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
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书面发言)
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之后,得到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尤其从二、三两卷的文章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之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一客观实际出发,重新考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的。邓小平同志在思考这些问题时,表现出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他尖锐地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正是从这条思路深入下去,邓小平同志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且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兴奋过,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1975年,我重访30年代进行农村调查的江苏吴江县江村,看到当时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副业被忽视了,乡村工业凋零,农民手里没有钱花,市镇上的商品交换日益萧条,小城镇也萎缩了。但是,当我1981年三访江村时,我惊喜地看到江村变了样。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114元增加到300元,名列全国前茅。为什么这个村子的农民能在短短三年中这么快地富裕起来?事实就在眼前:家庭副业恢复了,集体小工厂办起来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农、副、工结合和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一提出来,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们有了这个思想武器,就敢实事求是面对问题,解放思想,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而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如今,全国乡镇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近一半,真是了不得!实践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其实本来就不是很难解决的,只要解放思想,敢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就会有群众的积极性,就会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应当说实事求是是最科学,是最有力量的。我们的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我相信有了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什么问题和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胜利前进。邓小平同志的理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共同的思想武器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发展的新情况相结合,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光辉旗帜,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科学指南。有了这面伟大旗帜,我们这个有5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强大的战斗力,我们这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各民主党派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并肩战斗,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几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共同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受了风风雨雨的考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内的我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今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任务和共同实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最大的共识,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思想武器。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伟大理论基础上不断增进共识,加强团结,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重温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论述
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重温小平同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联系当前海峡两岸形势,想谈谈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两点体会。
坚持一个中国。小平同志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衡量一个人是拥护还是反对、阻挠祖国统一的试金石。一些不愿看到祖国和平统一的人正是在主权问题上大做文章。李登辉今年6月钻到美国,鼓吹“中华民国在台湾”、“主权在民”,这显然是要分裂中国主权,制造“两个中国”。在政治学和国际法中,主权的概念是很清楚的,主权是一种以国家为范围的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何来国家的主权?作为主权国家,中国主权是不能分割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有独立的主权。台湾当局把我们在国际上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做法,说成是“打压封杀”他们的国际活动。今年台湾当局又唆使几个国家向联合国提出“重返联合国”问题。但连美国最近也重申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再三反对推翻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同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台湾当局在主权问题上玩弄花样是无济于事的。
实行两制并存。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台湾、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小平同志说:“‘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提出的,中国面临一个香港问题,一个台湾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谈判方式,一个是武力方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总要各方面都能接受,香港问题就要中国和英国,加上香港居民都能接受。什么方案各方面都能接受呢?就香港来说,用社会主义去改变香港,就不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所以要提出‘一国两制’。”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又符合实际的构想。按照“一国两制”方案,香港、澳门问题已获得解决,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将付诸实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小平同志说:“将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但台湾当局却故意误导媒体,把“一国两制”说成是“以大吃小”,吓唬台湾同胞反对统一,自己反而想要“以小吃大”。小平同志对此则有预见性地指出:“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前途也在大陆,台湾跟大陆争正统,不自量力。”“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海峡两岸如果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如果不要战争,只能采取“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这样既维护了中国主权完整,局势可以稳定,并且长期稳定,也不伤害哪一方。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促进多党合作的理论指针
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书面发言)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作出的郑重的历史抉择。中国人民在蒙受了太多的苦难,经过30多年的求索之后,最终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1979年10月,各民主党派召开代表大会期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许多党合作用政治制度加以界定,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功绩。1989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个文件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后制定的。发布这个文件,是这个新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框架,为人民群众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对国家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提供至关重要的条件。第二,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在上通下达,化解矛盾,协调社会关系,发展共同利益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护、巩固和发展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第三,通过多党合作、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和监督作用,可以调动社会众多方面的积极性,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和社情民意,从而使共产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更加切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过十多年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与此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相适应,我们正面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的重大课题。这要求我们在坚持一党领导、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精髓的同时,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思路。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赖以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使宪法关于这一制度的规定精神,真正成为我国各政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准则。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依靠科技 富国兴邦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吴阶平
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1952年政务院讨论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其后,他在领导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75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抓整顿,为了恢复受到“四人帮”严重破坏的科研工作,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他说:“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又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在这篇讲话中,他还精辟分析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他说:“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因此,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在这里,小平同志已经初步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轮廓。
此后,小平同志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在把握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趋势的基础上,于1988年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1992年,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至此,最后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党和政府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政策;“科教兴国”已经定为中央的战略决策。过去习惯于依靠资金投入、扩大规模来发展经济的企业界人士日益认识到,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才有前途,因此越来越重视和依靠科学技术;过去习惯于闭门搞科研的科技人员也逐步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和商品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越来越关注和面向经济建设。科技与经济正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崭新的风貌和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谈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彭清源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的创造者。邓小平同志的这一伟大构想,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固基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的历史背景是:就国内来说,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国内外的形势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后,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就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那末,解决台湾问题是采用武力方式还是用和平方式?历史经验证明,战则两伤,和则两利。采用和平方式就必须尊重、照顾到双方各自的利益,使各方面都能接受。这就是祖国大陆作为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则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样,祖国大陆与台湾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互助互利,达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振兴中华的目的。“一国两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就国际背景来说,主要是国际局势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争取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已成为当前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世界有了和平,稳定了,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我们全民族的神圣任务,因此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解决台湾问题彩“一国两制”,力争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武力来解决,将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又将加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有利于整个世界局势的稳定。这是世界现实所需要的。
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下,以谋求国家统一,维护民族根本利益为目的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正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民进中央副主席楚庄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论断。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许多革命者、爱国者从民主革命时期就向往追求的前途。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7年以后,我们的工作出现了许多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更发展为全局性的长时期的错误,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而这些失误和错误又大都是在加强和加快社会主义的口号下发生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一条。”他更进一步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上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邓小平同志综合了对社会主义的任务、原则、目标、特点的探索和思考,在1992年初巡视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精炼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实质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突出地位,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根本任务。而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就要开放,就要实行“科教兴国”……总之,把发展、解放生产力放在首位,就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的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这就明确指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的根本区别。而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保持政治稳定的条件
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方荣欣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保持政治稳定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小平同志从“文革”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中,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以他的高瞻远瞩和敏锐的洞察力,高度概括地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些精辟论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又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至于如何保持稳定,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讲改革开放讲行最早最多最深刻的是邓小平同志。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的也是邓小平同志。他是在深入研究中国实际的过程中提出这两个基本点,并为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回顾建国以来走过的道路,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个根本原则,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动乱。
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是千真万确的。就是说,稳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同时又要以发展来巩固稳定。如果没有发展,稳定的局面最终也难以巩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是我国立于世界强国之需要,也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关键之所在。
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讲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曾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又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还告诫人们,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时,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甚至会走上蜕化变质的邪路。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政局是否稳定,以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治是否正确为前提。在长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我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人民政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所有这些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
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纪珂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虽然没有关于哲学问题的专门论述,但每一篇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现择其荦荦大者,试举几则如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根本的政治保证。他又最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认为不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法制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针对“资本主义搞的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指出:“为什么一提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与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他这一精辟的论述,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针对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制定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的经济政策。同时他强调,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防止出现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党中央、国务院遵循这一重要的理论观点,目前正在制订方针政策和措施办法,以消除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这是及时而必要的举措。
《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内容十分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我们学习《邓小平文选》,不仅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要努力学习他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近来,各民主党派中央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级干部和广大成员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9月19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在京共同发起、召开了“民主党派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座谈会”。这里刊登的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