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滨都里漫步
田峰泉
公元1194年,已经成为“护国大法师”的丘处机回乡在他的出生地滨都里建造了滨都宫,计有药王殿、玉皇庙、雷神庙、滨都宫、滨都里、鲁班庙、丘祖殿、范祖殿以及为他母亲建造的胶东少有的砖塔,还有戏台、旗杆、石狮等一干壮门面的东西。从此,滨都宫香火鼎盛,滨都里名闻天下,拜谒者不绝于途。因此,元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写道:“天下道院,武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
然而,眼前的滨都里却只是一个面对滨都河的小向阳坡,坡上尽生苹果树,衰草哀哀,几片经霜的红叶在阴冷的秋风中瑟瑟发抖。地里遍布瓦砾,倒伏的玉米秸、菜豆蔓一片狼藉。在密密的杂草丛中,我拣起两个被主人遗弃的青皮南瓜;在破砖碎瓦砌成的地堰中,我发现了一个茶杯盖大小的野蜂巢;十几座小坟包静静地躺在果树下。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一切都在沉默——滨都宫,你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丘处机生于栖霞滨都里。他在这里建造滨都宫似乎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像许多名人的出生地一样,即是在栖霞城,对于丘处机是否诞生在眼前的滨都里,似乎也难成一统。有人说,他的出生地在栖霞县城南三里店村。因家贫,其母讨饭讨到三里店,在一个破屋子生下丘处机。有人说,不对,是他的父亲讨饭到了三里店,忽遭天雷,惨死于三里店,草葬于此,后人就有三里店是丘的老家一说。可是,就在闻名于世的中国北方地主庄园——栖霞牟二黑子庄园前开小卖店的两位70多岁的老者一口咬定:“不对,丘祖就生在我们古镇都村,丘祖的老家就在村前河旁。丘祖还有两个保镖,一个叫大番,一个叫二番,都是古镇都人……”古镇都与栖霞城连在一起,位于县城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牟二黑子庄园所在地。
滨都里却无言。因为滨都里无人。数年前,这里修了个可容数百万立方米的大水库,原来只有三十几户的滨都里村被疏散搬迁了,不复存在了。一切来访者只能从荒草和瓦砾堆来构思当日滨都宫的瑰丽与壮观。
天知道风水先生之言是否有理。但是从现代居住角度而言,靠山面水,确实不失为背风向阳吉祥之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嘛!那平阳山极其平凡,高不过50米,样子极像椅子,扶手也极似;山包包突兀在前。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农家孩子,竟然被一代天骄、一个横扫欧亚两洲,建立了迄今历史上最大疆域的皇帝所钦佩,究竟奥秘何在?
幸运的是,在荒草与瓦砾中,居然有一“仙井”遗踪。那是在滨都宫前方,一个长满水草的干涸的小方塘底部,有一个略微干净的泥坑;一块半圆的井口石无精打采地躺在坑边,似乎还在做着昨日的梦,看着昨日的光景。这“仙井”大有来头,乃是丘处机亲自所指点开凿。
平凡清淡的滨都里毕竟走出一位哲人,一位“国师”。他曾应成吉思汗之诏,从山东莱州道士谷出发,行程两万多里,在葱岭之西的大雪山谒见大汗,为这位杀人如麻、只识弯弓射大雕者讲道三次,使其“龙心大悦”,“深契其言”。我国著名道家黎遇航大师有联赞曰:“悟道藏玄机四海驰名朕信宠,见君礼稽首一言止杀救苍生”。
但我不明白丘处机为什么会在他著世时也像历代帝王一样为自己建造恢宏的宫殿,这与他当初修炼时的苦行宗旨南辕北辙。仙人既然做了凡人事,仙人不也就只能像凡人一样地“是非成败转头空”吗?
