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副刊)
专栏:

  北京同志
杨润身
勤奋务实的县长刘秀田特意地告诉我:“北京同志不愧来自首都!”秀田满目满脸的敬慕之情。
“老杨,你要为我们村的老百姓写几句心上的话,感谢感谢北京同志——化工部的各位部长、各位干部、各位职工和李书田处长!”北冶乡河坊村支部书记冯黑蛋情真意切。
我很快奔往河坊。
我曾伴电影《白毛女》摄制组在河坊村拍摄过外景。村中户户石墙矮屋,老槐石碾错落其间,当时已解放许久,还显示着旧社会赐予农民的悲苦。我目睹了“悲苦”之后,没有再到河坊村做客。
啊,已入晚秋的我一下复归春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引我入村。歌之声之势少有的宏亮、有力,好不欢爽松快!未曾料到:没有了破旧、没有了阴暗,乡亲们在倒贴着福字,正贴着喜字,在满是鲜花的院落里畅快地笑,他们的儿孙们在宽阔、明亮的化工希望小学校教室里尽情地歌。我再三寻找,没有寻找到我曾目睹过的“悲苦”。
歌声、笑声将我送出村庄。喜儿、大春在摄影机前踏越过的、我颇为熟悉的荒坡秃岭,变成了令人不能不歌、不能不笑的苹果园。苹果树千株万棵,一眼望不到头的红富士,无一根枯枝,无一根空枝。不远处专为发展商品牛的草坡里一头头黄牛同样使乡亲们不能不歌。
“老杨,是北京同志给了俺们歌给了俺们笑!”乡党委书记王拴庆、村支部书记冯黑蛋与在果园里采摘苹果的乡亲们争先恐后地赞扬北京同志。
三年前的苹果园,同样的亩数——350亩,年产不足3万公斤。苹果的个儿小得像是青皮胡桃的弟弟,送往市场,人送号“没人理”。老天若不恩赐——落雨,可悲的“没人理”也见不到几个。有人想为关公建庙,请关公驱邪;还有人为财神爷敬香,请财神爷赐福。但“没人理”也未能变成“人人喜”。
三年前,负责在河北平山县扶贫的化工部副部长林殷才、部扶贫办主任李纯田等同志到平山来攀登海拔1417米的高山,进未脱贫农民的矮屋,坐未脱贫农民的炕头,端未脱贫农民的饭碗。处长、高级工程师李书田等同志又相继而至,分农民之忧。
化工部所属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所有单位的干部职工,人人为河坊村希望小学校教学楼集资,造价10万多元的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
尽管青草坡里青草茂密,而无一头黄牛光临。因为村里缺少资金,李书田不顾酷寒,东去北往,可购三头优种黄牛的资金不翼而来。不足三年,三头牛发展为价值6万元的20头牛。
“没人理”、“人人喜”,在李书田心坎里不时地跳动。李书田迈着沉重的脚步与冯黑蛋走过果园,再爬山越岭。“能不能修建蓄水池,使果园旱涝保收,让‘没人理’变成‘人人喜’?”“咱们算是想到一处了!可是难题不少哇……”这时,李书田的心飞向县化肥厂。化工部有关同志帮助寻找资金、帮助设计、帮助施工。李书田负责工程协调,使年仅生产5万吨碳氨的化肥厂扩建为年产4万吨尿素的化肥厂,年利润猛增700万元。施工中淘汰下众多水管,修补一下还可利用。“王厂长,淘汰下的水管可不可给河坊村一些?”李书田马不停蹄,赶到县化肥厂求王景芳为河坊村解忧。王景芳仗义疏财:“你只管叫他们来车拉去!”李书田跟车奔往县化肥厂,同乡亲们一起挑选水管装车。雪花纷飞,他汗珠滴落;积雪尺厚,乡亲们难以拔脚,他不肯少迈一步。乡亲们未见过一个知识分子如此与农民冒寒共苦,不少人感动得掉泪。村民范语录情不自禁地开口:“李处长,你可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李书田谦和地笑笑。化工部12建筑公司12位职工受他之邀,即携带着阀门、气焊机、电焊机、电线、水泵等赶来河坊,与李书田一起披星戴月,一天时间,将水泵水管安稳装妥,使清水乖乖地流向果园,再流向农田。果园一举增收到10万公斤,每一个苹果都成了“人人喜”。苹果园由年收入6万元增加为20万元。农田增加5公斤小麦。人均收入由1992年的270元增加到1200元。户户温饱有余。村里安装了电话,购置了汽车。
“啪”一声,冯黑蛋将3000元一沓票子拍在了李书田眼前。李书田顿时恼而怒之,拍响桌子:“这是要赶我一去不归是不是?”“我要赶你,乡亲们得砸碎我的骨头!”冯黑蛋慷慨激昂,“李处长,这是乡亲们的心意!要送你钱,得送你三万五万!你不要再发火,你要死硬不收下,就用它给你买一块勋章!……”“你们已给我挂了勋章,而且挂在了我的心上!小学校教学楼建成,苹果增收,小麦增产,牛羊见多;你冯黑蛋与樊彦平、王向阳等同志重公轻私,豁命领导乡亲们脱贫奔小康,就是我李书田需要的勋章!”
我离开河坊,返回县城,有幸与李书田相遇。我好不吃惊,李书田小我无几,已65岁。我恭敬地将冯黑蛋的委托说于李书田,李书田一口一句“不必了!”后又谦和地说:“我个人帮农民做的那点事实在是微不足道,让革命老区群众唤一声北京同志就已足矣!”


