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藏历史档案荟萃》精印出版
收录700年间重要文献文物107件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周庆报道: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今天就大型档案文献图录《西藏历史档案荟萃》一书的出版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是由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辑,卓嘎、萧怀远、唯赛任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公元1277年至1956年近700年间的重要文献、文物107件,全部彩色精印,藏、汉、英3种译文对照。原件文字有藏、汉、满、蒙等多种,绝大部分是首次公布的珍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出席会议并发言,他们称赞文献的出版是历史性的贡献,功在千秋。
1991年,李铁映同志在西藏历史档案馆参观时,建议把这些珍贵的档案全部拍成影印件,编一本藏、汉、英文对照的档案文集,以铁的事实证明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本档案集就以此为主题,从馆藏的5000余份档案中选精品出版。其中元朝档案有元朝诸皇帝及皇太后给西藏上层僧侣的圣旨、历任元代帝师颁给西藏地方的法旨。明朝档案有明朝皇帝颁发的圣旨、敕谕,还有各帝师、国师、地方官员、贵族的印章。清代档案数量较多,有皇帝为加封、赏赐、灵童坐床等事颁给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圣旨、谕旨、敕谕,驻藏大臣为藏民迁徙、百姓安居、官员升调等事发布的印照、告示,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呈驻藏大臣的文书,以及乾隆《钦定二十九条章程》和金册、玉册等。民国档案中有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的册文和寻找灵童、金瓶掣签、认定、灵童坐床等事的来往文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有西藏解放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布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写给达赖喇嘛的书信和达赖喇嘛颂扬毛主席的赞文,等等。书中大量原始档案和实物无可辩驳地昭示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700年来,西藏地方作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始终在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历史档案荟萃》以彩色图版真实再现档案和文物的原貌,编辑人员通过努力,使书中大部分档案原件的各种文字均能供阅读。中央编译局承担了全书的英译工作。全书的出版,凝聚了从中央到地方、从边疆到内地各方面人士的心血,也使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央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和学者也出席了会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自控理论界的一颗新星
——记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化光教授
北斗
1991年10月,张化光在东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张化光接连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轻松地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8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荣获了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也不知他哪来的那么多时间,竟然在指导和协助指导7名博士、9名硕士的同时,还撰写出30多篇专业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张化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考虑两种不确定性的模糊模型和模糊决策方法的理论。他撰写的《复杂系统的模糊辨识与模糊自适应控制》一书,已成为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自控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张化光以其出众的才华和论著,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自动控制理论界一颗新星。
张化光无论干什么事都充满自信。1993年春天,他带领着一支由4位博士生和5名硕士生组成的“特殊工程队”,接手辽宁清河电厂1—4号机组计算机集散控制重点工程。同时对4台1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实施计算机集散控制,在国内还是首次。张化光作为这项重点工程项目的执行总负责人,陆续在清河工作了10个月,但在这位年轻的博士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倦怠。
这支由张化光带队的特殊工程队,工作效率高、态度认真。发电厂的工人们起初以为,这些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钻地沟、接电缆的青年人是厂里雇来的临时包工队。后来得知这些青年人都是东北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便都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搞清大型配电屏的真实报价,降低工程成本。张化光带着助手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几乎走遍了黑龙江省阿城市所有的继电器经销门市部,把配电屏上千个零件的价格列成表格。原以为博士们不会经商的生产厂家,看到博士们把产品的老底摸得一清二楚,心服口服地降低了高报的售价,一组配电屏便节省了十几万元。
就这样,张化光带领着这支特殊的工程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便完成了全部设计和现场施工任务。25面台、屏、柜,2万多条线路,4台10万千瓦发电机组实现了一次并网发电成功。电厂因此每年提高直接经济效益1300万元。
从1993年到1995年,张化光先后带队承接完成了4个重大工业生产项目工程,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他多次被东北大学评为教学成果优秀教师,沈阳市和辽宁省的十大青年科技先锋、霍英东教育基金候选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水下无缆探测器洋底逞威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陈祖甲报道:一台橙黄色形似鱼雷的洋底探测系统被放入海中,脱钩之后,渐渐潜入6000米洋底。途中所遇的各种物质和情景都被摄入镜头,一览无余。这是记者今天在国家科委举办的庆功会上看到的一组我国第一台6000米自治洋底探测系统的录像。
