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美术)
专栏:品书札记

  恢宏严谨独具新意
——读《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
彦涵
鲁迅先生倡导、兴起的中国新兴版画,乃是中国美术领域里划时代的创举,迄今已跨越60余个春秋,经历了坎坷多艰的历史行程,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并以其丰硕的成就与强大的生命力超越时空,影响深远,为国际版画界所瞩目和赞佩。但是,过去在我国虽有阶段性的版画史与资料集问世,总感因受种种条件所限,不免有未尽如人意之处。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齐凤阁,以多年心血浇铸而成并已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计52万字,跨度60年,是目前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新兴版画史书,填补了此领域的空白。
作者治史严谨,既守史书著述之准则,又不被旧范所羁,既不像以往艺术史书编年体那样平铺直叙而无判断,缺少规律的探讨与历史哲学的深刻性;又不像近年有的史书随意点评,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或忽视史料的丰富性。他力图摆脱传统史学的束缚,从史、论、评结合的新角度,直接切入版画艺术本体。以史实叙述为主线,论从史出,评寓于史,融艺术现象、画家作品评析、各时期版画特征及规律探讨为一体,结构庞大,框架分明,线索清晰,思路严密。在论述意旨上,既肯定新兴版画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社会作用,又不是把版画艺术作为政治革命史、艺术运动史的诠释来写,而是以版画作品为中心,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在纵横联系中,展开对各时期画家、画派风格特色的分析描述,确定其历史坐标。
此书史料翔实,力避空谈,并以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与新史料的发掘见著。作者自1984年确立此选题并被列入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多次有计划地到全国各地采访百余位版画家,对采访记录、画家创作日记及档案文献、版画作品进行梳理、辨析、校勘,直至成书,历经八年之久。这期间画家们(包括港台版画家)还不断补寄资料,使这部史书内容鲜活而无陈旧气息。作者既注意取材的广泛性,又注意画家作品的代表性,对不同流派不同版种均给予适当位置,包括复杂的“文革”十年版画,和台湾、香港版画均设专章评述,从而增加了本书的内容涵量和学术价值。
不囿于已有的定评,重新审视研究对象,独立思考,观点新颖,是此书的又一特色。以现代概念取代或统辖生动的艺术现象是治史之大忌。作者努力摈弃过去从社会学角度对新兴版画的简单评价,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文章对画家的庸俗吹捧,从对象的实际出发,既充分显示不同时期、不同画派、画家的业绩与成就,又客观地分析其得失,指出其艺术与历史的局限性,不光对中青年画家如此,对久负盛名的版画先辈也不例外。评价适可,不作虚夸,这不仅需要作者有对版画的高度鉴赏水平和深入的研究能力,而且要有科学的史观与正直的人格。否则,撰写研究对象大都健在的新兴版画史,想排除干扰、客观准确就只能是句空话。
此书文笔也流畅生动,既注重史书语言的准确、严密,又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生动、隽永与可读性,堪称目前有关中国新兴版画的一部难得的史学专著。(附图片)
塞上清风 (版画)  董其中
驯马手 (版画) 李焕民
小河流水 (版画) 周至禹


第10版(美术)
专栏:

