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时代与生活赞美永远的驭手[报告文学]
刘虔
企业一旦进入市场,犹如长跑运动员进入赛场,会获得一种勇往直前的驱动力。优胜劣汰的选择,将促使企业的领导者倾其全力,率领自己的团队共赴前程。于是,竞争就成为企业面对的永恒的主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在物质财富和精神领域的生产中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地把现存的生产“甩出原先的轨道,并且迫使资本加强劳动的生产力,因为它以前就加强过劳动的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的耳边催促说:前进!前进!”
                   ——采访手记
                    
   在这金秋的十月我见到了孙敏
这一刻,晴好无云,碧空如洗,北方的风低语着安详送我起程远行去南方。
这一刻,我已经等候很久。
但我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来到了孙敏服务的所在——被誉为汽车行业里的“黑马”的江铃汽车集团公司。
这是共和国的金秋十月,阳光浩茫,照耀着英雄的南昌城,照耀着位于城之西南角的这个叫青云谱的地方。熠熠阳光下,一座崭新的拥有现代化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的生产轻型卡车的汽车城,赫然崛起。高大豁亮的厂房,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宽广的道路,舒适的娱乐设施,齐整挺拔的职工宿舍楼群,无不成为物化了的时代的骄傲,标榜着文明的进程。十余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往日的那个破败、颓靡、资不抵债、生产奄奄一息、职工自谋生路、濒临倒闭的“汽车作坊”,是再也找不到了。或许,人们的记忆里还能重现过去的斑驳碎片?但历史,已经翻过了最沉重的一页,正在最壮美的蓝图上挥写着最壮美的诗篇。“一代名车,中国江铃”,作为今天自豪的宣言,闻名遐迩。在这里,一切都被改写过,一切又重新创造过。而带领1.7万多江铃人改写历史、创造奇迹、驾驭“黑马”奔驰的领头人,就是我想见到的孙敏。此刻,我们正相对而坐。他那一连串的桂冠和头衔,诸如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党的十四大代表、董事长、总经理等等,在我的凝视里似乎都换化成一种真实的存在,变得如此具体。来自天上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把室内的空间渲染成一片金色。我知道,这是十月的辉煌,更是历史的馈赠,寄寓着金秋岁月的祝福、土地奉献的忠诚、果实成熟时的芬芳,还有为了祖国的强盛而拚搏的那些成功者们高尚非凡的艰辛和愉悦……
“你算得上是成功者了,真为你高兴!”
面对孙敏,我开始了我的采访。
“不,我还不能承认我是成功者。对于一个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海里游泳的企业家来说,成功只存在于过程之中,成功总是暂时的,每一次的成功,都意味着过去……”
“但你毕竟是一个奋斗者!”
“这我承认!”孙敏微微一笑,刻满皱纹的前额舒展开来,然后点上一支烟,烟雾缭绕中,躲在眼镜背后的那睿智的目光,分明透出一种会意而明亮的沉静来!
   把自己置于时代大潮的浪尖上
孙敏的奋斗,是同江铃汽车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1983年1月,他作为省派工作组成员,肩负整顿的重任,来到江铃集团的前身江西汽车制造厂。一年后,正式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后又担任厂长兼党委书记。孙敏刚走进江汽的大门时,无疑是走进了令人寒心的一方沼泽之地:这个在“文革”中靠“18磅大锤闹革命”造汽车的工厂,还依然在传统的小生产思维模式里蹒跚着。已是80年代,2000多职工的队伍,还仿造着40年代的苏式嘎斯车,质量又不过关,产品积压在库,无人问津,只得用不断转产的方式去弥补日益膨胀的漏洞:一会儿生产洗衣机,一会儿搞尼龙床和台钳,实在不行,又动员工人上街摆摊,或者变卖零部件。生产上不去,生活成了每日的烦恼。工资拮据,钱袋羞涩,上百号无房住的老工人窝身在废弃了的车厢里。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就像肌肉松弛满脸皱纹的老妪,没有任何孕育财富的能力,每天延续的是债务的生长。累计5600万元的亏欠,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江汽成了江西全省的头号“负翁”。那时,工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江汽气死人!”而在心里窝藏着被生活遗弃的深深的哀怨,一种要求变革、渴望创新的期待。