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声冲霄汉魂系黄河
——记广州15000人《黄河大合唱》
梅志清
10月29日晚8∶05分,广州人民向全国展示了一种惊天动地的声音——15000人的《黄河大合唱》如咆哮不息的黄河,汹涌澎湃,震耳欲聋。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人民的音乐家”的冼星海诞辰90周年。冼星海是广州番禺人。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广州市委、市政府和中央电视台于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广州联合举办中国星海音乐周。其中万众瞩目的焦点,就是15000人《黄河大合唱》。
这是一个空前的构想。一年多来,勇气、困难以及主办者疲乏不堪又满腔热忱的身影,在这里汇集。而每个细节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从严良的一封信说起
去年6月,我国合唱艺术的指挥家、冼星海的学生严良先生给广州市长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老人的一个心愿:明年是冼星海诞辰90周年,冼星海是广州人民的儿子,希望广州市有关部门能组织这次活动。
这个建议刚好与广州市领导的构想不谋而合,他们亦欲以星海不朽的作品,来激励广大群众尤其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开始设想:能不能用万人来演唱《黄河大合唱》这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不朽之作呢?
广州有较雄厚的群众合唱基础。抗日战争时期,马思聪等一批音乐家在这里发动群众合唱事业,而如今,1700多支业余合唱队、8万多人活跃在基层。他们打心底里越来越喜爱这种艺术。合唱比赛经常是市里搞,区里搞,街道搞,各系统搞,如火如荼。有些业余团队在全国级的合唱比赛中获奖,颇有专业水准。
其实,去年9月广州市主办的《珠江大合唱》就是一次不露声色的小实验。专业与业余组成的160人合唱队在严良的指挥下,不仅在广州受到欢迎,而且还北上京城公演,受到专家好评。市领导决心更坚定了!
为《黄河》全城震动
3月,筹备万人《黄河大合唱》的消息甫一传出,羊城震动了!许多合唱队想尽办法要挤进来。报名人数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不可遏止,主办单位只好由原计划的万人扩充到15000人。
排练都是在夜晚或周六、周日。一些团员是“三班倒”的工人,经常要一下班就匆匆赶去排练,半年来,极少休息。执行指挥施明新不顾高龄,顶着酷暑和各位分指挥跑遍广州几个区,给各合唱团搞示范排练和讲座。在各声部的分片分区验收时,各队更是鼓足了劲,惟恐自己落后。而在排练中你帮我、我帮你的好人好事,则是数不尽数。
这是真正意义上群众的大合唱。中心团队除3支专业团队外,更多的是群众合唱团,单声部的195支队伍则来自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他们不负众望,15000人不仅可以齐整如一,而且各声部清晰准确,高音标准达到中央乐团1975年演唱版。有专家说,它达到了不凡的合唱水准。
音乐界掀起一阵波澜
音乐界的老前辈为这件从未有过的盛事激动不已!贺绿汀、周巍峙、张光年、李焕之、吕骥、孙慎、李德伦、李凌、瞿维、杜鸣心、黄贻钧、朱践耳、陈燮阳等纷纷为音乐周题词,他们其中身体尚佳的,都带头精心准备论文,来广州参加星海作品研讨会。
文化界元老夏衍是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的,他用发抖的手给音乐周写下生前最后的题辞“星海精神永存”。
就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在金秋十月,全国一些文艺团体、著名艺术家和广州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国内著名乐团和赵忠祥、乔榛、袁晨野、倪萍、吕继宏、张也、杨洪基等纷纷来到广州,投入中国星海音乐周开幕式的演出。有趣的是,就在广州这个舞台,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与上海交响乐团进行了几十年来首次同声部、同和声的同台演出。
“《黄河》是中华民族共同心声”
有几支队伍在《黄河大合唱》的队伍中特别引人注目。台湾基隆的雨韵合唱团、香港明仪合唱团、香港小交响乐团和澳门室内乐团与15000位同胞一起,奏响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最强音!
