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年岗位能手活动

  “号手联动”在大港
杨刚
1992年初,天津大港油田团委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严重问题——青年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青工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差,制约着油田的发展。
油田团委提出的问题,引起油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油田有关部门支持协助下,团委在全油田广大团员和青年职工中开展以岗位训练为内容的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在基层团支部和青年班组中开展以建设职业文明为内容的青年文明号活动,合称“号手联动工程”。
井下作业公司试油二大队三中队夜校,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教室,教室里桌、椅、黑板等教学器具一应俱全。全队青工一个不落都上夜校学习,每周五晚上是“学习日”,所有轮休职工都到这里来上技术课。今年30岁的队长李爱国说:“夜校是我们队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生产上要实施的所有新技术、新工艺都首先在夜校学原理,重点或关键工序还要到施工现场去见习,教师手把手地教,保证每个青工学懂、会干。”通过夜校学习、培训,青年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参加工作二三年的技校毕业生,就能独立顶岗了。
现在,这个队职工全都拿到了技术考核合格证,持证上岗。他们已连续3年成为公司安全、质量、效益最佳作业队之一,人均年创造产值10多万元。去年,队长李爱国被评为天津市“十佳”青工之一。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油田原有的产业、机构、人员需要作重新调整。“号手联动工程”成为企业培养技术过硬、思想好、勇闯市场的人才队伍的重要渠道。
油建公司第二工程处确定二中队以开拓外部市场为主攻任务,让该队实行“绿、黄、红卡”技术考核动态管理、竞争上岗制。队团支部在青工中开展“夺(绿)卡”活动,引导青工立足本岗练好本领闯市场。他们利用生产淡季、两个工程间隔空闲和部分业余时间,对青工进行技能培训,获得“绿卡”者,推荐外培拿“国际本”。团支部书记高勇第一个拿到美国API标准国际焊接合格证。至1994年底,该队有5人拿到了“国际本”,组成队伍走出油田闯市场。
1993年8月,第二工程处以二中队职工为主体,举着“青年突击队”的大旗进入天津市塘沽经济开发区,一举中标,并以优等施工质量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同时还赢得了天津机场输油管线工程的施工权;今年6月、8月又在开发区众多竞争者中连中3标,获得1000多万元产值的工程施工项目。
“号手联动工程”为大港油田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竞争意识强、敢闯市场的年轻队伍。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章翔的追求
世鼎冒希平
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的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章翔教授,今年43岁,是目前我国神经外科学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喝湘江水长大的章翔,197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后又考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成为国内著名脑外科专家易声禹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多年的勤学苦读与名师的言传身教使他具备了扎实的医学功底,对事业的热爱、痴迷和对患者的拳拳爱心促使他练就了高超的医术。大脑是人体生命的中枢,被医生们视为风险密布的“百慕大三角”。然而章翔却不畏艰险,大胆探索,敢于向禁区冲击,先后在这一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一个37岁的陕北农民,颅内前后各生长了一个巨大的脑瘤,经查确诊为“颅内跨矢状窦多发性脑膜巨瘤”。按常规必须两次开颅,分次切除。这样一是患者多受痛苦,二是增加经济负担。“能不能一次开颅拿掉两个瘤子?”这一念头使章翔设计出一个大胆的手术方案:“一刀切两瘤”。在同事们的密切配合下,他用一次开颅手术,同时摘除两个分别重达148克和87克的巨型脑膜瘤,开创了世界医疗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先例。