第11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午枕犹闻战马声
林从龙
从放牛娃到将军,从戎马硝烟到诗书翰墨,李真同志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书法早已蜚声海内外,无须多言;现仅就他的诗词谈点读后感。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漫长的战斗生涯,使作者的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晓眠似见军旗影,午枕犹闻战马声。”(《雪中忽忆从戎之兴》)“晚年独臂挥椽笔,犹似当年夜枕戈。”(《祝左齐书法展》)一幅幅马声旗影、枕戈待旦的历史画面,历历如在目前。这不仅反映了作者表现手法之高,更可贵的是,作者为党为人民而战斗的忠心赤胆,老而弥坚。
言为心声,李真同志的诗词,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名利无求如粪土,清廉有价重黄金。”(《寄赠老战友肖鹏》)在反腐倡廉斗争继续深入的今天,真可以振聋发聩。“蜡炬成灰余热在,蚕丝吐尽了残生。”(《雪中忽忆从戎之兴》)这种鞠躬尽瘁的心声,体现了老革命家的英雄本色。
诗,总离不开形象思维。这对长期从事政治、军事工作的作者来说,并非易事。李真同志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勤学苦练,终于攻克了这一关。他的许多写景诗,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广为人所称道。如《登泰山》的颔联:“迷雾移山深万丈,飞泉走马汇千源”;《石钟山揽胜》的颔联:“一痕清浊分湖口,四面江山绕石钟”;《七级大风有感》的颈联:“夜空星斗钻云幔,白昼飚风滚石球”等等,均可看出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功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些都说明了“诗主情”的道理。60余年的风云岁月,世变沧桑,作者重返家园,自然情不能自已。他在《诉衷情》一词中,就抒发了这种旧事难忘的深慨:“迈健步,着戎装,去边疆。鬓毛斑白,多少创伤?多少炎凉?”在其他访友、悼念、题赠等作品中,随处都可看到作者真情的倾泻。
当然,有个别作品,特别是律诗和词作,意到笔随,写成后未经精雕细刻,有不尽合谱、对仗欠工之处。这是可以理解而不必苛求的。
昔时驰骋疆场将,今日纵横翰墨场。摒却莺花风月句,金戈铁马入诗囊。
读这样的诗句,我们会走进一个将军的艺术世界。


第11版(副刊)
专栏:

