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边远人家

  写在帕米尔高原的爱
秦后彬
驼铃、黄沙、残阳、孤烟,还有那钟声缭绕的教堂。不知怎地,我的笔一触到路兰生这几个字,荒凉的塞外风情便涌上心头。30多年前路兰生曾怎样走过丝绸古道,穿过茫茫弋壁,为什么她一去那里,就扎下深深的根?
我惊异地发现,土曼河畔,那两千多年的文明古城疏勒——今天的喀什,这座维族人口占74.62%的城市,载歌载舞几千年的维家人,在本世纪60年代,才开天辟地第一回真正拥有了维族文字的数理化教材。而文化使者正是翻译这套教材的路兰生,那个在南疆城乡、维吾尔族兄弟中广泛传诵的女教师路兰生。
听说,每每黄昏时分,路老师家的窗口,总会飘出她的丈夫吾斯曼那悠扬的琴声和路老师那温婉的唱词:昭君出塞马啸啸/愿借琵琶写汉朝/一曲离怨边月冷/惆怅故乡万里遥……
旭日在首都冉冉升起时,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星闪烁。难道让一个古老民族的教育事业也如时空的分布,永远落后下去?
1961年3月,乌鲁木齐依然寒意瑟瑟。在人头攒动的车站,一个身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浅蓝色工作服的姑娘,背负着沉沉的行囊,正静静地等着上喀什的长途客车。库尔勒、阿克苏,车窗外移动着的幕幕萧条景象,让她有些茫然,只有无声的泪水浸湿了那个印着“毛主席语录”的日记本。当初怀着一颗红心所写的日记,如今字迹也模糊了……
“……别了!留下我四年大学生活的西北民族学院,别了!爸爸、妈妈,还有哭喊着要跟我同去新疆的妹妹。亲爱的爸爸妈妈啊!请理解女儿的心愿。请放心!我一定和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建设一个美丽的新疆,来回报你们的养育之恩。”
——1959.8.5·《路兰生日记》
“……怎么不让我到最偏远的地方去?我志愿赴边疆,可不是到这儿享福来的。昨天的一家报纸上,我看到一条南疆急需教师的消息,于是匆匆提笔写了志愿赴南疆工作的申请书……”
——1961.2.9·《路兰生日记》
即使在那个火热的时代,也抵抗不住个别的人性丑恶。路兰生,这个思想纯净的女大学生,做梦都未想到,自己的正义之举被奚落为“假积极”、“假正经”、“挖空心思当样板”。于是,当然是她去解释、分辩、质问。结果愈是这样,愈把事情弄糟。她走时不但没有佩带大红花去喀什,却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发配去了喀什。
一个仅满20岁的姑娘,被戴上老右的帽子,那样度日是多么艰难啊!她曾多次徘徊于土曼河畔,想一死了之,以示政治上的清白无辜。正在这选择生与死的迷惘时,与自己同一个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吾斯曼却向她倾吐了爱的心声。路兰生听说过,这个黝黑脸堂、魁梧身板、幽默达观的维族汉子,是17岁就入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的高材生。难道他不知道,在那个“文攻武卫”的年代,与右派相爱是要冒风险的。况且,异族通婚,是族人难以容忍的。可是,吾斯曼全然置之度外,他不相信,这个坐在自己对面只知埋头工作的姑娘,多才多艺,教起书来,学生都说她亚克西,怎么会是一个右派。于是,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她跟他学维语,她说维吾尔文化幽默智慧。他跟她学汉语,他说汉文博大精深;他们互相学习,开始面对面地学,后来手拉手地学。心与心的碰撞,必然迸发爱的火花。
吾斯曼跟右派路兰生恋爱的消息顿时传开了。领导开始找他谈话:吾斯曼,你麻达(问题)的有,你这样有前途的人,怎么找一个右派做妻子呢?听了领导的话,吾斯曼这直爽的汉子有些激动地说:“这个帽子一定扣错了!一个女娃娃,为了振兴我们维吾尔族的教育事业,志愿赴边疆为我们工作,万里迢迢,举目无亲,一个心眼为了另一个民族……这样的人,怎会是右派呢?”领导听了吾斯曼的话,气得当即拍桌子呵叱道:“你如好坏不分,再和她来往,就开除你的党籍,撤消你的公职……”但吾斯曼坚信,历史是人民写的,事情总有一天会搞清楚的。
一个维族男子汉的博大胸怀,支撑了一个汉家女的精神世界。
在这片国土上,唯有给维族人灿烂文化的额尔齐斯河向西奔流不息,是否给她倾注些黄河文明的乳汁?为此,路兰生把十多类不同学科的汉语教材译成维文。
一间挡不住风,遮不住雨的破旧库房,一下子变成了“女右派”路兰生和心上人吾斯曼新婚的洞房。没有花前月下,只有创业的艰辛,不同的文化背景并没有成为彼此心间的障碍。批斗、审查、漫骂、毒打,路兰生受到这种非人待遇,常常是精疲力尽,伤痕累累。每当这时,吾斯曼(此时他被剥夺了参加组织生活的权利)早早地站在审查室外面,默默地接她回家,为她抹去心灵的创伤,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动力,路兰生感到:人世还是有温存的,自己一定要为边疆,为维吾尔族做些有益的事。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埋首于翻译工作。她来喀什工作时,发现这儿竟没有一套维文的数理化教材,于是便致力于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吾斯曼时,这个维吾尔族的大男人竟激动得哭了。是啊!这么多年了,维吾尔族人还没有一套自己的教材,少年时代由于没有教材,他和自己那代人吃了不少苦头。如今自己的妻子,一个被打为“老右”的汉家女,竟然要做男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自己作为维族父老乡亲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怎么就未想到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呢?为此,他成了妻子的坚强后盾。
