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转达妻子的叮嘱
·提醒吃饭加衣
·报告路况汽修汽配信息
“牵挂你的人是我”
——京城出租车司机与交通台
本报记者陈陆军
冬日的早晨,雾锁京城,“面的”司机阎月玲驱车行驶在东三环路上,泪水无法抗拒地浸润着她的眼眶。此刻,她正在收听交通台。
从早上一出车,她就找到了中波927千赫,北京交通台的主持人提醒道:“司机朋友们,当您在大雾中行驶时,请您一定要注意车速和前后车距……”
接下来是交通台的“电话传递”节目。只听一位女士打进电话说:“今早与爱人吵了几句嘴,他去上班了,他是位司机。在家里看着这大雾天气,我真有点放心不下,想通过交通台向他说上几句话:‘×××,你别生我的气了,好吗?请好好开车,我在家等着你平安地归来。’”接着是主持人的声音:“×××,听到你妻子对你说的话了吗?”然后是一些售票员对司机的嘱托,还有单位领导对在路上行驶的本单位司机的问候。还有什么能比这一份牵挂更能慰藉这些“马路天使”的心呢?
在每天10多个小时单调而紧张的行驶中,许多出租车司机感受到的只是种种“擦肩而过”的人和“擦肩而过”的车,从一份陌生到另外一份陌生。他们的大脑常常在手握方向盘时空荡荡的。而每逢“行路难”的塞车时刻,他们又不得不强压着难耐的烦躁。交通台的开播使“的哥”、“的姐”们的生活和心境为之改观,温柔的电波在车厢里荡起阵阵欢乐的涟漪。
开播于1993年12月18日的北京交通台迄今虽然才一年有余,其收听率却在首都数家电台中排行第二。其节目全部采用主持人直播的方式,使司机朋友们感到尤为亲切有味。交通台关心司机们的健康,每天都提醒大家注意吃饭和穿衣的问题,在节令变化时更是特别的周到。这些连父母妻子都无暇天天思虑的细节,交通台却想到了。一位姓孙的司机朋友在给主持人的信中写道:一句“司机师傅们,你们辛苦了”的问候,听得我们好像数九寒天喝了杯温过的二锅头一样,心里热乎乎的,特受用。而“开心卫东”的节目主持人张卫东则把这种渴望司机朋友开心的心情形象地表述为:“司机朋友你哪痒痒,我给你挠挠。”
提起交通台,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极具交通特色的路况信息、交通天气预报、民航信息以及解决司机朋友们燃眉之急的汽修汽配热线服务。一位司机师傅说,交通台的这些实用信息真是服务到我们的心坎里去了,帮我们在驾车过程中解决和避免了许多难题。
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市目前出租车的数量已接近8万,平均每天载客量为148万人次,超过了地铁平均每天130万人次的载客量。当众多的市民享受着“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洒脱的时候,交通台的主持者们则充满感情地为这些“浪迹街头”的司机朋友送去了众多的信息和娱乐,如“听”报——每天上午的“交通日报”节目,“听”书——每天中午的“长书联播”,“听”电视——每天晚上7∶00整由交通台转播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夜深了,主持人总忘不了提醒一句:“天凉了,该收车了,你的家人盼你早点归来。”于是,“一路平安”的华尔兹或者是肯尼·金的萨克斯伴着他们将车开向回家的路。
交通台为众多的出租车司机送去了精神佳肴,他们也由衷地感谢交通台。北京交通台的主持人王世玲向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1994年12月19日晚,一个下着雪的寒冷的冬夜,当她在晚11点钟主持完节目走出办公楼的时候,一辆出租车正亮着车灯等着她。“今天天不好,你回家肯定不方便,让我送你一程吧。”原来,这位姓荀的司机师傅是循着王世玲主持的“爱心50分钟”的亲切话音悄悄地将车开到楼下的。“开心卫东”的主持人张卫东也说:平时坐出租车,司机只要听说你是交通台的,就死活不要钱。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苑杂咀

  新年礼探
张建华
就像没有人注意到小草在什么时候冒出地面、只是当它葱茏一片时人们才会讶然有悟一样,我不知道北京的礼品店是什么时候萌动了春意,只是在年关临近筹措礼品时才忽然感到:它已经遍地开花了!