  一方平安有“龙泉”
蒋博冯会年
田其斌还在担任淄博市龙泉派出所所长的时候,人们就送了他个“龙泉剑”的称号。也巧了,他就职于龙泉镇,挥舞的是正义驱邪之剑,地名与称号相吻合,那么以“龙泉剑”来形容他就再恰当不过了。
当时的龙泉镇可谓一片乌烟瘴气,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等各类案件此起彼伏,正气难伸,邪风横生。他到任后,带领全所干警以压倒一切邪恶的凛然正气在半年内就挖出犯罪分子10余名,破获盗窃、抢劫、强奸案件70余起,给犯罪分子以迎头痛击,从这时起,人们自然就将“龙泉剑”与田其斌联系在一起。事隔多年之后,当人们向他问起当时的感受:为何在危及生命的威胁与恐吓面前毫不畏惧时,他这样回答:“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天,我就将‘怕’字扔在了脑后,怕死就不进公安门”。简朴的语言道出这位人民警察的少年壮志。
“龙泉剑”虽然离开龙泉镇,但剑刃依然锋利,在捍卫一方平安、惩治邪恶势力的格斗中又获得了更大的成绩。
1994年7月,由于工作出色,担任淄川公安分局副局长只两年的田其斌被推上公安局长的位子。工作担子的加重,对于浑身正气、一腔热血的他来说,恰好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他深信:对邪恶势力只有用专政的铁拳去摧毁。当年9月,他组织了一次强大攻势,对1992年以来的174起未破积案、32名负案逃犯,认真进行了梳理,重新查缉。中秋节前后三昼夜的集中行动,共抓获犯罪分子55名,破获刑事案件136起,成为近年来历次行动中战果最辉煌的一次。与此同时,他组织分局对全区“村霸”、“路霸”进行调查,先后指挥打掉犯罪团伙34个。池板村以孟宪涛为首的4人犯罪团伙,1989年冬歃血为盟,结拜兄弟,横行乡里,奸污妇女,盗窃、抢劫,一时气焰嚣张。人民群众呼唤龙泉之剑,田其斌不负众望,亲率干警前往,研究分析案情,奋战10昼夜,彻底铲除了这个作恶多端、危害乡里的村霸团伙。1994年8月2日,山西一司机到公安机关报案,在胶王公路上有伙歹徒经常拦截过往汽车勒索、抢劫财物。田其斌与干警们一道在中秋之夜守候,终将作案成员之一的张有海抓获,通过审讯,一举摧毁了这个在胶王公路上拦车作案74起,盗窃作案28起的6人“路霸”团伙。
他深信:在打击犯罪保一方平安方面,“龙泉”尽管锋利,但如自身不经常保持清醒经常磨砺,剑刃也会渐钝,以至生锈。为此,他一任局长就制订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全区干警廉洁自律的规章制度,并以身作则,自任局长以来,他如数退回各种礼品现金5万多元。特别令人敬佩的是,他父亲今年不幸病故,按照当地习俗,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给他凑了一些“份子”钱,他不顾亲友不满,毅然分文未取,全部谢绝。
田其斌本人和他所领导的单位,多次获得省、市以至全国的荣誉称号,但他却谦诚地回答采访者说:“龙泉剑指的不是我个人,如果不是靠广大干警,只凭一柄孤剑挥来砍去,那是电影上的佐罗,不是我们的人民警察群体。”说得大家都笑了。


第11版(副刊)
专栏:

