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闻随笔

  井冈之路无尽头
本报记者卢小飞
山道弯弯。驶过一个山坳,司机小邹提醒:已经进入井冈山了。很快,周围便是毛竹簇拥的清凉界,赣北的热风远远地甩在后边。
进山掘宝不是件易事
正值暑期,进山的车辆源源不断,学生尤多。
这是第三次上井冈。第一次是1966年“串联”,从长沙徒步去的;第二次是1978年“蜜月旅行”,从西藏颠簸去的。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而这一次,从观光客身上,你可以发现井冈的另一种号召力。人们的向往中既包涵某些价值观的回归,又有一份属于美好的大自然。
茨坪的田园诗画已被喧闹的井冈山市取代。建于山间盆地上的这座袖珍小城,具有都市所应有的各种功能。由于它的年轻(1984年县改市),外来人很容易触摸到它的历史。大小五井,方圆百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遗迹无数,其中国家级保护文物就有10处。这些古朴房舍所涵盖的巨大精神财富,是任何微缩景观也无法复制的。
井冈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念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但井冈景色佳天下,却还不大为世人所闻。展开口袋里那张100元的人民币,票面上的图画竟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峰。碧绿山中,潺潺流水终日不断,珍稀动植物成百上千,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它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井冈已经前后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
于是,人们开始在轻松愉快的游山玩水中研习历史。自然,随着社会的进程,人们在透视历史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新的眼光。在那些历尽沧桑的实物面前,那些老生常谈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诸如前辈创建根据地时的勇于开拓和艰苦奋斗及献身精神、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条最根本的经验。这些不都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的么?
由此,井冈才是中国的井冈,它所蕴藏的富矿足够后人受用。如果不是再上井冈,我会以为那是空谈。
方寸之地汇聚天下方言
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扼守着上山的各路要冲。1928年8月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只用了两个连的兵力,就打退了敌人4个团的进攻,除了红军英勇善战以外,也凭借了它的地利。
今日之井冈已是山门洞开,五大哨口环围的井、坪腹地既是游览胜地,也在发挥着它的教育功能。清晨的蒙蒙雾霭之中,人们成群结队地攀上黄洋界山头,先在朱德挑粮常常歇脚的大槲树下驻足瞻仰,而后又在整修过的工事里品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受。方寸之地,一时此起彼伏着天南海北的乡音。这使人想起,井冈山根据地的开拓者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一个男孩骑在年轻爸爸的肩膀上,用他的湖北口音好奇地问东问西,顺着指点,他终于盯住了墙上的烈士遗像,又大声念出烈士的名字。或许,这个烈士从此便对孩子产生一种英雄主义的象征意义。的确,历史遗迹对不同人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摇篮”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同行的女儿可以背诵袁鹰写的《井冈翠竹》,也爱听我唱“大小五井鲜花开,朱毛会师在井冈”之类的江西民歌,但当你陈述某些革命道理且这道理稍嫌空洞时,你马上能从其眼睛里看到,她的思想已经飞了。我说,我们试着从前辈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去感悟真理,琢磨1927年的井冈,何以能汇聚天下英才。女儿颇有些疑惑。突然想起,1966年我们在茨坪毛主席旧居,边参观边吃锅巴,引起几个“红卫兵”的不满,并酿成一场风波。女儿觉得不可思议。
锅巴的风波不会再有了,倒是风波中人对新一代面对历史的那种漫不经心有深深的忧虑。
罗浮,井冈山垦殖场所在,大学时的同学张涵在这里当党委副书记。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这里当过农工、小学教师,以后随丈夫在福建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重返了井冈山。她曾在一座老宅的墙上,发现了父亲张际春当年写的大字标语,也曾实地考察过先辈的足迹,由此对井冈山精神有一层更深的认识。她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老红军的后代不是来镀金的。
北山的烈士陵园,每天都有少先队队旗飘扬而过。关于“革命摇篮”的故事,人们并不陌生,但今天听起来却依然新鲜。在操心女儿能否珍惜这份精神遗产的时候,反观自己,不由惭愧。你是否也慢待过历史?
