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北京
目录
前言
一、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二、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三、维持低水平国防支出
四、和平利用军工技术
五、严格管制敏感材料与军事装备的转让
六、积极推动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
结束语
    前言
值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及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人们不应忘记,本世纪人类曾两度遭受世界大战的浩劫,战争不时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军控与裁军作为国家安全政策的组成部分和减少战争危险的有效措施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中国需要在和平环境中专心致志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中国积极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与稳定,高度重视军控与裁军,一贯反对军备竞赛,主张通过军控与裁军减少和消除战争危险。多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在保持必要防御力量的前提下,单方面实行了一系列裁减军备的措施: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维持低水平国防支出;严格管制敏感材料、技术及军事装备的转让;全面实行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以许多现实、合理的主张,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的进程,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在军控与裁军领域所作的努力向世人昭示:中国对军控与裁军问题的态度是积极、认真和负责任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一支可靠力量。
    一、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创造全人类的幸福、文明,是世界人民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
中华民族酷爱和平,曾经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历史上,备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瓜分,人民饱受凌辱。为了摆脱列强的奴役和掠夺,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深知独立、主权和平等的可贵。
中国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宗旨贯穿于新中国历次颁布的宪法之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起着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国“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954年宪法规定:“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现行的1982年宪法再次确定: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进入80年代,世界和平力量迅速增长,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认为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不仅可以推迟,而且有可能避免。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为此,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人类共同发展与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会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因此,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外来干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广泛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并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主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在国家关系中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中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侵略,捍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中国的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坚持人民战争思想。中国不谋求世界或地区的霸权,中国不在外国派驻军队,不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在贯彻国家对外政策和进行国防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重视军控与裁军的积极作用,认为军控与裁军有助于减少和消除战争危险,增加国际和平与安全因素;有利于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把更多的资源、资金和技术用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国际社会长期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国际军控与裁军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人们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军控与裁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复杂,核裁军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保持着世界上数量最多、质量最精核武器的核大国,既未放弃核威慑政策,也没有停止对核武器和外空武器包括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此外,它们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竞相倾销先进武器,甚至以武器转让为手段干涉别国内政;另一方面则采取歧视性的防扩散和军控措施,将军控矛头指向发展中国家。
中国认为国际社会应促进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军控与裁军,并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和原则,以及有关的国际法准则。在争取军控与裁军的同时,必须制止侵略,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冲突,不得在国际关系中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国际关系中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裁军创造有利的国际气氛和条件。
