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搞好国有企业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宗寒
江泽民同志今年五六月间在上海、长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只能搞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使它们形成新的优势,而决不能使它失去优势”。这些观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并在实践中切实贯彻执行。
(一)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到1993年底,我国有8万多个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的17.9%,但拥有的资本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量的61.6%,固定资产占71.7%,总产值占55.6%,净产值占56.6%,利税总额占62.5%。国有企业不仅固定资产多,而且装备质量高,设备比较先进,科学技术力量集中,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是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国有大中型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肩负着为国民经济提供最重要的物质产品、关键技术和货币积累的重大任务,生产经营关系国计民生,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有些重要部门和大型企业,一天生产有波动,对国民经济都有影响。
从物质生产角度看,能不能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国民经济至少有三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直接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国有经济年产值2.2万亿元,日产值62亿元,一年每增减一个百分点,代表着200多亿元的产值,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增减1个百分点,要影响工业总产值的6%,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7%,影响国民收入的9%。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增长较慢,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其中主要是靠国有经济。二是,决定国家的长远发展。因为主要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是国有企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的结构及现代化水平,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结构和现代化水平。国有企业不改善结构,加速技术进步,给国民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现代化生产资料,我国就不可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货币积累也主要是国有企业提供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的规模决定扩大生产的规模。国有经济只有提高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剩余产品,国有经济本身和整个社会才有更大能力扩大投资,扩大基建,扩大再生产。三是,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生活。消费资料中,国有企业生产的占50%。越重要的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越大。消费资料的生产主要靠国有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基本原料。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至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基础设备,也一步离不开国有工业。国有企业有一亿职工,连家属有三四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直接影响这部分劳动者的生活。总之,不搞好国有经济,2000年达到小康,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就会遇到困难。
(二)
国有企业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所有制问题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共产党宣言》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恩格斯反复强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同旧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最近,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的同志对50卷3000万字的马恩全集作了普查,发现直接论述公有制的文字,有150篇文章和书信,约250处。邓小平也一再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剥削,劳动者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国有企业。失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必须掌握经济命脉;巩固和发展政权,必须巩固和发展经济命脉。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必须发展它,搞好它,不然建立国有制、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就是无意义的。生产力不发展,国有经济的优越性发挥不出来,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特色”的“特”字,要体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上。国有经济搞好了,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集体所有制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才能起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强大的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是引导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轨道,正确发挥辅助作用的前提。如果不搞好国有经济,它的地位作用下降,所有制结构甚至社会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就谈不到正确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国有经济,是贯彻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公有制占主体,按劳分配原则才能占主体。公有制发展了,财富增加了,才有分配来源。公有制搞不好,生产力不能更快发展,缺少分配的来源,人们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优越性。
搞好国有企业,也是提高劳动者社会主义觉悟,改变社会风气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形态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在国有企业,工人阶级队伍集中壮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的关系。工人阶级最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顾全大局,大公无私,遵守纪律,团结一致,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总之,最容易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公有制为无产阶级世界观提供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提供物质基础。搞好国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越来越兴旺,这些精神才能得到贯彻和发扬。
(三)
国有经济必须搞好,也一定能够搞好。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信心来自国有经济本身的优势,来自我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1.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我们生产力水平的,本质上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资料是劳动者创造的,就应掌握在劳动者手中,由劳动者当家作主,按照自己的意志使用和支配,用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有弊病,通过改革,可找到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2.已涌现出一批搞活办好的国有企业。这说明,国有企业是能够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
3.国有经济已经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整体实力增强。积累了一些改革的经验,也积累了调整的经验。
当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不合理引起的,这可以通过改革逐步解决。有的属于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改善宏观管理,加强企业管理来解决。有些问题是缺乏经验造成的,与所有制并无必然联系。理论界对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出了不少好主意,对深化改革做出了贡献,也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影响人们的信心,需要从理论上澄清。
效率低,效益差与公有制无必然联系。对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及经济效益都应作历史分析。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还低,这与原有基础及劳动力质量有关,改变它要有个过程。与历史比,有很大提高(提高7.6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与发达国家比,差距缩小(由相当于美国的1/15,发展到相当于1/10—1/7)。国有企业高于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大中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投入产出比也是这样。
效益差是个大问题,但也要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国有企业效益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还要看到其它多种复杂因素。如,一部分被转移,一部分是政策性亏损(对社会贡献),一部分是计算方法引起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能动摇。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平等竞争。但目前是市场竞争不平等,国有企业包袱大。在市场竞争不平等的条件下,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国有经济。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研究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新成果
林建公
由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丛书》,近200万字。这套多卷本丛书始终贯串了一条红线,即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它像一幅丰富多彩的巨型画卷,生动地再现了我国17年来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光辉历程。
首先,这套丛书如实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承担历史的重任,高举改革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丛书作者指出,小平同志在指导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著名论断,阐述了改革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艰巨性,反复强调了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一重要特点。实践证明,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这些重要论断和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宏论首开,独树一帜,讲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第二,这套丛书坚持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源与流的关系。小平同志在设计和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从中国的现实和当前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继承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他在创新时,强调“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他在继承时,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三,这套丛书立足于时代特征,透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全过程,认真探讨了邓小平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线,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独辟蹊径地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这个新思路,丛书作者用一句话作了很好的概括,即“抓经济、讲政治”。小平同志认为经济工作是各项工作的“核心”,“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他常说:“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在邓小平视野里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讲经济,通过抓经济体现政治,把政治与经济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邓小平精通马列主义理论的领导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邓小平思维方式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小平同志曾多次对外国人讲过:“我是实事求是派”。这不仅仅是他政治观点的公开写照,也是他的思维方式的核心所在。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他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辩证法构思,一是摒弃形而上学,注重对立面同一的辩证思维;二是“柔中寓刚”,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辩证思维;三是坚持“两手抓”,注重全面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邓小平思维方式扎根于人民之中,它的出发点,始终建立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之上。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9版(理论)
专栏:

  书讯
继汪海波主编和撰写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五七年)于去年出版之后,《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五年)于今年九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该书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真实、系统、深入叙述了“大跃进”时期和经济调整时期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吴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