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宁夏银南地区地处宁夏腹部,总面积达33994平方公里,境内黄河似链环绕。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兴修水利,改造自流灌溉面积达152万亩。现在,这里已成为宁夏枸杞、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的主要产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 徐 烨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兴水利建设改善基础设施
编者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位。目前,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增加投入,组织队伍,落实项目,很快拉开了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帷幕,值得称道。在水利事业上,我们尝过甜头,也吃过苦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成改变农业生产条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来抓,农业才有可能不断登上新台阶,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群众性事业,由于各地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水利基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做法上不应强求一律。各地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要反对各种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要爱惜民力、财力、物力,力争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抓出实效来。
湖南:要求领导深入工地
本报讯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今冬明春水利建设要完成“6624工程”,即投工6亿个,完成土石方6亿立方米,投入24亿水利资金。
不久前举行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深入水利工地,各级组织部门应把水利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今年洪灾中河道设障严重,各级要成立政府领导下的清障小组,坚决清除阻水建筑;支持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河道和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未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的河道建筑,坚决清除。同时把河道清障与水利投资挂钩。(游建华)
浙江:确立秋冬水利重点
本报讯浙江近日研究和确定了今年秋冬及明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和重点。目前,全省各地已全面备战秋冬修,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正拉开帷幕。
浙江今年秋冬及明春的水利建设将以治理太湖骨干工程、钱塘江“三江”治理和浙东标准海塘建设等三大水利工程和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草)为重点,全面修复各类水毁工程,抓好城镇防洪和灌区续建配套,开展小流域治理和标准农田水利示范区试点工作。(王磊)
青海:全力修复水毁工程
本报讯青海农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以修复水毁工程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建设,目前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
青海农区各级政府在汛期即将结束时,就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资投劳,全力投入以修复水毁工程为主体的秋季农田水利建设。海南州县及群众共投资64.8万元,投入12.43万劳力,全力修复水毁工程。截至目前,这个州已恢复灌溉面积5.6万亩,解决了1.2万多人的饮水问题。(韩永荣)
福建:水利投资增加三成
本报讯福建省政府近日决定,“九五”期间重点办好五大防御体系建设、引水供水工程建设、拦水蓄水发电工程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这5件大事。今冬明春动员全省上下,重点打好海堤建设、修复水毁工程和改造中低产田三大战役。福建省在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时还提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该成为全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全省今年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3成以上。
(高平)
宁夏:坚持水路旱路并举
本报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最近提出,只有抓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放,才能最终实现全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宁夏决定:把兴水治旱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的重大举措。坚持水路、旱路并举,引黄灌区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快骨干工程改造步伐,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南部山区以抗旱为中心,重点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李玮)


第1版(要闻)
专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论“第三条方针”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全国人民描绘出一幅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关键在于实行两个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行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至关重要的一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这是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第三条重要方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的英明论断。科教兴,则经济兴、国家兴,靠科技、教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只经短短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这些令人欣喜和鼓舞的成绩,说明科学技术在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科技与经济结合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紧密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不大。即使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比较好的上海,根据最新统计,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虽然达到33%,但同发达国家的5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高出世界平均增长率;另一方面,这种增长速度大多是依靠扩大外延生产、铺摊子、上项目来实现的,存在着资金投入多、资源消耗大、质量档次低、产出效益小的问题。不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就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缺乏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能力,有时还可能引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好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着棋,让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像血液那样流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重大转变。
