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中国农业的希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卢良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农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经验,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正在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由于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走加快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之路。
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进入80年代后,人类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道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持续农业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中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重新选择农业发展道路,全面、系统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能源和食物等重大问题,此后近10年时间,持续农业已受到世界各国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
各国不同的国情,对农业的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但共同点都是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使农业持续发展。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上,世界各国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在共同发表的“丹波宣言”中明确提出,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中国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是国情所决定
当代世界持续农业的兴起,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和农业发展趋势,结合世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动态,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面临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多重压力,对此中国农业发展必须走控制人口、资源节约、生产集约经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这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实现粮食再增加1000亿斤(总产达5亿吨),再增加1000万担棉花、1000万吨肉类、1000万吨水产品的生产目标,满足全国人民小康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农业发展看,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但如果认真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解决好,还是充满希望的。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目标:高产、优质、高效、低耗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和过程。它将随着科学技术和农村工业化过程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当代科学技术已全面进入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领域,渗透到农业这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中,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目标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有效技术精华,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那么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首先要在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在持续性利用多种食物资源的基础上,继续调整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全面发展食物生产,推进多层次的食品加工,建立食物市场流通体制,严格控制食物环境的污染,引导人民食物消费,有计划地发展食物国际贸易,逐步建立起一个可靠的食物安全的预警系统,以保证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长高峰期的16亿人口的食物供应。
其次要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与吸收现代新科技相结合。以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互相补充为基础,建立起人—技—物相匹配,科技、推广、生产、消费环环扣紧的良性运行机制,把各种农业持续性要素系统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网络体系。
第三,目前仍要以技术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生产体系。综合开发与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相结合,平面开发与立体开发相结合,从而形成各种物质投入和土、水、光、气、热能资源的科学配置、高效利用的集约化生产系统,使种养加和农林牧副渔相结合,从而充分利用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实行资源全方位集约开发,达到投入少、产出多和持续增长的目的。
第四,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重要一环。农业生态系统,从植物群落、动物群落、陆生生物群落到水生生物群落,以至整个生态系统整体,都必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中,走向综合化,从而协调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源再循环系统,达到农村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整体良性循环。
第五,重视提高农民素质与发扬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也十分重要。发展农村经济,要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把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作为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同时,我国是有五千年农业文化的文明古国,农业文化的精华和长期形成的多样性,一旦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将会充分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从而为促进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六,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也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建设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而资本积累和投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就会使集约持续农业资金的积累和投入有了可靠的保证,反之停滞或下降,不仅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使积累与投入的资金失去了来源。因此,要把“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固有内涵“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使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等等。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个历史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须遵循从初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的循序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多样化地开发利用资源原则;集约经营、持续发展原则;增收增效、共同富裕原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原则。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富强。(附图片)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农村呼唤“科普市场”
邹善水
近读《人民日报》8月14日《科学的声音似春风》的文章,实为全国报刊电台电视台加大对科学技术宣传普及的力度而欣喜,由此也生出一份感慨。
在中国农村,还有许多地方是被科技遗忘的角落。时下,随着农村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搞得好的地方,出现了“水果市场”、“蔬菜市场”,甚至还生出不少“劳务市场”,这无疑给农村的农副产品、剩余劳力提供了流通场所。科技兴农日见兴盛。
尝到科技兴农甜头的农民更加追求更高效的新科技;缺技术的农民也因此迫切渴求实用科技。工作在基层,经常看到不少农民一有空闲就想方设法拜师学艺,寻找新信息新技术;进城也要先跑书店或图书馆;到乡镇办事总要找到技术人员寻问有啥科技资料。
然而,对新农药使用浓度、用药量及防治对象知之甚少的农民还普遍存在;对“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引进推广表示疑虑的农民为数不少。加上农技推广和科普经费投入少,“农药超量灼苗”、“多施肥料疯苗”的现象仍然存在。
现在许多农村办起了乡镇科协、农研会等科普组织。如能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标准,由科协牵头,联合工商、供销、农技等单位开辟一个“农村科普市场”,把新信息、新技术、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新器具;农民生产实践中的新经验;各类种植、养殖、加工的科普图书资料等汇集起来,定期定点进行宣传交流,这样既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和推广的步伐,又能繁荣广大农村的科技市场。同时,有科技人员和工商人员的参与,还能防止一些虚假广告,伪劣、冒牌产品销售坑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颁布,农村呼唤科普市场,农民渴望科普知识,加强农村科普管理,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已是当务之急。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最近,编辑部收到大量读者的来信,反映七月二十六日二十二时前后,在大熊星座附近出现了一次持续约十五分钟的奇异发光现象。是新星的爆发,是卫星残骸的燃烧,还是大气的放电?当然最勾起人们好奇心的问题还是——
他们看到的是UFO吗?