——裁军的最终目标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全面禁止外空武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削减常规军备。拥有最多和最精良核与常规武库的大国,在实行军控与裁军方面负有特殊责任。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防扩散本身不是终极目的,只有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此类武器才能有效防止扩散;防扩散不应妨碍各国和平利用科学技术的正当权益,更不能因此而限制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各国均有保持正当国防能力和合法自卫的权利,实行军控与裁军的各个阶段都应保证所有国家的安全不受损害。国家不分大小都有权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讨论和解决军控与裁军问题。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实行不得损害任何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应严格管制敏感材料、技术及军事装备的转让,并采取克制的态度,停止不负责任的武器转让。
——各国应赞同、尊重并支持国家间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自行协商、谈判和自愿协议的基础上采取的军控与裁军措施。
多年来,中国正是本着上述基本原则,承担在军控与裁军领域所负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为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二、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1985年5月,中国郑重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减员额100万。这是中国多次单方面裁军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表明中国积极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决心。这与当时国际上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形成明显对比。
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保持一定规模的常备军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正当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制止颠覆和分裂,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中国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始终将军队员额控制在最低限度。新中国在成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里,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孤立、封锁、颠覆和破坏,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常处于临战的戒备状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积极努力控制军备,分别在1955年和1958年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裁军行动。80年代,中国的安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了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中国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过去随时准备应付大规模侵略战争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国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军行动。
作为80年代大规模单方面裁军行动的序幕,从1982年到1984年,中国对军队进行了精简整编和体制调整。1985年5月,中国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这一行动范围之广、裁减幅度之大,为当时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所罕见。
——裁减员额。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到323.5万人。之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百万裁军的任务已超额完成。
——撤并机构。大军区由11个撤并为7个。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共减少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
——实行文职制度。将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文艺、卫生等系统的大部分现役军官改为军内文职人员。
——削减武器装备。全军共削减各种火炮近10000门;各型坦克1100余辆;各型飞机近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
——开放部分军用设施。全国共有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向社会开放,并将部分军事设施改为民用。
在当时冷战尚未结束,美苏裁军谈判长期未果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的行动,不仅有利于促使当时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减缓军备竞赛的势头,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且有助于在世界各国间逐步建立相互信赖的气氛,改善军控与裁军的环境。中国此次裁军行动对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维持低水平国防支出
中国一贯注重合理的国防费规模,依据国家财力可能,在综合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国防费用,保障重点,合理使用,厉行节约,提高效益,用有限的经费维持国防建设的最低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对国防支出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压缩,严格控制国防支出。
中国对国防费的管理是严肃认真的,始终坚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法规制度。中国的国防费预算、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为保证国防支出的严格执行和合理使用,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关对国防费拨款及其使用效益实施审查、监督。
1994年中国国防费为550.71亿元人民币。其构成为:人员生活费187.74亿元,占34.09%,主要用于军官、士兵和职工的工资、伙食、服装等;活动维持费188.45亿元,占34.22%,主要用于部队训练、工程设施建设和维护、水电、取暖等;装备经费174.52亿元,占31.69%,主要用于装备的科研、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从上述国防费实际构成比例可以看出,维持费用占了大部分。这些维持费,除保障人员生活和正常活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社会性支出,其中用于退役军官供养、军队子弟学校和幼儿园的经费近37亿元。