然而,哀兵必胜。也许正是从这里,孙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江汽人被压抑着的创造力。他和领导班子一班人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良策,去激发、引导和组织这种创造力,依靠大家的力量,走出历史的困境。孙敏激动地说:“我看江汽可以办下去,江汽应该叫‘江气’,为江西人民争口气!”他以一个汽车行家和企业经营者的双肩,勇敢地挑起了历史的重担。他把目光掠过神州大地,又扫向世界市场,缜密调查,反复思考,多方比较,在世界汽车生产的坐标上,找出江汽生存与发展的位置。他说:“江汽生产汽车搞了16年却迟迟不能振兴,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躺在过去靠敲敲打打凑凑合合搞出的那个井冈山牌的老车上,没有一个好的过硬的看家产品。江汽的振兴,就从抓好拳头产品开始。”这就是他的结论。他把自己的设想摆到会议桌上,很快就在领导层形成共识,并且得到省里的支持。行动,始于观念的转变与确立。这个看似简单的认识,却成了振兴江汽的催化剂,足以使其潜能如火山般爆发出来。在领导班子一班人的协同努力下,他首先清理了地盘,以快刀斩乱麻之势,用了一年功夫,便扭亏为盈,甩掉了“负翁”的帽子;然后,又以高屋建瓴之概,构思新的发展框架,提出了“技贸结合、引进日本五十铃先进技术、从散件组装起步逐步国产化”的转型计划和实施方案。应该说,这是一个既大胆又现实的举措,且深含着孙敏前瞻性的策略考虑:借鸡下蛋,孵蛋生鸡,实现高枝起飞。然而,一些被“扭亏为盈”的初步胜利所陶醉的人却想不通,他们被长期亏损的苦果吓怕了,只想稳稳地享用一下眼前平静的日子,责难和疑虑扑面而来:
“想一步登天,难呀!”
“借了那么多钱,怎么还?”
“企业好不容易刚刚有了生气,万一全砸了,怎么办?”
面对传统习惯心理的惶恐,孙敏很理解,但没有让步。他深知,美丽的玫瑰,只能从荆丛中生长出来;要完成从小生产到现代化大生产的转变,每一步都要有冲击性的突破。他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亮出自己的意见:“企业虽已起死回生,但我们所需的是不死长生。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不鼎新革故,脱胎换骨,在未来市场的冲击下,江汽仍有可能变成一堆废铁。”当着全厂职工,他立下了自己的军令状:
“五十铃不从江汽开出来,我就从江汽滚出去。”
他的自信和自励,不是无源之水。
这个背水一战的决心来自最可宝贵的责任心与使命感。50年代末毕业于吉林工大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后又被选送到清华研究班的高材生孙敏,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早就渴望能在汽车王国里一显身手。然而,父兄的政治冤案却成了他命运的十字架。清华园的板凳还没有坐热,就被中止学业,分配到煤矿,在他的力争之下,后才改调农机部。“阶级斗争”一升温,又被“清洗”出京,来到江西拖拉机厂。“文革”之中,作为“反动权威”,被“清理”到了井冈山下的泰和县农机厂。无论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把那里变成自己的立身之地。这个A型血性的男子汉,总想追求完美,什么都学,什么都干,要干就干到最好,车钳铣刨,样样都会。他设计的小四轮拖拉机,曾在全省夺魁;他搞的水稻联合收割机,享誉南方各省。虽然上报领导的材料中,抹去了他的名字,他照样干劲十足,并不懈怠。在那个年代,生活可以随时放逐他,但他不放逐生活。对生活的爱激励着他。他只放逐忧伤。他说:“我不消沉,这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高的觉悟,也不能说我早已看到会有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只是想证明,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良知、责任和存在的价值。”如今,历史的潮涌早已洗涤了昨日的残梦,簇拥着新世纪的太阳,召唤着所有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的人们奔向自己的岗位。听到了历史呼唤的孙敏,能不勇敢地站到前头,并且以身相许,在汽车王国里叱咤风云吗?!
就这样,孙敏把许诺播进江汽人的心中,播进了20世纪80年代这片已经觉醒、渴望生长、充满希望、被理想所鼓舞的土地,那就不会落空。此时的江汽,时间焕发着最生动的活力。人们把目光盯在同一个目标上。张开的五指握成了拳头。种子全力咀嚼、消化、吸收户外的山光水色、骄阳雨雾,长成了大树。1985年5月,当第一辆高质量的闪耀着海蓝色辉光标示着五十铃车徽的轻型卡车在江汽人手中灿然驶出那条堪称国内先进的极为壮观的总装生产线缓缓上路的时候,江汽人终于实现了一步跨越40年的奇迹。这可是一枚令人艳羡撼人心魄的果子。此时,激荡在孙敏和全体江汽人眼中的,除了喜悦的浪潮,更有继续向真实的高峰攀登的伟力!