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今后15年需要加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科技方面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攻克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力争重大突破,为科技进步提供坚强后盾。经济方面则需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加快技术改造,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用武之地。经济与科技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又必须以教育为本。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需要奋起追赶,跟上这个潮流。国际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虽然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优秀者,但其数量在人口总量中占的比例还不大;已有的人才也有一个进一步发挥他们潜能的问题;我国的劳动者素质还不能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教育,普及科学技术,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育一大批优秀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跨世纪人才。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全社会实施的战略。科学技术界(包括社会科学界)、教育界担负着特殊的历史的重任。贯彻执行五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纲领,我们就要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坚持以教育为本,坚持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努力奋斗,使我国在下世纪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参观“八五”航空成果展示会
希望航空工业战线职工“九五”期间取得更大成绩
本报北京10月20日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焦然、本报记者何加正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吴邦国昨天晚上在北京参观了“八五”航空预研成果展示会。
江泽民在观看展示会展出的各种实物、模型和图片中,详细地了解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取得的新突破。他对我国航空工业全面完成“八五”航空预研计划,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表示满意。他希望我国航空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再接再厉,在“九五”时期取得更大成绩。
这次展示会重点展出了飞机关键技术、机载设备关键技术等技术成果。其中飞机总体设计技术、飞机自动控制技术、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等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航空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寿命等技术指标,为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增强国防实力做出贡献。参观展示会的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胡光宝、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王统业和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利比里亚议会代表团
重申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冯秀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下午在这里会见由第一副议长塞缪尔·萨伊·道基率领的利比里亚议会代表团时重申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乔石说,“当前,台湾当局在国际上非常活跃,企图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同意的。”他强调,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企图都是不会得逞的。
道基说,利比里亚将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认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他强调说,“利比里亚和中国有一个共同点,即不干涉别国的内政。我们作为利比里亚的立法机构,将阻止台湾在利比里亚获得承认的企图。”
乔石委员长对此表示赞赏。
谈到两国关系时,乔石说,中利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中国对利比里亚国内遇到的困难深表同情,希望利比里亚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在可能得到外援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使本国发展、强大和富裕起来。他表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利两国关系将在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道基说,利中两国人民业已存在的关系是“长远和持久友好”的关系。利比里亚一直从这种关系中得到益处,并不会忘记中国在许多方面给予它的支持与援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今天中午在这里会见并设午宴欢迎利比里亚客人。道基一行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来华访问,于昨天抵达北京。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九五”期间将建四座核电站
本报讯记者陈祖甲报道:“九五”期间,我国将建设4座8个机组的核电站。这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办公厅主任尤德良在日前开幕的“亚洲地区第五次公众接受核能研讨会”上透露的。
计划建设的4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广东第二核电站、辽宁核电站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
目前,秦山二期工程已完成通路、通电、通水及通讯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这两组6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有70%设备来自国内,下世纪初全部完成。
广东第二核电站有两台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厂址在大亚湾附近的岭奥,其可行性报告已得到国家批准。辽宁核电站将建在辽宁省瓦房店市温坨子。秦山重水堆核电站是我国与加拿大合作建设的重水堆核电站。最近,在李鹏总理访问加拿大期间,两国政府已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也进行谈判,形成了相应的文件。


第1版(要闻)
专栏:

  赞“自加压力”
本报评论员
“自加压力”,是张家港人崛起的秘诀之一。
张家港曾被称为“苏南的苏北”。在他们尚未摆脱落后的时候,张家港人就大胆地超越常规,直接提出了在各方面超过苏南一流地区的发展目标,越过“赶”的阶段,把“赶”字改为“超”字,张家港人称之为“自加压力”。
在张家港市,“自加压力”的另一种提法就是“抢”,“市场经济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抢占制高点成为张家港人的奋斗目标。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说得好,“非常时期就得用非常的干劲。”张家港人自加压力,不仅“抢”到了百强县第二,还抢到了十几项全国先进。
“自加压力”,体现了共产党人向困难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张家港人自加压力奋斗成功,是新时代大无畏精神的赞歌,是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议》,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极其可贵的精神力量。
“自加压力”,体现了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的光荣传统。张家港的辉煌,是张家港人自加压力,敢抢敢占,用几倍于他人的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坐而论不如起而行,这是张家港的业绩再次证明了的一个真理。
“自加压力”,体现了人民公仆的强烈责任感。张家港市有一个开拓进取、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团结拚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干部队伍。他们真正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以披星戴月的精神,变压力为动力,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创造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天地,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赞扬。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自加压力”的精神,张家港才实现了“超”的目标,仅仅三年多,就跃居前列,在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名列第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大踏步前进的活力。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辩证法。
当然,赞扬“自加压力”,并不是不顾客观条件,乱提口号、乱定指标,一切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张家港的“自加压力”也是在对兄弟县(市)和本市的情况作了认真的调查、比较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我们不应该脱离实际,提一些过高的目标和口号;经过艰苦奋斗可以达到的目标不敢提出来,也是不对的。现在,确有少数单位和地方的领导还存在无所作为的思想。希望他们能从张家港的崛起中,吸取教益,振奋精神,策马直追!


