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京九行

  三年会战惊天地
本报记者江世杰
“三年铺通京九铁路!”中国人说到做到。
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有专家说,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很少有三年铺通一条2500公里长大干线的先例。何况,不仅仅是速度快,而且质量好,分流早!
三年京九会战,闯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鲜经验。
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
中国应该在京沪、京广铁路之间再修一条钢铁干线,从1958年提出这一设想到1991年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经历了30多年时间。不过,当时定下的目标是:争取在1997年对香港行使主权时铺通京九铁路。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几个月之后的7月16日,朱镕基副总理代表国务院来到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上。他在讲话中指出:铁路运输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京九线是当前矛盾的焦点,应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他要求京九线搞个领导小组,要有决断能力,能够把沿线各个省市协调起来,采取断然的手段,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京九线创造一个铁路修建的高速度”。
就在铁道部紧锣密鼓地部署京九铁路大会战的时候,1993年1月11日,已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朱镕基副总理,又一次在全路领导干部会上发表讲话。针对有同志对修京九线有不同意见,朱镕基强调指出:“铁路运输还要加强,不是改造一点旧线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是要再修一条南北干线,而且必须要快,要打歼灭战。”
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做出会战京九的决策,就在于京九铁路能从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各个方面,对国家的全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修建京九铁路是完善我国路网布局的需要。从北京到南粤2400公里的距离,东西方向已经有10条铁路,其中双线铁路6条;而南北方向上,却只有京广、京沪两条铁路。这种“经疏纬密”、“经细纬粗”的路网状况,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很不合理。有了京九铁路,将使全国铁路路网布局趋于完善,有利于增强眼下最短缺的铁路运输能力,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效益。
——修建京九铁路是缓解南北通路运输紧张状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京广线以东的南北方向上的客流量和货运量,已较解放初期增长了十几倍,而铁路运输能力只增加了两三倍而已。南北方向上的买票难、乘车难、托运难、运货难,比之东西方向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广东省为例,每年调入的物资只能运进37%,每年需调出的商品只能运走40%。
——修建京九铁路是维持港澳地区稳定、繁荣、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为保证港澳顺利回归,保证回归后的港澳经济、社会更加繁荣、稳定;为适应港澳与内地在人员交往、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大幅度增加,只有及早修通京九铁路,才能承担这一新形成的南北方向上巨大的客货流量,大陆对港澳才有足够而可靠的交通运输能力保障。
——修建京九铁路,是帮助革命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的需要。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冀中、大别山、井冈山、赣南地区,将因京九铁路铺通而缩短与国内外市场的距离,贫穷、落后、封闭的局面将随之改变。
——修建京九铁路是应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需要。从北京到广东一带,除了京广线没有第二条铁路交通,京广线一旦遭受1963年那样的洪水灾害或突发事故而中断行车,就会使广东、港澳与中原、北方失去陆上联系。有了京九铁路,这种情况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
——修建京九铁路是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壮举。现有的京广、京沪铁路,都是在旧中国由外国人主持修筑的。京广线修建于1898年至1936年,京沪线的主体部分津浦铁路在1908年至1911年筑成。解放以来,国家新建了三万多公里铁路,成绩不小,作用巨大,但在南北方向上却没有修建过纵贯大半个中国的铁路干线。如今这个“空白”将由京九铁路来填补。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总是来自决策者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舆论环境的深刻分析与准确判断,“三年铺通京九铁路”也不例外。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京九铁路赣粤段开工典礼上所说:三年铺通京九铁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贯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方针,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这决策“重大”之处在于: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决心在下个世纪中叶赶上或超过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根本利益和最高意志。
流芳万世的拚搏奉献
三年铺通京九铁路,对于参加会战的建设者来说,时间犹如火烧眉毛般紧迫,任务好似泰山压顶般沉重。
首先是铁道部的两个勘察设计院、16个工程局和5个铁路局的十多万专业人员和上万台机械设备,要从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上百个工点迅速抽调,顶雨冒雪、昼夜兼程地向指定地段集结。许多人来不及诊治疾病,来不及休完假期,来不及抚慰妻儿,甚至来不及告别亲人。从1992年秋冬到1993年春节前后,在冀中平原、黄淮两岸、大别山上、井冈山下、粤东大地,频频出现了“车辚辚,马萧萧”、“铁军跑步上京九”的壮丽景象……