女人干一件事业很难,女右派要干一件事业难度可想而知。一次,当她被造反派头子一脚踢倒地时,眼看鞭子就要劈头盖脸地打来。突然,一声断喝:“不许打人!不许打人!”路兰生的同事,维族教师吐尔地塔拉冲了过来,用自己的手掌挡住了这狠狠的一鞭。鲜血从他的手上流了下来,但他毫不顾及,只是喃喃地说:“你们放了她吧!她是咱维族的亲人。”“亲人!亲人!”路兰生心里反复叨念着,热泪滚滚而下。挨打被批,她没流过一滴泪,这句“亲人”的称谓,让她流下泪来,让她激动多年甚至一生。
养育维吾尔族祖祖辈辈的帕米尔呀!在这方孕育了灿烂文化的土地上,路兰生一家那破旧的窗口,灯光如豆,在深沉的暗夜里闪烁了十多年,路兰生就在那窗下笔耕了十多年。由于是“老右”,政治上受虐待不说,经济上也管得很紧,将近20年,路兰生每月就领二十五元的生活费,这点钱连买资料都不够。养家糊口,举步维艰,即使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物理》、《化学》、《数学》、《生物》、《中国近代史》等10多类教材,共300万字的一套教科书终于问世,成为文革后民族师范第一套教材,填补了民族师范维文的空白。
顾不上求索的辛苦,路兰生又投入新的翻译工作。她深知,维吾尔族是一个好运动、爱好体育的民族。不可不把排球、足球的打法、比赛规则翻译成书,这为维吾尔族提高民族素质是有好处的呀!用她自己的辛勤,路兰生又为维吾尔人民献出丰硕的成果,翻译了《篮球比赛规则》、《排球比赛规则》。
星星闪烁,时光流逝,1976年,路兰生戴了17年的右派帽子终于摘掉了。按规定,她可以离开南疆,离开这方她洒下辛酸泪水的地方,回到西安古城,回到父母双亲那里。年迈的老人多么需要女儿、女婿来到自己身旁,带带小外孙,享受天伦之乐。担任大学教授的父亲到西安给她找了一个好单位,给她提供一个发挥特长的环境。这一切的一切,路兰生又何尝不渴望呢?连吾斯曼都劝起妻子来。为了妻子有新的生活,他愿意离开生养他的帕米尔,随路兰生举家迁往西安。然而,大江南北把“十年动乱”的损失夺回来的呼声日益高涨,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兄弟姐妹迎来科学的春天,祖国又投入新的建设之中。而帕米尔这方土地上,更是百废待兴,教育事业尤其需要跟上去。当初,自己来这里又是为了什么呢?路兰生质问自己,她深知,自己已离不开这方土地这方人。
父亲去世了,接着母亲又去世了,两位老人在弥留之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再三叮嘱小女儿,等你大姐回来时,让她带一条洁白的哈达,挂在我们的坟前。善良的老人啊!在临死前都未看上女儿一眼,只凭20年前的记忆,努力地想象着那个甩着大辫子的女儿向他们走来。(可他们很难想到,女儿已是未老先衰,已和他们一样鬓染秋霜。)在他们永别人世时,路兰生正穿行在喀什乡下的角角落落,散发着维族孩子要接受教育的宣传资料。
祖国啊!给我一根纤绳吧!让我把汉维两个民族的情和爱紧紧拴在一起。面对生活,她并不想攀摘荣誉的花环,只是紧紧拉住那根沉沉的纤绳。
“……编辑同志,我叫米力古,是一名大学教师。今来信,想借贵报一角,寻找我的阿娘。事情是这样的,30年前,在我刚刚出生时,我的生母因病住院长期治疗,无法哺乳。听爸爸说在那个困难的日子,可能有饿死的危险。可是一名汉族女教师得知消息后,竟主动找上门,给我喂奶,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等我稍懂事时,才得知自己虽是维族人,是一个汉族女性给了我生命。多年来,我一直寻找着她,只知道她是一个教师(听说当时她是右派,不肯讲名字),连她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可是,我很感激她,是她的精神鼓舞了我上师范大学,当一名教师。为此,我非常想念这个汉族阿娘,非常想找到她,见到她……”
后来,报纸刊登了这篇题为《我的汉族阿娘在何方》的来信。再后来,这个名叫米力古的大学教师也找到了她的汉族阿娘,她就是路兰生。
老师像妈妈一样,路兰生的维族学生都这么说。
在莎车、在巴楚、在喀什的各所学校,担任老师的几乎都有路兰生的学生,谈起师校的生活,谁个不提路老师。疏附县乌帕尔乡中学汉语教师塔吉古力、巴楚县色力布亚中学教师艾斯克尔沙地克,他们都是由于家贫而差点断送学业的,可当路兰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当即表示在经济上援助他们,使得他们终于考上了师校,还成了路老师的学生。30多年来,有15名孤儿都考上师校后,拥有路兰生这样一个老师妈妈。
作为一名汉族教师,路兰生和丈夫吾斯曼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在共和国这片土地上,只有56个兄弟民族同携手,建中华,才能有各民族的兴旺发达,才能有国家的事业腾飞。在教学中,路兰生给自己的维族学生们讲沙俄践踏新疆,屠杀维族同胞的血泪史,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英雄壮举;讲述林则徐治理新疆,民殷物阜的美好故事。让维族学生们在少年时代便认准一个理儿:维汉两个民族是不能分离的,只因为他们和各民族一起,拥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36年一晃即过,当年甩着大辫子的女大学生路兰生,如今已是年近花甲,华发满头。她已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帕米尔高原。(附图片)