雨韵合唱团领队张丽卿女士说,她站在15000位同胞中间,心情十分激动。虽然他们从未谋面,也是第一次来广州,但“《黄河》,是中华民族共同心声”。
美籍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先生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主创人员、首演者。此次为了演出他提前一个星期飞来广州,与乐队反复合成。他说《黄河》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每个华人都能团结在这个乐曲下。
“广州不能穷得只剩下一堆钞票”
这是广州市委宣传部长对严良讲的一句话。他说: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层次的提高,并且引导这种走势健康发展,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主旋律。领导的这种远见,是促成此活动的重要原因。
广州15000人《黄河大合唱》已成过去,但它刻在人们脑海中的,岂止是那响遏行云的歌声!人们开始思索它的意蕴,感悟它内在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广州——这个充满现代魅力的大都市!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尝试
——林凡书艺室外展感言
艾若
林凡书艺展,叫我联想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多亏了尝试。小摊上推销零星小食,不妨请你先尝后买,这里的尝试其实是品尝,是个人行为。粮食增产要改进品种,于是人类处于不断进行良种试验之中,这已是超过民族行为的人类行为了。科技发展到今天的神奇与明天的更神奇,都从尝试中取得。精神产品也是如此,一部《红楼梦》,无不是曹雪芹一生生活尝试与创作尝试的结果。尝试原来是人类进取的唯一方式,舍此就没有人类自己的前途。人类自强不息,求索,开辟,都是在尝试中择优而进。
当林凡获悉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在中国召开,他心中便升腾起一片强烈的华夏民族自豪感,驱动他立即着手从中国历代妇女所作诗词中精选出一百单八人的传世之作,以其骨爽神清的墨趣笔意书写成条幅,又刻制成红木挂屏,于大会开幕前夕,献给了世界妇女大会,将中国妇女的才智风采与文化品位,推向世界,这一尝试,抓住时机,可谓以有生之涯,完成了一件无论空间与时间都是无涯的人文之宝。
这次林凡书艺展,除妇女诗词名作外,还有历代诗词名家之作,其中尤以禅诗中名僧齐己的作品最多。近年来他的新癖好是凡遇人求字,动笔即齐己诗。去年出版的《林凡书艺》,自书诗与名家诗作不多,倒是大量抄录这位晚唐五代高僧的华章。
这次展出,形式上独出心裁,也许是林凡觉得自己与自己的书法摆布,需要玩点儿突破。表现了他尝试的决心,怕也是他长期酝酿到势在必行,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一座桥,纵向通古今,横向与世界接轨。他这新布局中的独创精神与艺术胆识是显而易见的。新布局打乱了欣赏习惯与平常视角,也打乱了旧的程式与艺术空间,从而开拓出一片想象的旷野晴空。由微观的点、线、面,展现出一种宏观的云蒸霞蔚大气象。让平民百姓、文人墨客一齐登高俯瞰,面对大千,呼吸万有,去感受人的创造精神与自主力量。新布局是“易”,是日与月的交替,阴与阳的和谐,有常与无常的自然错落,是艺术品之间的相互吸引,是观赏者与艺术品的相互端详。它整个儿代表东方文明中那华夏种族一以贯之的审美主体精神,能动地向着未来掘进。
接受时代的呼唤,在古老的恕我比作祭坛的皇家藏书大院,摆下按现代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而整编的书艺大军,我们便看到了东方文化中在世界独领风骚的这一抽象艺术,要寻找一种相应的抽象艺术空间的可行也是多样的构架,使书艺神韵之超逸,更臻超拔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从而有助于揭示方块汉字所蕴藏的无穷奥秘,因书艺的流动翻飞,进入那深层的要妙。于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片壮观的肃穆、虔诚、热烈、祥和,是诸多对比中的协调、亲切、关照、深情。
林凡先生摆下这“皇院书阵”,将留给参观者长久的记忆、回味、思考。品尝与尝试的区别,一在保留,一在开拓,二者互依互存,而贵在开拓。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南地北

