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矗起样板
——盘锦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鉴辛方汉隆
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因辽河油田和世界第一大苇田而声名远播;作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盘锦辽河三角洲在完成了两期6年的开发任务,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了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之后的今天,已经成了各方人士认可的“样板”工程。
    高扬效益的旗帜
1988年,辽河三角洲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列为第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盘锦市处在项目区的中心地带。盘锦人是抱着为辽宁乃至全国多生产商品粮的雄心壮志而上的,从那时起,一场规模浩大的群众性的开发浪潮便在盘锦大地勃然兴起。
盘锦辽河三角洲的农业综合开发堪称高效益。7年来,在灌区内共开垦宜农荒地12.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9.6万亩,植树造林3.2万亩,改良草场2.5万亩,新开苇田和改造低产苇田4.44万亩。在开发中,共修建桥涵闸渡槽、排灌站、机电井等各类建筑物3701座,开挖和疏浚灌排渠系21134公里,平整土地46.2万亩。
如同对待当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般,盘锦农民对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回报是丰厚的,开发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994年,虽然有40万亩粮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全市粮豆产量仍达到70万吨,比开发前的1988年正常年景的产量多5万吨;
全市农业总产值由开发前1988年的83657万元增加到1994年的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989元增加到1978元。
    “管得死”与“放得开”
盘锦辽河三角洲昔日“苇田里找稻子,稻田里长苇子”的景象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不变的是指导开发的六字方针:“管得死、放得开”。
所谓“管得死”,是指盘锦成立指挥部一杆子插到底的做法。不妨看看条例——
“谁受益谁投资,谁受益谁负担”;“项目区内,每个场乡至少要搞一个万亩方田”;“每个劳力每年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积累工不得少于20个”。
当然,“管得死”不是“管死”而是强调把开发建设切实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6年里,盘锦开发办先后组织了省水电设计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辽河三角洲的稻作开发、滩涂养殖、生态建设及大洼小三角洲开发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论证。在此基础上,市、县、场(乡)镇逐级认真编制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总体开发规划,并按规划逐年实施。
盘锦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初始时,项目区内有近200万亩的宜农荒地、中低产粮田和苇田需要开垦和改造,单靠国家投资和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显然不够,于是,在“管得死”之外便有了“放得开”一说——多渠道投入,开放式开发。
大洼县小三角洲。一道26.6公里长、高出海平面6米的人工拦海大堤围出了47.3万亩的宜农滩涂。开垦投资量大,国家投资只能修建道路和排灌总干渠,谁来垦种?给政策,吸引承包大户投资,实行开放式、滚动式、经营式开发!于是,“承包百亩以上的大户五年内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
如此一“管”一“放”,盘锦辽河三角洲的开发得以阔步向前。据统计,三角洲两期开发仅群众就投入资金6738.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2%。
    换一种方式搞农业
秋季,盘锦大地金色稻海千里平畴,阡陌间纵横着白色的塑料薄膜“墙”。“墙”内水田里,人工养殖的中华绒鳌蟹结队“横行”——那是盘锦人的“发明”——稻田养蟹。
清水农场农户家的大棚内,一侧是蔬菜温室,另一侧是厕所、猪舍,猪舍下是沼气池。人畜粪尿在池内生发沼气和积造优质农家肥,用于照明做饭省煤省电,施于蔬菜无污染无病害。猪舍与温室有气孔相通,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传入猪舍,猪呼出的二氧化碳又供给蔬菜,可谓各取所需。
全市稻田养蟹规模已发展到6.3万亩,已建立起生态猪场14个,生态村34个,生态户1万多户;至于稻田埝埂种豆、水稻套菇、鱼蟹混养、林粮林菜间作等一地多收、一水多用的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模式更是被盘锦农民广泛采用,遍地开花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一棵西红柿可长十米高
