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响水大米蝉联金奖
黑龙江宁安市发挥资源优势,利用火山熔岩石板地上的薄层腐殖土质和镜泊湖无污染水质开发优质响水系列大米,米粒晶莹透亮、饭味清香适口。东京城牌响水系列大米在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蝉联金奖。图为种子公司技术人员(右)和朝鲜族农民(左)一起分析稻种。陈庆军毕强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又是一个调整年
——1995年全国农作物种植状况概述
翟边
提要:据全国30个盛区、市统计局8月下旬初步统计,1995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09万公顷,农作物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从今年的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看,价格和效益仍是重要的调节械杆。受价格刺激,农民扩大了稻谷、玉米、薯类和油料的种植面积,压缩了谷子、高梁等小杂粮和豆类的生产。国家新政策的出台,对生产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今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49亿公顷(22.4亿亩),比上年增加10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比上年增加10万公顷,棉花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作物增加101万公顷,增8.4%,塘料作物增加10万公顷,增5.8%,其它农作物减少39万公顷,减5.5%。
从结构上看,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73.9%降低到73.4%;经济作物由14.5%提高到15.1%;蔬菜、瓜类和其它农作物由11.6%降为11.5%。
分地区看,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10万公顷以上的有8个省,其中:广西增加38万公顷,江西26万公顷,湖北23万公顷,四川15万公顷,浙江14万公顷,安徽13万公顷,内蒙古11万公顷,贵州11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以上的有:陕西减少40万公顷,山西13万公顷,山东10万公顷。
谷物面积增加 豆类面积大幅度下降
1995年粮食作物面积为1.1亿公顷(16.45亿亩),比上年增加10万公顷。
从品种看,谷物面积达8904万公顷,比上年150万公顷。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稻谷播种面积达30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3万公顷,这是在1994和1993年连续两年较大幅度调减后的回升;玉米播种面积继续增加,今年达到历史最高的227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9万公顷;小麦因西北地区干旱,影响播种,面积减为2886万公顷,比上年减12万公顷。豆类在连续两年创纪录增长后今年大幅调减,播种面积降为111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5万公顷,减幅高达12.2%,其中大豆、杂豆分别为809万公顷和30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3万公顷和43万公顷。谷子播种面积为15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6万公顷,高梁12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6万公顷,其它谷物402万公顷,减少18万公顷,薯类播种面积达942万公顷,增加15万公顷。
从粮食作物构成看,谷物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比重由于1994年的79.9%上升为81.2%,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豆类由11.6%调减为10.2%,减少了1.4个百分点,薯类略增,由上年的8.5%提高到8.6%。稻谷、小麦和玉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则分别由上年的27.5%、26.5%和19.3%调整为28%26.3%和20.7%。大豆和杂豆分别由8.4%和3.2%降低为7.4%和2.8%。
从地区看,西部省份粮食面积减少较多,其中陕西减少39万公顷,山西减10万公顷,云南减6万公顷。粮食面积增加在5万公顷以上的省份有:江西增加12万公顷,新疆10万公顷,山东9万公顷,内蒙古8万公顷,浙江6万公顷,广东5万公顷。
棉花面积与上年持平 油料面积大幅度增长
经济作物面积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今年达22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3万公顷,增4.8%。
棉花的播种面积为549万公顷(8235万亩),与上年持平。今年春天北方部分棉区干旱,春播棉面积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夏播棉比上年增加,全年来看基本保持上年水平。
从地区看,山东减少较多,比上年减少近13万公顷,湖南、江西、新疆比上年分别减少2.3万公顷、1.7万公顷、1.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较多的有:安徽增加5万公顷,河南、江苏公别燕加3万多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在上年增加94万公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1万公顷,达到1310万公顷,为历史上播种面积最多的一年,增幅为8.4%,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亦由上年的8.1%提高到8.8%,其中油菜籽和花生分别达到690万公顷和383万公顷,比上年分别增加112万公顷和5万公顷。