  回首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威海甲午海战馆巡礼
宋爱录
拔地而起的甲午海战馆,坐落于刘公岛的东南方,与刘公庙相对,占地一万平方余米,展厅五千平方米,上下两层。
在驶向刘公岛的游船上,便可眺望到这座造型别致的海战馆,宛若一艘巨舰的一部分,顺势延伸至海滩,“巨舰”之上,矗立一尊海军将领手持望远镜注目黄海的塑像。
离船上岛走向海战馆,拾级而上,宽敞明亮的序厅中,一组组具有铸铁感的雕塑群像展示了清代陆、海军将士。背景是黄海中待命而发的战舰,言简意赅发人深思的前言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
北洋海军成军厅,以绘画远景与传统彩绘手法塑像的中近景,表现出舰队及奕?、李鸿章、丁汝昌检阅海军将士的场景,并以灯光特技造成强烈的动感,走过雕梁画栋,便进入“颐和园水师学堂”,左面是昆明湖内的战舰在演习;右面水师学堂内,是光绪、李鸿章等请求经费,慈禧不允的造型。此厅以富丽堂皇和绮丽的景色,揭示出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穷奢极欲,导致甲午海战失败的深层缘由。
半岛海战厅以电脑程序遥控舰船模型战斗过程,表现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半岛附近海面对北洋舰队的济远和广乙两舰海盗式的袭击,而我海军将士奋力拚杀,直至船沉壮烈牺牲的情景。激烈的海战过程,展示得极为流畅而又富有层次。
平壤之战厅,表现的是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陆军的一次决战,该厅以雕塑群和浮雕组展示了激烈悲壮的玄武门、船桥里、南门外之战。总兵左宝贵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带伤亲上玄武门指挥战斗。
黄海大战厅是海战馆气势最宏大、战斗最激烈悲壮的展厅,也是海战馆的核心所在。因此,创作者调动声、电、光、幻灯、影视、电脑程序及升降台等一切可以调动的艺术手段,直观而逼真地展示了发生在1894年8月17日那场海上大战!
创作者还在天幕后用灯光依次反透出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物典型的动作造型,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将他们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
旅顺基地陷落厅,以石窟雕凿的艺术手法状描出不堪日军烧杀抢掠的东北人民抗击侵略者,以及大连、旅顺失陷后,日寇对中国人民屠杀的惨状。
经历了低沉压抑的气氛之后,又进入了以悲壮为主调的血战威海厅。创作者以雕塑群、全景绘画与特技相结合的手法,依次表现1895年初的摩天岭、北虎口的战斗,孙家滩的阻击战,日军夺取威海北炮台以及“定远”等四舰的沉没。
第九个展厅,是“民族魂”的尾声。在宛若水印画的四壁上,绵延起伏的长城巍峨雄踞,上面悬挂着刘华清“回首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题匾。展厅正中,是一口显得质地极为厚重的巨钟,上面铸有丁汝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肖像。那不时回荡在耳畔的洪亮钟声以警钟长鸣,向我们警示着什么。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应付检查
袁晞
我常去某市探亲,觉得这个城市不太脏也不算干净,最讨厌的是市民多有随地吐痰的恶习,上下班时自行车道边的痰渍成行。不久前又去,发现这个城市焕然一新,到处干干净净,一问才知道是要评全国卫生城市,卫生检查团马上要到。
见到亲朋好友,言谈中都少不了怎么应付检查。当干部的说在机关值夜班看守老鼠药。一问才知道,城市的有关部门在各单位投放了老鼠药,不定时来检查是否被吃掉,没吃的就是无鼠害卫生单位,于是不少单位领导就派人每天三班倒守着药,不让老鼠吃,以争当卫生单位。当医生的说在医院造病历,说是上级给的任务,以证明这个城市的医疗条件良好,一个中等医院被要求一个星期内写出一万五千份,医生说写了几天才思枯竭,编个人名儿都要搜索肚肠。最可怜的是中、小学生,本来就功课繁重,双休日只让休息一天,另一天去学校不是去搞卫生就是去背健康知识。检查团来前的九月三十日是星期六,全市中、小学生都必须一早到校,我认识的一名小学生从早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和全班同学一起给老师打扫办公室,说是跪在地上用布蘸着洗衣粉擦地,老师要求“把水泥地擦出本色来”。亲戚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儿下午两点才回家,说是要把“健康知识考试题”背得一字不错才让走,她走的时候还有一多半同学没背完。我看了看试卷,考试题多达二十道,有的题选择答案竟有ABCDEF六项。第一道题是“健康的概念”,答“健康是指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不生病,能适应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错;答“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功能的良好状态”才算正确,有点儿近于绕口令儿。后面题目还有“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卵巢的主要功能”等等,我觉得中、小学生知道就足够了,大可不必全文背下,真难为这些小孩儿了。
这个城市以小商贩多著称,检查团来前卖水果的、卖面条的、修皮鞋的、修自行车的都没了踪影,使市民生活少了很多方便。
检查团终于来了,住四星级宾馆、市领导会见宴请、市报头版整版报道、市电视台的新闻播了十几分钟。我在一条小街碰到了检查团,前呼后拥地占了半条街,分不清哪些人是检查团、哪些人是“陪同团”,前边的人走马观花地看,后边有人拿着对讲机命令相邻的街道赶紧作好准备几天以后检查团走了,小商贩又出现在大街小巷,有的单位仍有老鼠活动,自行车道边依然痰渍成行
评卫生城市是为了应付检查,还是为了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为了领导的面子,还是为了老百姓的健康?这个城市是否本末倒置?
我不知道这个城市后来评没评上了全国卫生城市,可是我老在想,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坑害了我们中国人多少年,为什么总还有人运用自如?为什么总还有人上当受骗?
我想建议卫生检查团可不可以不要星级宾馆、会见宴请,而是化整为零,“悄悄地进庄”,不时派几个人到各地看看,一段时间以后再做评定。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央歌剧院公演歌剧名作《图兰朵》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其诞生70周年之际由中央歌剧院搬上首都舞台,于11月16日至21日在世纪剧院公演。
普契尼是继威尔地之后意大利歌剧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蝴蝶夫人》、《绣花女》、《托斯卡》等5部作品已前后在中国公演,《图兰朵》是第6部。它描述的是作曲家想象中的古老中国发生的一个传奇故事:爱情最终战胜了仇恨,鞑靼王子卡拉夫几经周折,赢得了公主图兰朵的心。《图兰朵》问世以来,在欧洲历演不衰。以创作演出中国歌剧和介绍上演世界优秀歌剧作品为己任的中央歌剧院,在日本同行和中央乐团、总政歌剧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意大利文完整演唱了这部作品,再现了原剧动人的旋律。
这次演出的指挥由日本著名指挥家大町阳一郎担任,导演是徐晓钟和陈大林,主要角色均由在国内外声乐比赛中获奖、有丰富歌剧演出经验的演员出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认为,歌剧同交响乐、室内乐相比要通俗得多,它诞生之初还曾是流行音乐的来源,许多经典唱段至今广为传唱。(林梅)