“高起点上好京九”,是为了“高速度干好京九”、“高标准交好京九”。进入“阵地”的“指战员”们,按顺序打响了京九会战的“三大战役”:1993年为初战阶段,争分夺秒地进行工程设计,马不停蹄地展开全面施工,从北到南形成会战态势,保证了首战告捷;1994年为攻坚阶段,强攻重点桥梁隧道和软土路基,基本完成线下工程,实现了攻坚获胜;1995年为决战阶段,从11个突破口上突击铺轨架梁,到10月底即基本铺通,确保了决战必胜。三年之中,一场大干接着一场大干,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几乎没有长舒一口气的机会。三年来,节日、假日不能休息不说,还要绞尽脑汁去克服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冒着生命危险去战胜洪水袭击、排除岩石坍方。许多人两三年没休探亲假,因为长期超负荷运转而积劳成疾,有的工人牺牲于意外事故突然袭来的操作岗位上,一些指挥员竟然殉职于部署工作的会场或送往医院抢救的路上。
如果说,铁路建设大军为京九会战作出的牺牲,是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幸福,是个人文化享受的贫乏和身体健康受到损害;那么,对于京九铁路沿线99个县(市)上万个乡村的农民群众来说,则主要是牺牲切身的物质利益来成全“三年铺通京九”的大局:被看作“米袋子”、“粮食囤”的责任田,被视为“摇钱树”、“聚宝盆”的果园、菜地、鱼塘,不得不被永远地埋在路基之下;祖辈留下来的“老屋”,近几年勤劳致富后盖起的新楼,不得不为铁路开工而赶快拆除……而且,所有这些占地、砍树、拆房、迁坟,大都是在法律手续未办妥、经济补偿未兑现的情况下进行的。
中国地图册上即将画上的京九铁路的红线,是我国铁路建设者和沿线干部群众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所凝聚;是其顾全大局、励精图治、舍家忘己、拚搏奉献精神的赞歌!
并未失效的重要法宝
三年前,当“京九大会战”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全国关注,举世瞩目,但也有一些人投来了怀疑的目光:一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会战这种形式还灵不灵,能不能够再用?二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会战会不会为追求高速度而牺牲了高质量?
铁道部领导认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铺通京九铁路”的战略决策,要在短短三年时间,填挖土石方2.5亿立方米,架设桥梁1045座183公里,凿通隧道150座56.1公里,正线铺轨近3500单线公里,按部就班的常规干法绝对不行,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搞大会战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参加会战的设计、施工队伍的“司令员”们,不仅以顽强拚搏的实际行动来保证京九会战的胜利,而且对能不能运用会战这种形式作过深刻的思考。
许多“司令员”认为:会战,只是为达到战略目的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本身并不具有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属性,不能笼统地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在过去,有的“会战”没有好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那时思想路线不正,脱离了实事求是原则;有的“会战”,则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纪录。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同志,用九江长江大桥的“遭遇”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创造条件搞大会战。他们说,现在看来,如果没有九江长江大桥的提前建设,“三年铺通京九铁路”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原来计划6年建成、本应于1979年底通车的这座大桥,到1993年底才刚刚开始铺轨,与武汉、南京两座长江大桥的建设速度相比,真可算得上是“马拉松”工程了。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建设资金没有落实,本可盈利的施工企业,被拖得背了一屁股债;最困难时,职工只能用党费来出差,连续半年发不出奖金,一两年不报销医药费……
三年铺通京九铁路的实践证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搞大会战,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至于大会战会不会影响高质量?京九铁路的一流质量已经做出否定的回答。记者还将在《京九行》系列报道中专门加以报道。(附图片)
示意图为刘小青绘制


第1版(要闻)
专栏:

  应金泳三总统邀请赴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江泽民主席抵达汉城
离京前李鹏李瑞环刘华清荣毅仁等在人民大会堂送行
本报汉城11月13日电记者李云飞、徐宝康报道:应大韩民国总统金泳三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乘专机抵达汉城,开始对韩国进行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
这是中韩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韩国。中韩两国是一水之隔的友好邻邦。数千年来,中韩两国人民分享着东方文明的阳光雨露,交流频繁,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近年来,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江主席的来访是中韩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当地时间18点40分,江泽民主席乘坐的专机在汉城机场徐徐降落。机场上飘扬着中韩两国国旗,当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走出专机时,受到韩国外务部长官孔鲁明和夫人的热烈欢迎。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女青年向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献上了鲜花。
江泽民主席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说,在踏上韩国美丽富饶的国土时,我谨向韩国国民转达中国人民的诚挚问候。
