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音乐剧的症结在哪里?
韦明
中国观众陌生的领域
欧美音乐剧诞生近百年,吸引着不同肤色的亿万观众,走进大小剧场。
我国音乐剧起步只有十多年,处于新生的萌芽时期,在观众中,还是一个陌生的新名词、新概念。
从1982年起,歌剧界的一批勇士,突破歌剧固有的定势,闯出一条新路,创作了一批崭新样式的新作品。它们有的仍称为歌剧或地方歌剧、通俗歌剧,有的则称为喜歌剧、抒情轻歌剧、歌舞剧、歌舞故事剧、音乐话剧等等,其中绝大多数主创人员当时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音乐剧这一音乐戏剧形式,或知之极少。
1988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首届音乐剧研讨会,对中国音乐剧概念的界定、音乐剧的特征、我国音乐剧代表性的作品等等,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可惜,会议内容未向外界作广泛宣传,影响很小,未能取得社会的共识。中国音乐剧在全社会中,仍处于陌生、朦胧状态。
大歌剧和音乐剧在外国人眼里很容易辨别,因为两种艺术形式迥异,而我国民族歌剧和音乐剧由于都是运用歌唱、说白、表演、舞蹈诸种手段,形式近似而难以区别。日本著名音乐剧导演(兼四季剧团团长)浅利庆太在北京一次音乐剧座谈会上说:“我看你们的《白毛女》就是音乐剧类型的优秀作品,中国有很好的传统。”
    为什么在中国如此艰难
十多年来,我国创作了有一定影响的类似音乐剧的作品约二三十部,全都是由歌剧院团或歌舞团、话剧团演出的,如在全国具广泛影响的《芳草心》,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出的;在省市体育馆演出2000场以上的《搭错车》,是由沈阳市话剧团演出的。这两部作品虽然曾引起强烈的震动,但戏尽人散。至今12亿人口的中国,没有一个专业队伍,也未建立一个音乐剧演出实体。最近上演的一部颇多争议的《秧歌浪漫曲》,资金落实后,曾联系11个演出团体,都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有的已投入排练,又匆忙撤消,最后,在临近绝望时终于请到了吉林市歌舞团,第一次承担了演出音乐剧的任务。
缺乏资金,没有实体,举步维艰,个人力量再大,毕竟有一定极限,偶然促成一次尝试,也是昙花一现。我国音乐剧十多年来时隐时现,花开花谢,自生自灭,其根本性的问题之一,是没有演出实体,至今也未能建立一支音乐剧的专业队伍。
《秧歌浪漫曲》,既有好看的戏剧故事情节、动人流畅的音乐旋律,又有火热的大秧歌、能歌善舞的角色,但为什么争论很大呢?
秧歌在广大农村中赢得老百姓的喜爱,近年来不少大城市的街头巷尾老人也带头掀起了秧歌热。然而,在大中城市中,走进剧场观赏音乐剧的观众,最主要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音乐爱好者和青年。据我个人观察,城市青年对秧歌并不热衷,且极少参与。
还有,一般群众自娱性舞蹈,要转化为剧场组成部分,单一的民间秧歌语汇是很难胜任的。更何况舞蹈在音乐剧中还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创造戏剧特殊意境、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完成舞台角色形象的完美塑造。
如在剧中被普遍称赞的一段男女主人公诀别时回忆恋情的一段对唱,载歌载舞,情深意重,运用秧歌、二人转等手段,再现难忘的情景,表现人物的表层,尚可恰如其分,但随着人物心理冲突的推进,如果缺乏新的舞蹈语汇,没有丰实的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就无法充分揭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巨大苦痛,就难以歌、舞、戏相结合,造成人物情感爆发的至高点。
再如前几场已经毫无保留地出现过多次热闹的大秧歌场面,耍手绢、扔手绢、翻跟斗等等高难技巧都已用尽,终场最后的大秧歌,只能是毫无新意的重复,再也掀不起应该有的动人心魄的全剧最高潮。
    音乐剧出现发展好势头
今年中央戏剧学院和儿童艺术剧院先后上演了美国音乐剧,战友话剧团和前线话剧团又在南北各地上演了音乐话剧。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破天荒地创办了音乐剧演员培训班,加上民族音乐剧《秧歌浪漫曲》的公演,新闻媒介也开始热情地关注音乐剧的各项活动。这一切呈现我国音乐剧发展的好势头。我想顺便提醒一下,需要正确引导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我曾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提出“音乐剧就是大投资、大制作”,这种片面性的提法,很容易造成误解。我们在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剧代表性作品时,也过多地宣扬它耗资百万、千万,甚至剧场都为之改造,而对更多中小型的各种样式的国外音乐剧,则很少提及,把最具群众性、最有“俗”文化特征的音乐剧,宣传为富丽堂皇贵族化的殿堂,不免使人望而生畏。其实,我们当前最需要的是积极反映现实、轻便易行、产销对路、走入市场、招徕观众的音乐剧。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评