  走出黄土地
——张北云其人其画
李秀峰
张北云,一位年轻的山水画家,独具灵性,加上顽强拚搏,在通向艺术殿堂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
北云生在江西,童年在云南度过,成长在甘肃。他擅长武术,酷爱音乐,能歌善舞,拉得一手好提琴;插队当过农民,进厂干过铁路通讯工。丰富的生活阅历,多才多艺的综合底蕴和艺术修养,铸就了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铁路工作的便利条件,为他提供了认识生活接近大自然的极好机会。
多年来,他埋头作画如痴如魔般投入。他效仿古人“悬梁刺股”,疲惫时就针扎水浇,或吃一把花椒咬一口辣椒提神醒脑,通宵苦战。当他结束这段苦行僧似的“修炼”生活走出画室,几乎失去与人交谈的能力。他的作品面世了,且出手不凡,首次参展就获得省美展一等奖。从此连连获奖,有的被中国美协选送美国去展览。
北云勤奋扎实,不哗众取宠,不追名逐利,不走捷径,坚持作品的高格调高品位。他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注重传统笔墨与现代技法和西方绘画的融会交合,作品师古不泥古,学今有别于今,能收能放,不拘一格。收则精巧细腻清新明丽,或玲珑剔透,或微妙含蓄;放则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讴歌黄土地,赞美大西北,描述黄土高坡地理风貌、田园景致、风土民情是他美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大框架满构图的形式,使作品恢宏粗犷;多点皱单色调的表现方法,使画面更显得纯朴庄重;适度的夸张变形和对生活素材富于装饰性的艺术再现,更加为人所称道。有些作品,透过画面饱满的略带压抑的构图,凸现出作者希冀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蓬勃热情。
毫无疑问,张北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还将继续寻找下去,不断否决选择,调整画路,朝着认定的目标义无反顾。既然土地给了他丰足的养料,他定会奉献给大地母亲更辉煌的回报。(附图片)
密林深深 (中国画)  张北云


第10版(美术)
专栏:

  旅美画家杨之光在京举行回顾展
金秋十月,“杨之光四十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旅美著名画家杨之光擅长中国画,尤长人物肖像画,兼长书法、篆刻、工笔花鸟画。几十年来,他努力探索融中西艺术的写意人物画道路,将中国书法及没骨水墨技巧与西洋画造型及光色之长相结合,很受同行们称道。荟萃在此次展览中的二百幅作品,集中展示了杨之光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探索成果。(岸柳)


第10版(美术)
专栏:

  海军后勤摄影、书画作品在京展出
为庆祝建国四十六周年,具有浓郁兵味的海军后勤摄影书画作品日前在京展出。这次展出的三百余幅摄影、书画作品是从海军后勤系统业余作者近两千多幅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以反映人民海军后勤建设前进的足迹为主线,从不同侧面来展示了海军后勤供应保障、战备训练、教学科研、医疗卫生和农副生产等方面的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原中顾委常委王平同志和海军领导与首都军民一道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展出。(文讯)


第10版(美术)
专栏:

  画家方书久享誉南洋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中年画家方书久不久前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个展,获得成功。他的中国画《双虎图》、《锄禾日当午》等受到这些国家的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第10版(美术)
专栏:

  关键在于提高作者修养
——致高冠华先生的一封信
邵大箴
冠华先生:
值先生八十寿辰之际,谨向您表示敬意和祝贺。您在花鸟画创作上勤奋耕耘了近六十年,成绩斐然,很值得大家尊敬。正因为如此,我在读了您的许多大作之后,有些感想,写在下面向您求教。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花鸟画创新最难。它之所以难,是因为传统花鸟画有较为严格的规范,前辈大师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要突破它很不容易。但即使如此,20世纪以来中国仍然出现了不少花鸟画大家,其中以潘天寿先生的成就最引人注目,最有代表性。潘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是由于他在创作中始终注意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他能钻进传统,又能跳出窠臼。在这方面,您写的文章有很精辟的分析。此外,潘先生注意写生和研究自然,重视自己在观察和体验自然中的独特感受。他的创新不仅是形式的新,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新,是表达他的真情至性,表达他开阔的胸襟。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画的革新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许多理论问题均有文章探讨,这些讨论都是很有价值的。有许多讨论是结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这些大师的创作道路展开的,这对改进和推动当今的中国画创作很有针对性。这几年来,中国画创作已有很大的转机,其具体表现就是浮躁的情绪有所克服,盲目求新的趋势得到扭转。人们对中国画的远景越来越有信心了,许多人已经沉潜下来深入探索中国画革新的课题,看来中国画的创作正在孕育着新的繁荣期。
我注意到,在前几年的浮躁气候中,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都保持着很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像李可染、叶浅予、张仃、吴冠中等先生。还有您也是如此。你们支持创新,爱护青年人的革新锐气,但深知中国画创新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几年来,您以自己的作品表示了自己鲜明的立场,并一如既往,在花鸟画创作上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掘,保持着强劲的创作欲望,且继续探索创新之路,大有“衰年变法”的势头。我很同意前些年有人对您的评价,说您的画有潘先生的精神,也有自己的面貌。不用说,您是属于潘派,但是是有创造性的潘派艺术家。所谓有潘先生的精神,就是说潘先生教诲的那些基本东西如艺术为人生,艺术要有民族气派,艺术创造要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艺术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家要注意人品画品的统一,您牢牢地记住了,也实践了;而在绘画语言上,潘先生突出强调的绘画的骨气和意境,您也吸收过来了。但是您又没有重复潘先生的创造,您始终注意熔铸自己的风格。我觉得您在认真学习潘先生的强骨、静气和追求奇突与超脱的同时,注意保持和发挥个性中温情的一面。您巧妙地吸收了潘先生“造险”和“破险”的构图方法,始终追求画面的非同一般,但同时却有温文尔雅的特色。这大概和您的性格气质与经历有关。您是那样地尊重潘先生,但深知不能亦步亦趋地学老师,正如您所说:“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精英方可登峰造极。”正因为如此,您敢于在色彩方面大胆用复色,求色彩鲜明绚丽,使画面色彩更有变化,更具丰富的美感。读您的画,我也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画画,而真正能成为艺术家的人却寥寥无几?看来有个悟性问题,即作为创造者要真正能领悟社会、人生以及绘画的要旨。悟性有属于天资的一面,也有属于后学的一面。属于天资方面的,很难苛求于每一个人。而属于后学方面的,都可以通过努力去达到。这就是所谓天道酬勤,也就是可染先生反复强调的“苦学”。现在很多人懂得画画要勤奋,作为画家要苦学,但不是所有人懂得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学些什么。不少人只注意技巧,只注意绘画表现形式,忘记要学习根本,要领悟人生,要学习社会和历史,要提高自己的修养。20世纪以来有成就的艺术家,包括您在内,哪一位不是谙熟中国文学、诗词、书法、篆刻的?几十年来您一面作画,一面写诗还作书法、篆刻,从不懈怠。看您的画,一下子就觉得没有匠气,格调高,意境深远,这不仅是由于您在技法上驾轻就熟,而更重要的是您的修养,特别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修养全面。这些修养无形诉诸于笔端,而使画面生辉。当前中国画创作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以为是作品中的格调和趣味不高的问题。而格调和趣味,乃是作者真实情感和修养之流露,也就是潘先生反复说的“艺术品,作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论画残稿》)所以我觉得,要克服画界格调和趣味的平庸,关键在于提高创作者的修养——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有了好的品德和丰富的学养,再有天资、功力的辅助,方能有所作为。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心钻研艺术的精神也值得钦佩。石涛说:“画事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他的话对于那些头脑发昏只求眼前新闻效应,自诩为“画王”、“大师”的人应该是一副清心良剂。您的画为中国花鸟画的创新做出了贡献。尽管如此,您在潘先生的成就面前是谦逊的,在一些有成就的同辈面前也是谦逊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您的品格,说明您永不满足的精神。也是根据这一点,还有您新作中画得更自由的苗头,我断定您晚年还会有新变法,有新的突破。祝您成功!(附图片)
仙客来(中国画)高冠华


第10版(美术)
专栏:

江边即景 (中国画)  王剑兰
作者黑龙江伊春人,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和在京举办画展。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画艺的不倦探求,使她近年创作更趋成熟并带有浓郁的北国情致。


第10版(美术)
专栏:

峡江万里倚山行 (中国画)  任梦强
作者北京青年国画家,在长期从事编辑之余,不舍笔墨求索,所作山水画都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生活,用心体验、写生的结果;画面墨色灵动,生气盎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