  炽热的情怀
张运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作为商丘地区工商银行行长的张敬增,把自己的理想深深地植入故乡的土壤之中,以几十年不变的情结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30年前,当张敬增告别绿色军营,结束了中专学业,面临着多种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重返故土,回到了让他梦魂萦绕的商丘。站在商丘古老的城墙上凝望脚下的这块土地,虽然是风沙扑面,景物依旧,虽然这里仍旧贫穷和落后,但这儿毕竟是生他养他的故土,他与这里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位纯朴农民的儿子,希望自己能像一块炭、一根柴一样为故乡的发展而默默燃烧。
张敬增是在60年代服从组织的安排,走进商丘人民银行大门的。面对金融领域这一陌生的天地,他像一位勇士发起了新的冲击。《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信贷管理》……凡能买到、借到的书籍都被他搬回来一一钻研。“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张敬增不仅以自己出色的工作受到人们的赞许,而他结合工作实践和商丘经济建设撰写的论文在金融刊物上发表后,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84年,他被提拔为商丘地区人民银行副行长,不久,他又挑起了商丘地区工商银行行长的重担。
俗话说,穷家难当,穷地区的银行行长也不好当啊!张敬增走马上任之日,正是工商银行初建之时,不仅家底薄弱,而且本地区工业企业大都面临着困境。但是,80年代是一个急剧变革时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商丘也春潮涌动,生机焕发。张敬增置身其中,虽然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然而一个金融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他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他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工商银行的职责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重点扶持一些工商企业,给它们“输血打气”,为国家和地区创造更多的产值与利税,以保障人们过上好日子。
80年代中期,商丘地区啤酒市场几乎被外地品牌占领。商丘县支柱企业啤酒厂由于设备陈旧、规模小、竞争力弱,即使在商丘本地,品牌也难打开,更谈不上效益,企业日见萎缩,举步维艰。
求生存,要发展,啤酒厂改造与建设迫在眉睫!但资金从何而来?
资金短缺,是困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尽管地区专署多方斡旋,1000多万元扩建资金仍然没有着落。
张敬增说,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他在本行负责人会议上掷地有声:想千方,设百计,无论如何也要筹措到这笔款子!
张敬增和他的部下分路出击,跑郑州,跑全地区储蓄所,一次又一次,他们几乎踏破了省分行各个处室和地区100多个储蓄所门槛。一点一点筹集,他们的毅力、他们的诚心终于得到回报,4个月后,当啤酒厂厂长面对全部到位的1060万元工商银行独家资金时,他难以置信,继而深深感动,他紧握着张敬增的手,无语。
不需要说什么,一切看干。啤酒厂没有辜负全地区上下的一片期望,没有让这笔资金打水漂,几年后创出了荣乐、蓝牌两个获部优、省优称号的产品,不仅夺回了被占领的市场,还向省内其它地区和省外渗透。现在的商丘啤酒厂是地区数得着的利税大户,为促进商丘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敬增和他率领下的工行以同样的魄力、毅力和热情为商丘油脂化学总厂、为民权县农机修造厂、为永城县铝厂,为许许多多现在正创造着效益,而当初几近倒闭的企业跑来了救急贷款。张敬增被商丘企业家们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们称作是“我们的救星”。
“我不是什么救星,我只是在做着分内的事。”
张敬增心里装着企业,把为企业服务当做自己工作的宗旨,他心中也装着百姓,把为群众解决困难当做自己的责任。
一次,他来到商丘车辆总厂职工宿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一家8口三世同堂住着30多平方米的低矮的平房,屋内到处床叠床,儿孙拥挤在一处,正当中年的夫妇在一间屋子里长期“分居”,到了婚嫁年龄的儿女们因没有住房不得不呆在家中……这一切使张敬增心里十分难受。
车辆总厂是商丘市的老厂,厂房破旧,老工人多。一些曾为工厂作过贡献的老人们在这拥挤的旧房中住了一年又一年。
我们的工人弟兄啊!张敬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无须更多的会议研究,解决工人们的住房困难,这件事我做定了。张敬增拿定主意。一笔一次性的500万元住房改造贷款经多方努力、多方筹措迅速到位。
多年失修的车辆总厂旧厂房在一阵令人兴奋的巨响中轰然坍倒。只几个月的时间,一幢9000多平方米、高耸在市区的七层现代化大楼魔术般出现了。其功能齐全,集职工宿舍、办公楼和底层商品房为一体。
1992年12月,车辆总厂70多户职工喜气洋洋搬进了新居,望着新楼内进进出出的职工、老人和小孩,张敬增感到欣慰。
如今,车辆总厂大楼与毗邻的白云大厦、张弓大酒店一起成了商丘市区一景。其底层作为商品房向社会租赁,已发展成为八县一市集中的药材批发、零售市场。车辆厂仅租赁一项,每年就可收入百万元左右。这家老厂更新设备,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走进张敬增的家,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地区“财神爷”的居处。几件陈旧的家具,还是“文革”期间他自己动手做的,一个比较像样的大衣柜是儿子淘汰给他的。房间里没有豪华装饰,也没有几件上档次的摆设。他的属下说,张行长每次出差吃住都力求简单,从不愿惊动别人。他常为半碗剩饭、一桌残席痛心不已:“老百姓费了多少劲种出来的啊,这么浪费,太可惜了!”
长期超负荷运转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极大伤害。不知不觉中,他一头浓发已脱落过半,高血压、骨质增生、心肌肥大等多种疾病缠绕在身。但他即使躺在病榻上,也仍然惦记着行里的工作。人们说,张敬增几十年来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故土。商丘的发展凝聚着张敬增的一份心血。他就像商丘大地随处可见的泡桐,扎根于古老而贫瘠的土壤,卓然挺立,顶风抗沙,以繁茂的枝叶撑起一方明丽的天空,洒下一地浓荫。