除临床外,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章翔也出手不凡。他在混合型胶质细胞瘤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近年来他个人先后获得国家、全军、省市16项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4项成果,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谈起这些,章翔谦逊地说:“这些成绩里面,凝结着几代人创业奋斗的心血和汗水,功劳是集体的。现在我更注重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跨世纪建设学科的历史责任。只有高起点、高水准地不懈努力,才会不辱使命。”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铁道部实施站段助学行动
在京铁路单位率先捐款186万元
本报讯为支持希望工程,铁道部近日推出“站段助学行动”,这是继1994年“火车头爱心行动”之后,铁道希望工程的又一次大规模行动。
铁道系统320万职工,热情支持希望工程,几年来,为全国希望工程捐款600多万元。1993年援建了韶山希望小学。去年开展“火车头爱心行动”,全路职工又捐款386万元,援建6所铁路希望小学,救助失学儿童3240名。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路站段助学行动电话会议上,北京铁路局、中国土木工程公司、铁路对外服务公司、华铁置业总公司、铁路工程总公司、铁道建筑总公司、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铁路物资总公司、电气化工程局、十六工程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等91个单位捐款186万元,拉开了全国铁路“站段助学行动”的序幕。(任树新)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吉林省长春市日前举行万名青少年签名宣誓活动,中、小学生立志自觉抵制社会上形形色色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的诱惑,争做“四有”新人。
新华社记者 丁仁贵摄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把5名孤、寡、病、残者接到自己家中。12年来,她把青春和爱心奉献给了他们。她,就是被人们誉为“好心人”的山西省潞城市东邑村女共产党员——赵海英。
赵海英和她的“家庭幸福院”
戴玉刚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省潞城市东邑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吃穿基本不愁的新生活。可是,村里孤寡老人、盲残孤儿的生活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用“承包”的办法解决孤、寡、病、残者的生活问题,是东邑村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村里的喇叭广播了7天,也没有一人应标。
第8天,村长的妻子赵海英前来应标。
原来,这几天,海英的丈夫史昆明饭不想吃,水不想喝。看着丈夫愁眉苦脸的样子,想想4位可怜人,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的赵海英终于沉不住气了。她想:招标条件已播了7天,没人应标,说明大家都有难处。我是党员,又是村干部的家属,群众都在看我呢!我不干谁干?
看到海英来应标,丈夫史昆明一下就从凳子上跳下来。他忘情地抓住海英的手,一个劲地说:“我早就有这个心,只怕你嫌弃,咱俩真是想到一块啦!”
听说海英去应标,母亲劝她说:“别人是包山林、包果园、包汽车,致富发财;你却是包盲包残包寡妇,自找麻烦。”学校的同事也说:“你20多岁就入了党,又有10年的教龄,民办转公办,前途大得很!一步走错,后悔可来不及啊!”村上也有的人说:“海英又爱干净又漂亮,怎肯把那些人领到家?我看她是想出出风头,肯定不会办多久。”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善意劝说和冷嘲热讽,海英什么也没有说。
1984年9月1日,海英把徐引芝、秦仓喜、朱枝林、秦不伦接到了自己家。史、赵、秦、徐、朱五姓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海英给这个“家”起了个名字——“家庭幸福院”。