第1版(要闻)
专栏:

  塑造一种精神
——张家港市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纪实(下)
本报记者徐如俊龚永泉赵京安
张家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1994年,总人口82万的张家港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2.5亿元,与1991年的32.001亿元相比,三年翻了两番,年均递增率为68.2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6万元,折合2214美元;财政收入10.3亿元,近三年平均年增长36.3%;城镇职工年人均收入6024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108元。
在江苏省64个县(市)当中,张家港市国民生产总值跃居第一位;上交国家税收,在全国县(市)中名列第三位;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国百强县(市)第二位。
张家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挑起竞争创大业
“如果连争第一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那么第二、第三也争不到,工作就上不去。”抢抓机遇,争创一流,这是市委书记秦振华用来激励干部群众创业、奉献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的一条基本工作方法。
1992年年初,秦振华同志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第一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他就提出了叫人吃惊的发展目标: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样样工作争一流。
在江南这块群虎争雄的地盘上,有“苏南的苏北”之称的张家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谈何容易!当时,有人劝秦振华把“超”字改为“赶”字,留一条后路,而他则摇摇头,坚决不同意。秦振华认为,赶超别人是现象,激励自己才是本质。提出“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目的是为了自加压力,向先进学习。把“超”改为“赶”,虽然一字之差,但压力就减轻了许多。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事业大踏步前进的活力。
1993年、1994年,在苏州市开展的农业丰收杯、工业振兴杯、多种经营致富杯、外贸创汇杯和精神文明新风杯竞赛中,张家港连续两年囊括全部金杯,“三超一争”目标顺利实现。
挑起竞争,背水一战,使干部群众始终处于决胜状态,这是张家港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着力塑造和弘扬的一种精神。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以迎接省里一个现场会来张家港召开为契机,给市建委下达任务,要求在60天时间内完成定额工期需6个月的街心花园工程。
接到任务后,建委领导班子连夜研究,商量施工方案,组织市政、市建公司精兵强将日夜拚抢,大年三十也未敢休息。整个街心公园,是利用废河道架空构筑覆盖建造,上面还要铺设硬地、绿化种植、建喷水池等,总造价300万元,施工难度大,但经过昼夜拚抢,仅用45天时间就完成全部工程。
担任公园工程设计的东南大学教授王维康看后十分感慨:“我算真正看到张家港人的精神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们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复杂的工程!”