  多姿多彩的装帧艺术
——看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
袁晞
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汇集了我国书籍装帧界近十年来的设计精品,展示了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新水平。
展览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多”和“广”。
“多”一是参展书的品种多,二是装帧设计的手段多。
展出的近一千五百件装帧设计和样书几乎覆盖了我国图书品种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艺、体育图书都有符合图书内容的优秀设计。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一批科技书籍的装帧设计,过去出版社多重视文艺类图书的装帧,科技图书的装帧设计流于简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社为了争取读者在科技图书的设计上狠下功夫,拿出了很多好作品,展览期间由专家主持的装帧设计评奖中不少科技图书获奖。
展品充分体现了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多样化,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洋到中国,各种手段应有尽有。电脑进入装帧设计为装帧艺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新奇独特的设计让人目不暇接。同时非常传统的设计也有自己的位置,有的书籍用剪纸等民间工艺设计,完全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广”一是参展出版社的地域广,二是获奖作者的行业广。
这次展览仿效近几届全国美展的方法,先在各地展览,从中选出优秀者进京。近一千五百件展品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中直出版机构。获奖者也是全国各地都有,不像以往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参展作品的设计者不仅仅是出版业的专门家,一些其他学科的艺术工作者也不时加入到装帧设计中来,而这些“票友”确有一些真功夫。在书籍装帧艺术领域,老一辈的艺术家依然活跃,更多的中青年设计者成了这一行的主力军。
在近一千五百件展品中插图仅有七十三件,如此少的比例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市场经济使一些出版社看重用书皮吸引人,卖出手就算,不愿意印插图增加成本,以至有些曾有插图的书重版时竟取消了插图,破坏了原有的艺术性。重实用、重宣传,忽视艺术质量,以征订数决定设计也是当前的有待克服的错误倾向。装帧艺术家张守义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次展览把健康向上的、有艺术水平的设计展示给观众,把这样的审美观传递给读者,中国书籍装帧事业的明天才会是晴朗的天。
(附图片)
左上图是《黑白门》插图,设计者为何婷。
左下图是《当代中国画技法赏析》封面,设计者为黄宗湖。