图为路兰生夫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工作者手记

  共和国,心中的太阳
南瑶
这是一对普通的夫妇,这是一段不平常的故事。
路兰生与吾斯曼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在他们身上却凝聚了中华民族共有的刚直、坚韧、善良、智慧的美德。在遥远的帕米尔高原上,他们谱写着深沉、凝重的爱之歌。这爱,已不仅仅是夫妻情、民族情,这是各族儿女共同燃烧于心间的对祖国深深的爱,对人民眷眷的情。
30多年前,维吾尔族小伙子吾斯曼真挚的爱,在风雨中支撑了汉族姑娘路兰生的精神世界。30多年间,他们又把共同的爱倾洒在了帕米尔高原。是他们用心血编织了一道道知识的彩桥,用爱心温暖了一颗颗孤寂的心灵。因为在他们的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个共同的声音:在共和国这片土地上,只有56个民族同携手、建中华,才能有各民族的兴旺发达,才能有国家的事业腾飞。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刚闭幕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一幕幕动人的情景。那些从海岛、山寨、大漠上走出来的各族儿女,相互间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的亲近感,就像一群久别的老朋友。他们互致问候,彼此赞美着对方的民族服饰;开幕式上,就要上场的各族姑娘们还忘不了再照一遍小镜子,互相帮忙修整着对方的衣饰,那样的欢喜与自豪从她们的脸上歌声般毫不保留地飘溢出来;赛场上,斗智斗勇的各族健儿各显身手,而赛场下面,在各族群众共同的喝彩、加油声中,在各族运动员意味深长的拥抱、握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会歌中那句“共和国的太阳,是我们共有的金牌”的深意。在那里,各族儿女交流比赛、表演技艺,交流习俗与文化,也交流着款款情谊,绣球、荷包、哈达、米酒……深情在这里弥漫,尽管他们有的还语言不通,但是挥一挥手,祝福仍然无声地在掌心间默契地传递……
在共和国广袤的大地上,在祖国边陲辛勤耕耘的各族儿女中,还生活着许许多多像路兰生、吾斯曼这样平凡的人们,他们有的倾其一生心力甚至几代人都在为民族团结的伟业默默奉献着,他们平凡而赤诚的爱心温暖在天涯、海角、高原、大漠,因为共和国的太阳永远在他们心中闪耀。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从服饰变化看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江红李晴扬
色彩艳丽、风情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蕴涵着草原和山寨的民风古韵,而同这些传统服装搭配的长筒丝袜、名牌运动鞋又带来了现代生活的气息。这是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到处可见的一幕情景。
透过这些服饰的变化,可以强烈感受到各民族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他们对现代文明和商品经济的融入和认同。
在赛场上徜徉,会发现各少数民族的服装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质地,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真丝绸缎、新潮面料代替了传统土布;一些民族还大胆引进现代时装的款式和造型,色彩上更是艳丽无比。
徐永梅来自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从她恰到好处的化妆和得体的衣着打扮,看不出她是傣族农家女。她说,过去傣族女性一套衣服穿一辈子;而现在,哪个姑娘没有成箱的漂亮衣服?
随着同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少数民族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同时,对现代的流行服装也同样喜欢。
表演上刀梯的龙钟树,是典型的苗家男子。他的家乡贵州松桃县金杠村过去是个穷山沟,但自6年前建起民族旅游村,那里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村里每年接待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游客,旅游业使该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经贸洽谈,兴办企业,使西服成了苗家男子必备的“工作服”,而苗族女性也经常穿起了现代时装。蒙古族的庆格勒巴依尔是骆驼表演队的教练。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阿拉善盟,人们过去穿蒙古袍,以骑马放牧为生。现在越来越多的蒙族人走进了工厂和机关,开始改穿现代服装。特别是年轻人更喜欢牛仔裤、T恤衫和流行时装,只有在过节时才穿上自己精心设计的传统服装。