勤俭建军、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解放军除开展清仓利库和修旧利废等群众性节约活动外,还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副工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这些主要是为了解决随军家属和子女就业,改善基层部队物质文化生活,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中国国防支出始终维持在确保国家安全所需的低水平上。1979—1994年,国防费的绝对值年平均增长6.22%,而此期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年平均上涨7.7%。如保持1979年国防费实际购买水平,16年需拨国防费5812.94亿元,而实际拨4164.99亿元,仅占需拨款的71.65%。为保证物价上涨条件下军人生活水平不降低,国防费中人员生活所需支出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中国年度国防费的增加,主要为弥补物价上涨和保障人员生活。
与世界其他国家已对外公布的国防费相比,中国国防支出的总体水平是相当低的。按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计算,1994年中国国防费仅为63.9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2.3%、英国的18.3%、法国的18.6%、日本的13.9%。若按人口计算,1994年中国人均国防费只有5.36美元。
中国国防支出的低水平,不仅反映在国防费的绝对值上,而且也反映在国家国防负担的相对比例上。1979—1994年,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5.6%下降到1.3%;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从18.5%下降到9.5%。1994年,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而美国为4.2%,英国为3.6%,法国为3.18%;中国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9.5%,而美国为18.9%,英国为9.64%,法国为13.6%。
以上事实说明,中国的国防建设是低投入型的。今后只要不出现严重威胁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情况,中国的国防费就不会有大幅度实质性的增加,中国永远不会威胁、侵略别国。
    四、和平利用军工技术
中国于70年代末开始有计划地全面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中国的军转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巩固中国军控与裁军的成果。
在实施军转民过程中,中国对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2/3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且改革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调整国防科技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将国防科技成果转为民用。
中国于1989年成立了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成的军转民联络小组。国防科技工业相对集中的省、市相继成立了军转民的协调指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将军转民有机地纳入国家、地区以及行业的各项发展计划之中。现在,主管军工生产的原有关政府部门已改为行业总公司,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逐步发展成为科研、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
为了扶持军转民,中国在“六五”(1981—1985年)和“七五”(1986—1990年)两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期间,对军转民技术改造项目投入约40亿元人民币,在“八五”(1991—1995年)期间又投入100多亿元人民币。军工企业同等享受实行国家关于搞好企业经营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除按承包合同规定向政府交纳部分利润和税金外,其余民品生产利润多用于扩大民品生产和改善职工生活。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从原来的单一军品产业结构,逐步过渡到军民品多种生产的模式,不仅保证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还提供了高质量的民用工业品和消费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技术改造和新建的方式,目前已拥有达到经济规模的民品生产线约450条。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民品产值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占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9年的8%增长到1994年的80%左右。
目前,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能生产50余大类、15000多种民用产品。产品涉及通信、能源、交通、轻纺、医疗卫生和工程建筑等行业领域,其中有的已占全国产品产量的相当比例,如汽车占全国产量的9%,摩托车占60%,铁路货车占26%,煤炭综合采挖设备占24%。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利用军工技术和设备研制生产了运五、运七、运八、运十二等民用飞机;与外国企业合作生产了MD—82、MD—90等大型客机;自行研制了10亿次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及应用软件;设计并建造了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建造了穿梭油轮、多用途集装箱船和大型风冷集装箱船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1984—1994年,中国发射了11颗民用应用卫星。通讯卫星的发射,使中国卫星电视覆盖率达到82%;卫星气象系统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幅度减少了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家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有计划地将国防科技成果转为民用,中国成立了国防科技成果应用中心,并建立了成果推广网。十多年来,已有2500余项国防科技成果解密转为民用,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开发民品过程中,还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到1994年,已建立各类中外合资企业300余家。
中国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的举措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与联合国共同在北京和香港举办的军转民研讨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1993年香港研讨会发表的军转民宣言认为,国际和平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裁军与和平相辅相成,军转民是推动裁军和促进和平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中国实施军转民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在和平时期将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成功经验。
    五、严格管制敏感材料与军事装备的转让
