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小村花香溢千里
廖华歌
亘古没人正眼看过的小村,从来不被谁经意的伏牛山深处的山沟沟,仿佛一夜之间,在人们惊愕的目光里,出落得年轻了,漂亮了,富足了,走红了……
小村的名字昂昂然,跻身于城市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小村的花儿,作为一种美的代表,融进了城里人的生活!
满山遍野四季溢香的无数野花,从来都自生自灭,自荣自枯,在山里人的目光里织成了一片熟悉而恒定的风景,谁也没去注意它,没拿它当回事儿。直到有一天,这些平平常常见惯不惊的花儿,引来城里人热切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声时,他们才第一次惊愕了:原来美就在自己的身边!
爱挑剔的城里人,在城南角的花卉市场上,没有怎么讨价还价,就双手捧过小村人递过的一大盆银白金黄的二花时,心里暗自思量着:这么大一盆花树,才要这么一点儿钱,还真是不贵哩!山里人就是厚道,要搁别处,没有几百元,怕是别想!
小村里的人有自己的打算:做生意要正道,不能心黑,这叫薄利多收,是长久的经营之道。赚几个钱就行了,决不坑骗人。别看那些城里人能说会道,穿得漂亮,头发也梳得光亮,可他们连吃水都得掏钱哩!这一点就比山里人差远了,小村旁边的那条二郎河,清冽冽,甜丝丝,整日流着,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唉,城里人也难呵,常在菜市场上见他们为角儿八分小钱跟小贩们讨价还价地争执着!
随着小村的走红,一个人的名字也和小村一起走进了许多人的心里。这是一位在外地科研单位干了一辈子的老研究员,退休后,竟叶落归根,回老家来了。城里人不理解,山里人更不理解:放着清福不会享,回这老山沟干啥?老研究员笑笑:这儿是根呵,咱这地方空气新鲜,鸟语花香的,哪儿也比不上哩!其实,他心里早就握住了一个希望,还在没退休前回小村省亲时,他就瞄准了自己的位置,他相信这希望一定能成为现实。
不久,人们便发现老研究员从山上挖回许多种野花,栽满了房前屋后,还见他把那些从城里带回的花种子也埋进了泥土。人闲得着急了,总要找个事做吧?人们猜测着。可待到来年开春,天哪!他俨然老寿星一样,被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花儿给包围了。小村人第一次齐刷刷站在他的院边,向他和花儿们送去注目礼。惊叹声中,山民们陷入了奇思:真没想到一天到晚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生长着的那些金银花、石榴花、辛夷花、蝴蝶花、灯笼花、石竹花、合欢花、幽兰花、紫薇花、山菊花、野玫瑰花……经老研究员一侍弄,竟开得这么繁盛,这么招人喜爱!
“都看见了吧?从今天起,农闲时各家来人和我一起干。咱这深山里土质好,空气清新,湿润,野花遍地,取之不尽,哪儿的花圃都没法比。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追求美了,追求精神享受,天时地利,我们村也来个靠花致富……”
当拖拉机将小村的那些花草第一次拉到城里时,不到半天就卖完了。数着那换来的钱,小村人直啧啧。随着小村花卉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记者的照相机也对准了小村。花儿不断增加,仍是供不应求,有些机关干脆就与小村签订了常年供花的合同。大山深处的花就是与众不同,它们深得山之性情和水之精神的沐浴,不仅壮实、叶硕、蕾稠,造型也奇,看着就是别致耐看。小村里的庄稼人也从中慢慢学会了审美,千年沉寂的大山终于有了自己峥嵘的山歌!
如今的小村人生活在花海之中,他们已视花如命哩!逢年过节,走亲戚,串朋友,就连谈恋爱时的“见面礼”,早已不再沿袭那送钱的老俗套了。他们把自己育出的好花儿送上,品位高,上档次,高雅大方,不俗气。几乎每家都在除旧迎新时,搬几盆特意留下来的花,摆在堂屋里,满室生香,惹得人见人赞,心头鼓满了温暖的春意!
小村与外地人谈生意、订合同,都是拿花儿表心意,赠人时,自己心里也觉得高贵,不被人低看呢!有一年上面一位领导来检查工作,临走,小村人送了一盆花儿,因天黑,领导没看清,见黑影里两个人呼哧呼哧抬着东西往车后放,就火了,让放下来,后来打手电一看是花儿时,也就没再说啥,算是默许吧!这是小村人有史以来给领导集体行了一次“贿”,事后心里还惶恐:多危险,要是换了别的东西,看我们这些山里人还有啥脸面,咋下来台哟!
花是山精神,人是花主人。山里人从外部世界对花的礼遇,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与骄傲。山花使小村和小村人变得更水灵,更滋润,更鲜亮。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喜看电话进万家
柳陆
乡下人说:“几年没逛包头城,眼花缭乱好难寻。”的确,莫说街道、住宅、马路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引人注目的是通讯事业的发展和改善,只一两年工夫,包头人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如今却变成了活脱脱的现实——电话进入千家万户。这便使笔者想起那几年包头人熟知的几句顺口溜:“要想家里有电话,想方设法往上爬。股长科座屁不顶,熬到县团才够哪!”
过去,一般人逢事打一回电话非到邮局不可,就是“公用电话”也是有数的几部,而且分布不均。若是求人“借”电话,一来自感难堪,二来还要看人家脸色,那个不尴不尬的难受劲儿想必遭此景况的人都有同感吧。
再瞅瞅这会儿是甚光景,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小区居民,千万个电话须臾进入一个个普通家庭。曾经是权力和等级象征的家室电话人们已不再叹羡、歆慕。于是顺口溜又变了新的内容:
电话安在街上,
一打就通便当。
国内四通八达,
漂洋跨海真靓。
百姓们的语言最具权威性和概括性,而且客观、公道、实在。就拿近一二年遍布鹿城各个角落的公用电话亭来说吧,其发展势头和速度就像是一夜间发生的事。君不见,十里大街上,银光闪烁、造型优雅、小巧别致的电话亭五步一个,十步一间,星罗棋布,随处可见。这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景点,更可喜更重要的是给南来北往的、本市或外地的以及异国他乡的用户提供了惬意的服务。
由此又令笔者想起二十几年前下乡采风时打电话的一段往事,说来滑稽、可笑。那个四四方方老乡叫“铁圪旦”的手摇电话,竟是40年代的古董,一处接通,十处同应,叽里呱啦一阵乱吼,依然不灵,仿佛叫历史又倒退了一个世纪。然塞外人说甚也没料到,这火火的十几年,简直一年一个样,年年翻花样。
好事,人民永远记着。
鹿城人无不感激市政府和邮电部门这些年为市民操心,为人们办得几件实事、体面事。曾记否?过去安电话多难哪,简直难不堪言。倘若没有“烟开路、酒搭桥、舞陪伴”就休想痛痛快快装上电话。
而今邮电部门一改往日作风,新气象、新作风、新措施层出不穷,深得人心。不管是公家还是私人,只要手中有票票,到邮局填写一张“电话申请登记表”,邮电部门就会立马派人测量、施工、安装、通话。若用户手头钱紧而不能一次交款的,还可以延期付款,这才是体谅用户,服务到家哩!
通讯事业的高速发展是一个城市改革进程和经济繁荣的标志与体现,是信息时代的大变革,大飞跃。程控电话的多功能服务更使塞外人耳目一新,那些新鲜、周全、便当、迅捷的服务项目,如“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出限制”、“转移传呼”、“三方通话”……一包在内,面面俱到。扬眉吐气的塞外人已体会到这“铁圪旦”的现代风采,你听他们又咋溜:
光景过得富,
电话进万户。
空中没电线,
照样四海通。


