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城镇建设

  坚实的现代化之路
徐宗威赵锦新高潮
●全国新建农民住宅97亿平方米,1.2亿户农民迁入新居,全国农民达到了人均1间住房的中等国家住房水平。
●全国已初步形成小城镇工业小区1万多个,吸纳和安置了100多万家乡镇企业。
●全国建设市场51619个,其中室内市场9239个,市场建设投资93.2亿元。
我国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海岛边关,坐落着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她们是我国56个民族、9亿农民世世代代生息劳作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结晶。
这些小城镇和村庄的建设,是关系全国9亿农民生产、生活的大事,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犹如春雨,使古老的村镇焕发出勃勃生机,亿万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村镇建设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快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明珠闪耀大地——崛起的小城镇
历史为小城镇的崛起创造了契机。伴随着农民的日渐富裕和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我国小城镇建设,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飞速发展,她构筑起农村工业化的基石,铺筑了乡村城市化的道路,承担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实现了亿万农民向往城市文明的梦想。
我国有近5万个小城镇,类型众多,分布广泛。这其中,有主要为农业服务的农业基础型小城镇,有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商贸型小城镇,有以工业生产和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型小城镇,有依托大中城市促进自身发展的城郊型小城镇,有地处通衢要道交通便捷第三产业发达的交通枢纽型小城镇,有第一、二、三产业齐备、各业平衡发展的综合型小城镇。美丽的自然景观或丰富的人文景观的旅游型小城镇,也异军突起,展现出迷人的风采。此外,人文荟萃的历史小城镇,在我国小城镇中占有很大比重,如何保护和改造这些小城镇,是一项重大课题。这些小城镇如同璀璨的明珠色彩纷呈,气象万千。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重点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道路是小城镇的骨架,内外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命脉,“要想富,先修路”,十几年的建设,已使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居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况。到1994年,我国小城镇镇内道路已达到26.589万公里,其中经过铺装的达到24.57万公里。
长期以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亿万农民向往城市美好生活的理想,今天正在变成现实。截至1994年,小城镇通电率已达98.17%。此外,小城镇自来水厂建设突飞猛进,使众多农民告别了肩挑手提的取水方式,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目前,建制镇有72%的人口、集镇有48%的人口用上了自来水。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设施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小城镇文化站已达4.6万个(包括图书馆、影剧院)。小城镇医院(卫生院)已达45024个,拥有病床73万张,医务人员达94万人。
以市兴镇,以商兴镇,是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10年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一批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和专业性集贸市场、集贸小区繁荣起来,功能更趋完善,规模逐渐扩大,辐射范围跨越了省界和国门,一大批具有“龙头”性质的集贸市场小区向着专业化和现代化迈进。
目前,小城镇集贸市场总数已达51619个,平均每个小城镇1.07个,1994年年交易额达4412.4642亿元。
   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兼有城乡两种职能,是城乡两个市场联结的桥梁,是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和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纽带,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以乡村为腹地,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乡镇工业、改变城乡人口分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中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社区。小城镇具备城市功能和文明,又具备田园风光和环境,具有城乡结合的地理优势,能够创造出优美、适宜的人居环境。
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蕴含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今天,作为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腾飞载体的小城镇,已空前活跃起来了。
1994年,全国有乡镇企业2495万个,职工人数为1.2亿,产值达42588亿元,出口交货值3398亿元,利润2542亿元,上交税金1591亿元。
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形成了规模效益,筑起了国民生产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截至1994年底,社会产值超过亿元的小城镇已达7194个,其中社会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小城镇已达822个。小城镇培育了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繁荣,使广大农村二、三产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农民收入逐年递增。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规模已超过了中、小城市,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中部地区,小城镇已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在西部及边远地区,小城镇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小城镇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1994年我国农村实有劳动力4.5亿人左右,有1.2亿剩余劳动力,其中8000万处于流动状态。我国国情决定了现有城市不可能容纳如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1993年,大中城市每吸纳1个劳动力就业需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需4000元。1985—1994年,小城镇已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1.2亿人。
10年来,小城镇已形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中心,担当起带动广大农村社会进步的重任,在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求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有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到城市文明。小城镇建设为向往城市生活的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她具备了城市的文化功能,日益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设施,极大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明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小城镇正日益成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进步的基地。
   辉煌明天——走向21世纪
回首过去,10年耕耘,10年硕果;放眼未来,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其所承担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小城镇的各项设施建设还远远不适应实际的需要,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的任务还很重。
今后,建设新型小城镇的发展重点为沿路、沿江河、沿海、沿边境等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较好、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一定基础或农村批发和专业市场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建设目标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各具特色、具有3万左右人口规模的新型小城镇。建设数量为:到2000年,建成1万个。建设内容为:重点搞好小城镇规划,配套建设小城镇的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满足乡镇工商业发展和农民进镇居住、务工经商的需要。
建设新型村庄的目标是满足农民小康生活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良好的村庄。每年新建农民住宅5—6亿平方米,新建住宅符合安全、适用、卫生的要求。楼房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年建房总量的50%,到2000年住房面积达到人均建筑面积22平方米。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工业小区全景