第11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韩愈杯散文大赛揭晓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韩愈故乡河南省孟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及焦作市文联联合举办的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近日在孟县揭晓,二十二位作者分别获得本届散文大赛的一、二等奖。
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自今年元月开赛以来,共收到来稿五万余篇,在获奖的作者中,既有驰骋文坛的作家和崭露头角的新秀,也有海内外友人。通过大赛,推出了一批高品位的散文作品。这次大赛还评选了获奖作品的责任编辑奖。据悉,“韩愈杯”散文大赛,今后将每三年举行一次。


第11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啄木鸟》和《当代警察》举办一九九五年度笔会
日前,由《啄木鸟》和《当代警察》两家杂志社合办的一九九五年度笔会在湖南省张家界举行。
全国各地的近二十位专业作家和公安政法战线的业余作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公安法制文学创作的经验体会。与会同志还围绕公安刊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突出公安法制特色,贴近社会生活,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高度统一,提高办刊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张旌)


第11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中华清风书画协会成立
经民政部商得文化部同意批准成立的中华清风书画协会,日前在北京举行首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提出,坚持“百花齐放,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方针,通过书画艺术形式,倡导反映“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社会主义精神。大会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第11版(副刊)
专栏:

  妈妈的梦
张农科
当我被世事无情地由一个驿站抛向另一个陌生的驿站,在那里或为平淡,或为辉煌而挣扎、奋斗、奔忙时,心线总是紧紧地牵在妈妈的手中。无时无刻,不断地接触她那充满希冀的眼神……
近日里,我工作忙,劳碌一天,一躺下便进入梦乡。昨夜却不知怎么了,睡眠功能突然失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好苦的一夜觉。天明时分下意识地瞅一眼墙上的挂历,我愣住了。妈妈,您不是在8年前的这一夜猝然离我而去的吗?
“母子连心。”妈妈常这么说。我这回才真体味到了。8年前的这一夜,我正在外地读书,挑灯夜战之后便无法入眠,起身迎月,在冷冷的校院里漫游,彻夜无眠。天亮时,更觉得心烦意乱,神差鬼使般来到收发室,张口便问:“有我的电报吗?”工友循声递出一份加急电:“母不幸病故,速回!”这句切人心腑的电文,吓得我软了腿。陪我同去的学友,怎么也不相信电文是真的。
可是妈妈毕竟真的走了。就在那一夜,就在我心烦意乱的那一刻。
我又乘飞机,又“打的”,回到妈妈您的身边。
妈妈静静地躺着,我再没有见到她那慈祥的、无限怜爱的眼神,只有眼角那刀刻一样的皱纹,霜染一样的两鬓,还有微微张着的嘴唇。这一切深深地灼痛我的心。我这五尺汉子抱头痛哭,泪如雨注,那泪是至诚至深的母子情结,包含着许多无奈与无助。