井冈的路,历来就不好走。井冈山人在寻找致富路的时候,也在探索,如何将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这其实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的课题,它所延伸的路没有尽头。(附图片)
压题照片:井冈山魂。李德清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打开山门天地宽
李庐琦胡刚毅
提起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们常常联想到“穷乡僻壤”。可是,当你踏上这片红土地时,你看到的将是花园式的美丽山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坦的林荫大道、星罗棋布的工厂企业、熙熙攘攘的乡镇圩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街……这就是今日五百里井冈山“旧貌变新颜”的真实写照!
井冈山近年来不断更新观念,“打开山寨门,诚招天下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办起18家合资企业,引进外资8200万元,引进12条国外生产线,外贸出口600万元。他们还与欧、亚、美、非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往来。井冈山生产的1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打开“山门”天地宽,为革命老区开拓出一个崭新天地!
有人曾奇怪,外商为什么会来这偏远山区投资?
深入了解井冈山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大举措,答案就找到了。井冈山建有1.2万千瓦的井冈冲等15座水电站,人均拥有电量1000千瓦时,居江西省首位;建有5000门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台、差转台、星级宾馆等;随着大京九铁路的开通,井冈山火车站的建立,井冈山机场的通航,将大大改善井冈山的交通……井冈山不仅是革命圣地,还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这里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特色和优势,吸引外商纷纷来到这里……井冈山还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看看那长满杉木、毛竹、香菇、茶叶、药材、柑桔等的青山,这里难道不是一个聚宝盆吗?井冈山森林覆盖率89%,有“绿色明珠”之称;这里有植物种类3800多种,动物840多种,有“天然动植物园”的美名;活立木蓄积量39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699万根。难怪马来西亚实业家柯伟民说:“与井冈山合资办厂前景广阔!”
“红薯丝、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曾是改革开放前过惯贫穷安稳生活的老表的心理,除偶尔背几根木头下山换些油盐外,很少走出山外。改革开放后,井冈山人的思想变了,他们南下广东、福建、海南,北上北京、上海,大力招商引资,甚至到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香港等地招商引资;井冈山还根据“有资源的在山里办厂,无资源的在山外办厂”的原则,把企业办到深圳特区,把老外引到山里办厂,共谋前程。打开“山门”,给井冈山老区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不尚空谈办实事
——湖南省常德市委书记吴定宪一席谈
龚金星陈君凡
吴定宪,51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基层工作,曾任行署副专员、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常德市委书记。
我在企业工作过,在地、市这个层次上分别担任过多种领导角色。我感到,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领导者,要得到人民的信赖,特别要注意不尚空谈办实事,在“实”字上下功夫。
不尚空谈办实事,说说不难,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反映情况不实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有的报喜不报忧,有的搞“弹簧数字”,有的将想做的说成已做的。这实际上是追求名利的个人主义的表现。坚持务实作风,必须自觉克服说假话、搞浮夸的不良行为。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尽管人们对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的人无不嗤之以鼻,但有些人却往往大行其道,甚至受到提拔重用;尽管我们提倡实干兴邦,但干实事的人却常常得不到支持和理解,甚至办实事越多,意见越多,没有那些“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人吃得开。克服这种现象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有一条至关重要,即选拔干部要注重实绩,我的一条原则就是不听他说得怎么样,而要看他干得怎么样。