这一成功,使江西五十铃抢先两年进入国内轻卡市场,并独占鳌头!
出世而独立,起飞在高枝。
有远见的孙敏带领江汽人书写了一首最美妙的诗!
   前进前进的回声响彻他的心中
孙敏的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回响:
“前进!前进!”
连他走路时噔噔噔的风火步也都旋运着这心灵的神韵。
过去的日子,是这样!
现在的日子,是这样!
前进受阻的时候,尤其是这样!
孙敏所有的响应前进的努力,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为江汽的不断飞跃拓展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此,他总是勤于自己的思考,精于自己的行动,而把追寻的目光放在世界级的高度上。
高枝起飞后,孙敏又马不停蹄地忙着实现下一步设想:搞规模经济,“把蛋糕做大”。他说:“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江汽要想站住脚,只有一条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上规模,才能把江铃的成本降下来,在市场上闯荡一番!”他算了一笔帐:日本的五十铃轻型卡车出厂价是1万美元,只要江铃在发动机国产化后年产达到6万辆的规模,就可把成本降至8000美元。这样,即使同世界上年产20万辆的厂家抗衡,也有了实力。何况,他心中设计的蓝图是12万辆的规模呢?!
有力的理由,造成了有力的行动。
策划与整合,紧锣密鼓地进行。
顶住压力与阻力,也集合希望与真诚,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1988年8月,一个以江汽为主体,以江铃汽车为主导产品,联合了全省36家企业的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立。这个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集生产、销售、开发、外贸、服务为一体的经济实体的赫然崛起,犹如一支集团军的突进,为古老的红土地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最新活力。
高峰已经耸立,小土丘的呻吟算得了什么?
那么,就让航船启航吧!
然而,驶进风浪后的航程却是艰辛的。资金的短缺,就是一大暗礁。这是因为,靠国家的投入,已不可能。自筹资金,到了极限。原先的合作者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不愿再增资扩股。如果大规模举债,又会使企业陷入负债率大幅度上升的困境,这已有前车之鉴……
阴云密布,似乎正从四方拢合。
高墙在围堵。
天光在哪里?
信奉“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孙敏把眉头皱得很紧很紧,那压缩在前额里的智能却舒展得很活很活。越是被围截,心里越有一股火的激流在奔突。孙敏再一次施展出他的谋略,那就是勇敢突破由计划经济的体制与观念编织成的传统的躯壳,在市场经济的领域里寻找出路。他又一次依靠市场经济这根魔杖,大胆果断十分出色地组织实施了他的“破礁”战役。他把这个战役称之为“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们支持你,否则就没有出路。”
战役伊始,就得到省里的首肯。
也有抱怀疑甚至看笑话的:
“孙敏混不下去了,只好卖老本。”
孙敏认定了:让他们说去。仗,就这么打!
1992年,他搞起股份制改造。到1993年,发行了A股,借助国内社会之力,共筹资4.5亿元,使企业净资产几乎翻了一番,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第一步。今年春天,他要扩大战果,向国外发行B股,以此吸引好的战略投资者。消息一出,就有7家公司回应。经过比较,他最终把触角伸到了大洋彼岸老福特的宅子里。他说:“研究福特车,我已经跟踪研究三年了。”而世界最大的货车生产厂家福特公司,也早就希望在东方建立战略发展基地。它看中了江铃拥有的成熟的生产设施与专业生产知识以及管理水平,以认购江铃汽车的20%的股本,成为江铃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江铃的资本金又增加了3.4亿多元。此举的成功,无论在资金融入、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直至产品的开发上,都将使江铃集团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1995年8月21日下午。
南昌,江西宾馆七楼圆厅灯火辉煌。
当孙敏同福特公司执行副总裁韦恩·布克在长期合作协议上各自签上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他无疑又是在历史发展的长链上,握住了一个连接今天与明天、推动江铃汽车在世界的舞台上奔驰的金光闪闪的钥匙。
“利用国际资本来发展自己,何乐而不为?”
孙敏对我说,眉宇间充满自信。
“不会被人损害甚至吃掉吗?”