(二)
徐引芝生于清朝宣统二年,丈夫死后,她想让女儿侍养,但在女儿家住了几日,便嫌女儿家人口多,又没有个说话处。听说海英要办“家庭幸福院”,便回到了东邑村。
引芝奶奶患有严重的腰腿疼病,平时断不了腰酸腿疼,阴天下雨愈发厉害。海英体察到奶奶的疾苦后,就和昆明抬去了木床,专门为奶奶盘了个土炕。每天早晚捡些柴禾,把炕烧得暖烘烘的。
为了使奶奶夜晚不孤单,海英让大女儿旭敏和奶奶作伴。一天,小旭敏告诉海英:“老奶病了,夜里常咳嗽,她不让我告诉你。”海英听后,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她觉得对奶奶照顾得还不够周到,就干脆和奶奶住在一起,给奶奶端水喂药,直到服侍得奶奶病好为止。
引芝刚进海英家时,引芝的女儿翠则和丈夫刘海有点不放心,隔三岔五常来探视。来的次数多了,他们发现生母在这里比在自家中还熨帖,便放下心来。
1991年8月,引芝奶奶病危,她提出想和前夫合葬,海英便尊重她的意愿,把她送到辛安村。临终前,引芝嘱咐女儿和女婿:“我累了海英7年,海英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难听话。她就是我的亲人,我死后,你们要给她报丧。他两口来,你们要按亲人的礼待她。”
(三)
盲人朱枝林父母双亡后,便和智力有残缺的秦不伦住进一孔破窑,听说海英要接他们到家中住,便一溜小跑来到海英家。
海英接过他俩的铺盖卷,一打开,只见被子上密密麻麻的虱子滚成了蛋,看了让人起鸡皮疙瘩。为根除虱子,海英干脆把被里拆下来,烧了开水泡上烫,烫死的虱子漂了一层。
当天晚上,海英给他俩每人发了1元钱,让他俩相跟上去离村不远的澡塘洗个澡。谁知到了澡塘,澡塘的服务员愣是嫌他俩太邋遢,不让进。没办法,海英只好借了个大盆,在自己家烧了开水,让丈夫昆明帮他俩洗了个澡。
枝林感谢地说:“小时候我妈给我洗过一回澡,这是第二回。”
在这个大家庭中,海英最操心的莫过于秦不伦。
1990年春节,秦不伦在村里看“红火”时,弄坏了小孩的风车,小孩的母亲找到海英家。海英又是煮鸡蛋,又是冲糖水,忙不迭地给人家赔不是,并叫出秦不伦给人家道歉。不伦不通情理,不肯赔情还骂海英不护他,砰地摔上门就走了。晚上,海英连夜给人家糊风车。第二天一大早便给人家送了去。
因为他俩,海英不知掉过多少眼泪。
海英的心没有白费,盲人朱枝林在海英的鼓励下,好学上进,他不仅在乡办福利厂当了工人,而且还多次出席了长治市和潞城市的残疾人代表会议。
(四)
秦仓喜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死后,秦仓喜没有攀上亲,便光棍一人,靠数落日头打发时光。
进了海英的家之后,秦仓喜的生活有了着落。他便一天天思念起北京的兄长。1988年春,他向海英提出了想去北京探兄的念头。海英听后,犯了愁。答应吧,春播大忙即将开始,她实在走不开;不答应吧!老人提出来了,怎能让他失望呢?想来思去,海英选择了“去”。她把婆婆接来帮她照料家,自己筹借了150元钱,又去乡政府“双扶”办公室给仓喜大爹要了70元钱,俩人从潞城乘班车前往石家庄中转。
在开往石家庄的班车上,海英生怕老人晕车,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河北省涉县文化馆有位姓赵的老同志与他们邻座,见此情景,便问秦仓喜:“这是你的闺女吧?”老人笑眯眯地说:“比闺女还亲哩!”
当老赵同志知道海英办“家庭幸福院”的事情后,感动得一个劲地说:“想不到”。海英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中转乘过车。赵同志在石家庄下车后,便主动帮他们排队买票。怕他们上错车,赵同志又买了站台票,亲自把他俩送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上车后,海英过意不去,在说谢谢的同时,掏钱要付他站台票的票钱。赵同志却说:“你养活着4个人,还不嫌,我送你们上车算个啥?”
如今,已经80岁的秦仓喜,耳不聋,眼不花,身子板硬朗得很。
(五)
任来虎也是个无儿无女的孤身老人。但他不是东邑人,而是西山村的,他听说海英的“家庭幸福院”办得好,就拄着拐棍找上门来。当他看到这里的人吃得好、穿得新、生活舒坦时,禁不住抹起了老泪。走出街门,他还连连说:“我活着能在这里住上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看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虚弱的背影,海英想:老人既然眷恋“家庭幸福院”,我就该满足他的心愿。
听说海英要接外村人,好心的邻居劝他说:“海英呀,咱村这几个人已经够你忙活了,操那份多余心干啥?看他那样子像是痨病,弄不好要传染,你不为自己,也要为孩子们想想呀!”
有个村干部也说:“他虽然是个孤寡老人,但又不是咱村的,你的心就是再好,也不可能把全国的孤寡老人都养起来吧?”