敏感材料与军事装备的转让是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的重要问题,中国对此一贯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中国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关于防止核武器扩散、推进核裁军进程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国际合作的三大目标。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奉行不主张、不鼓励、不从事核武器扩散和不帮助别国发展核武器的政策。中国同时认为,防止核扩散不能无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益和要求,更不能采取双重标准,以防止核扩散为借口限制和损害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
中国认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制度是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加入该条约之前即承诺履行该机构规约的义务,包括保障监督的义务。1992年中国加入该条约后,严格履行条约关于保障监督等各项义务,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这些方面进行充分合作。中国的核出口遵循三项原则:仅用于和平目的;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未经中国允许不得向第三国转让。中国的核出口由政府指定的专门公司经营,有关政府部门对出口申请逐案审批。中国出口的核材料和核设备均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中国从未出口过铀浓缩、后处理和重水生产等敏感技术。
为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工作,1991年11月,中国正式宣布在连续的基础上向该机构通报中国向无核武器国家出口或从无核武器国家进口大于1有效公斤核材料的情况。1993年7月,中国正式承诺在自愿的基础上向该机构通报所有核材料的进出口、核设备及有关非核材料的出口情况。
1985年,中国宣布自愿将部分民用核设施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保障监督。1988年,中国与该机构签订了自愿保障监督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了自愿交保设施的清单,并建立了对该机构保障监督的核材料进行衡算和控制的系统。该系统由国家主管部门、接受保障的核设施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负责监督、管理和运行。国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中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的保障协定。核设施单位负责按协定要求建立测量系统和记录、报告制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视察员对设施的现场视察。
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中国不生产、不拥有化学武器。中国是《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的首批签署国,并以认真和建设性的态度参加了禁止化武组织筹委会的工作。中国在历史上曾深受化学武器之害,在领土上至今还有大量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这些化学武器仍在危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中国要求,在别国遗弃化学武器的国家应按公约规定,尽快彻底销毁所有遗弃化学武器。中国希望公约早日生效,并得以全面和有效地实施,以使人类早日摆脱化学武器的威胁,实现无化学武器的世界。
中国是民用化工大国,对可用于生产化学武器的化学品及其技术和设备的出口持慎重、负责的态度,不出口以制造化学武器为目的的化学品及其技术和设备。为确保中国出口的化学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设备不被用于制造化学武器,中国政府制定了可用于生产化学武器的化学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出口管理规定和措施:参照公约化学品附表制定了化学品出口控制清单;清单化学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进出口由化学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有关进出口业务由化学工业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指定专门的企业经营;有关进出口的审批、发放许可证及查验等工作,由化学工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共同负责。中国要求进口国政府保证,从中国进口的有关物品不用于生产化学武器、不向第三国转让。
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既反对任何国家生产生物武器,也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扩散此种武器。1984年,中国参加了《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认真、全面地履行所承担的公约义务。1987年以来,中国一直按该公约审议会的决定,逐年向联合国报告与公约有关的资料和情况。中国支持有助于加强公约有效性的措施,并将积极参加公约特设工作组关于促进国际合作、加强信任和核查等措施的讨论。
中国在军事装备及其技术转让问题上,尊重世界各国按照《联合国宪章》有关原则拥有维护自身安全的自卫权利,也关切武器装备的过度积累对世界安全和地区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
中国在较长的时间里没有武器装备的出口贸易,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出口,且数量一直十分有限。按照联合国大会决议,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常规武器转让登记。联合国常规武器转让登记的情况表明,中国的常规武器出口同美、俄、英、法、德等国家相比,数量很小。
中国对常规武器转让一贯坚持以下原则:武器出口应有助于接受国的正当防卫能力;不损害有关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不利用军贸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
中国对武器装备及其技术转让实行严格管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国家军品贸易管理委员会是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武器装备及其技术转让的统管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制订转让的法规和政策,其成员主要包括外交部、总参谋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国家军品贸易局是国家军品贸易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中国对外经营武器装备及其技术转让的部门和公司必须得到政府授权和注册批准,严格按照批准的经营范围从事活动。武器装备及其技术转让合同须经批准才能有效,重大的转让项目、合同必须经国家军品贸易管理委员会审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未经政府审查批准,私自转让武器装备及其技术的公司或个人,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中国在防扩散及军事装备转让方面所坚持奉行的原则和做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有助于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积极推动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