我提出了一个外行人的也许是多余的疑题。
“我们也很敏感。但是不会。如果同对方合作反而丧失了自己,那就是失败,我们不会同意,也不会那么傻。真正的合作,总是互惠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福特的资金和技术开发换代产品;我们的产品可以通过福特的国际销售网络出口海外,这都是一种回报。总之,我们会守住自己。要知道,我们的老板永远是中国。这也是我们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孙敏说出了他心中最后的思考。
是的,我们会相信他。
他那忠诚而又智慧的目光在眼镜后面所能透露的一切,就是最可靠最明白的答案。
   永远的创造者驾驭永远的胜利
面对孙敏,面对孙敏在人生路上所焕发的活力,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着罗曼·罗兰曾引用过的用以自况的《哈姆雷特》里的那段话:
“神明啊,即使我被困在胡桃壳里,
也会把自己当做无限空间的主宰……”
这或许也是孙敏的写照?!我想。
于是,我问孙敏:
“你认为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他连珠炮似的回答说:
“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远见能坚持敢作为不当懒汉不怕挫折……”
这当然也是他的夫子自道了。
这再一次表明,在孙敏性格所包容的丰富内涵里,创造是最重要的。
创造,追求奉献的创造,正是人之所以成为高尚成为智慧的最可宝贵的元素。创造,就是人生的脊梁,就是人生。人,如果不去创造,不去奉献,那不过是一个影子罢了。
因此,孙敏珍视自己去创造,也珍视他人去创造。
因此,孙敏珍视创造着的自己,也珍视创造着的他人。
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铸造了作为企业家的孙敏的性格中的基石。他与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今年32岁的小廖,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四年前就是江铃汽车研究所的负责人,两年后正式被任命为所长。他告诉我说:“1983年我进厂时,这里可荒凉了。到处长草,农民可以随便进厂放猪放牛。耗子在办公室里窜来窜去都不怕人。没有床,只好睡地板。当时我就想好了,这里呆不得,一定得走人。1984年,我联系了海南。孙总一听,心里好难过。找我谈话说,这里每年来不了几个大学生,你不要走,同我一起干吧!江汽需要人,江汽总要发展的。是他的诚心留住了我。江汽在孙总手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不一定分得上房子,现在连我这样的年青人都住上了三室一厅。江铃的发展,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通过孙总和所有江铃人的努力实现的。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有一次我对孙总说,江铃的第二次创业开始了,我们有信心再打个胜仗。孙总说,有你这个话,我就觉得一定会成功。我家在农村,南昌无亲人。每逢过年过节,孙总总要和我们一起过,他是很重感情的人。而且孙总特别看重人的创造,尤其看重年青人,培养信任使用他们,一点不含糊。去年4月,我和孙总去北京部里开会,人们很惊讶地问孙总,你的骨干怎么这么年轻?孙总很自豪地说,像小廖这样年纪的已经提拔到公司中层担任正级的,我们公司就有9个。是的,在我们厂年轻人得到培养、重视,35岁以下的干部就占干部队伍的40%。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同志工作上闹了点矛盾,孙总就把我带去,对这位老同志说,我们这些老家伙不给青年人垫垫路,以后怎么办呢?我们的眼睛就是要瞄准这些青年人,他们是希望,是明天啊!”
是的,多么质朴的宣言:
人与希望,人与明天。
过去已经过去。
明天永远在前方,永远是希望的诱惑。
明天,永远是孙敏钟情的所在。
孙敏能够欢快稳健地驾驭着江铃这匹黑马,是因为他首先勇敢地驾驭着自己,驾驭着自己去创造去拚搏去选择去坚持去扑下身子为祖国汽车工业的兴盛奉献自己的才智。
明天,孙敏依然在马背上吗?是的。
为了明天,孙敏从不依傍暂时的胜利“在流水潺潺的溪畔温柔地睡眠”。他总要起来行动,一个接一个地行动,一个接一个地创造。他坚信:
只有永远行动着创造着的人,
才会驾驭永远的胜利……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春风拂面
吴功勋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在中央号令打击伪劣产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时刻,一位中州大地的弄潮儿振臂高呼,公开呼吁全国同行一道参加这个斗争。仲夏时节,《郑州晚报》一连四次以通栏标题发表了他的题为《我的一封公开信》的文章,犹如春风拂面,令人荡气回肠。这位“弄潮儿”就是郑州市二七糖业烟酒总公司总经理侯世安。