这些年我体会最深的是,工作上要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就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还要敢于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在每项决策方案拍板前都提交市委常委集体讨论,并引导、鼓励大家据实情,讲实话,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最后按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办事。我们常德是个农业大市,这几年,我们从这一实际出发,抓了一些工作,比如实施“三百三叶工程”(百万亩优质棉基地、百万亩水果基地、百万亩养殖基地及茶叶、桑叶、烟叶),抓“三村三户”(奔小康带头村户、科技示范村户、扶贫帮困联系村户)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等,不仅解决了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而且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致富步伐。
我觉得,坚持办实事,还要把抓落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许多事不落实就在于有布置、无检查,下边干不干都行,特别是在地市这一级,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每项决策定了之后,我们就把督查手段使了上去,做到布置一项工作就把它落到实处,抓一件是一件,办一件成一件。(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硬汉董日臣
本报记者王楚
提起董日臣,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条硬汉子。
董日臣,现年56岁,工程师,深圳市住宅局副局长,丹东人,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历次“运动”,使他养成遇事爱思索、外冷内热的性格特征。1987年7月,当他奉命领衔“啃”深圳特区房改这块硬骨头时,董日臣这个东北汉子的“硬劲”“韧劲”就显露出来。
炎热酷暑,组织5000多人调查研究,马不停蹄。14万个数据一摆出,发现新生的特区住房制度仍在沿袭旧模式。国家财政和企业全包职工住房,而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也一清二楚:建设资金投放后,成了无法周转的死资金,每年还要倒贴折旧费、维修费和利息,国家建房越多,包袱越重。
于是,董日臣提出了“大步提(房)租,鼓励买房,建立基金,新房新政策”的房改方案。为推行房改主张,他时而窝火、时而闷闷不乐。的确,新的房改方案是一次利益再分配:价格低了,国有资产易流失;价格一下提得太高了,群众买不起。“深圳乃至世界上最难成为商品的就是住房,我们就要干这个最难的。”信心、信念,激励着这条硬汉子。几上几下,吸收各方面的好建议,一句话,就是要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的主张上来。几经充实,《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及其《九项配套细则》,终于在1988年6月10日,在特区大刀阔斧地推开。深圳房改分四步走:即福利价、全成本价、微利价、市场价。方案“具有全国性意义”,这是北京一家国家级经济研究所的评价。
董日臣说:“80%的干部、职工借款、筹款买房,积极性很高;不能一次付清款的,都可以通过银行抵押贷款。”住宅局走上了利用回收的资金新建住房的路子。
科学的改革方案是要实践来检验的。截至目前,深圳有近10万个家庭参加了房改,已累计回收售房款近18亿元,由此建立的住房基金,每两年周转一次。深圳成为不再靠财政拨款建房的城市。
到1994年12月,深圳市已建住宅390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3平方米。1992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曾授予深圳市住宅局“人居荣誉奖”。
1994年4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举行的世界住房问题研讨会上,董日臣总结深圳房改经验的文章,作为首篇论文宣读。
董日臣连同深圳的房改经验,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沧桑金门女
本报记者郅振璞