江泽民主席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继续保持和发展这一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江泽民主席强调说,我这次访问韩国,就是为了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推动中韩睦邻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相信此次访问将有利于维护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江泽民主席说,访问期间,我将同金泳三总统举行会谈,就两国关系和相互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我还将同韩国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参观韩国著名的工厂企业,进一步了解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就,领略韩国的古代和现代文明。
随同江主席出访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夫人周寒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特别助理曾庆红,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王忠禹,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特别助理王维澄,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特别助理由喜贵同机到达。中国驻韩国大使张庭延等也到机场迎接。
江泽民主席一行下榻于新罗饭店。这里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明天上午,韩国总统金泳三将在总统府青瓦台大花园为江泽民主席来访举行正式欢迎仪式。
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应邀赴韩国访问,并将于晚些时候赴日本大阪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等到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主席送行。
随同江泽民主席出访的有江泽民主席夫人王冶坪,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夫人周寒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特别助理曾庆红,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外经贸部部长吴仪,特别助理王维澄,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特别助理由喜贵等。
日本驻华大使佐滕嘉恭、韩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金光东也参加了送行仪式。(附图片)
江主席抵汉城时,韩国外务部长官孔鲁明到机场迎接。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左图:离开北京赴韩国访问前,李鹏、李瑞环、刘华清、荣毅仁等在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主席送行。 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主席会晤科尔总理
强调两国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发展关系
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德国总理科尔在中南海瀛台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晤。江主席表示很高兴在时隔4个月之后在北京再次同科尔见面。
江泽民说:“今年7月我访问德国的时候,受到总理先生的热情款待,我们进行了坦率和深入的会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主席强调,中德双方应当在坦诚对话中增进了解,在相互信任中加强合作,在平等互利中发展关系。他说,两年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关系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富有成果的高层互访、日益密切的政治关系和不断加深、加强的经贸合作使两国关系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实践证明,通过领导人的直接接触和坦诚对话,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加深了,共识也增多了,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我们赞赏德国政府特别是总理阁下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的战略眼光和积极态度。中国政府同样将德国作为我们同欧洲国家发展关系的重点之一,我们希望两国领导人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对华关系。江主席还说,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很好地研究了总理阁下提出的关于成立两国高科技委员会、加强在农业、金融领域的合作建议,并对此表示欢迎。今天双方签署了成立两国高科技委员会的文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两国政府能在经贸、科技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
江泽民还请科尔总理转达了他对赫尔佐克总统的问候,并表示希望他在明年方便的时候访华。科尔表示十分愿意转达。江泽民还向科尔介绍了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九五”计划和15年发展规划。
科尔表示非常高兴能和江主席会晤。他说:“我完全赞同江泽民主席的看法,我们之间的会晤能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尔说:“我很仔细地听取了主席阁下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我们希望中国在这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中国拥有12亿人口,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这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产生着影响。中国保持稳定发展,对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一个贡献。”
科尔说,德中两国间不存在任何问题,双方有着很好的关系,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能够进一步加深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看法。
会见结束后,江主席在瀛台设宴款待了科尔总理。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同科尔总理会谈
双方希望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
本报北京十一月十三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同来访的德国总理科尔举行了友好、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把中德关系推向新阶段。