蔬菜和瓜类有较大增长 其它农作物面积下降
据统计,蔬菜和瓜类的播种面积达103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5万公顷,除蔬菜和瓜类以外的其它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为67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9万公顷,其中青饲料减少49万公顷。
从今年的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看,价格和效益仍是重要的调节杠杆。受价格刺激,农民扩大了稻谷、玉米、薯类和油料的种植面积,压缩了谷子、高粱等小杂粮和豆类的生产。国家新政策的出台,对生产同样产生重要影响。农村工作会上,中央提出粮食省长负责制,对缺粮省促动较大,不少省采取了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措施,并重新加强了行政手段,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管理和组织,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经济发达的省市如广东、浙江等,近年来粮食面积减少的趋势开始扭转,粮食生产出现了好势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今年棉花价格还未到位,加之春播时期受干旱影响,有的地区不能按计划播种,播种面积与上年持平,要实现棉花增产,各地要重视棉花的后期管理,争取单位面积产量能有所提高。(附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主席专家”张腾霄
本报记者任维东
在边远贫穷的高寒山区鲁甸县,一说起育种专家张腾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主席专家”。
7月24日下午,我在海拔1900多米的茨院乡沿闸村采访时见到了他。今年58岁的县政协主席张腾霄,是高级农艺师。
刚下过雨,田间小路十分泥泞。他领我们来到一片长势很好的杂交玉米地。这些玉米跟我们沿途见到的其他玉米明显不同,长得十分高大健壮,叶子呈墨绿色,结的穗子很大。
我向张主席探问究竟,他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研制的鲁单1号玉米良种,平均亩产800公斤,最高单产有1000多公斤。这一片是丰产样板田,有400亩。”
仅有初中文化的张腾霄,从50年代起就从事农业科研工作。1962年,张腾霄调到鲁甸县农技站工作。
从小吃苞谷长大的张腾霄,面对这里一片片贫瘠的土地,看到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低下,不少群众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心里非常难受。他一边实践摸索,一边自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立志献身玉米育种事业。
为了找出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原因,他和站里的同志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缺肥和品种老化这一对主要矛盾,选准以玉米品种间杂交种、种植绿肥和施用磷肥为突破口,大胆试验,取得了成功,粮食增产效果显著。
可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原来的推广措施已不能满足增产需要。此时,恰逢“文革”来临,参加育种的人先后退出,张腾霄只好一个人干。1969年初,他也被送进了“五·七”干校。
“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我一边接受批斗,一边搞育种。由于我脖子上挂着五根烤烟炉条,体力不支被压倒在地,压伤腹背,大便出血,行走十分困难。但我仍没有灰心。坚持进行玉米和水稻良种选育。”
当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临时,张腾霄的干劲更足了。1979年,他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1984年,担任了县政协副主席,后来又任县政协主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农业科研工作,每年至少有270天左右在田间。县里给安排的办公室,他很少去。他诙谐地说:“田野就是我的办公室。”
看到广大山区农民对良种的渴望和增产增收的现实需要,张腾霄没有考虑享受和索取,而是一如既往地加倍奉献。他一面努力完成当领导的分内事情,一面继续进行育种研究。
为了支持他的科研工作,昭通地委领导给了他一条特殊待遇:“除了开生产会,其他任何会都可以请假。”这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与鼓舞。由他主持新育成的睦立叶紧凑型杂交玉米种“鲁单1号”,增产效果喜人,1992年示范了150亩,亩产750—800公斤,最高亩产918.5公斤,比全国王牌种“掖单13号”的667公斤增产38.3%。
担任县级领导16年来,他仍象过去那样吃住在实验点上,工资、户口保留在县农技站,继续当课题主持人。从课题设计、挑种田间安排、播种、观察记录、鉴定、示范、推广等一系列环节都亲自参加。
辛勤耕耘换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张腾霄先后主持研制出了“鲁三2号”、“鲁单1号”等高产、抗病的16个杂交玉米良种,累计推广100多万亩,总增产玉米1.5亿公斤,荣获部、省、厅、地20多项奖励,被评为云南省农业系统劳模和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管管盗棉贼编辑同志:
笔者最近回家一趟,与邻居谈话得知,目前农村偷棉现象严重。以往棉农收摘时田野一片白,棉绒怒放的情景没有了,代之的是棉桃刚裂嘴就摘,否则一夜过后,成果就会被他人盗走。乡亲们都说,提前摘棉,不仅产量减少,质量也严重下降,个人、国家都受损失。严厉打击盗摘棉花现象,保护棉农利益,提高棉花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河北临漳县电力局 张运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安居才能乐业
王慧敏
本文所反映的问题,绝非个例。近平,记者到基层采访,经常听到农民谈起盗贼之患。不仅仅是棉花被盗,玉米、蔬菜、水果……甚至猪羊鸡兔都成了屑小进攻的目标。
在豫西某地,一位曾一度辉煌的药材种植户痛心地告诉我,前年他种了5亩柴胡,还没成材,就开始有人偷,等到收获时,顶多只剩下一亩的收入了。去年他又种了3亩三七,从苗期开始,他就在地头搭了个窝棚看守,结果还是被偷了一半。今年说啥他也不种药材了。
盗窃不仅使农作物遭到损害,造成经济损失,还污染了社会环境。一位村支书告诉我,以前,村里只有个别人手脚不规矩,这两年,这种人渐渐多了起来——你偷我的占了便宜,我也偷你的去挽回点损失。结果呢,庄稼还没有成熟,大家就慌慌张张收掉,生怕慢了一步被人偷了去。那些种植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就更没有人敢种了。
不能安居就不能乐业。现在,我们确有不少干部,忽视社会治安和对群众的教育。这样,不但容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经济也很难抓上去。因此,给农民一方静土,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苹果“穿衣”
本报讯山东文登市葛家镇果农们在闯市场中头脑灵活,依靠科技给苹果套袋贴字,使苹果升值500%。
随着沿海地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果的品位要求越来越高。葛家镇经过几年努力,红富士、乔纳金、陆奥、北斗、世界一、王林等一大批新、优、良品种纷纷挂果上市。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挖掘增值潜力,在镇果树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果农们先给苹果“穿上衣服”——套袋,然后在成熟前破袋贴上印有福、寿、囍等吉祥文字和生肖图案的玻璃纸,经日晒着色后就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艺品果了。
据了解,每公斤经过“打扮”的“艺品果”一般能卖到20元,是以前的5倍,这个镇的果农仅此一项就可增加收入300万元。(军强祥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姚百万”绿染黄沙
本报讯无际的荒漠上一片绿洲。即将收获的玉米地畔,54岁的姚玉凤一边剥着苞米棒皮,一边高兴地对来访者说:这是今年开荒今年种的玉米,每亩咋也能收上500公斤。
姚玉凤是宁夏灵武县城镇城一村农民,今年投资45万元,开荒600亩,其中500亩种上庄稼、林木,200亩种上玉米,80亩种上土豆。如今喜获丰收,预计各种作物收入可达12万元。
姚玉凤有泥瓦工的手艺,长期从事建筑业,42岁时他已建立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建工队。去年在县城为自家建成一座商业楼。乡下农村的房产少说也值十几万元,还有一辆令人羡慕的小汽车。大家称他姚百万。
今年春节,听到县里鼓励个人到五里坡开发区搞农业开发的信息后,姚玉凤萌生了重入农门开荒种地的想法。正月初八,他上五里坡勘察荒地。正月十二,他与有关部门签订了开发荒地的合同。为了筹集资金,他低价出售建筑设备,并和家人约定:3年内只保吃肚子,不买衣服,不购置其它物件。正月十五,他拖着不慎摔伤骨折的腿,拄着拐杖,带着两个儿子、10名雇工和两台推土机,在五里坡荒原上安营扎寨……
近日,笔者在开发区采访。姚玉凤正指挥工人建牛栏、修猪舍,松梁砖柱结构的牛圈已快完工。(周福琦王晓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滁州崛起284座小城镇
本报讯安徽省滁州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使284座小城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如今,城镇建成区面积累计达24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发展到77万,城市化水平达20%,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线。目前开通程控电话的小城镇有179座,通自来水的74座;铺设水泥路面的69座,安路灯的75座。往日“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洁、话(电话)不灵”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变。夕日的7座城关镇,如今基本完成现代化城市设施建设,其中1座成为地级市,2座成为县级市。
滁州城市化建设速度快,其主要原因是狠抓了小城镇土地资源开发。较好地解决了城镇建设资金问题。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三条:一是变计划划拔为有偿使用,以地生财。在土地出让中采用招标、拍卖等方式,逐步减少协议方式供应。1993年以来,284个小城镇出让土地7500亩,土地收益近4亿元,全部用于城建。二是变福利型经营为商业性经营,在经营中获取更大效益。三是变单纯开发为综合开发,牵动土地滚动升值。滁州各地把城镇内道路建设同沿路开发相结合,做到建路和简房危房拆除、土地开发、商贸小区建设、文化娱乐配套、工业街规划等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建设一条路,形成一条经济带。(白礼华钱家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果树打“吊瓶”获得专利