本报讯中以示范农场在北京通县永乐店创建不到一年,其示范效应已引起上至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下至各省市区农业负责人及一批批新闻记者的关注,其中形似樱桃的西红柿在连栋大型温室里挂在10米长的枝茎上,对参观者来说,犹如沙漠里见到了绿洲一样惊奇。
从以色列空运来的“樱桃”西红柿种子,如果头年11月份“入地”,第二年2月中旬至6月底为采摘期,盛果期比一般西红柿长两个多月。记者在温室里见到,茎高10米的西红柿,在二层楼高的大棚里,伸展不了“手脚”,园艺工人只好委屈它,把它一层一层地盘起来,让它盘旋向上;大拇指大的“樱桃”西红柿鲜红欲滴,我尝了一个,“肉”多汁少,味道发甜。一位工人说,这种西红柿得红透了才能摘,因为它“肉”厚,所以红透了也能保存四五天。农场场长朱洪峰告诉我,种这洋玩艺,1亩地产量有3000多公斤,由于物以稀为贵,现在王府饭店、长城饭店、“希尔顿”每天登门求购作西餐配料,每公斤十五六元,买主从不还价。
示范农场西红柿高产、高效,有品种优良的先天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滴灌设备的使用。每排西红柿根茎旁边都有一溜指头粗细的黑塑料管,上面扎的喷水孔只有火柴头大。朱场长说,每个喷水孔下有一个装置,可过滤水中杂质,调解水压,保证出水均匀、通畅。滴灌不仅能节水,而且可控制地温、空气湿度,精确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初从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泌阳农副产品注商标
河南泌阳地处浅山丘陵区,粮油、畜牧、林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近年该县农民在市场的海洋中找到了保护神,学会了用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泌阳县大力支持农民申请为农副产品注册商标的行动,县工商局专门成立了商标广告股,为申请注册的农民从申报到呈送、获批提供各种服务,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据该县工商局统计,全县申请注册的农副产品已达89种,有38种已被国家商标局批准投入了使用。(冯华豫刘春杰李钧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胶州个人巨资建农场
最近,山东省胶州市徐宝荣个人投资筹建的规模为3300亩的大型综合性农场——环海农场,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农场内已建起存栏200只绵羊、100头肉牛的养殖场各一处,播种小麦2000亩,总投资近百万元。据了解,这是目前我国少有的几个由个人投资建成的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农场之一。
徐宝荣前些年靠经营水产致富,今年,他开始探讨大规模承包土地,兴办农场。经多次与某部后勤部胶州生产基地联系,决定租赁该基地部分土地,兴建农场。一期共租地3300亩、鱼塘300亩、房屋5800平方米、猪舍1600平方米,租赁期30年。
(林丛森李云峰李玉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谷城出现秋播专业户
秋播期间,湖北谷城县出现利用拖拉机、耕牛,采取出租经营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一般每亩15—30元不等),进行专业性揭板、碎垡的“秋播专业户”6000余个,其中机械600多台,共耕地16万亩,占全县秋播总面积25万亩的64%。
“秋播专业户”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季节和劳力矛盾,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机械化作业程度,而且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了种田效益。
(孙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玉环种粮大户开粮店
“种粮大户”柯荣光这两天虽说忙得够呛,却是特别舒畅,从县里到各有关部门一路开绿灯,给他落实了粮食门市部的用地问题。
浙江省玉环县是缺粮县,每年需通过各种渠道从外地调入近亿斤粮食,县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农业,举措之一就是大力支持种粮大户搞粮食规模经营,给予各种优惠条件。柯荣光每年向国家卖粮5万多公斤,还自留15万公斤大米需要就地出售。不久前,他提出开办粮食销售门市部,向居民出售大米。县领导非常支持他的这一想法,并给他减免了用地配套费总额的50%。(金友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麻将庄的变迁
方群
江苏建湖县上冈镇冈南村有两个村民小组四组和二组,展开一场奔小康擂台赛。二组是种菜专业组,78户种大棚蔬菜,去年户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四组是蔬菜运销专业组,常年跑苏南、上海等地,100多个运销员,每人口袋里也赚了1万多元。
说起这两个组携手共致富的故事,还有一段曲折。4年前,二组人从外地学会种大棚蔬菜技术,三种三收大棚菜,亩均收入400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热火;四组的情况怎么样呢?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一张桌子四角方,摆了一副好麻将,哗哗啦啦响满庄。”