听了这些话,海英想:人老有病都需有人侍养,我虽不能把全国的孤寡老人都养起来,但能侍养一个就侍养一个,不就为国家减少一份负担吗?
海英决心已定,乡政府和两个村便协商了一下,1985年10月,任来虎来到海英家。
出人意料的是,40天后的一个夜晚,任来虎的病情突然恶化。临终前一天,老人伸出颤巍巍的手拉住海英说:“我是有福气的!临死还能住上你的家庭幸福院。这些日子真难为你了。好闺女,我一个孤老头子拿不出什么来感谢你。只有一件随身多年的旧雨衣,你留着遮遮风寒吧!”
(六)
海英办“家庭幸福院”那年,才27岁。为了让新组成的“家庭”维系下去,为了让有残缺的人走进这个“家庭”后不再有残缺的感觉。赵海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
12年来,她的工资和侍养对象的生活费依然如故,每人每天0.25元的生活费,一直延续至今。为了生存,海英在自己的院中垒了猪圈,搭了鸡窝,围了菜地,每年平均喂5头猪,养30只鸡,种30株黄瓜、100株西红柿。她靠养猪、养鸡维系全家的开支,靠院里的菜地改善全家的生活。她还承包了10亩地,和男人一样早出晚归,耕种耙收。
采访中,我不止一次问海英,这样执著究竟图个啥?她说:“做人就得有恻隐之心,何况我还是个党员。这些年来,中央、省、市一些领导来看我,说我这样做解决了新形势下的一大难题;周围村子里一些乡亲来看我,说党员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终于悟出一个理:做一名党员,首先就得想着别人,特别是社会上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党员这样做了,人们就信党。”(附图片)
赵海英(中)和秦仓喜(左二)等老人一起娱乐。  王 刚摄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大学生成建生牺牲之后……
秦邮仁
今年6月28日、7月2日的《本溪日报》,以《大学生成建生舍己救人写下壮丽人生》和《绿水作证》为题,先后刊发消息和长篇通讯,详细报道了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机械系二年级学生成建生为抢救一名女同学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不久,成建生的家乡江苏《新华日报》、《扬州日报》也迅速作了报道。一时,“成建生”这个名字从南国水乡到北国山城,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们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流泪,被他舍己救人的无私精神所感动,一封封发自内心的“读后感”“飞”向报社、电台、电视台。
成建生今年25岁,对于同班同学来说,他年龄最大,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建哥”。成建生牺牲之后,同学们谈起“建哥”,都说他是个好同学、好兄长。班里无论谁遇到困难,他总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他心中没有一些大学生“60分万岁”的思想,一有空就捧本书读,在校级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还获得学校的奖学金。
学校的老师回忆说,去年冬季,学校锅炉出现故障,停供暖气,宿舍内温度很低,盖两床被子到下半夜还觉得冷。成建生把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备用被借给体质不好的廖江同学,嘴里说着“我身体好,不冷”。还有一次,班级统一订返家的火车票时,只给班里4张座号,但包括他在内共有5人要同乘这趟车。他主动找到班长,要了一张无座位号的车票。
被救同学薛秀琴回忆说:“6月17日,系里组织我们在太子河游泳,我不慎从救生圈滑落下来,不习水性的我直呼救命,‘建哥’闻迅跃入河中几次从水底将我托向岸边。我上了岸,可他却不见了……如果能用我的死换回他的再生,我心甘情愿……”
成建生牺牲不久,他的家人便赶来学校。他们没提任何要求,只是想最后看一眼建生。当二位老人见到被儿子救起的薛秀琴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安慰道:“你知道建生怎么牺牲的就行,我们也不图什么。你要好好学习,对得起建生。”
当校方问成建生家人还有什么要求时,他的四叔坦然道:“建生的精神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提无理要求,就等于给建生抹黑,也与我们杨根思家乡淳朴民风相悖。”
6月27日,本溪市团委授予成建生同学为“舍己救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发出通知,号召全市团员、青年向他学习。
成建生的家乡江苏扬州市及泰兴市根思乡,都以不同形式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向英雄学习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