杨健
通过对所有来信进行归纳,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几条为绝大多数目击者所公认的信息:
首先,这一发光现象发生在今年七月二十六日晚,时间在二十二时零五分至二十二时十五分前后。大致方位在大熊星座与小熊星座之间,大部分目击者看到了闪光的移动。
关于发光体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大多数目击者反映,发光体由月牙状光晕与其上方的球形闪光物组成,球体颜色为红色或深红色,光晕为浅黄色或白色,发光体亮度前后有变化,经历了一个“较强——很强——消失”的过程,其中最强时亮度接近上弦月。
对于这一奇特的高空发光现象,许多专家都认为这可能是一次人造飞行器的燃烧爆炸事件,其中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冯占良副研究员的解释较为典型。
冯占良认为,这次发光现象极有可能是由运载火箭的燃烧爆炸引起的。因为人造卫星工作的能源主要来自蓄电池或太阳能电池,这些电池的容量不大、功率也不算太高,不足以引燃卫星的金属星体,同时在空气稀薄的高空卫星燃烧缺乏氧化剂。而运载火箭则具备燃烧爆炸的必要条件。火箭推动卫星到达预定轨道后,会自动脱离卫星。这时火箭中往往还有剩余的燃料,有可能引发火箭的燃烧爆炸。在航天史上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七月二十六日的发光事件基本可以这样解释:火箭上的剩余燃料燃烧,把火箭加热成一个高温体,因此最初有不少人看到了鸡蛋大小的“星星”。此后火焰气流外溢,形成雾状光斑,高温火箭体便成为了其中心的“亮星”。火箭内压达到一定限度后发生爆炸,“星星”的亮度猛然增大。而火箭的碎片及燃料向外喷射,形成一道道光环和波纹。
因为火箭的形状多是圆柱或锥形的,因此爆炸时向外喷射的物质在有的方向多,有的方向少,呈不均匀分布,又加上阳光反射的角度不同和观察者地理位置的差异,他们看到的光晕有的是月牙形或半圆形的,有些人甚至看到了近似圆形的光环。
对UFO的报道和研究,多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在很多人的眼里,UFO甚至成了天外来客的代名词。如果这样理解UFO的话,从上面的分析的结论看,七月二十六日人们看到的发光现象不会是UFO。而若是从UFO的确切定义——不明飞行物——上讲,那天许多人看到的又的的确确是UFO了。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美的使者
——记杨佩瑛教授
肖梅
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有一批医术精湛的整形外科专家,杨佩瑛教授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杨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整形外科的专家之一。她在烧伤疤痕的治疗、乳房再造与整形、鼻再造与整形等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杨教授自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后,就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整形外科的研究与实践。数不清的患者从杨教授那传神的手术刀下,找回了美的形象,找回了青春,找回了生活的信心。1980年,杨教授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利用背阔肌岛状皮瓣再造乳房的手术,为那些因乳腺癌切除乳房或先天乳房缺损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从审美的效果出发,因人而异,是杨教授整形外科手术成功的诀窍。她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阐述她在应用国产硅胶支架代替自体肋软骨进行隆鼻术、采用带神经血管束的背阔肌瓣治疗半侧面萎缩等方面属国内外首创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她的“乳房再造一次完成手术”、“鼻再造一次完成手术”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对于杨佩瑛教授来说,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崭新的,因为她每天都要为患者塑造出新的形象。她还是四位博士生的导师,又是整形外科中二病房的主任,白天在无影灯下忙碌,晚上还要看资料、写文章、指导博士生论文。人们说她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美的使者。(右图:杨佩瑛教授正在查看病例。肖梅摄)(附图片)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太空拓荒人
——记我国著名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
张福勤王世杰
重新思考当代地质、地球化学理论体系及许多业已形成的“定”论,不管其在形式上是多么的严谨,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知道:地球科学依然年轻。
                     ——欧阳自远
“跳出地面,升到太空”,从地外物质入手研究地球,在寻求行星形成演化的共性与个性的同时,深化对地球的整体性认识。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欧阳自远院士多年研究天体化学的出发点。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师承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侯德封、涂光炽两位先生。大学毕业以后,欧阳自远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鼓舞下,成为才华横溢、学风严谨的涂光炽先生的研究生,研究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的成矿规律。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他坚信30年后的地质学,必然与人类探测太阳系的成果相联系,必将是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随着1976年吉林陨石雨的出现,欧阳自远完成了必要的理论准备,成为考察队的负责人,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吉林陨石的研究,并将研究视野拓展到系统的天体化学领域,成为我国天体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及时地完成了《天体化学》这一里程碑式的巨著,国际同行评价说:“从世界范围的观点来看,《天体化学》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还没有在广度和权威方面可以与之相媲美”。