村党支部召开村民大会,带领四组人到二组参观,一家对一家结成帮学对子,当年四组种蔬菜100多亩。四组土地没有二组多,种菜技术也差一截儿。陆汉贵、肖广明几个人,跑出去调查市场行情,回来找到二组人,说:“这季青蒜我们包了,价格比本地市场每斤高1角钱。”他们租两辆卡车,一辆跑南京,一辆跑上海,一个季节下来,每人赚了2000元。
不长时间里,四组雨后春笋般冒出10多个运销专业班子,除了包销本村的蔬菜外,还在山东、安徽等地设立收购点,年运销量达700万公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打工杂议
张毅
笔者手头上一份来自江西会昌的调查资料表明:近几年,该县外出打工的青年每年寄回的收入近亿,仅此一项,人均增收二百五十元左右。“每户出一人,全家都脱贫。”农民靠打工来增加收入,靠劳务收入来脱贫,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同时,农户种田积极性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率也在不断降低。
人往高处走。农村青年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冲破了农村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束缚,令人振奋。然而,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确也给发展地方经济带来了一定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面貌要发生根本变化,必须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走高效农业和多种经营的新路子。而要做到这一步,样样都要新知识、新技术。让那些“老把式”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些新东西,又谈何容易。而青年人大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强,发展地方经济,这部分人责任重大。
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应该支持。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青年来说,他们在外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之后,应该看到家乡同样大有作为。近年来,大批外出打工的青年纷纷返回家乡搞开发,他们把城里的经济、科技信息带到农村,或开荒造林,或挖塘养鱼,有的还办起了企业,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各地基层政府部门,也应结合当地实情,鼓励青年人多为父老乡亲传经送宝,出谋划策。这样一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将会锦上添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九亿农民的状况决定着中国的前程。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青年知识分子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磨合是一个耐心、细致而又艰苦的过程。请看——
硕士村支书
本报记者王慧敏
    一
走进东北庄村,兜头碰上了一场豪雨。沿着坑坑洼洼的山道好不容易找到了村委办公室那间破旧的小屋,要采访的主人公村支书杨本伦却又不在——他带人闸塘坝去了。
等这位一身泥水、面孔黧黑、留着平头的小伙儿出现时,细细打量,他与沂蒙山区的其他年轻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不过他的经历,确实又很不平凡:今年31岁,1986年考取山东曲阜师大政治系,毕业后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考试录用司任主任科员。然而,1992年10月他却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把自己的前程搬迁到了他人生的起点——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朱镕基副总理曾在他的请调报告上这样批示:“本伦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方向。”
从权力和知识的高处,一脚迈进权力和知识的洼地,他是怎样考虑的呢?骤雨初歇,踏着泥泞的山道我们边走边聊。“我这样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在国家人事部的具体工作是负责乡镇合同制农民干部的考录招聘,这使我有机会结识了大批农民企业家,我发现,几乎每一个率先富起来的村庄背后,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对照我家乡依然落后贫穷的现实,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带领家乡父老尽快过上好日子。读研究生时,我学的是国际政治,我认为中国的第一国情是农民问题,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农村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瞭望哨和晴雨表。这就是我离开首都回农村闯荡的初衷。”杨本伦说。
“3年下来有何感想?”我问。他没有直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指着前方两条公路交叉处一片房舍给我讲了段“迁坟风波”。
