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处理企业改革、管理和发展的关系
陈佳贵
企业改革是企业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管理是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控制和指挥;发展是指企业在“量”的方面的扩张和“质”的方面的改善、提高。当前,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企业领导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
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首先,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改革的直接目的虽然是建立一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或创造推广一种能够提高生产率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企业能够得到尽快的发展。
其次,企业改革能促进企业改善和加强管理。
企业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企业制度的改革,又包括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企业的一项根本性的改革。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企业制度从个人独资企业发展到合伙企业,从合伙企业发展到公司企业,都使企业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企业管理得到了很大改善和加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是对我国传统的企业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必然会使我国企业的法律形态、治理结构、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
与企业制度改革比较,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要经常得多、频繁得多。例如,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就是不断变革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企业管理普遍采用的是直线制,企业由作为业主的个人集权管理。业主主宰整个企业,对企业的重要事情直接决策、指挥,专门的管理人员较少,他们的作用也很有限。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直线制逐渐被集权的职能制和直线——参谋组织结构取代。到本世纪20年代,不少企业开始向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原来的管理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变化,于是产生了事业部制。后来,随着不少企业向跨国公司方向发展,又产生了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等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对企业管理的加强和改善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管理方式也在不断进行变革。特别是在当代,人们将数学、行为科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使企业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计划与决策、生产、质量、技术、物资、销售、财务成本和人事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比如在质量管理方面,从事后质量检验阶段、质量统计阶段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从而引起了质量管理方法的根本性变化;在生产管理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看板管理、成组技术等管理方法。它们都使企业管理得到了改善和加强。
管理手段的变革,也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为管理决策和各种专业管理提供准确、迅速、详细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大大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
再次,企业管理能巩固、改善和发展企业改革的成果。
由于企业改革是企业法律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重大的飞跃性的变革,因此改革总是具有创造性、试验性、冒险性、阶段性等特征,而企业管理则是艰苦细致的经常性的工作。任何改革措施都必须变为具体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并在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因此,管理不仅会巩固改革的成果,而且会使改革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
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无不把提高管理水平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有的把管理、科学和技术看成是现代文明的“三鼎足”,看成是关系企业能否存在和发展的“三根支柱”;有的把科学管理和现代化技术比作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有的把管理比作电子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还有的把管理看成是一种与有形的物质资源并存的无形的物质资源。人们如此重视管理,是因为管理和科学技术一样,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非物质要素的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些企业家认为: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则占6分。国外一个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表明:在一个现代化企业里,每增加一名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可以取得1∶1.5的经济效果;每增加一名合格的脑力劳动者,可以取得1∶2.5的经济效果;而每增加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可以取得1∶6的经济效果。我国有关部门的测算表明,我国的工业固定资产每增加1%,生产只增长0.2%;工业劳动力每增加1%,生产只增长0.75%;而每增加1%训练有素、懂管理、会经营的管理人员,企业的生产就可增长1.8%。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的产品不对路,成本高,效益低,亏损严重,除少数是因为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外,多数与这些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混乱有关。
企业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企业良好的管理能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又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企业发展既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线、职工人数、产品种类、品种、数量、销售收入、地区分布等“量”的扩张,也表现为先进工艺的采用、先进技术和装配的引进等“质”的提高。这两方面都要求企业加强管理。特别在企业的高速增长期,企业各个方面都发展很快,如果管理跟不上去,就会出现“增速不增效,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管理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以日本为例,它从50年代初开始大量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但是管理问题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结果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水平却大大落后于美国。在50年代后期,企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在学习美国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从而使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对整个日本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也存在类似情况。一些企业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了先进设备、技术,扩大了企业规模,但由于管理和其他工作没跟上去,这些技术和装备却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经济效益也不理想。
企业改革与企业发展