在张家港,宣传口号很少,但概括张家港精神的“团结拚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标语,在机关、乡镇、企业、学校以及一些重要公共场所,却十分醒目。这种由张家港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神,已经成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今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张家港视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张家港精神题了词。
人人参与树形象
我们在张家港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去年秋天,有两位姑娘在苏州城里逛街,边走边吃桔子。桔子一片一片送进嘴里,剥下的皮则一次又一次送进套在胳膊上的塑料口袋。苏州市一位干部见到后向同行的人介绍说:“这肯定是张家港人。”上前询问,果真如此。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张家港形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张家港市特别注重人人参与,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市委副书记顾泽芬说,人人既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才能真正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达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在999平方公里的张家港市,仅“三资”企业就集中了1470家。因此,走进张家港,无论从东到西,还是从南到北,很难确切区分哪里是农村,哪里是城市。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在这里已基本形成。
从农民向职工、向市民转变,需要经过一个教育、培养的复杂过程。张家港市委的领导同志认为,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增强开放意识、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张家港,全市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能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在市、镇机关开展“新风杯”、“公仆杯”竞赛活动,在城乡居民家庭开展创建“新风户”活动,企业评选“文明职工”,学校评选“文明学生”,在“窗口”行业开展“满意在张家港”活动,等等。竞赛、评选活动有明确、具体的标准,有落实、检查和表彰的措施。整个活动,从市委、市政府到镇、村、居委会,一层管一层,贯穿全年始终。
据介绍,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有2.1万户居民家庭参加了“新风户”评选活动,有1.9万户居民家庭挂上了“新风户”光荣牌,占参评户的93.3%。唐桥镇有两户居民,今年年初发生了点小矛盾,有几天两家见面不说话。在第一季度“新风户”评选中,两家全都落选。为此,两家从村里找到镇上,各自主动做自我批评。在第二季度评选时,经村委会广泛征求意见,两家都入选,待第三季度评选时复查,如符合标准即可重新挂上“新风户”光荣牌。在张家港,如果评不上“新风户”,连儿子娶媳妇都很难。群众说:“新风户”牌子虽小,但威力很大。
目前,从外地到张家港做工的人员已有12万人。对这部分人员,在张家港不叫“打工仔”,也不叫“打工妹”,而称他们为外来职工。市委、市政府经常强调,张家港的发展,包含着外来职工的心血。各部门、各系统都把对外来职工的教育、管理纳入综合考核范围,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作法。一方面,经常组织外来职工学习,提高素质,教育他们安心工作,遵纪守法,爱厂爱岗,乐于奉献;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同工同酬。去年,他们还在外来职工中开展了“我为第二故乡增光彩”活动,有20多名外来职工被评为“建设第二故乡优秀青年”。
步步推进讲实效
张家港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除了他们敢于争创一流,有一套明确的创建标准和操作办法,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步步推进,讲究认真,说了就做,做出成效。
许多事情,因为涉及人的观念和人的利益,说说很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秦振华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该想到的想到,该管的管起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前几年,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群众说,有的死人住的房子(墓)比活人还好。此外,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全市26个镇,几乎每个镇都有1个或几个专门从事迷信活动的“鼓乐队”。人死了之后,家属要请他们去做道场、撒纸钱,有的甚至组成一个长长的送葬车队,沿途吹吹打打,抛撒纸钱。如今,把禁止封建迷信活动和创建精神文明挂起钩来,“鼓乐队”全部被取缔,过去从事迷信活动的乐器,交给学校和文化站,变成了传播精神文明的工具。全市建起了22处安息堂、200多个小公墓,做到了田野无零星坟头、无骨灰乱埋乱葬。办丧事文明节俭,浩浩荡荡的送葬车队不见了。
从今年1月1日起,市区决定禁放烟花爆竹,城郊杨舍镇主动请缨,与市区同时禁放。农历腊月二十四,在城郊结合部发生两起放鞭炮事件,一起是个体户所为,一起是到城里串门的学生所为。结果,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被请到电视台公开亮相:做检讨,做保证。迄今为止,无论哪个新商店开业,哪座建筑落成,或哪户居民办喜事,都不再燃放烟花爆竹。
在张家港,我们看到了不少建筑工地,但每个工地都实行围栏作业,看不到汽车带土上公路;拖拉机不准驶入主干道;看不到运输车辆“跑、冒、滴、漏”遗留在公路上的油渍和杂物;在大街小巷,看不到随便停放的车辆;会议室、影剧院、体育馆等公共场所,都挂有禁烟标志,看不到有人违规吸烟;全市城乡市场繁荣,但不见露天摊点,看不到店外店;饮食服务业没有“招手女郎”,“六害”没有市场……许多看起来管不胜管的难事、烦事,在张家港管理得井井有条。正如一位外地人评价的那样:“张家港人做事做一件成一件,抓一样像一样”。
一切都是那么神奇,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张家港的明天将更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