这是商业战线乃至整个流通领域的一件大事。《公开信》发表后,激起各方强烈反应。
他呼吁打击不法酒商,纠正酒业中掺假、造假危害同行和消费者的恶劣行为。
他谈的是酒,我不得不首先对酒略说几句。他指的是白酒而非色酒,我的酒话自然限于白酒——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产品之一。白酒品种繁多,主要有五种类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混合香型;都是用“粬粬”酿就,不同之处,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发酵、设备等条件。白酒内的乙酸、乳酸、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异戊醇等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专家认定,饮酒过量有碍健康,但每天适量,却可受益。
“中州,中州”,这个名字说明了河南郑州一带在中国大陆特殊的商业价值。多年的“白酒大战”也表明:中国白酒市场以河南市场为“晴雨表”。中原腹地,东中西经济大融合的衔接地带,欧亚大陆桥上的“桥头堡”。而且,河南从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现今的商家也都在争夺中原,“得河南者得市场”,尤其是近几年,河南市场已构建成全国统一、开放流通体系中的重要市场,以省会郑州为典型的商贸城建设,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功能齐全,辐射力强,流通网络延伸至省内外、国内外,信息集中,促销手段新,价格波动快,市场灵敏度高,再加上全国糖酒会多次在郑州召开,河南的白酒市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便被“炒”得沸沸扬扬,同时也很混乱。侯世安的“公开信”,做的就是治乱的文章。
侯世安原本是农家子弟,从小失父,十五岁上辍学,十八岁当兵。苦难的生活铸造了他勤劳朴实和忠厚正直的品格;其后7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自1983年下海从商以来,经过12年的奋斗,如今已成为拥有1800万元的固定资产,年营业额4700万元的名商大贾。特别在经营上,计高一筹,德美一方,在全国建起了760多个网点。因此,在全国水酒行业,无不戏推侯世安为“水酒酒主”。
侯世安为何打假?他说:“是假给我逼出来的!”
全国有眼光的白酒厂家和酒商,无不把郑州看作白酒市场的制高点,把侯世安看作神通广大的孙大圣。拉住侯世安,占领中原,成了全国白酒厂家的共识。于是,不少厂家把“总经销”、“总代理”的桂冠戴在他头上,每年将数以千计的白酒运往郑州。先是“川军”挺进河南,继之是“黔军”来争霸主;再则是“陕军”、“晋军”、“鲁军”争占山头。为了占领中原,一些厂家老板使尽浑身解数,先是千方百计捞取一块什么省优、部优、博览会的金奖、银奖,继之是绞尽脑汁,把“感人肺腑”的言词变成条幅、横幅、路牌,挂满大街小巷,把诱人的画面,推上报刊、电视。然后再搞各类“品尝”、“品喝”、“展销”、“大赠送”、“大酬宾”,“买一送一”,“摸奖销售”等绝招、怪招……一些投机商也跑来浑水摸鱼,不管产品质量高低,一味摇旗呐喊,误导消费,弄得白酒市场妖雾弥漫,真假难辨,使消费者一次次上当受骗。面对白酒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种种丑恶现象,侯世安心急如焚。他为中国白酒工业的前程担忧,也为中原白酒市场的丑恶现象而内疚。再不能让质次价高的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蒙骗河南父老乡亲了。然而,怎样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他想,我们一不是商管部门,二非执法单位,不好直接出面打假,可我们作为商人,却可以不进假,不销假,严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流通渠道。他在职工大会上大声疾呼:“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人,是社会的特殊角色,要不断地自我反省自身的企业行为和消费行为,是否真正把消费者当成‘上帝’,不坑,不蒙,不拐,不骗,真诚地服务,合法地发展。赚钱是一时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要做好生意,必先做好人。”为了防假,他制订了各种规定,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实到每个职工的行动上。严把进货渠道,采取直接与厂家挂钩,从厂里进货。为防止中途调货换箱,他们箱箱加封,亲自押车运货。侯世安为此邀请社会各界监督,凡发现二七公司销售假酒者1瓶赔偿1万元。
