党的团结出发,服从组织上对自己的处理,他对党的赤胆忠心日月可鉴。60年代初,他作为党中央副主席和国家主席回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他一到湖南便向湖南省委农村工作处报到,声明自己是工作队成员之一,同样接受省委和工作队的领导。他每次下基层调查蹲点,总是要向地方党组织打招呼,表示他这一段时期的活动服从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中央如有什么指示,也是先传达到他所在的地方党委,然后再由党委传达给他。刘少奇的民主作风堪为楷模。
我们学习刘少奇,做遵守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的模范,就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决定,坚决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保持与中央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党组织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切实做到在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充分民主,保证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就要把加强党内监督机制与每个党员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结合起来,把开展经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与严肃执行党的纪律结合起来,保证党组织机体的健全和团结的巩固。
四、加强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作风修养,永葆廉洁奉公、忠于人民的本色
“艰苦奋斗”和“善于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又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干部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做人民公仆的一个法宝。依靠这个法宝,我们党夺取了民主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今天发展和巩固这个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离不开这个法宝。刘少奇指出:“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他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同人民同甘共苦共患难,能够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不在人民面前摆任何架子;他有事找群众商量,群众有话也愿意同他说。只要我们的党是由这样的党员组成的,我们就永远有无穷无尽的、不可征服的力量。”
刘少奇自己就是一位对人民群众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的好党员。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特权思想,认为“在人民内部居于特权地位,对于自己说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侮辱。”1961年4、5月间,刘少奇深入湖南家乡作了44天农村调查。他轻装简从,身穿和普通农民一样的布衣服,仅带着身边几名工作人员。既无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领导陪同,也无任何形式的迎送和接待。他不住宾馆和招待所,而是住在生产队的饲料房,睡的是门板床。他一户一户地到农民家中察看,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他找农民召开座谈会时,就让自己的工作人员代替农民去插田,生怕耽误他们的农活。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的互助精神”和“真正的平等精神”,体现着“人民公仆”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的崇高风范。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发扬刘少奇这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永远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同志经受不住金钱利益和灯红酒绿生活的诱惑,沾染了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的不良风气,忘记了共产党人的劳动人民本色,甚至贪污腐化、违法犯罪,这都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深刻警惕的。一个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共产党员,绝不应为眼前的欲物所驱动,绝不能为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而失去理智,绝不能因小失大,利令智昏,玩物丧志。而应该时时刻刻要想到共产党人的根本责任和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正气,压倒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邪气;永远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和他们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好党员。
宁乡是刘少奇的故乡。在这块创业热土上为官一任,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继承刘少奇遗愿,牢记领袖教诲,加强党性修养,为建设家乡、致富百万人民而竭诚尽智,全心全意做一个好党员,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宁乡县委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