企业改革与企业发展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企业改革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一种企业制度阻碍了企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改革这种企业制度就能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历史上,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的出现都起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崭新阶段。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用现代企业制度来代替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也必将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建立新的企业制度是对企业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但是,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完结。企业在新的企业制度下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比如企业规模扩大了,就要相应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随着企业在国外业务的增加,企业会由一个国内公司向跨国公司发展,必须建立与这种公司形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还会对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进行不断改革,使新的企业制度能得到完善、巩固和发展。所以,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能起到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其次,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化。从短期来看,企业改革是有成本的,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比如,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可能增加企业的负担,甚至暂时影响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改革的深化必须要求以企业的发展来保证。特别是我国的改革,采用的是一种渐进的模式,就更需要企业的不断发展来促进和保证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企业发展了,效益提高了,才能为企业改革的深化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也才能巩固和扩大企业改革的成果。
再次,企业发展是检验企业改革措施的试金石。企业改革的各项措施,必须落实到企业发展上。衡量各项改革措施是否正确,没有别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促进企业的发展。凡是正确的改革措施,必然有利于企业事业的发达和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素质、管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总之,改革是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不改革传统的企业制度和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企业也不能正常地健康地发展;管理是巩固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发展是改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环节。因此,不能把企业的改革、管理和发展三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能以改革来代替管理,也不能以管理来代替改革。要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当前,要把改革放在首位,以改革来促进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以改革、管理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搞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陈作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数千万党员的执政党,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拒腐防变,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这是邓小平同志长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曾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实际,突出强调“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又是全党的表率。”“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党风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党性的外在表现,关系到人心的向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是端正党风,反对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
廉洁自律,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的利益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党员做了领导干部,并不意味着在物质享受上可以高于群众,脱离群众,有追求享乐的资格。相反,他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然,他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邓小平同志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他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同志能以身作则。然而有的同志则认为,要求廉洁自律是“小题大作”,“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还有的说:“只要抓住大节,小节不检点问题不大”。有这种思想认识的同志,其错误在于没有确认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党性观念,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党的宗旨。这一认识问题不解决,就会使一些人误把权力和地位,当成谋取待遇和私利的资本,其结果就可能导致私心随着地位升迁而膨胀,享乐随着权力扩大而无度。党章规定,党的干部必须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这是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是不待言的基本处事标准。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信任和支持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只有廉洁自律,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够取得领导资格。试想,如果真像一些群众批评的那样,有的领导干部“一天两三场,一场三四两”;“办事要请,花钱靠送”。那么,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又怎能去领导呢?但生活中也确有少数领导干部享乐思想在不断滋长,如果放任这种现象存在下去,我们就无法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去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所以,对廉洁自律决不可小看,它是党的建设的需要,政权建设的需要。要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其真正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领导干部自身的自我防范和自我控制,避免走上腐败之途,这是教育和保护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律相对他律而言,是要求领导干部在自觉的基础上,按照党章规范的行为活动,用党纪政纪和法规来约束和调整自己,确保自己的行为限制在党员、干部道德规范和制度之内。也就是说自己对自己要进行监督,以便在发生偏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调整和纠正,从而防微杜渐,少犯或不犯错误。
廉洁自律,要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入手