金门县的渔家妇女吕爱治,在46年前的一个凌晨渡海来厦门销售海产品。因厦门解放海峡隔离,使她在两岸各留一半传奇人生。如今她90高龄,每想起近在咫尺却渺无音讯的3儿5女及孙儿们时就潸然泪下。几天前,记者走进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揭开了老人尘封已久的辛酸身世。
“光绪三十年是龙年,腊月二十四爹娘生下我,取名杨彩英,娘家是金门县金沙镇后埔头村。”住厦门46年了,吕阿婆还是地道的闽南话金门方言。
她娘家兄弟姊妹11个,她老大,从小就给舅家做养女,改名吕爱治,闽南话是爱弟。15岁她就嫁给金湖镇东村吕家瑞生。他大她两岁,婚后就去新加坡为她娘家做珠宝生意,一年回来看她一次。他们先后养了3个儿子5个女儿,32岁时她就做了奶奶。
东村距离料罗湾很近。她家有两条渔船,在海边有一大片紫菜地和种海蛎的石滩。她靠着伙计(帮工)陈聪海、陈明阿帮忙,下海捞黄花鱼、加力鱼,收晒渔民的鱿鱼、虾皮,用酒糟、老酒和蛋清腌蟹、海蛎、虾干。每隔一周就乘货船到厦门来卖。
1949年10月17日凌晨,吕阿婆照常装好六七袋海鲜干,和伙计陈聪海乘船运到厦门。她还不明了金厦海域发生的沧桑巨变,只见海口往日很多船只不见了。她慌忙中让伙计在船上看着货物,自个儿登上厦门岛找码头货栈的熟人问究竟,这才知道解放军来了。等她再回码头时,货船已没影儿了,金门回不去了,她一时晕了,只好在岛上找着老乡陈澳家栖身。就这样,厦门解放给她的人生划出了分水岭,她怎么也没想到从此就和近在咫尺的家人天各一方。战事刚平息的厦门,乱哄哄的,老乡们为了让她淡漠回家之念,天天拉她听戏、搓麻将。后来政府组织无业者参加社会主义劳动,她曾为街道酱菜厂捡蒜头、剥豌豆,曾到机场建设工地打石子,还给人家当过保姆。
1954年,厦门在仙岳山下的屿后村建立了生产教养福利院,吕爱治和其他三四百个闲居者集中到这里,直到今天她都生活在这个条件越来越优越的社会福利中心。最初,福利院里共有3个金门人,后来就剩下她1个,不论到闽北开农场种瓜种菜,还是重回厦门开大井、挖海泥,她都顶得住。领导上看她身板儿硬朗,就叫她一连为食堂做了9年多的饭。
吕阿婆也赶上了“文革”,距闹市偏远的福利院几乎是“世外桃源”。动荡之年,她耐下心来照顾院里一个8岁的痴呆儿来鹭园。阿婆欣慰地说:“鹭园现在24岁了,还认得我,一见就笑。现在我有好吃的,还给他送去;有时早上换衣服,也要去照管他。”
46年了,阿婆已把厦门当成家,当然她心里还有金门的家。她记得两岸开始呼唤“三通”时,在新加坡的妹妹归来看她,这几年还找到了生活在厦门的堂弟,可是谁也说不清在两岸隔离的年代,她的儿孙们命运如何。
海峡两岸还不通,近在咫尺归不得,思乡念子有何用?吕阿婆说:“我后半辈子在大陆上过,政府养着我,还有好些亲人念着我,子弟兵每逢春节、中秋节来和我团圆,我还回去干啥?”(附图片)
90高龄的吕爱治在社会福利院安度晚年。本报记者郅振璞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都市一景

  鲜花送温馨
本报记者赵兴林
深秋的一天,记者到北京军区总医院采访,发现南门西侧有家温馨花屋,生意特别红火。再留意来医院的探视者,手持鲜花者竟十之二三。
走进这家医院内六科四○八病室,病床前摆放的三束鲜花格外惹眼。病室的中年患者对记者说:“我很喜欢朋友送的这几束鲜花,看到它,心里特别舒坦。”的确,病室里由于有了这鲜花,而让人感到蓬勃的生机。
探视病号为人之常情。不过,从探视者手中所拎之物,可以窥视到人们生活的变化。远的不说,就是近十多年,变化就够大的。开始人们拎的多是罐头、糕点之类,再就是带几斤水果。后来补养品多了,这个液那个精的,探视者手中拎的又多是各种补养品,档次越来越高。去年春天,我去看望一位住院的朋友,面对堆放在病室的水果和各种营养品,他不知道该如何办,很是犯愁。商家正是捕捉到类似信息,鲜花店才开在医院旁边。
在温馨花屋,正忙着给顾客组装花束的店主夏凤友说:“现在时兴送鲜花,既温馨又高雅,适应了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特别是手术后病人,瞧见鲜花可以减轻疼痛。”
据悉,北京市目前已有一百多家鲜花店。不光是探视病号,就连走亲访友,也有人开始携带鲜花。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保险也须未雨绸缪
本报记者范伟国
8月24日晚,第7号强热带风暴在宁波南侧登陆后,肆虐了宁波各县、市。然而,宁波市保险公司却没有接到几个索赔的报告和电话。防患于未然的保险新思路在这中间起了重要作用。
走出怪圈
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是台风洪灾的多发地区。“人保”恢复业务的头几年,虽然保费收入也不少,但1988年的“7·30”洪灾和7号台风,使参加保险的2789家企业和25127户家庭受灾,“人保”一下子就赔了3800万元人民币。
1992年,宁波先后受16号和17号台风袭击,奉化大桥镇、鄞县鄞江镇平均进水在2.5米以上。全市有2663家保险企业和6004户保险家庭受灾,“人保”赔款9631万元。
在连续几年的巨额赔偿中,全市有好几家保险支公司出现了大幅度亏损,有家支公司12年中保费收入1个亿,赔款1.2个亿,形成“越保越赔”的怪圈。
痛定思痛,现状迫使“人保”思考出路何在。他们从“保”还是“不保”的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中跳了出来,下到重灾区、多灾区调查。
未雨绸缪
很多复杂的事情,往往一到现场就变得简单了。
在奉化溪口的武岭罐头厂,他们看到,厂房就造在剡溪旁,厂区沿溪长达260米,下游出路狭窄,上方有较大雨量,厂房必定进水。这样的情况不改变,不是越保越赔吗?
