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情系神州

  航天城的诱惑
王万金
现在,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西昌,因为她是中国的航天城,因为她已经把15颗中国星外国星送上了太空!中国造的长征系列火箭从这里打开了一个天窗,在天地间立起一个辉煌的惊叹!在宇宙间划出一道闪光的轨迹!
于是,航天城西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水,每一方土都有一种独具魅力的诱惑。
我像爱母亲一样热爱这座航天城,我像孩儿偎依母亲一样终日厮守着这座有着青铜光晕的城市。
“历史在这里创造奇迹!”我这样对同根的海外华侨说,我这样对那些多少有些傲慢神色的外国人说。共和国的历史早已经冲过了金沙江的激流险滩,早已经摆脱了老牛与磨盘摇出的古旋律,在晨光熹微中走出大通门,在大沙坝铺展开“中国硅谷”的壮美。那拔地而起的通天塔,那灯火通明的指挥厅,那直插九霄的“长二捆”,巍巍乎!煌煌乎!灿灿乎!令世人叹为观止。于是,美国卫星之父跷起大拇指惊呼:“西昌——休斯敦!”于是,外国航天专家发出万千感慨:“想不到——奇迹!”于是,海外侨胞挺起了胸膛昂起了头颅,从肺腑里吐出四个字:“祖国——强盛!”这时,我自觉眼睛有些潮湿了。
山环水抱的西昌,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这儿有10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工业天府”的钒钛稀土已经闪射出世纪之光;这儿有巨大的水能资源,安宁河上即将出现高峡平湖;这儿有常开的花卉常绿的蔬果,西蜀第二大平原滚动着烟桑稻麦的连天绿波;这儿未经雕饰的迷人风景,就像含情脉脉的村姑一样纯朴!
一个迷人的黄昏,我去泛舟邛海,在无遮无盖的视野中看卫星升空。此刻,夕阳西照,轻云澹荡,四面苍山,流青滴翠。北望城中,一幢幢新楼折射着金黄的光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城南延伸;安宁河由北而南悠悠而去,流一河桑园小调,铺一河锦缎红绸;西天边燃烧的落日把浮云尽染,耀眼的金辉从一条狭长的云缝间泻下一匹匹光的瀑布,在波光粼粼水面上铺了一层跃动的珍珠,围着海底落日,一波一波涌动。三两只渔船打捞起一网一网金色的童话。
半轮秋月升上树梢,半轮秋月落进水里。在朦胧的星光月影中,隐隐约约听得见“月亮的女儿”弹奏月琴的叮咚之声。遥望那牦牛山下,菠萝沟头,一片灯火,山色迷离。突然一声震天摇海的巨响,长征火箭冉冉升起,在暗蓝的星空里划出一道璀璨的轨迹,又遽尔飞进海底。于是,我看见海天的轨迹连接成了一个奇妙的光环,把我的小船儿套在里面滑行,似乎一举手便能抚着月姑的裙裾,一投足便能跨过织女的鹊桥,让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再抬头,看那飞到东南天边的火箭,忽然丢下一个金晃晃的圈儿(这是脱落的第一节火箭,第二、三节的脱落,肉眼就看不见了),又继续飞向无垠的太空,和惊喜万分的星星们一道闪烁。这时,再也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星,哪是才上天的卫星了。唯有那天海相接的璀璨光环,还倒映在我浩阔的心宇,像珍珠浪一般激荡起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绪:这道闪光的轨迹从长征红军走过的地方升起,又由“长征”号火箭去拓展、延伸。如果将来当科学发展到乘宇宙飞船有如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宇宙就不再神秘,银河就不再遥远,计算宇宙时空也不再用光年。到那时,或许西昌将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太空港,或许我们的儿孙们将沿着这道轨迹去造访月宫,或许我们的儿孙的儿孙们将沿着这道轨迹去开拓天疆,成为外星太空城的第一代居民。