廉洁自律来源于领导干部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自觉的纪律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说,自律要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加强干部的政治信仰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非常重要。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讲话时强调,提高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党的性质、宗旨决定入党、当干部是为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自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决不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图享受。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从不否认个人的利益和追求。但这种利益和追求,必须放在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及目标之下来考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清楚,就必然要出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对每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干部经受住了这场考验,并涌现出了像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几年也确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资本主义和封建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下,蜕变成了腐败分子。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在理想信念上出了问题,不注意世界观改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头脑中滋生、膨胀造成的。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就能坚定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就能消除产生腐败的主观根源。共产主义世界观,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因此,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必须首先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认识才能够端正,自律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廉洁自律,离不开他律和有效的监督
自律,对大多数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提醒、打招呼,其目的在于防范。但自律只对有自觉性的人起作用,而对那些不珍惜自律,或不愿自律,以致邪念上升,越轨行事,铤而走险的,则必须用他律来约束,用严格的组织纪律来扶正祛邪,这是端正党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必须和严格执纪和有效地监督相结合。靠自觉、自律,就有不自觉、不自律的。对不自律且顶风上的,必须严肃处理。否则,自律就会流于形式,不了了之。邓小平同志说:“高级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所以,廉洁自律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他律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监督。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人民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其所作所为,最终都要通过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和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因此,要预防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强监督。监督是有力的武器,不廉洁和搞不正之风的人,最害怕群众的监督。加强群众监督,就能对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起到遏制作用。领导干部应自觉地接受监督,欢迎监督,并公开号召对自己进行监督。这样,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监督才能够切实有效,廉洁自律也才能够成为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自觉习惯。
廉洁自律,要注意巩固已取得的成果
根据中央的部署,廉洁自律工作,通过近两年来连续不断地抓,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最近检查的结果看,如领导干部乘坐超标准小轿车问题已基本解决,各地违反规定使用的军警车号牌也大部分得到了纠正,公款吃喝的问题也有所收敛。为了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断深入下去,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当前一是要继续抓好超标准小轿车的处理工作。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领导干部超标用车问题虽已基本解决,但还没有形成一种气候。有的地方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却把换下来的豪华车封存起来不做处理;有的上班乘标准车,下班换豪华车。这个摆在马路上的问题不彻底解决,群众的信心就难以树立。二是要下大力刹住用公款吃喝玩乐的歪风。这虽然在一些人看来算不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它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并把它看作是衡量我们党反腐败是否能取得成效的一个标准,是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问题。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区市都已制定出了有关规定,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抓好落实。三是在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收入申报、礼品登记和国有企业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的制度。要严肃查处顶风违纪、不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人员,巩固廉洁自律的成果。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通过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来端正党的作风,进而达到全社会风气的好转。


第9版(理论)
专栏:调查报告

  落后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成功之路
——河南省巩义市南河渡乡发展乡镇企业的调查
宋照肃崔承东
河南省巩义市南河渡乡是一个有12个行政村、2.24万人的小乡。它距市区较远,交通不便利,资源又匮乏,农业生产条件也不好,人均只有9分岗坡滩地,长期是巩义市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12元。进入90年代,他们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不放松,全乡上下齐心协力,发奋图强,初步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1994年,全乡乡镇企业实现销售产值5.8亿元,其中乡办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5亿元;乡级财政收入达到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2元;农业生产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粮食产量出现了稳定增长的势头,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走到了全市的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乡镇50强之列。
究竟怎样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改变落后面貌的步伐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南河渡乡进行了调查。
天不厚我我自奋,把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同市场经济的现代意识结合起来,这是南河渡乡发展乡镇企业、改变落后面貌的精神法宝。南河渡乡从实践中认识到,要在人均9分岗坡滩地上奔小康,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不行的。尽管自然条件不好,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他们改变条件、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蕴藏在群众中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创造精神引导和凝聚到发展市场经济上来,乡镇企业就一定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他们首先从加强村支部和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入手,一方面把既有创业精神又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党员选拔到村支部和企业领导班子中来,一方面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激发他们带领群众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条件不好,他们不是坐等上级的优惠政策,不单纯依靠国家的援助,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地理偏僻,他们首先解决通讯问题,建立程控电话网,成为全省第二个开通程控电话的乡;交通不便,他们修建了直通市区的洛河大桥;能源缺乏,他们建立了一座3.5万伏安的变电站。同时,规划和建立了工业小区。企业发展的条件改善了,但乡党委、乡政府现在仍然工作和生活在70年代的简易楼房中。现在,全乡村村都有集体企业,乡办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0家,其中一家销售产值超亿元。