在鄞县鄞江镇的新蕾集团所在地,他们看到了类似的情况。一条溪流就在眼前泛着温驯的波浪,可一到暴雨来临就会咆哮起来。第一次厂房冲垮,赔了几十万;第二次赔了200多万元;还可能有第三、第四次……
经营保险,就是经营风险。他们明白只有研究风险,及早曲突徙薪,风险才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于是,一系列的措施出来了:
筹措资金,帮助企业垫高低位库房,加高易淹厂区的堤坝,几年来仅在奉化就筹资43.6万元,使40家企业解除了水灾的威胁。
根据镇海乡镇企业多,火灾易发的情况,一年就给区内各乡镇买了十余台消防龙,又用15万元给当地新添一辆解放牌高压消防车,大大提高了抵御火灾的能力。
釜底抽薪
防与避固然不错,但还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宁波“人保”公司就在“釜底抽薪”上做文章。
奉化的溪口地处山区边缘,有条茗山江一遇暴雨即泛滥成灾,江旁的几十家企业和上千户家庭几乎每年都受山洪之苦。了解到溪口镇政府正在筹资改造茗山江,宁波、奉化两级“人保”公司就帮助筹资45万元支持这一工程。现在,3.5公里长、16—20米宽、4米多深的河道已疏浚完工,去年台风三次过境,暴雨如注,企业均安然无恙。
为了科学地研究灾害事故发生的规律,今年宁波市“人保”公司的13个支公司建立了电脑理赔数据库,凡是5000元以上的各类赔案都填了表,尔后分门别类归纳,以寻找问题的症结,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记者看过一种机动车辆事故分析表,单是一起事故就有35个大项目177个小栏目要填,量化得很细。
市区居民老房的电气设备严重老化,漏雨后极易引发火灾。市“人保”公司就牵头出资,会同电业局、居委会等部门,给15400户木结构房屋的居民新铺电线11万多米,更换、移表9100多只。
宁波开发区热电厂锅炉,常因操作不当而影响安全生产。“人保”公司与厂方研究后,厂方决定采用微机自控,保险公司也出资6万元支持。采用新方法后,不但操作安全,单是节煤一年就省了12万元。
面临困惑
由于服务好,防灾的措施好,“要保险,找‘人保’”,在宁波的大多数企业成了共识。近年来,这家公司的保费收入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1994年公司业务总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3%;今年上半年总收入达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了13%以上。
按说有这样的业绩,“人保”公司可以轻松了,但他们面临着新的困惑:防灾防损是社会性的工作,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仅靠“人保”公司一家来办,未免有捉襟见肘之感,“一伞难遮天下雨”。
对企业内部的防灾工程投资,“人保”有苦难言。虽然,你投放了不少资金,但受益企业并没有约束,很可能明天它就改去别家保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形成有机的统一?
困惑归困惑,“人保”宁波公司在部署下半年工作中仍强调,进一步强化防灾防损工作,要推广全员防灾责任制,切实做好防大灾的准备。有道是: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么!随着《保险法》的实施,“人保”的路将越走越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