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防治荒漠化·我们共同的责任

  为在全球范围内唤起人们对荒漠化的关注,加快全球防治荒漠化速度,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标志着人类防治荒漠化新阶段的开始。但是
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
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受其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同时我国也是在防治荒漠化的成绩和技术上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国务院对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又进行了总体部署,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成立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明确林业部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主管部门,批准了到2000年全国防治荒漠化工程规划要点。尤其是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以后,为有效实施公约,又成立了由林业部、外交部等16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进一步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组织领导,并加大了工作的力度,防治荒漠化工作出现了新的有利局面。
面对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危害程度和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应该看到,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还任重道远。今后我国的防治荒漠化工作,要紧紧围绕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在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和保持沙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综合治理和开发718万公顷的荒漠化土地。为此,要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以保护现有植被,有效控制和治理荒漠化土地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沙区工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重点,以在沙区和水土流失严重、风蚀危害性大的地区建设更多的绿洲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一个环境保护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脱贫致富良性循环的防治荒漠化工作新机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防治荒漠化工作道路。
——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防治荒漠化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宣传当前防治荒漠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宣传防治荒漠化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荒漠化地区的干部群众认识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防治荒漠化是民族利益之根本所在,是一项利国利民、有益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紧迫意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善和制定政策,加快防治步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治沙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切实按照“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通过拍卖、租赁、转让等办法,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要加强工程管理,努力做到“计划、资金、生产、科研”四位一体。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培养专门人才。我们要从荒漠化地区的实际出发,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提高当地干部群众的素质,培养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各类专门人才,为长期不懈地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要面向工程建设,搞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下大力气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扩大科技含量,依靠科教振兴荒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要鼓励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深入防治荒漠化工作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创办经济实体。
——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全面推进防治荒漠化工作。防治荒漠化是一项复杂的跨部门、跨学科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努力。要以十年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重点县、试验示范区和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按照“沙、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全国不同类型区有目的地建立一批典型和样板,以点带面,推动防治荒漠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发挥优势,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当前,世界各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面临着许多共同课题。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同研究,相互学习,提高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水平。同时,要走出国门开展工程承包和技术承包,用我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服务,履行国际义务,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声望。要积极致力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快我国的防治荒漠化步伐。
——加强组织领导,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技术要求高,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统一进行,要强化组织管理,协调动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并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群策群力,努力开创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新局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冲出狭窄的土地空间