第4版(副刊)
专栏:经典唱片

  二流乐团的一流演奏
周游
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春之祭》于1913年在巴黎首演时,面对着全场观众骚乱的情景,作曲家本人大概再也想象不到这部作品竟然有朝一日能够成为音乐家和大众的宠儿。当时光飞逝,许多在过去的年代里令人难以承受的音乐作品渐渐变得引人注目,这究竟是人的口味的变化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在让人说不清楚。
舞剧《春之祭》描绘了俄罗斯古代原始部落在春天用少女祭献大地之神以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的仪式,舞剧由祭献中的不同场景所组成,并没有连贯一致的故事性情节内容。为了与剧中的情绪和场景相适应,作曲家在音乐的创作上采用了一些在当时属于极端的手法,从而产生了狂野、喧嚣的效果,给人以极大的听觉刺激和震撼力。正因如此,舞剧当年的首演才会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春之祭》的众多唱片版本中,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经典之作,如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布列兹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和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等,这些唱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部舞剧音乐的内涵,各具特色,大有名家风范。然而有时,对于一些如《春之祭》之类的较怪异的曲目,听听那些并非由一流指挥和一流乐团演绎的唱片,也会有另外的一番收获。而且由于此类唱片常常会被收藏者忽略,它的价值总是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如多拉蒂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录制的《春之祭》(唱片编号:DECCA400084—2)就是一例。
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欣赏玩味的版本。
底特律交响乐团在美国的诸多交响乐团中虽然算不得顶尖,但也一直稳居于第二梯队当中。自从多拉蒂于1978年任音乐总监后,这个乐团更有出色的表现,次年录制的这张《春之祭》就是证明。多拉蒂一向热衷于现代作品,并且长于演奏芭蕾音乐;由他来演绎《春之祭》可算适得其所。他的处理比较感性,特别强调细节的把握,在乐团全奏时局部的细微变化仍清晰可闻,层次非常丰富。这张唱片的录音质量相当完美,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底特律交响乐团的华美音色,特别是其中水平颇高的管乐器。音乐开始时的大管独奏从容不迫,音色饱满。“春天的轮舞”中,前后力度的突变产生了惊人的色彩,铜管乐器的轰鸣则加强了这一效果。在最后的“当选少女的祭献舞”中,铜管声部更显示出高超的水准。相形之下,乐团的弦乐部分稍显单薄。


第4版(副刊)
专栏:舞台内外

  “玉兰之舞”的艺术情结
冯双白
初见李玉兰,无论是谁都会感受到一种明朗的气质,一种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所特有的朝气和纯真。然而,看了她的舞蹈专场晚会“玉兰之舞”,特别是那个已经打响的独舞《解放》,再听一些她的故事,就会明白她的身心深处蕴藏着的激情。
《解放》表现一个裹小脚的女人与传统决裂、与自己决裂而最终得到解放的心理历程。作品的丰富内涵被编导张继刚和姜纲富于智慧地集中在一个艺术爆发点上——红色的裹脚布、红色的布幔和长长的红绸。李玉兰把这个艺术点紧紧地抓住,从饱受缠足之苦时的惶惑,到用牙齿艰难地撕开裹脚布,再到惊心动魄地体验第一次踏在土地上的双脚的剧痛,进而挥舞红绸为解放而狂喜难耐,整个表演一气呵成,层次分明,塑造了一个十分动人的艺术形象。
在晚会里,我们还见到了一系列舞蹈的人物造型——秋香、刘三姐、喜儿、杨贵妃等。一些熟悉李玉兰的老舞蹈家说,“玉兰之舞”让人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新的演员,一个不仅善于跳民间舞,而且更善于用舞蹈塑造人物形象的很有潜力和前途的戏剧性舞蹈演员。
要知道,这在舞蹈界是个难得的评价。
玉兰来自安徽省的一个名城——马鞍山。在那个以钢铁和长江水运而闻名于世的家乡,她就已经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她先是到了安徽艺术学校,接受舞蹈启蒙教育,这一点,她每次谈起来,还充满着感激之情。她忘不了在无数个多雨的春季里所度过的无休无止的练舞之日,就是在那些日子里,安徽民间舞蹈如“花鼓灯”,成了她的看家本领,她也因此而考进了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系第一届大专班,而且在取得优异成绩后被分配到以中国民间舞而闻名的中央歌舞团。
然而,李玉兰对于舞蹈的人物形象也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她所表演的《猪八戒背媳妇》曾博得过众多掌声的原因吧。她渴望用舞蹈述说自己许许多多的人生经历和感受。1992年后,当李玉兰作为一个赴日本留学并专攻日本古典舞的舞蹈学子,初步领略了日本舞蹈艺术天地里的人物表演的奥妙之后,就更加希望有一天回国做舞蹈专场晚会,给予观众更多的回报。
“玉兰之舞”这名儿起得别有深意——要像玉兰花那样只开放在树枝的顶端,永远眺望远方。


第4版(副刊)
专栏:

  空政歌舞团推出“绿色年华”
“每天,每天,我们用青春做笔,在春天写下翠绿,在秋天写下金黄,每月,每月,我们以热汗泼墨,在蓝天写下忠诚,在大地写下安宁”。这是空政歌舞团新排歌舞“绿色年华”展现的主题,是他们继去年推出“蓝天长城”之后的又一力作。
“绿色年华”以战士日记的形式,通过新颖的舞台视听形象和多彩的舞美手段,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军旅画卷。晚会主体分“军旅风采”和“战士情怀”两大部分,前者有舞蹈《军队的节奏》、《一片蔚蓝》,歌曲《十八岁》、《当兵的世界》、《飞翔》、《家乡小调》、《有一个女兵向你敬礼》、《鹰翔》、《唱吧,银鹰》,小品《女记者来了》等;后者有舞蹈《士兵鼓》、《娘亲》、《界碑》、《军营十大怪》和歌曲《天职》、《最亮的星》、《老乡》、《当兵人,爱家不回家》、《为了人民的幸福》以及器乐曲《说句心里话》等。晚会由仇非担任艺术总监,石顺义撰稿,邓林为总导演,王崇德任舞美设计。
“绿色年华”晚会将于最近与观众见面。(李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让名画进入百姓家
——中央美院推出中外名家名画复制精品展销
11月16日至12月5日,中央美术学院将于旧校址(王府井帅府园一号)画廊与陈列馆中首次推出中外名家名画复制精品展销会。这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与陈列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香港百能公司、北京圆梦艺术公司和中国印刷总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共推出200种、三万件可供销售的复制精品。其中包括油画、中国画、装饰画、水彩画和素描等画种。制作工艺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真实,效果精良。
此次展销会的主办者致力于打开公众的文化消费新市场,特从意大利引进世界名画复制品100多种,从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达·芬奇,到19世纪印象主义之后的梵高,以及现代主义的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品拷贝。中央美术学院计划推出本院画家的100件作品拷贝,此次推出20余件,包括吴作人、李可染、靳尚谊、詹建俊等名家之作。中国印刷公司运用电脑印刷新技术,在宣纸上印制的黄胄、娄师白的水墨画拷贝,也是第一次面世。
为了满足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主办者除了大幅度降低了销售价格之外,还有售后服务工作,如中国画的日本式机器装裱与油画的各式画框以及布纹处理等新技术服务。(田淼)


第4版(副刊)
专栏:

  再现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风采
北京电视台等拍《闪光的年华》
一部真实生动地再现“十佳少先队员”的先进事迹的二十集电视系列剧《闪光的年华——一九九五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事迹》,由北京电视台与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少工委联合拍摄。
一九九五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是由全国少工委在两亿青少年儿童中经过两年时间评选而出。剧本在原型人物报告文学的基础上改编完成。摄制组深入黑龙江、上海、浙江等十个省市大量采访,实地拍摄。此举旨在响应江泽民同志向全国少先队员发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号召,深化团中央开展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同时弥补影视界青少年题材作品缺乏的不足。(王炳尧)


第4版(副刊)
专栏:

  当代西班牙电影回顾展
在庆祝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资料馆根据中国——西班牙两国文化协定,于11月13日至28日在北京举办“当代西班牙电影回顾展”。此次回顾展汇集了西班牙老、中、青三代电影导演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90年代的新影片。
西班牙电影以其独特的风采在世界影坛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进入90年代后,西班牙电影有了新的起色,影片的产量、影院的数量、观众人数都日渐增长,呈现出了一代新人迅速崛起、中年导演创作旺盛、老导演不墨守陈规的新局面。
一批青年导演步入电影界,活跃了90年代西班牙的电影创作。他们所拍的长片处女作都有一定的水准,受到国内外的注意。此次展映的胡·巴赫·乌略亚的《蝴蝶的翅膀》和《死去的母亲》,胡·梅德姆执导的《母牛》,马·巴罗索的《我亲爱的兄弟》,是西班牙影坛希望之星的代表作。
中年导演佩·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情节离奇,室内设计和服装充满了现代气息,观赏性强,从而他成为80和90年代最具影响的西班牙电影导演,此次展映的他1991年执导的《高跟鞋》曾获法国恺撒奖。
老一辈导演的创作精力不减当年,他们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加注重故事的营造和人物的塑造,使其影片在电影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能力。此次展映的卡·绍拉导演的《射击》,即是这样的影片。(向兵)