1982年以来的14年间,财政部共拨付村镇规划建设事业费1.67亿元,支持小城镇和村庄建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朱剑红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千千万万小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繁荣起来,这是农村改革开放后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小城镇的勃兴和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众口皆碑。现在,当我们朝着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前进时,加快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就愈益显得意义重大了。
首先,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小康,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发展乡镇工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而大力发展小城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的选择。
第二,实现农村工业化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分散发展,也存在基础设施配套难,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生产成本过高,环境污染难以治理等问题。乡镇企业只有依托小城镇,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发展,才能有效克服业已存在的问题,实现规模效益,使乡镇工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也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我国城市化水平目前还很低,只有28%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由建国初期的3∶7转变为7.5∶2.5。然而,同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率,只有2.8∶7.2,大体上仍保持在建国初期的水平。这说明我国当前乡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预计到2000年将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人进入大、中城市,则在未来5年内需要新增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00个,或50万人口的城市将近400个。而我国现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现只有32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41个。若按新增一个大城市人口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国家共需要投资13000多亿元。显然,靠在大中城市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就地就近进入小城镇。
现在,加快发展小城镇,搞好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只要能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有效地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小城镇建设的方向——
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
建设部副部长毛如柏
十多年来,我国小城镇各项建设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小城镇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生气勃勃,它们构筑起农村工业化的基石,铺就着乡村城市化的道路,实现了千千万万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梦想,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科学合理规划指导下,逐步推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布局,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务院主管全国村镇建设工作的建设部,始终把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建设部按照“积极引导、稳步发展”的原则,提出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小城镇建设方针。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5万个小城镇不可能同时高标准地建设好,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全国2200个县,每个县应当重点抓好1—2个镇的建设,这样,全国将有3000至5000个小城镇会加快发展。如果这些试点镇到本世纪末能达到2—3万人的规模,试点以外的其它小城镇能达到1万人左右规模,就可以使每个县有近十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再加上进入现有城市的人,我国的城市化率就可以从目前的28%左右上升到35%以上。
在小城镇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方向。小城镇建设的布局要科学、合理、集中,充分体现城镇用地的经济性。当前一是要强调将乡镇企业合理地集中在小城镇,取得应有的规模效益,严格控制分散建设。二是要按照资源状况、流通的规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认真安排好各类市场建设及相应的第三产业设施建设。三是安排好文化、教育、卫生、住宅等各类建设及基础设施用地。
小城镇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应有完备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设施以及良好、优美的住宅和生态环境,还有现代化的城镇管理手段。从我国许多小城镇目前状况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拿水来讲,虽然不少小城镇已经有了自来水厂,但其供水量与水质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
所谓社会化,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服务设施的社会化。即城镇内各单位,特别是大型工矿企业,它的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应该统一考虑,做到服务社会化。二是建设方式的社会化。小城镇建设,要努力按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建设。这样既可以保证按规划实施,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同时还可以造就村镇建设的产业队伍。
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要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镇政府应在发展经济增加财力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县市政府应制订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并在财力上给予支持,上级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对其主管项目的建设要对小城镇予以支持,从小城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按规定返回给小城镇;允许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和经营小城镇市政公用事业;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兴办各种企业,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在正确处理好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基础上,要树立“以地生财,以地建镇”的观念。充分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原理,抓好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是当今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城镇的崛起本身,就是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不进行相应的改革,很难使小城镇较快健康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研究如何改进户籍制度,如何建立进镇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和管理方式等问题,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使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路子。
(附图片)
我国村镇住宅建设发展示意图(本版图表均由刘小青绘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625工程”简介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建设水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市化道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部从1994年开始,实施625工程。作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引路工程。
“6”是指6个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在东部沿海的辽宁海城市、山东荣成市、江苏锡山市、浙江绍兴县、福建福清市、广东顺德市进行乡村城市化试点。研究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通过乡镇工商业发展而引起的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小城镇布局和发展的规律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市化道路。
“2”是指2个试点地区:在京津唐地区、湖北与河南两省交界的襄樊—南阳地区进行试点,探讨大城市腹地和中部粮食高产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途径。
“5”是指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在全国选择500个不同类型的小城镇作为试点,通过试点全过程,总结各种类型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分类指导,推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镇商业广场
山东省烟台市郊区石沟屯农民新居 本报记者 蒋铎摄
四川省德阳市八角井镇南春园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