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衡阳农民跨省卖技术
本报讯10月上旬,湖南衡山县贺家乡依田村青年农民成军应广东人的邀请来到惠州市特种养殖场,在帮助他们规划建好甲鱼池后,将自己用配合饲料养甲鱼的新技术以8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他们。至此,衡阳市已有1600多位农民跨省卖技术,获利860多万元。
近年来,衡阳市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当技术顾问、有偿转让技术等多种途径,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当作有价商品在外省外县出卖,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和技术转让费,比过去外出卖苦力的收入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霞流乡李花村50多位农民到广东、浙江传授皮蛋味蛋加工技术,一年收取技术服务费近10万元,尝到了外出卖技术的甜头,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效仿。
全市先后建起了360多所农民商校和农民技校,建立了1200多个农民技术协会,利用农闲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成为他们外出挣钱的“资本”。
(成新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州第一坝”
河南省潢川县投资750万元建成了号称“中州第一坝”的潢河橡胶坝。该坝用橡胶建成,最高控水35米,蓄泄全部自动化,为周边12万亩耕地、2万亩鱼塘和10余万人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图为晚霞中壮观的橡胶坝工程。 吴铭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四百多亩良田征后不用,荒芜达两年之久。农民心疼,“开荒”种地。结果种上的庄稼也被推土机轧掉。征地的和开推土机的是一个主:河南省新郑市新郑卷烟厂。批准征地的是新郑市土地局,时间:一九九三年四月。土地征而不用,闲置两年半,按法律规定应将土地使用权收回。为什么不收回呢?请看——
哭泣的土地
本报记者夏珺《中国土地报》记者王民忠
在河南省新郑市,有一片400多亩的土地征而不用,闲置、荒芜长达两年之久。世代劳作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扼腕叹息,这片被剥夺了奉献菽粟“权力”的土地在无言地哭泣……
日前,记者就这一事件进行了采访调查。
    新郑一景——围墙里种庄稼
新郑距郑州40公里。驱车途中,记者看到公路两侧至少有三四个用围墙圈起来的“院子”,透过围墙豁口可见一片片复垦的绿色的麦苗。围墙里种庄稼成了“新郑一景”,这正是前两年“圈地”留下的遗迹。
记者找到了位于新华路东南角的一个占地三四百亩的“大院子”,砖砌的围墙很气派,足有3米高。“院”内有一片麦地和一畦畦菜田,几位农民正在给菜田培土、浇粪。我问正在干活的一位叫张泉友的农民:“这菜地是你们家的?”“啊,这是我开的荒地,地闲着怪可惜的。”“你知道这片地圈起来干什么用吗?”“知道。这地原来是我们村(城关乡小高庄村第10村民组)的,前年卖给烟厂了,可一直也没动工。”这时已围过来了十几个农民,向我们诉苦。64岁的老农张新年指着这片麦地说:“这都是好地呀,种小麦一亩能打400公斤呢。烟厂买过去也不开工,就这么荒了两年了,草长得有一人高。我们看着心疼,就自己开荒种。烟厂不让种,还用推土机把好好的庄稼给‘嗡’(轧)了两次。这片麦地是我们几户合起来,花钱雇推土机推了3天才开出来的。”果然,麦田四周是一堆堆建筑垃圾。据该村民组组长陈子玉介绍,该组共有600口人,原来人均近一亩地,烟厂一下征走了300多亩,现在人均合3分地。地不够种,有些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到邻近乡村租地种。据了解,该组600口人已全部“农转非”,但至今未得到安置。
    烟厂征地——掀起你的盖头来
烟厂征的这块地究竟是怎么个来龙去脉?我们来到了新郑市土地矿产管理局,一位副局长把我们让进了会客室。会客室内桌上地下烟头、空烟盒狼藉,聚脂漆的茶几上蒙着厚厚的一层尘土(郑州市土地局事先已通知记者来访)。我们问起烟厂征地及新郑市土地管理的事,这位副局长边用抹布擦着茶几边回答:“局长出差去深圳了,征地的情况我不老清楚呢。”
经查看卷宗,记者了解到,这块地是1993年4月经新郑市土地局批准,新郑卷烟厂从城关乡小高庄村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村民小组征用的,总面积414.42亩(其中第十村民组土地312.42亩),全部为耕地,用途:盖厂房、办公室及仓库。征地费用为每亩1.2万元(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费、各种附属物补偿费和耕地占用税)。
那么,烟厂征地后为什么迟迟未动工呢?据新郑卷烟厂副厂长武泉水介绍,征地至今的两年半时间里,他们进行了水文地质勘探和考古,还重新平整了土地(农民说的轧了两次庄稼即指此事)。未开工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由于工艺要求高,设计施工图至今未定稿;二是资金有缺口,一期工程需投资4.5亿元,目前尚缺2亿多元。
土地征而不用,闲置两年半,按法律规定应将土地使用权收回,为什么不收回呢?记者就此请教了新郑市主管土地工作的李副市长。李副市长说:“按法律规定是该收回。但考虑到烟厂技改项目是省里的重点工程,征地费都交了,还得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实际上不好收回,也收不回来。”据了解,当时的市委、市政府为将烟厂留在新郑做了不少工作,因为烟厂留在新郑在经济上对市里有利,自然不会收回烟厂的土地使用权,至于法律的尊严极少有人去考虑。