服饰的变化也反映出少数民族观念的更新。过去,不少民族都有自己固定的传统服装颜色,显得单调而沉闷;现在许多民族都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改进了自己的民族服装,使之既实用,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少数民族服装上的这种明显变化,折射出他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过去,经济落后、固守传统,使他们与外界缺少联系;如今,商品经济的大潮正遍及内蒙草原、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彝山苗寨。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习惯于自给自足,耻于做生意也不会做生意。今天,频繁的经贸活动改变了他们的传统习俗,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民族如果具备了开放、开拓的意识,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必然会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繁荣。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走向共同富裕笔谈征文

  确立城市民族工作新思路
李金涛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九五”期间和到201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前沿的城市环境中,民族工作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好中心城市发达的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日前在四川省成都、重庆召开的十九城市民委主任联席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大城市民族工作部门的同志们畅谈了想法。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民族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最突出的如边疆少数民族进城经商和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建设的问题,因城市工作涉及面大,影响广泛,尤其是在民族关系方面的反映动辄牵涉全局,波及各地区乃至全国,其重要性已引起中央和地方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我认为,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与全党的工作中心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要做出成绩,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
第二,城市民族工作要与全国的民族工作结合起来。城市民族工作是全国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条件,如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城市的窗口、桥梁、辐射作用,积极协调,做好发达地区支援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工作,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城市民族工作要与城市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城市民族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要下功夫研究城市的功能、作用,如开展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使理论界和政府工作部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对民族工作中一些具有超前性、预见性的重要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党和国家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第四,城市民族工作要与建立跨世纪工作体系结合起来。城市民族工作部门自身的建设上,要从建立跨世纪的民族工作体系的高度,从干部的知识结构、工作的适应能力、现代化的办公基础条件以及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激励制度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增强民族工作部门的凝聚力,真正实现有所为有所位。目前我国各内地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民族工作在各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和充分认识下有了新的开拓,对全国的民族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而且随着到本世纪末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民族问题将是这一发展过程当中将要遇到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伊敏,璀璨的草原明珠