1993年冬的一天,侯世安正在和一家客商谈判生意,忽然进来几个工商管理人员,说:“我们是尉氏县工商局的,你是不是二七公司的侯世安?”“是!”“你看这发票是不是你的?”侯世安仔细看了看说:“是!”“经商检部门化验,这批茅台酒是假酒,并喝坏了人,你应负法律责任,请跟我们走一趟。”这事突如其来,并没有吓倒侯世安。是不是假酒,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因为那是他亲自到贵州茅台酒厂订货,押运、直到装卸,一刻不离、层层把关运回的酒,怎么可能是假的呢?他拿过发票仔细审视,发现尉氏县××公司购买的数量只有两箱,而尉氏县工商人员却说“这批茅台酒”。他眼睛亮了一下,是不是这家公司拿我们的酒作幌子,亮真卖假呢?侯世安不慌不忙地把发票递过去说:“请您先回去查一查‘那批茅台酒’是多少箱?如果数量超过了两箱,假酒肯定不是我们的。这是偷梁换柱。”说着又拿出这批茅台样品让他们去化验,翻开进帐记录和发票给他们查看,工商人员只得返回落实情况。事隔两天,尉氏县工商局打来电话:“这批茅台酒共销出24箱,这家公司也承认从你们公司进的两箱是真的,其余全是他们自己造的。”
事情虽然过去了,侯世安心里很不平静。他想,要保持公司的良好信誉,不销售假酒,光防假是不行的,还必须打假。于是,侯世安除了继续巩固防假防线,又开始了打假活动。他一方面教育职工提高打假意识,一方面举办学习班,从技术上培养职工辨别真假的能力。还组建打假队伍,在推销真品的同时,跟踪打假。今年7月3日,营销员到一家商店推销××矿泉水时,发现一种近似××,又比××商标粗糙的××矿泉水。侯世安立即派两名精干的营销员配合有关部门,跟踪查找,终于在市郊的一个厂房狭小设备简陋的小厂里,发现几个不法分子利用回收旧瓶,装进自来水,贴上冒充商标,坑害消费者。案发后,执法部门依法收审了不法分子。
就这样,该防的他防了,该打的他打了。但是事情决非那么简单。凭着侯世安打假的信誉和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地理位置,一家全国颇有名气的万吨大酒厂,派人找上门来,请他担任该厂在郑州的总经销,除负担广告费外,每瓶让利若干元。侯世安屈指一算,一年就是千万元的利润。对于一个商人,这确是千载难逢的好事。一些职工也十分眼热,催促他拍板成交。可是,侯世安想的不是这巨额利润,而是这家酒厂该生产多少酒以多大的利润才能换回这高额广告费和让利数字。他摇头说:“你先回去,我马上到贵厂考察一下再定。只要酒好,我马上订货。”侯世安脚跟脚来到这家酒厂一看,发现这家酒厂酿造车间小,装成车间大,生产数量小,销售数量大;一了解生产工艺,原来是一所大学某教授新发明的“兑制”酒。侯世安随即拜见了那位教授,了解到每瓶3.25元的成本和让利出厂价9元的“奥秘”。侯世安痛心疾首,拍着心口说:“这种昧心钱再多,我也不要!”
归来之后,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尉氏的假冒茅台,郊区的制假窝点,虽很恶劣,实际好防。这种打着“大厂”“名牌”,采用“新工艺”“兑制”出来的低质高价广告产品,危害最大,又不好查。下一步,必须选真荐真。为寻觅低度好酒,他弃家舍口,下四川,跑山东,进贵州,到川、陕,品习水、尝茅台、喝老窖、饮“五粮”,在全国几十家闻名遐迩的大酒厂调查访问,终于在川贵交界的赤水河畔发现了真正的纯粮食酿造的低度好酒。赤水河畔山水秀丽,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湿度、温度、水质都十分适宜酿酒,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在习酒股份有限公司,他看到了传统工艺和高科技融合酿造的全过程;品尝了贮存7年之久的38度习水特曲,确实醇香爽口,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低而不淡,酒体丰满,不辣喉,不上头,饮后不存酒精异味的纯粮食蒸馏酒。且货真价实,薄利广销。侯世安首先选定了习水特曲,推荐给河南父老。与此同时,他还于8月16日在《郑州晚报》上以显著位置发表了《我的一封公开信》,深刻揭露了在流通领域中,“低成本、高销出、捞取高利润、支撑高额广告费”的不良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社会现象的必然结果是蒙骗广大消费者。他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告诉大家:“这两年酒业竞争可谓日趋激烈,各类酒业广告蜂拥而来,翻着花样变着点子横冲直撞。酒厂老板们绞尽脑汁把动人的言辞推上大街小巷的条幅,搅得你们眼花缭乱。你可知道,这些厂家不惜投入百万千万,甚至数千万广告费,为的就是多一些,快一些推销自己的产品,占领一方市场?!那白花花的广告钱从何而来?它是我们父老乡亲的血汗钱呀!”
“公开信”仿佛一声霹雳,在郑州市场上,那些在低质高价捞取巨额利润上大做文章的劣质酒顿时失去了市场,侯世安开初感到意外,细想也在情理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