新郑作为县级市,焉敢斗胆一下子批400亩耕地?根源在于土地审批权的层层下放。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占用3亩以下耕地由县一级政府批准,3亩至10亩由地区一级政府批准,10亩至1000亩由省一级政府批准,1000亩以上报国务院批准。1992年,为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河南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分层次下放扩大地(市)一级政府的土地审批权,规定郑州、洛阳、开封3市享有省一级政府的土地审批权,可批耕地10至1000亩;漯河市、商丘地区作为内陆特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可批耕地10至750亩,其他地一级政府可批耕地10至20亩。此后,省政府又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将权力再下放一级。根据“纪要”的精神,1992年7月,郑州市将所辖县(市)的土地审批权下放扩大为耕地100亩以下,非耕地300亩以下。
土地审批权层层下放,(个别县市甚至擅自将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就难免造成土地管理的混乱和失控。
据了解,从1987年各级土地局成立至1991年,河南省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5年中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0万亩。1992年,土地审批权层层下放后,耕地锐减重新回潮,1993、1994两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46万亩,扩大了一倍多,其中1994年净减少耕地62万亩(含调整农业结构占地40多万亩),相当于当年全国耕地净减少数的1/10!
客观地讲,当时全国下放土地审批权的并非河南一家,大约有十几个省。但1993年国务院明令收回后,绝大多数省令行禁止,相继收回了下放的审批权。河南至今仍未能收回下放的土地审批权。
    权大?法大?——不容回避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回答,肯定是法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但新郑发生的违法占地一事却是明显的权力对法律的蔑视和践踏。国家关于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可新郑数百亩耕地像丢一块抹布一样扔在那里长达两年半,却无人心疼。一些领导同志土地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淡漠令人瞠目。
请看一下这个“时间表”。1992年7月2日,郑州市政府发文扩大县(市)土地审批权。当年11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明令收回下放的土地审批权。国务院紧急通知一年后,即1993年11月15日,郑州市政府才发文明确规定收回下放给各县(市)的土地审批权,并要求新郑烟厂征地一事须到郑州市补办有关手续。1992至1995年,先后进行过三次清理非农用地的大检查。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新郑市仍未按规定办理补办手续事宜。
记者找到了已调往别的单位任职的新郑市前任土地局长核实情况。以下是记者与这位局长的一段对话。问:“即使按郑州市下放的100亩耕地的批准权限,你一下子批了400多亩,是不是越权?”答:“是有点越权了。”问:“事后要求补办手续,为什么至今未办?”答:“当时忙于年终总结,就搁下了。手续虽然没办,但口头上跟郑州市打过招呼,市里(指郑州)是知道这件事的。”如此严重的越权批地、违法占地事件,在这位局长看来,只要口头打过招呼就完事大吉了。
并非所有的领导都没有法制观念。同属郑州市管辖的巩义市“给权不要”,自觉不执行下放的土地审批权,仍按《土地管理法》规定的3亩以下耕地的权限执行。记者特地赶往巩义市,请市土地局局长赵俊杰谈谈他的看法。他说:“这本没什么好介绍的,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我们不能干违法的事。再说,如果一放开,多年来培养出来的干部群众的土地意识和法制观念就会毁于一旦,必然给已经纳入法制轨道的土地管理工作制造混乱,后果不堪设想。”几年的实践证明,巩义市没要郑州市下放的权力,并未影响正当的建设用地,更未影响其经济发展,巩义市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连续3年金榜题名。在巩义市,看不到“圈地”的围墙和闲置的土地,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牌和开发复垦土地的“功德碑”(巩义市政府为连片开发30亩以上耕地者立碑纪念)却不时可见,令人欣喜。
河南将今年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年”。主管土地工作的副省长张洪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是个人口大省,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欠发达,不重视保护耕地工作肯定得出乱子。”
河南是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的农业大省,对国家是有贡献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加倍珍惜土地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短评

  走出误区
新郑市发生的越权批地、违法占地事件,令人触目惊心。造成这一现象与用地审批权的层层下放大有关系。
前几年,一些地方将用地审批权下放,当时是出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动机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地方政府谋求一方经济加快发展、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实践证明,下放土地审批权限弊多利少,最突出的问题是导致土地管理工作的混乱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以下放审批权谋取经济加快发展,多是急功近利,着眼于局部的近期目标,实则危害全局和长远利益。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和“命根子”,必须加以切实有效的保护。乱批滥用耕地,不但会损害全局和长远利益,地方上也必将自食苦果。