    二
东北庄村东南角,一条县级公路和一条乡级公路在此交汇,周围几个村的群众无论是进城还是进山,都必须在此处中转。这儿无疑是发展集贸市场黄金地段。但长期以来,一直无人敢在此地动土,因为这儿是东北庄村的族坟重地。
杨本伦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平掉坟头建集贸市场。尽管杨本伦先平了自己的祖坟,还是引起了一场干戈,冲突中杨本伦的头也被打破了。有人还把他从乡告到县告到省。
事实上,东北庄村虽小,政坛却一直就没有平静过。不同家族积世的隔阂,“文革”期间派系的残影,大包干后干群之间因集体资产流失引起的诉讼与反诉讼,使东北庄村“烟雾”腾腾。这一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村里人心涣散,公益事业无人过问,直到1993年,村民人均收入尚不足400元。
“迁坟风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得到了妥善解决,120多座坟头平掉了,方圆三四十里的中心集市也建起来了。通过“迁坟风波”,杨本伦审视一下自己,也有吸取教训的地方:譬如急于求成,忽略坟地的伦理意义,没有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他意识到,提高群众的素质、聚拢涣散的人心则是最迫切的问题。
他着手改组了村两委班子,将热心集体事业,愿意为群众服务,公道正派,没有私心的3名新人补充进班子,并发展了4名新党员,使班子焕发了活力。
杨本伦采取的第二个措施是调整土地。大包干当初,东北庄村的土地分为三六九等,每户都有点好地,也都有点坏地,人均8分多地,可能分散在8处。土地不搞集中连片,就很难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杨本伦决定把全村2000多亩土地实行口粮田、承包田分开,连同荒山坡,集中连片分给农民,每户2—3亩,分完了50年不变。
杨本伦的这一做法,尽管好处是明摆着的,但执行得并不理想。有的人在自己的地边栽上篱笆,不允许他人进驻;有的人只同意让出孬地而不愿让出好地。开春,别的村都在往地里运粪,东北庄村的田野上却冷冷清清。杨本伦急得嘴上都起了泡,但他没像上次那样简单化处理。他亲自拉起板车、并动员起党员干部往一户一户的地里送粪。诚心感动了大伙儿,杨本伦的调整土地计划得到了实现。
    三
杨本伦说,有时候委屈得真想哭。自己掏出心来干,却得不到理解。譬如,山里饲草丰富,他想推广养殖业。求爷爷告奶奶贷来的买牛款不够,他又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钱亲自到鲁西南买牛,饿了啃两口干馒头,渴了喝几口凉水,困了也不敢离开牛群,3天3夜没合眼。谁知买回的牛却没人要。还有人说风凉话:“他种了几天庄稼?懂啥!”
然而,时间在为杨本伦说话。他迁坟建成的集贸市场,给山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十里八乡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四面八方的信息在这里汇聚传播。连黑龙江、安徽等地的客商也常年在这里做买卖。更重要的是,商贸活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调整土地之后,3000多亩荒坡披上了绿装,全村共发展果园1200多亩,人均达半亩果园。粮食总产量也比原来提高了将近一倍。
原先买回的24头牛,现在已繁殖到70头。700元买进的,现在就是出价2500元也没人愿意出手。那些当初没买牛的后悔不迭。
    四
杨本伦的政绩,仅用经济指标来衡量,意义不大。意义在于:他进行了新形势下知识分子如何与工农契合的探索。
杨本伦回首3年“村官”经历,对自己的心路里程作了这样的概括:“3个春节3种心态。第一个春节苦闷,第二个春节孤独,第3个春节平和。”
乡亲们现在是怎样看他的呢?不少人这样对记者感慨道:“现在看来,这娃子舍了京官来受这份苦,确确实实是为了咱。咱可得好好维护他。”
如此就说杨本伦已完全调适了周围的环境?却也不然。他说,到了基层工作,才真正体会到基层干部的难处:作为干部,上面的话不能不听,同时,和碰头打脸的乡民作邻居,他们的利益也不能不考虑。身处夹缝,确实不易。为了生存下去,他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妥协。譬如,一级一级贯彻下来的摊派和一些形式主义的达标竞赛之类,从乡民利益考虑,应该顶住,但他却无法顶住……
如何不被错误的东西同化掉,如何用先进的东西去战胜落后的东西,如何去克服缺点达到自我完善,杨本伦正在探索。我们拭目期待着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莺莺塔下黄河滩
黄河滩,泡桐林,牛儿壮,羊儿肥;
黄河滩,花果园,苹果香,葡萄甜;
黄河滩,黄金滩,小麦玉米望不到边;
黄河滩,聚宝盆,鲤鱼嬉水莲藕肥;
黄河滩,白银滩,棉花如云堆成山;
黄河滩,沙土绵,种芦笋,换“洋”钱。
这首民谣活生生“画”出了山西省永济市莺莺塔附近开发后的黄河滩涂的迷人秋景。著名古代戏曲《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情就发生在这里。
近年来当地政府立足农业,依靠科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帮助沿河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目前古塔附近的30万亩黄河滩涂得到了综合开发,形成了麦棉、苹果、淡水养鱼、蚕桑、泡桐林等八大基地,为沿河一带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已构成一个商品农业的格局。
王建军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