滨都里无言。


第12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图书市场一瞥
帅刚
当我们稍稍回眸一下昨天,便不会不感到一丝痛心疾首:漫步街头,珠宝店一身珠光宝气地傲立街头,酒家、夜总会、卡拉OK遍布各个角落,而新华书店却几乎无一不是在闹市破帽遮颜,甚而出现被挤出闹市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我国居民书报支出占文化消费的13.3%,到90年代却下降到8.5%;1992年,我国370余家新华书店关门,平均每日消失一家。
然而,似乎在一夜之间,书店由冷转热,新华书店又呈升温之势,销售额大幅度上升。有人分析,是“商潮”催逼着社会的人通过求知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商潮”在窒息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促使其寻求心灵的寄托。在天津,书店与歌舞厅正悄悄地交换着位置,买书、爱书、赠书渐强渐浓,大大小小的书店又出现在津门的街头巷尾。去年,天津市民人均购书开支比上年增长13.2%。深圳市新华书店网点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平均1.5万人就有一处国营书店,销售量由1979年250万元猛增到现在的近亿元,该市政府规定:新华书店网点与粮店、邮电所一样,纳入新开发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并按成本转让给书店。海口市素有“王府井”之称的解放西路,“盛隆金行”的牌子摘了下来,海南省少儿书店开业,目前,该店平均每天销售图书达二三千册,销售额近万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黄浦区政府携手共建上海图书城,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金秋时节,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再次泛起书海人潮,第三届北京图书节,首都读者表现出了极大的购书热情。开幕一周,仅文化宫销售区就有近60万人逛书市,购书上千万元,中国古典名著与世界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仍是图书市场的主导,散文、小品随笔系列依然在“热”,生活用书门类繁多,成为图书市场不可缺少的品种;商品味、高质量态势已经形成,精美设计、精良制作成为新书进入市场的整体效应之一。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上海第十届文汇书展,那罕见的购书长龙,历时数小时而不绝,令人想起十多年前世界文学名著开禁之时如饥似渴的购书队伍。
当我国书业希望的曙光再度显现之时,在历经图书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阵痛、图书市场整治与发展变化冲击之后,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新的改革举措纷纷出台。如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今年7月出台了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允许一般图书零售价在15%以内上浮;确定出版社总发行地位,推行粤版书代理制、寄销制;鼓励店社联合经营……
图书市场的变化预示着中国书业和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王忠范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中年作家王忠范,在文学道路上已有二十二个年头,写过小说、散文、诗歌。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到会的作家、评论家、诗人对他的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寄予了很大希望。(草月)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邓玉华获金唱片奖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邓玉华,不久前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第三届金唱片奖。在此之前,记述她歌唱生涯的长篇纪实文学《金丝鸟》一书(张春熙著)出版;录有十二首名曲的邓玉华专辑盒带《情深谊长》亦由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邓玉华自三十多年前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情深谊长》而成名,此后常年活跃在矿区和祖国各地,以满腔热情和圆润歌喉为亿万观众歌唱,深受听众喜爱。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缺“养”症
杨洪立
近来,常觉头脑昏然,有一种不劳而累、不倦而困之感。检查起来,也没什么大的毛病。懂医者讲,这是因为头脑缺氧所致。
据说,现今世上相当多的人都患有这个毛病。不知是地球上人多氧气不够用,还是生活节奏太快,供氧跟不上。反正缺氧的感觉不那么美妙就是了。
但据我观察,相比而言,头脑里“缺养”就更不妙了。
这种缺“养”者临床症状上表现为一愚二俗。愚者,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差,愚昧无知。于是,林则徐是歌星、杨振宁是大款、《资本论》是赌博的工具书等一类的笑话便产生了。相反,对伪科学、封建迷信之类的东西却趋之若鹜,以至使这些历史沉滓大肆泛滥。俗者,即思想庸俗,行为粗俗,道德水平低下,造成眼下“扫黄打非”的任务重、难度大。
造成这种缺“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之不足,识见低下,自然头脑空空、营养缺乏。具体地说,从领导角度看,有教育不够、输“养”不足的责任,一如小平同志所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有报道,通过抽样调查表明,青年中不买或偶尔买点书的就占34%,家中没有藏书的也占34%。专家指出,即便包括学生课本在内,私人掏钱买书,最乐观的估计平均大约每人每年2.40元,这个数还不够买一碗康师傅方便面。
这种缺“养”的危害和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妨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阻碍两个文明的健康发展,而且要影响四化建设和强国富民宏伟目标的实现。即便从个体上讲,长期脑袋缺“养”也不会在事业上有成,一时赚点钱、“火一把”也终究不会长久。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多有一些现代教育家
——读《基础教育管见集》
焦玉平
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既教书育人又著书立说,那就进入教育家的行列了。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带战略性的工作了。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李尧同志的著作《基础教育管见集》,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成果。读者可以感觉到作者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工作实践,注意从实际出发,贴近现实,对基础教育的诸多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理论性。书中40多个篇章涵盖了基础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主张。
要解决好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作者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对观念的转变、改革的原则和重点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思考。作者明确提出,要搞好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发展基础教育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增加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振兴教育的关键,等等。在搞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把教学业务改革作为核心来抓,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我国的义务教育,作者将其特点概括为“三个统一”和“五个结合”。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强制性措施与扶助性、鼓励性措施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统一性和层次性、多样性相结合,中央宏观指导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相结合,国家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国家拨款和多渠道筹措经费相结合,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提高现有师资相结合。关于初中教育,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说明,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看,初中阶段难度最大;从基础教育结构看,初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从学生的成长发育看,初中是关键时期。在深入分析了当前初中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办好初中教育,必须做好进一步调整初中教育布局、加强农村乡镇初中学校建设、搞好师资培养提高、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本书不仅重视对基础教育宏观层面的研究剖析,而且也十分注意微观层次的研究考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上,都结合实际阐发了教育工作特有的规律。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既当过教师,又担任过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对学校和教育情况比较熟悉,加上主观的善于学习和思考,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一些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如果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中能有更多的人像本书作者一样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工作,那是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现代教育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