第4版(副刊)
专栏:

  “田野之歌”
——乡村儿童心中的世界
浙江省嘉兴市郊区有个洛东乡,是富饶繁荣的江南水乡。洛东乡中心小学近10年来开展儿童美术创作活动卓有成就,有176幅美术作品先后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36幅,省级49幅。11月12日,130幅洛东乡农家儿童的美术作品在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展出,展览名为“田野之歌”,以直率而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孩子们心中的美好世界。洛东乡儿童画注重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而不拘形式,孩子们通过美术创作尽情发挥他们健康的个性和创造力,可谓深得美育真谛。
(秦杰)


第4版(副刊)
专栏:

  聂耳冼星海全国声乐比赛揭晓
潘淑珍、雷岩获金奖
在声乐界颇有权威性的聂耳冼星海全国声乐比赛,最近在广东东莞市举办了第二届,潘淑珍、雷岩分别获得女声组和男声组金奖;宋一、金永哲、谭明获男声组银奖,杨九红、吴培、赵莉莉则为女声组银奖得主;王维平、多吉次仁、有德乡、徐杰、刘涛、张礼慧、孔文慧、刘菲、李彩勤名在铜奖之列。
第一届聂耳冼星海全国声乐比赛于十年前在大连举行,金奖得主彭丽媛、王秀芬日后都名扬歌坛,成为杰出的歌唱家。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周报、东莞市文化局主办,博文广告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这届比赛,先由评委在选手音带中评选,评中者集中在东莞市参加复赛与决赛。评委均为知名音乐家,有孙慎、时乐濛、郭淑珍、王秉锐、吴雁泽、张越男、田玉斌等。东莞市政府和鸿福酒店等有关公司、酒店、剧院对这次比赛全力支持,让人感到经济已经发达兴旺的东莞具有振兴文化的远见。东莞已举办过多次全国性的文化赛事。(文同)


第4版(副刊)
专栏:

  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袁晨野获优秀奖
今年10月2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结束的第三届普拉奇多·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中,中央歌剧院的青年演员袁晨野获优秀奖。
普拉奇多·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是在1993年首次举办的。
今年的比赛有67个国家的1000多名选手报名。这也是我国歌唱家第一次在此项比赛中获奖。(郭永进)


第4版(副刊)
专栏:

  党永庵词作受专家瞩目
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词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党永庵歌词作品研讨会”,于近日在北京召开。词曲作家和歌唱家乔羽、晓光、王立平、刘薇、生茂、阎肃、张藜、张丕基、金凤浩、金波、韩芝萍等50余人,围绕着党永庵从事歌词创作40年来的成果,进行了研讨。
(李广)


第4版(副刊)
专栏:

  九五北京国际音响展——风格化的趋势
十一月上旬,由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北京电视台、北京音乐台主办,北京东方梅地亚广告公司承办的《九五北京国际音响技术展览会》,在短短四天里接待了近三万名参观者。这次展览会之所以能引起京城爱乐人士及“发烧友”的浓厚兴趣,主要是主办者及参展厂商顺应了北京地区高档音响器材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即北京的发烧友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市而言,是古典音乐软件最大的消费群,他们对音响器材内在的艺术表现个性要求较高,而对各种花哨的功能及外观造型并不过分苛求,也就是说,“钱要花在刀刃上”。因此,本届音响展除了注重向观众展示国内外最新的音响技术及各种合理搭配外,还特为参展厂商及观众提供了充足的、各自分离的试听间,使广大爱乐发烧友可以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中对各种类器材的音乐表现风格做出对比和选择。
此外,此次音响展推出的一些国产器材也显示了相当的技术实力。
(耿)


第4版(副刊)
专栏:

图为洛东乡10岁女孩沈琴的作品《大柿树》。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农村少年儿童送戏上门,受到农村小观众的热烈欢迎。图为近日在北京郊区演出节目《昨天不能忘记》时的场面。这次送戏下乡演出50场,演出在本月结束。 张继越文并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