——浙江省综合开发国土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纪事
钱宝荣余思忠
编者按地处沿海的浙江省,由于人口、经济建设等因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现在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57亩。在此基础上,要发展多种经营,必须跳出原有耕地的狭小圈子,在综合开发全部国土资源的同时,在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上大做文章。经过长期实践,浙江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逐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经营的主导产业,一大批多层次、多元化的“龙型”产业实体正在蓬勃兴起。这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发展。                  
开发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素称“鱼米之乡,丝茶之府”的浙江省,农业多种经营发达,山海资源丰富,1994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2250元,其中来自多种经营的收入占46%。
80年代,浙江由于建设等原因,全省共占用耕地216万亩,新造耕地相抵之后,净减145万亩,同期人口净增363万人,人均占有耕地从0.71亩减到0.61亩。90年代初耕地继续减少,现在人均占有耕地降到0.57亩,其中粮地只有0.45亩。由此可见,在原有耕地范围内搞多种经营,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跳出原有耕地的狭小圈子,把着眼点放在全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在资源利用方面,运用农业区划成果,实行因地制宜的开发。根据全省的资源状况,划分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尚未被利用的农业资源(如荒地、荒山、荒水、荒滩)进行开发利用;第二个层次,对利用不充分的农业资源(如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面)进行综合治理和深度开发;第三个层次,对利用不合理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农业资源,进行利用方式和生产布局的调整;第四个层次,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高开发农业的经济效益。
仅国家项目区内,6年开垦新的农田就达29.1万亩,新增年生产能力为:粮食4.8亿公斤、油料3000万公斤,肉类1600万公斤,还有大量棉、麻、茧、茶、鱼、禽、蛋、奶、瓜、果、菜等农产品;同时,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菜篮子”工程。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国家开发项目分布在6个市24个县(市、区),形成三大片。一片在金衢盆地,主要是开发低丘红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第二个粮食、棉花、蚕桑主产区;一片在杭嘉湖平原,主要是整治圩区,防洪除涝,稳定第一个粮食、蚕桑主产区;还有一片在钱塘江南岸,主要是围垦海涂,造田造地,开辟鱼塘,发展新的粮食和“菜篮子”生产基地。国家项目区的建成,不仅使粮、棉、油、猪、禽、鱼、果、菜等传统农产品的总量明显增加,而且开发了大量优新农产品和高值水产品。近几年开发生产的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如江山的猕猴桃,常山的胡柚,龙游的小辣椒等,已成为省内外的畅销货,大大改善和丰富了农产品的社会供给。
规模开发建设商品基地
围着市场转促使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变零打碎敲、小打小闹的做法,转向连片开发,重视基地建设,形成一定的商品批量。丽水地区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充沛的优势,在7个县(市)开展小流域治理,1991—1993年,每年新增开发面积8—10万亩,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抓起,多种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了25.7万亩蚕桑、水果、茶叶等高标准的农产品基地,并且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庆元县年产干菇6886吨,占全国总量的1/5,占世界总量的1/9,销售收入达2.46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6.29%,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700元。
目前,全省上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已有几百个,这些基地一般都具有生产经营专业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济发展区域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能够取得最佳的规模效益。
一体化的“龙型”产业实体
浙江省通过长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在平原、山区、湖区、滩涂、沿海五个不同类型地区,逐步形成蚕桑、蔬菜、花卉、中药材等多种经营的主导产业。以这些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为龙头,以带动面广的工贸企业为依托,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
衢州市的常山县,经过十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建成各种基地50多万亩,形成一批既具常山特色,又有一定知名度的优新产品。以这些产品为龙头,以近30家工贸企业为依托,建立了10个龙头企业,带动20多万农民从事农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产值已近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占70%。该县的浙江金神胡柚集团公司,集胡柚开发、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建立了“三场一所”为主的优质胡柚苗木基地,累计供应苗木100多万株,带动了6万亩胡柚基地生产的发展。
目前,全省上规模、上水平、能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已有上千家。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这些“龙型”产业实体的不断增加和提高,将为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大大提高多种经营开发的总体水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曲阜兴牧人
——记曲阜市畜牧中心主任张洪俊
刘成银孔祥臣
张洪俊1961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61年在曲阜安下家,一干就是20年。
20年风雨春秋,他带领全市畜牧战线上17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艰苦奋斗,大胆开拓,推广、应用畜牧新技术,使曲阜畜牧业走在全省同行业的前列。至1994年底全市畜禽饲养专业户达到5403个,规模养猪场、户950个,规模养鸡场1500个,形成猪、鸡、牛羊三大生产基地、十大批发市场。全市畜牧业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区域化新格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牧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达到35145万元,十年增长4.6倍,占农业总产值的43.6%。1995年3月,曲阜又被授予“山东省畜牧业强县(市)”。