6000米自治洋底探测系统是我国“863计划”的一个重大研究项目。今年8月中下旬,科研人员带着这台水下探测器到太平洋进行试验,取得了成功。水下探测器能潜入如此深度的海洋中“捉鳖”,在国际上目前只有5个国家(包括我国)才能办到。按“863计划”的初步设想,我国到本世纪末研制成潜水300米的水下机器人。如今,我国充分发挥精品技术集成的优势,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专家们认为,21世纪是开发海洋的世纪。6000米洋底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领域。在那里,压强高达600个大气压,能使2—3毫米的钢板容器像鸡鸭蛋壳那样被挤碎。但海洋深处却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所需的宝藏。
我国“863计划”设立研制6000米自治洋底探测系统项目,是为了探测洋底多金属结核矿的状况。据了解,联合国已划出一片15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深水区域,由我国进行探测,而我国的水下无缆机器人则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7%的水域通行无阻。
这项研究开发汇集了我国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声学所、中国船舶总公司702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洋协会、海军司令部航保部等具有技术优势单位的100多位科研人员,同时还与俄罗斯海洋技术研究所进行联合设计开发。
今天,国家科委为参与研制的单位颁发了奖状和奖金。(附图片)
下图为水下探测器等待下水。徐惠扬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何梁何利基金再度颁奖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今日在这里举行。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等领导同志向黄昆、唐敖庆、叶笃正、彭桓武等4位著名科学家颁发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向谷超豪等40位著名科学家颁发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各捐献1亿港元,共4亿港元于1994年初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其宗旨是通过每年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促进中国的科技进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大业。基金每年评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此奖最多不超过10名,各授予奖励证书和奖金100万港元;评选“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此奖不超过50名,各授予奖励证书和奖金10万港元。基金的成立,体现了香港同胞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它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主持了颁奖大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老教授协会十年结硕果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今天上午,数百名鹤发童颜的老教授欢聚北京邮电大学,共庆中国老教授协会建会10周年。继李鹏、朱镕基为老教授协会题词后,邹家华、李岚清、李铁映等领导专门为协会建会10周年题词致贺。
宋平、刘忠德、朱训、王照华、柳斌等出席庆祝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是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其前身是1985年建立的“北京教授讲学团”(1991年改为现名)。它拥有会员8000多名。
10年来,中国老教授协会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为16个省市组织200多位老教授授课7000多学时;自办干训班140多个,培训学员2万余名。协会组织专家到18个市县镇进行考察,并担任一些地方的团体顾问;组织专家学者到60多个城市对近200个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咨询服务。
庆祝会上,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老教授协会等15个先进单位以及52位先进工作者、65位优秀会员受到表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厦门高新技术开发区驶入快车道
本报讯由国家科委与厦门市政府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近5年的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厦门市国民经济最显著的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已完成3亿元,技工贸总收入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
1990年12月开始建设的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快捷的交通及优越的地理区位,形成了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成为全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最富有活力的开发区之一。
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采用“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边基建,边生产;滚动发展,讲究效益”的办法,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拓展利用空间。
几年来,开发区共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项,市级“火炬”项目14项,成功地实现了与内地大院大所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人才与政策的合作。目前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公司和大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以电子为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业、微电子、计算机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这里的显著特色。不仅使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起点高、规模大,而且对厦门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技术进步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孙江邓伟夏海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超导应用技术接近世界水平