就在妈妈的身旁,我依稀觉得卷着裤管,扛着锄头,带着泥土气息的她正在温暖地、紧紧地搂着我,又一次诉说她那个说了几十年煞有介事的梦……
“妈妈在生你的头晚,梦见一条好大的龙在我们家庭院翻腾,第二天你就出世了,妈妈便给你起了带‘龙’的名字。”说到这总是先微笑着仰脸望望天空,仿佛在寻找那条龙,而后侧脸凝视着拥在怀里的我,好温暖、好慈祥的眼神。
光屁股不知羞的岁月,妈妈讲梦时,我只是一阵不着边际地追问,似懂非懂。
儿子长大了。妈妈的梦有了实现的注脚:“前村你吴二娘的儿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其实是中专,您并不知道大学与中专的区别),听说吴二娘在生那老三时梦见过龙呢!”妈妈的梦不再是说说而已的闲话。可上了初中的我,怎么也没感觉到龙的灵气,学习成绩总在全班中线上晃悠,初二的一次中考,我的数学成绩竟在全班倒数第10名!
妈妈稍一歇着便一如既往地诉说着她的梦。可她一定不知道,打那,每每当见到、听到那个字,我就顿感脸面羞红。
一天放晚学,我急急回家想早点告诉您,我参加全县中学作文比赛得了个第一。一踏进门,忽觉得家里气氛出现了少有的紧张,油灯光虽昏暗,妈妈那极严肃的表情却一眼就看清楚了。我刚想坐下,只听“啪”的一声,妈妈把手中的一本书重重地摔在八仙桌上。嗓音中略带震颤:“说,哪个让你把名字改掉的?别以为妈妈认字不多就想哄我!这‘龙’和那‘农’不一样,我还知道!没出息的东西!”我看到了妈妈眼底那几欲平抑、几欲流淌的泪。
看着书角上的签名,明白了妈妈怒出有因。
一晃两度春秋,那个“点兵”的季节到了。
那晚,妈妈收麦子回到家,听说我预考得了全校第一,好兴奋,好激动。做饭时只顾问长问短,将积聚了半月、足有五六斤的鸡蛋一个劲地往盆里磕,后来只好又是炒,又是炖。第二天再三叮嘱我再临阵磨磨刀,自己便又顶着毒热的太阳割麦子去了。晌午,我在家里的小菜盆里倒上凉开水,送到田头。妈妈循声望着我,先是一愣,然后抹一把额头的汗狠狠瞪我一眼,厉声说:“你给我回去,还不蹲在家里好好看书,都啥时候了!”我委屈得差点掉下泪。
一段诚惶诚恐的日子过后,那张红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我们那祖祖辈辈以农为本的家。一连许多天,祝贺的、道喜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可妈妈却没有表现出多少激动,只是常常对我一笑,淡淡的,微微的。
终于,我要走了。我要辞别妈妈,去她曾经梦到的那个地方报到了,天还是黑清清,我躺在床上矇眬觉出有人推我,“别睡了,人家都下地干活了,你二爷家的玉米还没收完,走干活去。”我提着妈妈递过来的大篮子陪妈妈到玉米地里掰玉米棒。日出了,妈妈推来独轮车:“来,我们娘俩帮二爷把玉米棒子推家里去。”我哪里会推独轮车呵,推着二三百斤的车子如同跳起大秧歌,不出几米连粮带车翻倒在路边,妈妈总是笑盈盈地帮我把车子扶起来,鼓励我再往前推,她就一直在我身边指点着……
就在妈妈走后一周年的那天,我回到老家。妈妈不在了,我才从心底悟到:这家就是妈妈塞得满满还要再塞的袋子,这家便是妈妈只有等到车开后才敢用袖子擦拭的眼泪……
妈妈,儿子多想再听一听您那说了20多年的关于我的梦。


第11版(副刊)
专栏:

  感觉陈子昂
李林昌
你以空灵的哭泣
在历史长河中
筑一座悠久之碑
壮古人骨髓
激来者歌喉
你躺在黄土下
一个可以俯视的高度
看悠悠天地
无风
你把人生写成悲歌
你用人品铸成诗品
唐诗便成为一种优秀的物种
流传至今
以血泪和灵性
塑一尊汉白玉像
于斯民心中
凄美
悲壮


第11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沙琳的散文随笔集《寂寞仁者》由成都出版社出版。
△萧通湖的工业抒情诗集《处女矿》和《暗香》分别由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王晋军的纪实文集《澳洲见闻录》,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1版(副刊)
专栏:

报春(中国画)李宏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