“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立论要有根有据”,这是欧阳自远的治学准则。近年来,欧阳自远先生带领其研究小组和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有次序的研究工作。他从地球的化学不均一性的形成、演化去探讨全球演化及其对矿产的控制,欧阳自远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探索地球的演化,必须探讨地球的形成,研究地球的形成机制、前地球阶段的星云演化,和地球形成以后“全地球”的动力学和化学过程,才能从理论上理解地球层圈的形成和演化机理,建立行星地球的“统一”理论框架。他和他的研究生及研究小组率先闯入了这一有着巨大探索性、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这项宏大的科学研究计划业已取得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对当代地球科学理论中一直未能解释的许多关键问题取得了崭新的认识,是一项对过去数十年全球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勾画出未来地质、地球化学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这一工作的开展,将天体化学、比较行星学、天文学、深部地质、前寒武纪大陆地质、上地幔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模式的限制条件,对从原始太阳星云、星子堆积,地球的形成和初始演化,早前寒武纪大陆壳体构造和大陆生长,直至晚前寒武以后的板块构造及造山作用,给出一组阶段性演化的局部时空模式,这也必将成为地球科学理论研究的又一新的生长点。
欧阳自远院士是一位永不停息的科学家,他正在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将地球历史中成矿作用与大气圈和水圈及岩石圈演化联系在一起,最终完成四维空间地球物质演化的理论框架。欧阳自远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具有诗意的艰难探索历程,浓缩着一个卓有成就的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汗水和智慧,体现着一种报之于祖国需要的真正的科学家的情怀。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古老东方有一块神奇的土地,那就是
世界长寿之乡——巴马
陈进超
在广西西北部都阳山脉中段的红水河西岸,镶嵌着一颗灿烂的明珠——世界著名长寿乡巴马。巴马瑶族自治县1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仍居住着75名百岁以上老寿星,而且百岁老人还在不断增加。巴马作为一个世界级的长寿乡,也许不少人已听说过,而这里独特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却鲜为人知。
为何巴马自古多长寿老人呢?经我国科学家及国际人类自然科学工作者多年研究表明,巴马有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它处在亚热带与热带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上,组成一个小气候区。环境优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秋凉爽,夏无酷日,冬无严寒,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山区植被丰富,四季常青,89%的百岁老人居住在石山与土山交界的盘阳河畔上。
巴马百岁老人有独特婚姻习俗及社会生活环境。这一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多民族同化地区,而且婚姻恋爱自由,又禁止近亲结婚,人口质量较高。人们18—20岁结婚,但新媳不到夫家居住,在娘家待到30岁左右才正式到夫家定居,一般生育年龄较晚。晚辈对长者非常敬重,以家有长者为荣。老人年满61岁以后,后人就为其备一副棺木以示对老人后事的重视。巴马有一个奇观是:堂中有旧棺木,家中必有高寿人。有一位名叫卢的花的老人,1952年时,她65岁,侄子为她备了一副棺木,到1978年因棺木腐朽而垮掉,不得不再更换一副新的,如今二棺已旧,而老人仍能下地干活。
巴马百岁老人从生活水平上看是显得清苦,但实际生活质量较高。他们终生生活在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的新鲜空气中。从食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到饮食全过程无污染。以玉米为主食,副食以菜、豆、瓜类为主,油料以火麻仁油、黄豆、茶油为主。在所有的食物中,火麻仁微量元素含量最多,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这里许多食物是药食同源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肠癌比较有效。经中国地球化学研究所、国际自然医学会检测证明,巴马饮用水全部符合国际标准,微量元素齐全,实为罕见。
健康长寿的人生,正在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巴马,也正在成为古老东方令人向往的地方。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过滤新材料环保好帮手
一种耐高温、耐酸碱、耐磨性强的新型环保除尘过滤材料,日前由厦门怡安无纺布有限公司与杜邦公司共同研制成功。它是由一种新型纤维(NOMEX)制成,可广泛应用于冶金、耐火材料、沥青混凝土搅拌、水泥等行业的高温烟气除尘,对保护环境大有帮助。(世华)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新型影碟机开辟新天地
一种最新多媒体产品HI?TOMIHVP120K小影碟播放机由新加坡ACS集团公司研制成功。它在传统影碟机可以在播放电影和卡拉OK等功能基础上,又具备了多层次菜单节目选择功能。播放教育节目,学习者可随时回到某章某节继续或重复学习。专家们认为,此类影碟机的开发将给家庭教育开辟新天地。(黎晖)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右图:百年榕下百岁人
黄牙烈 109岁 壮族
下图:同胞两姐妹
左 卢的花108岁
右 卢的优101岁
陈进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