第12版(副刊)
专栏:

  花店
朱寿龄
人流不息的大街是一行
诗句
鲜花簇拥的花店是生动的
诗眼
走进小店走近了诗情
卖花女的微笑
是花的语言
从花店买回几袋花籽
便带回了待译的诗篇
明年春风西去
请停歇一下在小店门前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村庄的夜
廖志理
在夜晚每棵玉米
都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墨绿的玉米
包藏了所有的珠玉
这些星斗的拾掇者
沉默着伫立
只有温柔的须子
流露出丰收的讯息
宽大的叶片
摇动更加宽大的夜
细细的根茎
穿透了夜色的沉默
这些纯朴的孩子呀
怀抱着秋天
曙光般的红缨
照亮千年的家园……


第12版(副刊)
专栏:

  风雨桥,侗家的彩虹
赵海洲
翠微的山谷,飘着一泓清清的山溪;清清的山溪,曳着一道长长的彩虹。
彩虹——风雨桥,闪烁着侗家建筑艺术的风采,沉淀着百越先民及其后裔睿聪的智慧与辉煌的文化。
要不是这里跳动着侗家浩浩的大度与朴质的情谊,土著的农夫村妇、闯八方的贩夫走卒、浪迹天涯的匠工旅人的言谈嬉笑,怎会编织着年复年、日复日桥头的晨昏?
要不是侗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这里萌动,这么长的风雨桥,怎会流淌不息那如缕的歌唱、似潮的琵琶声?
不必问桥的历史多么悠久,桥头的明月,写意的几笔,勾画出桥柱上悬挂的一双双糯米草鞋和一笼笼画眉的疏影,那是侗家对旅人无私的馈赠。
不必问溪水的色彩为何如此凝重,那悠久的岁月连同艰难的跋涉,一同融入那苍茫的夜色。
牛羊的鸣叫,姑娘银饰的叮当,男子汉脚步的杂沓,惊醒了清溪曳着的彩虹——侗家的风雨桥,啼红了黎明的朝暾。(附图片)
中国著名的风雨桥——广西三江县程阳桥赵海洲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