中国一贯认为,争取实现裁军,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长期以来,中国重视并支持国际社会为促进军控与裁军所作的持续努力。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活动。
中国以认真的态度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负责审议裁军与安全问题的第一委员会以及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会议。中国派高级代表团参加三次联合国专门讨论裁军问题的特别会议,以及“联合国裁军与发展的关系”国际会议。
中国重视并支持通过谈判缔结军控与裁军协议和条约。中国自1980年起正式参加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的工作,积极促进各项裁军问题的谈判和达成有关公约。
中国赞赏并支持联合国倡导的各项裁军活动。1987年,中国作为东道主同联合国合作在北京召开了“世界裁军运动”区域讨论会。中国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就裁军问题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国范围开展“国际和平年”、“裁军十年”等活动。中国曾多次派人参加由联合国主持的有关研究裁军和安全问题的专家组、讨论会,认真负责地为拟订公正合理的研究报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国际军控与裁军活动中,中国一贯积极支持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合理建议和主张。70年代初,中国支持斯里兰卡等国关于把印度洋定为永久和平区的建议。1973年和1987年,中国分别签署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禁止核武器条约》的第二号附加议定书和《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的有关附加议定书。中国一贯尊重并支持有关国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自行协商、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建立无核区的要求。根据这一立场,中国欢迎非洲国家达成《非洲无核区条约》,支持有关国家建立朝鲜半岛、南亚、东南亚和中东等无核区的主张。在双边领域,中国与一些国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的磋商。
中国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军控与裁军条约或公约,主要有:《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南极条约》、《关于各国探测及使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守原则的条约》、《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中国签署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中国高度重视这些国际法律文件对促进国际军控与裁军的积极作用,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中国代表团正在积极参加《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公约》的谈判工作。
中国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且还以许多现实、合理的主张,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
早在1963年,中国政府就发表声明,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中国在发展核武器问题上一贯持十分克制的态度,核武库一直维持在十分有限的水平。中国的核武器始终以自卫为目的,不威胁别国,不参加核军备竞赛,在核试验方面也始终保持克制。
中国政府历来反对核讹诈和核威慑政策。1964年10月16日,中国政府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承担义务,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区使用核武器,彼此也不使用核武器。中国自拥有核武器第一天起,就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作为一个核武器国家,中国从不回避自己应负的责任,主张核武器国家应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曾多次建议核国家谈判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际条约。1994年1月,中国正式向美、俄、英、法等国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草案,并建议五个核国家尽早在北京就此进行首轮磋商。1995年4月5日,中国再次正式声明,重申无条件向所有无核国家提供“消极安全保证”,并承诺向这些国家提供“积极安全保证”。中国的上述主张得到了广大无核国家的支持。
在实现消除核武器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主张防止核武器扩散。1995年5月,中国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与延期大会上,支持该条约无限期延长的决定,同时也赞成“核不扩散及裁军原则和目标”、“加强条约审议机制”和“中东无核区”三项决议。中国认为,会议的结果符合所有缔约国的利益,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中国认为,该条约的无限期延长,再次确认了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国际合作的各项目标,而不应被理解为核国家可永远拥有核武器。
冷战时期,中国坚决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强调实现裁军的关键在于两个超级大国率先采取实际行动。中国在1978年联合国第一届裁军特别大会上提出:两个超级大国不论是核军备还是常规军备都大大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必须率先采取裁军行动。在1982年联合国第二届裁军特别大会上,中国进一步提出具体主张:美苏两国应停止试验、改进和生产核武器,并率先大幅度削减其各种类型的核武器和运载工具。中国所提出的“两超率先”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赞同,对推动美苏谈判并取得实际裁军进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逐步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目标,中国在1994年第四十九届联大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核裁军进程建议: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宣布无条件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立即谈判并签署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条约;支持建立无核区的努力,保证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通过谈判争取不迟于1996年缔结一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主要核大国如期实施现有核裁军条约并进一步大幅度削减核军备;通过谈判缔结一项禁止生产核武器用的裂变材料公约;签署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承担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义务,并在有效国际监督下付诸实施;在防止核武器扩散和推进核裁军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核裁军与常规裁军一直是裁军领域的两项优先任务。1986年,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两个裁军提案,指出美苏在核裁军和常规裁军问题上都负有特殊责任。此后,中国连续五年都在联大第一委员会提出上述“两案”,均获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此举为推动核裁军和常规裁军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取得实际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反对外空军备竞赛,自1984年起,曾多次在联大提出关于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决议草案。中国认为,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应完全用于和平目的,任何国家都不应发展任何类型的外空武器,以实现外空“非武器化”。