本报讯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第三届专利技术博览会”上,一项给果树输液的新技术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并获得国家专利局和国内贸易部联全颁发的银质奖章。
这项新技术是由山西省霍州市工商联高级农艺师梁达武和农艺师宗春林经过3年研制成功的国家专利产品。采用这种技术配制的液体可直接输入树体,吸收率达100%,并且具有不受气候干扰,不污染环境,省工节投等特点,经专家对北方的10余种干鲜果树以及南方的椰子、芒果、桔子等树种试验,均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房文兵王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水稻旱育秧增产二亿五
本报讯今年,湖北省把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作为粮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今年,全省水稻旱育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662.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18%,比去年增加482.3万亩。增产效果显著,早稻旱育秧技术亩增产30—40公斤,中稻增产50—60公斤,按平均增产40公斤计算,全省共增稻谷2.5亿公斤。同时该项技术具有省种、省肥、省水、省工、节约秧田和农膜,每亩可节省成本25元以上,总计节省成本1.5亿元以上。(段文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昌黎农业印象
本报记者刘工践余继军
到昌黎之前,就知它北枕碣石石山,南临渤海湾,是冀东有名的农业大县。记者与县委书记比登启一见面,话题便绕在了农业上。1994年这个县农业总产值为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全县城乡储蓄达12亿元,看来有农未必不富。
小规模 大群体
出昌黎县城,沿205国道东行10余里,进入安山镇,只见公路两旁树木掩映下的尽是一家家粉丝厂、面粉厂。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盛华介绍说,这是县里大力提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式的农副产品加工带来的结果。
一块用木桩、铁丝挂满粉丝的宽阔地,吸引了记者的视线。下车往里走,才知这里是个体经营的东牛粮食制品厂。刚过而立之年的厂长卞明东告诉记者,村里几乎家家有粉丝作坊,他属于“后进者”,去年才开始办厂,但获得已近10万元。尝到甜头的卞厂长说,今年他将投资7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
甘薯加工粉丝工艺在东牛栏村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村子附近又有甘薯淀粉资源。10年前村子开始搞起粉丝加工,如今全村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粉丝加工作坊已有125个,95%以上的农户从事粉丝加工生产。为了引领这些小规模作坊走向大群体,1988年至1994年的7年间,村集体分别建起了大型的粉丝厂、淀粉厂和麦芽厂,使村子粉丝年产量达6000万吨,真正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业”格局。199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1300万元。近年来,东牛栏村有两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从集体提留中拿出10万元兴办集体福利事业;每年拿出10万元进行农业的科技投入。
在昌黎县,像东牛栏村这样的村子不在少数。目前,全县从事面粉、粉丝、挂面、食用油生产和草柳编、水产品、肉鸡等农副产品加工的“一品村”、“一业乡”已有近百个。
勤指导 多服务
由东牛栏村往西走不多远,在205国道的另一侧,就是一蓦河村。这是个面粉生产专业村。1984年村子建起第一家面粉厂,到现在已有24家,全村老少或多或少、或远或近都与面粉连在了一起。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一蓦河村党支部书记段瑞友,他的名片上印着“腾飞粮油议价公司总经理”的头衔。这家公司是村集体办的,用老段的话说,自己不过是个比较高级的服务人员而已。全村人人都伺弄面粉,附近的原料就不够用,而每年加工出的2.7万吨面粉也不能就地消化。于是段瑞友与几个村支部委员一合计,办起了粮油议价公司,一方面组织人员到外省购进原料,一方面把成品销往外地。仅去年一年,段瑞友的公司便购进小麦2000吨,而村里面粉的80%也由老段他们负责销到东北三省。
“当然,服务也不是无偿的。”老段说话很直率。买进卖出有个村民认可的差价,这样既解决了老段们的劳务费,又壮大了集体经济。记者问及村民的收入,老段只说不会少于3000元。
在黄金海岸旅游区内的大蒲河镇栅子里村也有个村办的集体企业,叫“秦海实业公司”。村里的渔民从造船到产品销售基本得到了公司的“全程”服务。事实证明,进行指导和提供服务仍是促进农业发展不可缺的。今年,昌黎县的28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实业开发公司,加强了农产品供销的协调和发展。
昌黎匆匆走访,印象颇深,记者与毕书记一样充满信心:沿着产业化、集约化的路子走下去,农业大有可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长葛:统一供种
河南省长葛市建立种子供应网络,实现了全市统一供种。今年,该市25万亩玉米在前旱后涝的情况下,由于品种优良,亩产仍突破500公斤。图为三角王村农民正在晒玉米。河南日报社王天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