张洪俊1981年主持开展了曲阜市畜牧资源调查,制定出以科技为动力的畜牧发展规划,使畜牧生产年年迈大步。1983年他在主持推广棉饼脱毒喂猪试验中,手把手给农民示范讲解技术要领,使该技术在全市迅速推广,该项目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教专题片在全国播放。
1984年张洪俊争取了由国家投资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项目,并挑起了中心主任这一重担。几年来建成了集科研、教学、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建起了良种、防疫、饲料、加工四大服务体系;配套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队伍,全市畜牧业呈现出突破性发展。1994年他主持推广的“曲阜市54万头商品瘦肉猪增产技术工程”,使瘦肉猪的育肥期比传统饲养可缩短两个月,出栏率由建基地前的90%提高到130%,增加经济效益4856.27万元。如今全市已形成集良种繁育、规模饲养、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曲阜市先后被农业部、财政部授予“全国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先进县(市)”,被山东省授予“全省金猪奖第二名”。
近年来,随着饲料价格上升,开发粗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探索节粮型畜牧业又是张洪俊的一大举措,他采取政策引导、科技推动、以奖代补的系列措施,发动群众大力推广饲料青贮氨化技术,利用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建池、统一运料、统一装池、统一管理的“六统一”服务功能,带动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三个轮子一起转,在此基础上他推广的“地瓜秧地上青贮技术”、“玉米乳熟期打浆喂猪技术”获得成功,并首开青贮饲料商品市场,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粗饲料的利用率,为饲料青贮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推广良种要讲科学
白露
麦收以后,各地都在总结小麦生产的经验教训。一些增产幅度不大或是单产不高的地方,把更换品种、推广良种作为一项突破性的措施来落实。应该说,这是抓住了关键。
但是,近来有些乡镇没有经过实际调查和科学论证,只听说外地某一麦种好,产量高,就决定大量引进,强迫农民统一购买,规定明年当地的所有品种一律淘汰。这种做法似乎有些盲目。良种推广,需要经过引进试种的过程,这样才能摸清良种在本地生长的“脾气”。因为一个良种在某地表现性状良好,到另一地仍然有个适应条件变化的问题。如果初期试种不适应,那在开始时就不能大量引进。不分情况一刀切,盲目引进推广,主观愿望虽好,但很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那样损失就大了。另外,一个地方只规定种一个品种,这也不符合实际。搞农业的同志都应该知道,农作物的丰收,不能只看一季一项庄稼,要看全年各项作物的产量。只种一个小麦品种,必然带来茬口难安排、季节难调剂、劳力难分配、灾害难防御等问题,最后带来全年增产难保障。
这样说,不是反对推广良种,关键是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推广工作。良种引进必须遵循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普及。良种年年换,必然产生种子的不稳而导致产量的不稳。在推广某一良种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有利于其他作物的增产效果,防止顾此失彼。任何良种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推广工作也要讲科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

  河南省专储玉米抛售顺利
本报讯据对河南省专储玉米抛售情况的调查,从7月19日开仓抛售起,至8月30日,全省共抛售玉米57221吨,占计划6.5万吨的88.03%。由于抛售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加之各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了得力措施,使全省抛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抛售投向上,认真贯彻了省政府提出的保种畜禽场、养殖大户和对场家直供政策,据对河南省许昌等8个市地的不完全统计,这次供应了畜牧种畜农场75个、规模养殖大户1070个。在价格执行上,各地抛售玉米基本上控制在不超过1.40元/公斤的水平。
抛售工作的顺利进展,有效地平抑了玉米价格、保护农民养殖积极性。至8月底,河南省玉米零售价格已由抛售前的1.64元/公斤回落到1.50元/公斤,饲养农户提前出栏猪、禽的行为基本杜绝。
(隆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

  湖南省伪劣化肥难以藏身
本报讯湖南省农业、工商等部门联手对肥料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整治,使伪劣化肥在该省农资市场逐渐失去立足之地。去年4月至今年8月20日,全省查处伪劣化肥1.2万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近年来,伪劣化肥一度泛滥,搅乱了湖南农资市场正常秩序,给农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此,去年4月以来,省农业厅、省工商局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整顿肥料市场的措施,对肥料生产企业实行检验登记制度,未经批准的企业一律不准生产和销售化肥。在检验登记中,严格把好样品检验、资料审查和审批发证“三关”。从去年6月至今,经检测审核,全省共有53个单位的81个产品获得了临时登记证,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对伪劣化肥的打击力度,取缔无证经营。益阳市在去冬今春的肥料登记中,抽检化肥样品29个,不合格的有22个,封存伪劣化肥2103吨,没收非法所得11万余元,罚款21万多元,制止了伪劣化肥的销售。(王跃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永城出现“绣花男”
本报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绣花似乎只是女人们的事。可如今在河南省永城县农村,却出现了男人绣花的新鲜事。
近两年来,永城县农村地毯刺绣业发展很快,使许多农家女不出门就能挣到大钱。村里的小伙子们感到好生羡慕,于是,他们也悄悄加入到了绣花的行列,而绣花手艺一点也不比姑娘们逊色。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绣花男”2000余人,月人均收入都在300元以上。
(丁汉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多用农家机车问世
编辑同志:
从9月22日人民日报农村经济版看到《盼多功能机动三轮》的来信,我想告诉农民朋友,目前在开封市柴油机厂已研制出一种多功能机动车,产品已获国家专利。该机车是一台0.75吨级运输车,最高时速40公里,卸下货箱便是一台技术参数规范的小型拖拉机,配上市场有售的农机具,即可进行犁、耙、播、收等农田作业。      
  河南省开封柴油机厂谢毛安
(附图片)
拖运两用机车在田间犁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烟台苹果喜获丰收。仅该市观水镇3万多亩苹果园总产就能突破5000万公斤。图为观水镇党委书记赵玉虎(图右)与果农们在观察苹果生长情况。
王海翔时立国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征稿启事
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本版特征集新闻图片。新闻性强、画面感染力强的稿件优先选用。来稿请寄人民日报经济部周泓洋、彭俊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龙胜县龙脊辣椒以“个小辣劲大,辣得有味道”而走俏市场。龙脊人利用梯田空地种植辣椒,收椒季节家家户户挂满红辣椒。图为龙脊壮姑在选晒辣椒。韦桂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