近年来,军备透明问题引起各国关注。1991年,中国向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军事情况的客观情报问题基本立场”的工作文件,全面阐述了军备透明问题的立场:军备透明的目的应是增进各国、各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应遵循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基本原则;军备透明的具体措施,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确定,自愿参加。中国的上述原则对促进实施适当、可行的军备透明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重视区域裁军问题。1991年,中国向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区域裁军的工作文件,提出一整套原则立场:双边、区域和多边裁军应相互促进;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对促进区域裁军十分必要,区域外的国家,特别是最大武库国,应对区域裁军努力给予积极的合作和支持;在考虑区域裁军问题时,应承认并尊重各地区的安全环境、军备水平的差异,在措施和步骤方面,不存在对各地区普遍适用的模式。中国的上述立场基本被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的最后文件所采纳。
作为一个亚太地区国家,中国高度重视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平与发展。1994年,中国提出亚太安全的三个基本目标:保持本国的稳定与繁荣;维护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合作。针对亚太地区的特点,中国主张亚太安全合作应遵循并采取以下原则和措施:以《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新型国家关系;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平等互利、互相协作的经济关系;以平等协商、和平解决为准则,处理亚太国家之间的争端和纠纷,逐步消除地区不稳定因素;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坚持军备只用于防御的原则,不搞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以增进了解和信任为目的,促进多种形式的双边或多边安全对话与磋商。中国的立场得到了广大亚太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一贯重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双边信任措施。近年来,中国分别与一些周边国家进行了多层次的磋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中国与前苏联签署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指导原则协定》。中俄首脑联合发表了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互不将各自的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声明。中印缔结了《在边境实际控制线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中国还应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请求,发表了关于中国向两国提供安全保证的声明。
    结束语
回顾人类战争与和平的漫长历史,人们深感和平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
近年来,国际局势虽趋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地区形势持续紧张,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旧的矛盾还未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在出现,国际军控与裁军任重而道远。因此,彻底消除战争惨祸,实现全面、持久的和平,依然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面临的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各国人民只有共同努力,坚持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继续推动军控与裁军的进程,并致力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持久和平才有可能,和平与发展的正义才能最终完全战胜战争的邪恶。
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与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矢志不渝地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发展,为把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美好的新世界带进21世纪而不懈努力。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纵贯南北九省市艰苦创业筑丰碑
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铺通庆典在九江举行李鹏总理发表重要讲话
六十四个先进集体和六百一十二名先进个人受表彰
本报九江11月16日电记者江世杰报道:今天上午11时35分,京九铁路最后两节轨排在江西省与广东省交界的定河桥南端连接完毕。随即,国务院副总理、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邹家华宣布:京九铁路全线铺通。至此,党中央、国务院“奋战三年,铺通京九”的决策目标提前实现,也圆了中国人民一个“世纪梦”。
今天,李鹏总理参加了国务院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在江西九江举行的铺通庆典,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全文另发)。会上,宣读了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京九铁路全线铺通的题词。
京九铁路位于京沪、京广两大南北干线之间,北起北京,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全长2381公里,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汉联络线,总长2536公里。京九铁路于1993年初全面施工以来,已完成土石方2.6亿立方米,架设桥梁207公里,开凿隧道56公里。