浦阳江
“高高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夏末秋初,正是草原水草丰美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伊敏河边。在这里,一个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伊敏煤电工程已经初具规模。随着华能东电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伊敏这颗草原明珠将光照草原,惠泽四方。

伊敏煤电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是国务院批准的煤电联营建设单位。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世界上四大优质草原之一,而且其地下储存大量低磷、低硫的优质褐煤。仅伊敏煤田适于露天开采的经查储量就有21.26亿吨。据华能集团副董事长王鉴三介绍,新成立的华能东电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刚开始是组建于1976年的伊敏河矿区指挥部。1991年按国家能源决策部门“最终产品是电”的原则成立了伊敏煤电联营公司。这次在联营公司的基础上由华能集团和东北电力集团两家按股份制重新组建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伊敏煤电工程开发建设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创业者前仆后继的努力下,一座生产、生活设施齐全、发展后劲足的能源小城市已经崛起在沉默千年的伊敏河畔。通讯、交通、供排水等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职工及子女教育已形成体系,文化体育和医疗保健等设施都已具备。
据了解,在伊敏煤电工程近9000名职工中,有17%的人来自蒙古、鄂温克等11个少数民族。煤电工程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牧民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伊敏煤电工程的建设是我国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能源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我国东北原煤炭基地产量的减少和东北当地煤炭自用量的增加,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煤炭出关的格局进一步强化。开发我国内蒙古东部的褐煤资源,将一次能源褐煤就地转化为二次能源电力,向东北电网送电,对东北及我国内地的能源平衡和减轻煤炭外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伊敏煤电工程还肩负着我国大型煤电一体经营企业试点的任务。对于发热量不高的褐煤,就地转化是最有效的开发资源方式。
蒙古族干部、伊敏煤电公司副总经理宝玉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说,伊敏煤电工程虽然地处偏远,又处在民族地区,但其开发和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伊敏一期工程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装机两台50万千瓦俄罗斯超临界机组,配套建设500万吨的露天煤矿。伊敏河谷湖泊星罗棋布,地势平坦,建设中的电厂工程条件优越。按计划工期,一期工程的1号机组及配套的煤矿工程应于1996年末投产。二期工程在2000年前建成投产。此外,地处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的宝日希勒煤电储量达40多亿吨,有关部门已批复宝日希勒露天勘探区和电力工程,也由伊敏煤电公司负责落实规划和建设。这样,呼伦贝尔盟地区的火电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千瓦以上,相当于整个东北地区装机容量的1/3。伊敏工程的建设者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大型能源工业企业将屹立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国家民委表彰见义勇为少数民族代表
本报讯日前,国家民委在京召开表彰大会,表彰第四次全国人民群众见义勇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100名先进人物中的尼玛等11位少数民族先进分子,同时授予他们“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常务副主任陈虹等领导同志出席了表彰大会。(田宏亮)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水族情话。本报记者任维东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新一代白族导游小姐。本报记者王霞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