第4版(副刊)
专栏:

  法国影片《舞厅》绘舞情
由中国电影公司引进的法国影片《舞厅》近日起在全国公映。这是一部没有对话而由一系列舞蹈场面构成的影片,通过一间历史悠久的舞厅的环境氛围和参加舞会的男女舞伴的各种心态,以及风情各异的舞曲和歌曲,展示了法国从3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该片曾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三项恺撒奖。(钟轩)


第4版(副刊)
专栏:服务角

  CD唱片的录制标识
耿纯
自从CD唱机大规模进入家庭之后,人们开始被那银光闪烁、明亮如镜的小唱片的神奇效果所吸引。与此同时,也对CD唱片的录制标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D唱片的录制标识由三部分、两种方式所组成。这三部分分别表示原始录音方式,母带制作方式和数码唱片;两种方式分别用字母A(Analogue)代表模拟录音和D(Digital)代表数码录音。由A、D两个字母加三个部分共同组成AAD、ADD、DAD、DDD四种制片形式。
AAD表示模拟录音,模拟母带、数码压片;
ADD表示模拟录音、数码母带、数码压片;
DAD表示数码录音、模拟母带、数码压片;
DDD表示数码录音、数码母带、数码压片;
从录音技术的角度来看,模拟录音在重播音色、音乐的细微程度和内在的艺术张力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而数字录音在动态范围(最大与最小音量的比例)、信噪比(有用信号与本底噪声信号的比值)等方面见长。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使用模拟录音的CD唱片重播时的音乐味儿较浓,较自然;使用数码录音的CD唱片,重播时虽然干净,利落,动态大,但声音比较粗糙。这主要受目前CD量化技术水平的制约。模拟录音在表现音乐方面,好比是一件打磨精细、设计古朴的工艺品。CD唱片更接近于设计新颖别致、带着刀斧痕迹的制成品。
在音响技术领域中,模拟录音发展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是一个富有经验与成就的成年人了,而数码字录音从80年代初问世至今才仅仅十余年,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但在一个成熟的家长带领下,孩子的进步成长将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在评价和选购CD唱片时,不要局限于录制方式的选择,而要重在实质。从几十年前美国水星公司的《现场录音系列》、英国迪卡公司的《CD精选系列》到近年来的4D、HDCD等数码录音新技术,都有优秀的录音作品问世。
CD唱片的录制标识,仅仅代表它的录制、制作方式,而更重要的应是用这种方式所承载表现的音乐内容。