京九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工期最紧、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这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加快建成京九铁路,对于大幅度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完善路网布局,带动沿线地方经济发展和革命老区人民致富,促进对外开放和港澳地区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铁道部部长韩杼滨在讲话中指出,京九铁路全线提前铺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的结果,是各方协作、路地配合谱写的一曲凯歌,是全体参建干部职工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用汗水和心血凝铸的丰碑。他说,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后,站后工程配套任务还很繁重。他要求各参建单位和广大职工,再接再厉,继续奋战,加快配套,争创国优,向国家交一条高标准、高质量的大能力运输通道,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军委各有关部门和京九沿线九省市的领导同志,出席了今天的庆祝大会。
受国务院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委托,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在今天的庆典上宣读了铁道部的决定:授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一局二处七队等64个单位“京九铁路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颁发奖牌、证书;授予曹根子等612名同志“京九铁路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颁发立功奖章、证书。其中,铁三局二处十队等10个集体,廖礼坤等100名同志,还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火车头奖杯和火车头奖章。李鹏、邹家华等领导同志向这些获奖集体和个人的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
(附图片)
下图:庆祝大会会场。新华社记者章武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韩国庆州蔚山之行
江主席抵济州岛继续访问
本报济州11月16日电记者李云飞、徐宝康报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夫人王冶坪今天圆满结束对庆州、蔚山的访问,抵达韩国最大的岛屿济州岛继续进行访问。
今天下午5时零5分,江泽民主席乘坐的专机抵达济州岛机场。济州道知事慎久范夫妇等各界人士在机场迎候。
江泽民主席一行在离开釜山金海机场时,釜山市市长文正秀夫妇和中国驻釜山总领事蒋正才夫妇等前往送行。
今晚7时,韩中民间经济协议会会长金相厦在济州岛新罗饭店举行晚宴,热烈欢迎江泽民主席和夫人来访。
金相厦会长发表讲话说,今天江泽民主席在百忙中与我们韩国工商界人士共聚一堂,感到由衷的高兴。
他说,韩中两国正步入更为紧密的合作阶段,韩国工商界人士决心积极促进两国经济合作,韩中大力开展经贸合作不仅有助于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有助于东北亚地区的繁荣。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王忠禹代表江泽民主席在讲话中说,在江泽民主席应金泳三总统阁下邀请访问贵国期间,我们有机会来到济州岛参观访问,感到十分高兴。
中韩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可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中国古代秦国方士徐福“东渡求仙药、路经济州岛”的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
王忠禹说,韩中民间经济协议会作为中韩两国经济交流的桥梁,自1992年成立以来,为推动两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积极努力和宝贵贡献。我们希望并相信,韩中民间经济协议会将同其他韩中友好团体一道,继续为加强两国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王忠禹最后说,明天江泽民主席将结束对韩国的访问,我们将把贵国国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带回中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化工部部长顾秀莲等出席了宴会。济州道知事慎久范、道议会议长金仁吉以及韩国工商界各大公司、企业负责人100多人出席了宴会。双方举杯共祝中韩友好不断发展。
(附图片)
江泽民主席在同韩国工商界人士交谈。新华社记者齐铁砚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等为京九铁路铺通题词
新华社九江11月16日电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邹家华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分别题词。
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是:“建设南北大干线,开发京九经济带。”
李鹏同志的题词是:“劈山越水建京九,创业精神筑丰碑。”
乔石同志的题词是:“建设优质铁路,勇当开路先锋。”
李瑞环同志的题词是:“功在当代,福及后人。”
邹家华同志的题词是:“宏伟的工程,英雄的队伍。”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上
李鹏总理的讲话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同志们:
全国瞩目的京九铁路,经过十几万筑路大军和人民群众连续三年的艰苦奋战,现在全线提前铺通了。这是我国“八五”铁路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大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向为京九铁路建设作出贡献的全体参建职工,向大力支持京九铁路建设的沿线各省市党委和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京九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的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是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宏伟工程。京九铁路为我国开辟了一条新的贯穿南北的运输大通道,这对完善我国铁路布局,缓解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带动沿线地方资源开发,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港澳地区的稳定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京九铁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铁道部坚决贯彻这一决策,调集精兵强将,在两千多公里线路上展开了铁路建设会战。各参建单位克服工程艰巨、工期紧迫的困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科学组织指挥,精心设计施工,严格控制投资,狠抓质量创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突破了一个个施工难点,工程进展迅速,创造了我国铁路建设史的新成绩。广大铁路职工发扬优良传统,勇当“开路先锋”,不畏艰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顽强拚搏,充分展现了新一代铁路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建设者们“决战在京九,奉献在京九,立功在京九”的可贵精神,将永远载入铁路建设史册。京九铁路全线胜利铺通,是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各方面通力合作谱写的一曲凯歌。京九铁路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都作为建设的重点,全力以赴予以大力支持。沿线各省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像革命战争年代支前那样热情支援铁路建设,为京九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京九铁路虽然全线铺通,但离全线正式投入运营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做大量的配套收尾等后续工作。国务院希望各级铁路部门不要有丝毫松懈,要加强对京九线正式运营工作的领导,限期完成各项任务,把京九线真正建设好和管理好,成为安全可靠、优质服务、经济效益高的南北运输大通道。