首台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运行三年稳定可靠
本报讯记者温红彦报道:由中国科学院研制成功的、标志我国超导技术首次走向应用的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经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3年7万多人次的临床检验,证明其稳定性强、清晰度高、安全无辐射,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80年代中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为促进超导技术的实用化,组建了中国科健有限公司,以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作为突破口,开展了超导技术实用化的攻坚战。1990年,我国第一台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研制成功,1992年,它被顺利安装在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并投入临床使用,从而结束了我国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依赖进口的历史。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第一代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已有3台,均已在医院中临床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代产品正准备陆续投入临床使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计算机和通信完美结合
北京开通支票查询台
本报讯近年来,支票在流通领域的使用日渐频繁,随之而来的支票的安全和信誉问题也愈发突出。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为此组织专家攻关,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电话声讯服务机,日前开通185电话查询台,为支票运用保平安。
该台的主要功能有支票报失、支票查询和支票客户身份的验证。遗失支票者只需随时随地使用普通电话机拨通该台,80秒内即可完成支票报失;收取支票者在1分钟内,即可完成支票的验查;销货者30秒内便可查知使用支票的身份。(方建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增大高技术含量开发高水平产品
南阳光辉制粉机械常出常“鲜”
本报讯河南省南阳光辉机械厂多年来依靠科技进步,不间断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含量、高水平机械,产品常出常“鲜”,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后劲,也使该厂各项经济指标16年来以年均20%的速度持续增长,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同行业榜首。
南阳光辉制粉厂是机械部生产制粉机械的骨干企业。多年来,该厂依靠专家、仰仗科技,制定用科技开发新产品的思路,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工艺水平的“三高”产品进军。他们对本厂的主要产品6FY—20型磨粉机进行数十次技术革新,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推广机型,多次在国内外产品博览会上获奖,产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40%以上。近年来,该厂针对市场需求,在全国独家开发出适用于乡镇的能出特制粉、专用粉的小型制粉成套设备之后,又研制出为城市小麦制粉业服务的、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工艺水平的中大型等级专用面粉加工成套设备,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档,这些设备畅销国内外。近几年来,这个厂每年都有2—3种新产品被研制和产出,形成了“新、快、高、优”的新产品开发特点,从而赢得了企业的信誉和效益。今年元月至9月份,实现利税58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
(刘亚勋郭盛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米长卷再现圆明园盛景
本报讯记者杨武军报道:今年十月十八日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百三十五周年纪念日,为了让参观者在目睹侵略者劫后余下的残垣断壁的时候,能对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盛景有所了解,曾创作《清明上河图补卷》的辽宁省公安厅干部罗东平,积两年之功,绘制了《大型历史组画——圆明园》。十月十七日,在北京举行的“圆明园罹难一百三十五周年祭”活动上,这套组画与来宾见面。组画采用中国画手卷组合形式,共十六卷,每卷长十一米,宽零点五米。按照圆明园当年造园“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原则,分为序曲卷、主体卷、陪体卷、环境卷、结束卷。作者罗东平在创作时依据现存珍贵历史图画和大量文史资料,采用工笔兼写意技法,再现了圆明园鼎盛时期的六十四个景观。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诗词》创刊一周年
本报北京10月17日讯记者赵兴林、王玉芳报道:以“绘时代异彩,振华夏诗风”为主体内容的《中华诗词》今天举办创刊周年雅集,200多位诗人、艺术家、企业家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相聚一堂。程思远到会讲话,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谷城、著名诗人臧克家发来贺词。《中华诗词》是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协办的大型专刊,是一部理论与创作并重的刊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玫瑰天涯》封镜
本报讯由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著名电影艺术家王影编著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玫瑰天涯》日前摄制完毕,不久将在北京上映。影片《玫瑰天涯》,塑造了抗日战争中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校园内上千名青年女学生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她们在女大校园的生活、学习、生产和参加战争的动人情景,既豪气干云,又柔情似水。(邹中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上地杯”教科文卫新闻摄影竞赛

辽宁省锦州市蔬菜研究所根据市场需要确立科研课题,不但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而且为菜农种菜致富屡立功勋,成为菜农心目中的“财神”。
图为所长孙有利(中)与科研人员研究新项目。
李铁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