一些地方在下放审批权时,考虑的是简化手续,认为多一道手续就多一道麻烦,会降低效率,妨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地方未下放土地审批权,如河南巩义市“给权不要”,并未妨碍正当的建设用地,更未阻碍经济发展就是明证。
当然,土地管理部门应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建设服好务。但必要的审批、严格的把关不可或缺,有了它,非但不会妨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为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多一道审批把关,就多一分安全,从长远看,意义更为深远。
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土地与法制”。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强化土地法制意识,把依法批地、依法用地、依法管地真正落到实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湖北日报供稿

 质的飞跃
——武汉市东西湖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形势观评
周惕万文发陈新阶
农村与城市,是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就说武汉市东西湖区吧,在“八五”期间,这个拥有20万人口、耕地2.87万公顷的国营农场群,一跃而成为国家级城郊型农业经济示范区,并逐渐发展为武汉市西大门新崛起的一座“子城”!
实地反复考察、采访后发现,东西湖走出的轨迹,反映了中国广大农村孜孜以求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发展方向。
   群“龙”起舞带百业
龙头企业群雄并起,名优产品目不暇接,基础设施建设声势浩大,高新技术广泛示范应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工收入大幅度提高……这一切,构成了今日东西湖实施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在生产“巨峰”葡萄而称雄湖北的径河葡萄园基地,跃进大队负责人兴奋地说:“我们这里连片种植的名贵品种,科技含量高,品质也高,卖价好,不愁销。”形成这片“一场一品”的葡萄产业,就是区里搞农业产业化“化”出的一大成果。
葡萄,不过是东西湖农副产品中水果系列的一个品种,据调查,到今年8月底,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12个,带动生产基地31万亩,连接农户1.9万个,分别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83.7%和总农户的81%;这些企业今年8个月已实现产值11亿元、利税1.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4.7%和38%。
那么,东西湖农业产业化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在哪里?从面上看,全区13个农场、124个大队,已大部分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从地域上看,东湖片形成了东啤集团、海口奶业、康地种鸡、罗氏沼虾、巨峰葡萄、花木茶等6条“龙”;西湖片有统一集团、蒙德集团、扬子江实业集团和蔬菜、果品等5条巨“龙”,它们带动着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不断转化增值。从产业和产品看,蔬菜、果品、畜牧、水产、食品、饮料、茶叶等传统产品和产业,也都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的推进,开始冲破行政区划,朝横向延伸。不仅在区内出现了场与场、场与队、队与队、场队与企业(基地)之间的横向联合,甚至冲出了武汉市和湖北省。9月1日,蒙德集团与河南省遂平县植物油厂签约,正式租赁承包该厂,成立蒙德集团遂平分公司。该集团近日还跟哈尔滨供销部门实现了联产联营。
    中介作用乐万家
在东西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中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产生了“中介作用乐万家”的效应。
——促进了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几年来,全区各类公司、基地和涉农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指导、技术扶持、产品销售、价格保护,大大减轻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和盲目性。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东西湖面向市场依托优势,着力搞好四个转变:即种植品种,由单一的常规的经济作物,向多样的高效优质经济作物转变;作物布局,由零星分散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转变;在服务方式上,由重生产轻流通向总揽生产、经营和流通全过程转变。