同志们,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规划了未来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发展以铁路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铁路部门认真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铁路改革,加快铁路发展,确保运输安全,抓好路风建设,再创铁路工作新成绩,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附图片)
上图:11月16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等出席大会。这是李鹏总理在庆祝大会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王新庆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智利总统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智利共和国总统爱德华多·弗雷·鲁伊斯—塔格莱将于1995年11月23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白宫与国会继续对峙
克林顿取消日本之行
本报华盛顿11月16日电记者黄晴报道:由于美国白宫和国会之间出现了预算问题的僵局,部分联邦政府部门关闭,美国总统克林顿15日决定取消前往日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计划,并推迟原计划在会议之后对日本的国事访问。当天晚上,克林顿通过电话向日本首相村山富市通报了他的决定。村山对此表示理解。
副总统戈尔代替克林顿前往大阪参加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委员长拜会印度总统
拉奥总理会见乔石委员长
本报新德里11月16日电记者朱满庭、李景卫报道:今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夫人郁文在总统府拜会了印度总统夏尔马和夫人。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乔石委员长首先感谢夏尔马总统的会见,感谢印度政府和议会的热情友好的接待,并且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夏尔马总统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夏尔马总统也请乔石委员长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夏尔马说,印度政府和印度人民期待着江泽民主席的来访,乔石委员长感谢夏尔马总统对江泽民主席访问印度的邀请。
拜会中,乔石说,中国重视发展同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珍视同印度人民的传统友谊。这种友谊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代高僧玄奘徒步来到印度学习,回到中国后把佛经从梵文翻译成中文。近年来,中印关系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发展。两国间高层互访不断。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关系得到了积极进展。
夏尔马说,印中两国间发展双边关系的领域很多。在发展经济贸易合作方面还有很宽的领域。
乔石委员长说,这方面的合作刚刚开始。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不管从中国方面看,还是从印度方面看,都有很多互利合作项目可以搞。要积极地拓宽这些领域。
夏尔马总统说,现在印中之间合作的基础已经有了。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我们两国都面临着经济开放的任务。这就有了很大的合作余地。
乔石说,有人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我想亚洲的世纪当然少不了印度和中国。中印两国如果合作在一起,正好是21亿人民共同面向21世纪。
在谈到立法工作时,乔石说,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很重视立法工作。过去两三年来,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我们同时也很广泛地研究和借鉴各个国家立法方面成功的经验。
夏尔马总统表示,印中两国议会之间的交流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加拜会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等。
本报新德里11月16日电记者朱满庭、李景卫报道:印度总理拉奥今天在总理府会见了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
会见时在座的有印度外交秘书海达尔,印度驻中国大使达斯古普塔;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薛驹,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和中国驻印度大使裴远颖。
乔石委员长首先转达了李鹏总理对拉奥总理的问候。乔石说,近年来,中印两国关系不断取得进展。双方高层往来不断,有力地促进了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他指出,我这次访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大委员长第一次访印,希望通过访问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相互了解,使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乔石指出,中印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上都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现在又面临发展的任务,两国间有许多共同点。两国经济各具特色,可以相互补充,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应共同努力加强两国间的合作纽带。
拉奥总理请乔石委员长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的问候,并回忆了1992年他对中国的愉快访问。拉奥总理表示,两国高层接触应该保持下去,两国合作应当加强。冷战后的世界还存在种种不稳定的因素。印中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责任面对挑战,加强合作,对世界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两国在国际问题上应该加强合作。
乔石委员长表示同意拉奥总理的看法。他指出,中印共有21亿人口,对世界影响很大,应团结合作,共同迈向21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附图片)
乔石委员长在新德里总统府会见印度总统夏尔马。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