第4版(副刊)
专栏:

  北京成立群星表演艺术学校
为适应目前影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培养年轻、优秀的表演人才,电影演员吕丽萍创办了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群星表演艺术学校将开门办学,除邀请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常规授课外,还聘请影视界有成功经验的演员、导演及摄影师、美术师、化妆师、编剧、作家和社科理论工作者、农民、企业家等定期开办讲座。目前这所学制两年的学校已完成招收首届学员的录取工作,新招收的100余名学员将于近期开学。(向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第二届全国戏歌大赛在沪举行
继去年首届全国戏歌大赛之后,规模更大的第二届“立邦杯”全国戏歌大赛又在上海拉开序幕,并首次为词曲作者设立红花奖,为推广戏剧的演员设立绿叶奖。主办这次大赛的上视台长盛重庆说,戏歌作为新的艺术尝试引出不同看法是正常的,第二届全国大赛将继续作新的尝试。大赛要求戏歌作品亦戏亦歌,歌戏结合。大赛即日起先向全国征歌,然后再举行比赛。大赛评委会将由音乐界、戏曲界、评论界著名人士组成。
(俞亮鑫)


第4版(副刊)
专栏:

  “东方一号”歌舞交融
北京亚运村康乐宫最近又有一家占地达三千平方米的娱乐场所兴办起来,可歌可舞,观赏、自娱、表演融为一体。一百五十只电脑灯、五光十色的音乐喷泉,令人目不暇接。这家名为“东方一号”的地方,建成之初,便定为“世妇会”的活动场地,成功举办了多项活动,国家领导人也数次视察。北京大西洋娱乐有限公司“东方一号”由武汉长城(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合资兴建。(小龙)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评比赛事正酣
“喜玛拉雅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的作品征集工作从今年4月份开始,到10月底止,共收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意大利、美国、罗马尼亚、法国、爱沙尼亚、俄罗斯、德国以及台湾、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位作曲家寄来的130首钢琴小品。参赛者中有著名作曲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17岁。
这项国际比赛,是由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国际音响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中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音乐作品时,曾经举办了一次“中国作品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求学的贺绿汀先生用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这部作品被齐尔品带到欧洲去演出,后来成为许多演奏家的保留作品。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创作至今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和演奏技艺的提高,钢琴作品的创作方面越来越有一种紧迫感。此次比赛征集的作品大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参赛者们在将中国音乐风格与钢琴演奏技艺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赛的主办者将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推广其中的优秀之作,以期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比赛推出后,得到了海内外音乐界特别是喜玛拉雅音乐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评委会由九位海内外音乐界权威人士组成,评选工作从11月初开始,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一首,二等奖两首,三等奖三首,优秀奖四首,12月初将举行“颁奖典礼暨获奖作品音乐会”。


第4版(副刊)
专栏:

  何塞·恩里克斯
将举办吉他独奏音乐会
由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公司邀请的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何塞·恩里克斯将于十一月十三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恩里克斯是当今世界吉他界中最知名的西班牙吉他艺术家,是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和教育家,现任巴塞罗那格拉诺列斯音乐学院吉他专业教授。他演奏的曲目广泛,技巧娴熟,风格细腻。此次来华演奏的曲目有:加斯帕尔·桑斯的《西班牙舞曲》、德拉马萨的《克里奥约的回忆》、《献给托罗塞—拉乌特来》和《黎明的钟声》、恩里克斯的《北京》、毕尔萨的《阿斯图里亚斯》等。(王友民)


第4版(副刊)
专栏:

  科隆室内乐团表演令人叫好
来自德国的科隆室内乐团11月10日和11日晚在北京音乐厅的演奏,十分精彩。在赫尔穆特·米勒·布吕尔的指挥下,上演了巴赫和维瓦尔迪的作品,演奏者均为优秀的青年乐手。
科隆室内乐团成立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在德国音乐界享有盛誉,他们把重点置于巴洛克和古典音乐上。(文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