李鹏总理表示欢迎科尔第五次访问中国。李鹏说,几年来,中德关系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中德两国领导人保持了经常的接触,总理阁下已是第五次访华,江泽民主席和我也先后访问了德国,这种频繁互访对增进相互了解,推动双边关系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去年两国贸易额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达到一百一十九亿美元。今年双边贸易额继续增长,中德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对两国的经济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
李鹏说,双方在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等领域的合作也正在深入发展。友好省、州、市之间的交往十分活跃并富有成果。两国军队的关系也正在逐步恢复正常。总理阁下这次访华期间,双方将签署一些新的合作协议,可以说,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科尔总理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作为两个重要国家的领导人,我们对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负有重大责任。德中两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德中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他对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表示钦佩。他说,中国的强大和繁荣是世界和平的因素。
科尔总理表示很高兴看到在过去十年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发展,德中关系非常好,“我们愿意继续努力来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关系”。科尔总理希望中国更多的企业家到德国去投资合作。他说,我们德中两国应该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科尔总理说,“我非常感谢中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所持的立场”。他说,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李鹏总理对德方的上述立场表示赞赏。
两国总理都表示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李鹏希望双方继续保持高层来往这一良好势头。他说,中国愿意进一步加快同德国在各个级别上的政治磋商,包括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磋商和合作。在经贸领域,中国明年将开始执行“九五”计划,这为中德之间的经济合作又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潜力很大,希望德国抓住机遇、扩大在华投资。中德两国在交通领域已经很好地探讨过合作,中方希望两国进一步发展在基础工业和主要原材料领域的合作。我们欢迎德国中小企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德国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鼓励措施。目前,外国企业在华投资合作竞争很激烈,德国产品技术先进,质量也比较可靠,中方希望德国企业在价格上增强竞争力,同时在融资方面采取灵活态度,这有利于德国更多地对华出口。在谈到中国同欧洲的关系时,李鹏说,中国同欧洲联盟各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双方有良好的关系,我们愿意进一步加强并发展同欧盟的合作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共同作出贡献。
科尔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欧盟正在加强一体化建设,在经济贸易方面将会采取更开放的政策,我们愿意同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将有利于我们双方的经济建设。
参加今天会谈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陪同团长、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外经贸部部长吴仪,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随同来访的几位部长和驻华大使赛康德等。
会谈前,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仪式欢迎德国客人。
两国总理还出席了中德两国有关部门签署《关于成立中德高技术对话论坛的谅解备忘录》、《关于延长和扩大中德基础设施小组工作的联合声明》、《中国外经贸部与德国联邦经济部关于对外经济贸易法律合作的联合声明》和《德意志研究协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立中德科学研究交流中心的协定》等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
据悉,两国有关企业和机构还签署了12个经济合作文件。
晚上,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一行。(附图片)
右图:1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主持仪式,欢迎德国总理科尔访华。
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竖比”也要“横比”
宋晚辰
苏南七市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前十名,在思想方法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善于“竖比”,跟过去比;而且敢于“横比”,跟邻居比,跟强者比。在苏南,“横比”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以张家港和吴县为例。1992年,张家港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县,城建超昆山”。吴县同张家港相比,找出差距:思想观念不如人家新,气魄胆量不如人家大。1993年底,吴县从实际出发,在被划出五个乡镇,约减少70亿工业产值的情况下提出,补上损失,确保百强第七。经过一年苦战,目标果然实现。
“竖比”容易看到进步和成绩,增加信心和勇气;“横比”容易看出不足和差距,催人奋进,自加压力。只“竖比”不“横比”,容易小胜即满,安于现状;只“横比”不“竖比”,容易盲目攀比,脱离实际。有“横”有“竖”才成“坐标”,才能找到立足点,才能夺取制高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