第12版(副刊)
专栏:华夏恋人

  走近柔石故居
王方
柔石故居没有艳丽的风光,只是一所典雅的浙东民居,乌瓦粉墙,寂寂无人,老拙的薜荔藤爬满影壁。猛抬头,才见门楣上一块黑漆大匾凌然高悬,“柔石故居”四个金字乃鲁迅夫人许广平所题,算是有了些许“名人效应”。
其实这种中和平淡的氛围倒和这里的主人——著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个性十分吻合。少年时代的柔石,儒雅、憨和、品学俱优。
这可从现存的烈士遗迹中窥知:烈士当年的工作室兼卧室里,摆放着一张简朴的宁式床,方桌上放着笔、砚等文房四宝,一架叠式书橱内排放着柔石生前藏阅的100余部中外书籍。另外两间陈列室,收藏了柔石的各种著作、译作、手稿、日记、家书及各种纪念烈士的文章,鲁迅先生撰写的《柔石小传》就挂在陈列室的入口处。令人颇觉惊讶的是烈士的一切遗物,都是那么的工整乃至娟秀:他的读书笔记,字迹清秀;他的篆刻、图画,线条纤细认真,浑如工笔画;他的乐谱、笛子,保存完整,绝无“拆烂污”,令人似觉余音缭绕,他的集邮本子粘贴得尤其工整……
故居附近,还有一所明初名臣方孝孺祠。柔石从小就熟知“骨鲠之臣”方孝孺的事迹,并常去方孝孺读书处凭吊,还在卧室中挂起方孝孺的遗像,深受方孝孺忠贞不二、刚直不阿的凛然正气所影响,以致后来鲁迅先生说柔石有“台州式的硬气”,“有时会令我想起方孝孺”。因此,若单纯说柔石个性“文弱”乃是大错特错了。走近那些遗稿,细瞧之,在娟秀工整的内核处,会蓦然发现激荡的时代风云,在一首名为《战》的诗稿上,写着“啊!战!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啊!战!努力冲锋!战!”这又分明具有慷慨悲歌之风了。
鲁迅是引导柔石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师长。他们一起创办朝花社,出版《艺苑朝华》等新文学刊物。这一时期,是柔石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他的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产生了《二月》、《为奴隶的母亲》这样的优秀作品。
柔石故居门前原来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一条石板桥,桥上镂有“金桥柔石”四字,“柔石”这个笔名即缘于此。令人叫绝的是,柔石的性格也暗合两字。柔者,温顺也;石者,刚硬固执也。柔石正是从这座小桥走向了刑场,也走向了不朽!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一字之师
王福升
四通碑是一个村名,此村位于锦州市东二十华里的锦大公路上。
笔者曾在四通碑村的所在乡镇工作过多年。记得一九六九年我刚到那里时,公社和大队(当时的叫法)的同志都把四通碑的“通”字写成“甬”字,连大队的公章上也是这么刻写的。“甬”字的读音应为“yǒng”,但他们都把它读成“tǒng”。
前几年,经过地名普查,可能是做实际工作的同志也注意到了“甬”字的读音不是“tǒng”,于是把“甬”字改写成“桶”字,现在村名石碑上就刻的“桶”字。实际上当地人都知道,那里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四个碑的美丽传说。所以,改成“桶”字虽然读音贴近了,但从村名的本意上看,则离题更远了。
读一九九四年四月八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景阳岗》一文,我注意到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村中有一通碑,埋藏数百年,出土后复又立起,建了碑亭,碑上五个字:‘武松打虎处’。”于是,我才知道,碑是以“通”为计算单位的。在人民日报的启示下,我查了几种字典、词典,原来通字的含义有几种,除了交通、通晓等意思外,还有做量词的用法,如:一通电报、一通碑等。
呜呼!二十多年才弄明白一个字。这还真要感谢人民日报!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功夫在戏外
  张垣
众所周知,梅兰芳是京剧四大名旦之冠,他塑造了诸如天仙美女、贵妃宫姬、名门闺秀、巾帼英雄等许多艺术形象,无不形神兼备,堪称大师。在纪念梅大师诞生100周年的日子里,捧读《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方知梅兰芳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爱国行动,是从古代伍子胥一夜急白头过昭关的故事中受到启迪的。梅大师保持中华儿女崇高气节的壮举,可谓功夫在戏外。
旧社会一个唱戏的,在“状元宰相”眼中,无非是供人取乐的“下九流”,然而在某些“大人”或卖国求荣,或坐山观虎斗的民族危难之秋,梅兰芳横眉冷对强权,堂堂正正立身做人,这种威武不屈的硬骨头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而具有这种硬骨头精神的又何止梅兰芳。与梅兰芳齐名的程砚秋,在强敌压境之际,隐居京郊荷锄务农;在群魔乱舞的旧上海,袁雪芬拒不为国民党头面人物唱堂会,而敢冒风险编演据鲁迅名著改编的新越剧《祥林嫂》。没有戏外过硬功,怎能在人生舞台上演出如此泣鬼神、惊天地的好戏?
在黑暗的旧世道,梅兰芳等敢于同张牙舞爪的敌人斗争,固然需要戏外过硬功,而在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不为“孔方兄”所迷惑,不被“赵公元帅”左右,更需要过硬的功夫。粤剧名伶红线女50年代舍弃香港的豪华生活,毅然回归祖国;豫剧名旦常香玉解放初以义演《花木兰》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号”战斗机;越剧改革家袁雪芬、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在70年代末毅然把补发到的工资1万元,双双作为党费上交,这不也是功夫在戏外吗?
一个演员能在舞台上“认认真真唱戏”诚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在舞台外“清清白白做人”。袁雪芬说得好:“做一个人,应该是正楷写的,不要像草字一样潦潦草草,歪歪扭扭。”倘若艺术家都把握住戏外功,何愁戏曲不兴旺?倘若各行各业的人培养行外硬功夫,何愁事业不兴旺?倘若公仆们都具有场外真功夫,又何愁党风不正民风不淳呢?问题是近年来某些部门的戏外功、行外功、场外功太不足了,以致歪风倒成了小气候。面对如此现实,难道我们不该向梅兰芳学点真功夫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既然当年梅大师从师伍子胥蓄须明志过“昭关”,那么在这改革开放之年,我们也应效法梅大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争当中华“脊梁”,支撑民族大厦屹立于世!


第12版(副刊)
专栏:长城短笛

  桃花源
廖志理
走进一朵桃花
香气打开的柴门
一曲秦时的小调
流成今天的山溪
古朴的田亩
生长淳厚的方言与民情
穿着杉皮的屋顶
抵挡着世间的霜雪
农夫荷锄
仍将千年前的锋芒
切进肥厚的沃土
岁月的竹子
编成一条历史的长廊
擂茶捧出的晨昏
捣碎多少艰辛与贫困
土味端上的四季
收获血汗耕耘的一生
满枝乡间的桃花
打开久已向往的家园
让西装革履的我
慢慢进入传统的核心


第12版(副刊)
专栏:

皓月白梅(中国画) 王挥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