——促进了科技进步。几年来,东西湖从品种、栽培、饲养、管理、加工、贮藏、运销等生产经营环节,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这对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起了很大作用。1993年以来,全区筹措资金11.27亿元,围绕扩大名牌产品,新上了33个项目,可新增产值24亿多元。啤酒、植物油、方便面、面粉、奶制品等名牌产品,在市场上畅销不衰,有的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在产业化的推动下,运用技改、扩建、引进、新建等办法,发展和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全区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8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4家;共兴办“三资”企业60家,项目总投资(含合同外)达4.4亿美元;以台商投资区为龙头的轻工食品城、吴家山新城、金银湖娱乐城、严家渡啤酒城、新沟工业城、燕岭轻纺城全数崛起,并由龟背式的公路网络将它们结成一体……这一切象征着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中介体系”大转变,又迅速地将东西湖的“千家万户”推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重视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问题
编辑同志:
目前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配套资金到位不足,到位资金挪用严重。某县1994年配套资金应为42.9万元,实际只有8.6万元到位,乡镇均分文未配。某县一乡开发贷款52万元,其中有22万元被挪作他用。
二是农业开发盲目投入多,科学决策少。如某县农业开发,在沙改区推广的防渗管道灌溉技术较地表垄沟漫灌节水、节电、节地,但由于水质含沙量高,致使防渗管道淤塞、报废。
三是农业开发科技含量低,开发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个别地区过分注重形式化,造成资金大量浪费,如某县农业开发“十化”标准中的“机井泵房标准化”,使大量资金耗费在泵房建设上,有的甚至仅有泵房,没有机井,纯粹为了应付检查。
河北省邯郸市郭莹岳竹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北美博士越洋办讲座
本报讯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粮草资源丰富,养猪农户众多,是养猪基地之一。为了推广高技术含量的育猪饲料,加快发展“两专一基”的步伐,来龙镇党委、政府特地从中美合资企业南京普瑞纳饲料有限公司请来白头发、高鼻梁的美方总经理麦贵康博士和公司加拿大籍华人何平博士,系统地介绍乳猪、仔猪与肥猪的饲养方法和该公司的主产品——普瑞纳饲料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技术要领。洋博士通俗易懂的汉语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一位头戴草帽的中年妇女在授课间隙告诉笔者:“听说洋博士来讲课,俺天未亮就赶来了。”年售肥猪60头的饲养大户滕保甫说:“上半年俺用普瑞纳饲料喂猪,已经使出栏时间提前了15天,今天洋博士又介绍了宜干喂,不宜拌水喂的饲养技术,俺回去就照办。”
(孙守杭汪晓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桃庄河村的“焦点访谈”
本报讯一到晚上9点钟,河南省内乡县西庙岗乡桃庄河村的5600多名男女老少,便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收看本村的热点新闻,乡亲们亲切地称它为“俺桃庄河村的‘焦点访谈’。”
桃庄河村是内乡县的富裕村。全村存款余额近千万元。农民富了是件好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个别邻里家庭不团结,一些小青年不时凑在一起赌钱,还有的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违反计划生育等。为了纠正这些现象,正确引导农民群众迅速而健康地致富,村里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了南阳市第一个村级电视台。除完成上级布置的转播任务外,还组织有专业知识的6名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大中专毕业生组成“采编部”。“焦点访谈”设有“时事政策”、“和睦家庭”、“文明新风”、“大众评说”、“邻里之间”、“田间地头”、“农业知识”、“供求信息”、“公民与法”、“计生专题”等20多个节目,每两天一期,时间30分钟,期期都是新内容。如今,这个村涌现出400多对好妯娌,600多名年收入超万元的致富能手。乡亲们也都说:“咱村的‘焦点访谈’办得好。”(王俊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田尔庄的“今晚八点半”
本报讯在山东省武城县梁庄乡田尔庄村的广播喇叭里,有一个很受乡亲们欢迎的“今晚八点半”节目。节目的主持人是这个村34岁的青年农民杜佃龙。他结合实际,向村民讲解农业科学种田知识,节目办得有声有色。
1978年,杜佃龙高考落榜,回乡务农。当时,农村土地刚承包到户,他看到许多农民不懂得科学种田,费力挺大收益不多,心里想:我有文化,为什么不把自己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群众,引导他们科学种田呢?他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1981年春天,利用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办了这个“今晚八点半”节目。
从那时起,杜佃龙既当“编辑”,又当“记者”和“播音员”。他每推广一项先进技术或一个新品种,总是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试验。这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样板,农民十分乐意接受。
杜佃龙这个“今晚八点半”节目主持人,先后荣获德州市农村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等光荣称号,后被乡科工委招聘为专职农技员,“今晚八点半”节目的播放范围也由一村扩展到全乡。
(杜惠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