依靠一个“跑”字,把偏僻小乡同国内外大市场紧紧联接起来,这是南河渡乡发展乡镇企业最基本的经验。南河渡同其它地方一样,发展乡镇企业首先面临的困难是缺资源、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但这些困难并没难倒他们。没有人才,他们先后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请来200多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没有资金,他们通过多渠道,仅1992年一年时间里就引进资金4000多万元;没有技术,他们想方设法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没有资源,他们从来料加工开始,建成了10家“两头”在外的龙头企业。用他们的话说,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是通过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只有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通过“跑”市场,就可以引来人才、引来资金、引来技术、引来原材料。南河渡乡有一支近千人的购销队伍,他们走遍了全国的山山水水,是联结南河渡乡同国内外大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南河渡乡生产耐火材料,只要有用耐火材料的地方,就有南河渡乡人的足迹;南河渡乡生产钢门窗原材料,国内所有大中型钢门窗厂,没有南河渡人没有到过的;南河渡乡生产摩托车前轮减震器,他们跑遍全国,终于使这一产品覆盖国内20%的市场。现在南河渡乡已经同全国性科研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991年,他们千方百计争取到了全国摩托车年会的承办权,到会的有全国汽车工业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及全国80多个摩托车配套厂家。1993年,他们又成功地承办了“全国钢铁冶炼应用新型耐火材料学术年会”,全国钢铁行业的高级技术工程人员参加了会议。通过这些活动,使南河渡乡乡镇企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
依靠科技,开发新品,这是南河渡乡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南河渡乡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近几年,全乡用于购买专利、支付技术转让费的开支高达1000多万元,每年都有10多项新产品填补国家空白或替代进口。乡、村两级企业先后与全国2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仅华宇耐火材料集团公司就同全国2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经常联系,开发出50多个新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销往宝钢、鞍钢、首钢、武钢、攀钢等国内大钢厂,并出口日本、美国、泰国等地。硅刚玉制品厂一开始就把目光盯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上。他们同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联手开发的冷却壁铸入砖,解决了宝钢急需,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使南河渡乡的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牢牢地站稳脚跟,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以耐火材料为例,在国内市场大量过剩的情况下,这个乡的产品却因其科技含量高、质量过硬而供不应求,销售产值每年成倍增长,利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南河渡乡不仅引进人才,而且舍得花本钱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先后有500多人参加了耐火材料、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财会等各类培训班,127名厂长和技术骨干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乡镇企业管理班学习,126名高中文化水平的职工被送到高等院校学习。目前,全乡有5个企业被河南省或郑州市命名为科技示范企业,南河渡乡被郑州市确定为科技示范乡。
努力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这是南河渡乡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在这个问题上,南河渡乡很有战略眼光。他们认为,企业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的舵手。企业要发展,经济要振兴,必须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特别是在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情况下,要加快乡村集体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一批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的企业家。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培养企业家的立足点放到本地素质较好的农民身上。重点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他们把能否为企业多创效益作为选拔企业经营者的标准,大胆从实践中选拔优秀人才。对于年轻有为、政绩突出的管理人员,大胆启用,放到关键岗位,加强锻炼,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干。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了厂长、经理的工资、年薪与业绩挂钩制度、干部退休制度、技术职称晋级制度,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约束机制。他们设立考核指标,实行风险抵押,以强化对经营者的责任约束和利益约束。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乡党委、乡政府还注重荣誉激励、精神激励,引导企业家树立起干大事、创大业的思想。这些机制的建立,使南河渡乡很快形成一支出身农民的优秀企业家队伍。目前,南河渡乡已拥有省级优秀企业家1人,省劳动模范1人,市级优秀企业家26人。
南河渡乡的实践说明,发展乡镇企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面向市场,依托市场,积极“跑”市场,就能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走出一条依靠乡镇企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来。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简介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西方传统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收入分配的恶化不仅难以避免,而且成为经济发展增长的“引擎”,待经济发达后,公平分配才可能解决。这所谓“原理”对中国有多大的适用性?中国当前是否步入这一“世界性的阵痛期”呢?公平与效率二者有无兼容的可能性?由曾昭宁著、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明确的回答。
该书紧扣我国现实,将研究视角从收入分配领域扩展到我国发展与改革的方方面面。在研究方法上,该书除了运用传统经济学的方法外,还引入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方法,书中不仅有微观个量分析、中观分量分析、宏观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还有大量的非经济的制度分析,将实证性的技术分析与规范性的人文分析有机结合。该书明确提出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观点,并通过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经验统计资料,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进行翔实、有力的论证。(邹东涛)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科教兴国》出版
朱丽兰主编的《科教兴国——中国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书,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兴国的经验,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大发展的潜力,实施“科教兴国”的主要思路、战略运筹、政策措施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该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值得一读。(木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