赠送礼物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古书记载:“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说明上古时人们就有结婚须送礼、送礼要成对的习惯。而《左传》中“敬共币帛,以待来者”的文字记载,表明春秋时期已有专门用于馈赠的礼物。按说只要拿来送人,不论什么都可以当作礼物,但是礼物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迹。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作为礼物被转送的事屡见不鲜。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前,我国社会中的礼物大部分还以有补于日常生活为主,不外乎衣物烟酒。一盒糕点在手,会朋友走亲戚,成了大街小巷最常见的景观,依稀折射出那个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准和价值观念。而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礼物已从物质类实用型向精神类消遣型转变。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礼物已成了情调消费、品位消费的一部分。好友新婚燕尔,送两对笑容可掬的少年夫妻、老年伴侣彩陶,远比床单、被套、枕罩浪漫得多。至于岁尾年头,五彩缤纷的精美贺年卡从天外飞来的情趣,更是20年前的中国人很少领略的。
古语云:“礼尚往来”。然而,生活中送礼有往无来的事情大量存在,这就是为了在现有体制之外谋取额外照顾而对掌握某种社会资源的人表示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礼物成了变相的“贿金”。十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和近几年公款印制赠送挂历的风潮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小学生相互之间以及给老师的送礼已经成了许多工薪阶层家长一笔沉重的负担,且有扩散的趋势,不仅研究生论文答辩要请老师的客,连幼儿园的孩子也懂得提醒妈妈该送礼了。这类送礼行为会不会有损于师道尊严和圣洁的师生之情,给孩子们稚弱的心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和某些盛情难却、欣然笑纳的老师似乎没有深思。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物常常是与人情味连在一起的。但一个社会如果礼物往来过于频繁、数额过大、覆盖面过宽,以至到了不送礼办不成事的地步,那就非但无趣,而且令人生畏了。
耐人寻味的是,有些三资企业中送礼现象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少。一位供职于某国驻京商业机构的朋友说:“我们那里基本上是谁也不欠谁的人情,私人关系不发达,礼物往来特别少。雇员之间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私人关系好像也派不上用场。至于雇员与老板么,是纯粹的雇佣关系。过节时公司有些小礼物,但那不是私人关系意义上的礼物。”
从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到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殊精神:企业只是一种劳动场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工作上的协作关系,私人关系的空间不必与工作空间重合;员工对单位的依附性大为减弱,个人在事业上的发展主要看自己的业绩,而不必过分顾忌人际关系这类非工作因素。至于在企业之外、8小时之外的社会生活和私生活中,自有私人交往的天地。在后一种场合中,送礼就是送礼,不必沾带某种功利意图。只有卸掉人们强加给礼物的各种功利负载,礼物所携带的情感信息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灵。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不同于工厂、商店,这里笼罩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又不同于剧院、影院,这里蕴含着苍古的历史深沉
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唐绍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图书典藏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国家之一。国家藏书始于周代。老子李耳就是一位距今2500年前类似今天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南宋缉熙殿、明文渊阁、清内阁大库等历代皇家藏书以及各名家私人藏书托起了当代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辉煌。近代安阳甲骨和敦煌遗书的发现极大地填补和充实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记载,这些文物也都珍藏在北京图书馆内。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王很重视古籍的编修,明成祖朱棣登基的当年就提出编纂《永乐大典》,编成世界最早的百科全书。清高宗弘历组织编纂《四库全书》,十年编纂、十年抄录,成书七套,是迄今世界最大的丛书,其中一套文津阁《四库全书》完整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内。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古代书史展曾到东南亚、北美、挪威展出,都产生过不小的轰动。不仅国家图书馆如此,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也各有珍藏。凡到图书馆来的人都能从这里看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创造和勤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激荡。
几千年的古籍记载了我国由古到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明成祖语)各类思想的精华。在众多思想门类中,哲学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东亚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儒家思想能够给予人们以启迪。这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全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凝聚力。中国国家图书馆从创建之初即有重视文史研究的传统,这是我们的特点和优点。梁启超、蔡元培、马叙伦、陈垣等国学大师都曾主持过国家图书馆工作,并从事国学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天图书馆有责任继承和发扬重视文史这一传统,积极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激励人民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服务范围更大、速度更快、质量更高,使人类文化的“资源共享”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北京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了业务工作自动化的物质基础和有关书目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标准;先后建立了27个数据库,其中中国国家书目机读数据库已存数据20余万条,通过软盘向国内外发行、推广;引进了20多种科技类检索文献光盘数据库,帮助读者掌握当今世界科技最新信息。在当代,图书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载体,有助于引导读者开阔眼界,增强开放意识,更好地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战争烽火年代,一批仁人志士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解放后有众多爱国人士将世代珍藏的图书捐赠给国家。图书的劫难和繁荣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教人懂得贫穷、落后和愚昧是带来文化毁灭的根源,而要使文化繁荣必待民族振兴。


第11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饱蘸激情的沉思
——评两本新出的历史著作
天海
100年前那场著名的甲午海战早已烟消云散,可是热血的中国青年仍然忘不了铁甲舰、刘公岛和不屈的邓世昌。在上海某证券业务部任副总经理的姜鸣,白天在电脑系统前追踪着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晚上在发黄的故纸堆间咀嚼着历史的沧桑。1994年12月,他的《中国近代海军史日志》终于由三联书店推出。这种编年体的著作只提供事实,原始形态的事实。为了尽可能复原历史人物的生活氛围和生活状态,他曾到北京故宫寻访乾清门的军机处遗址,在煤渣胡同踏勘旧日的海军衙门。作者还为该书附录了25幅清末海军舰只舰体图,都由他本人依据史实亲笔描绘。其中,“定远”号改了7稿,“经远”、“超勇”、“平远”号等都改了3稿。这位当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高才生考据成癖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但通观全书,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教授在广东坪石逗留,以中国的官僚政治问题求教于中国经济史专家王亚南。王亚南当时没有贸然作答,沉入书斋5年,以一本并不算太厚的专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酬答李约瑟,并成为中国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沿着前辈学人开辟的方向,中共江苏省委党校33岁的副教授彭安玉写出《中国古代吏治研究》,1995年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古代中国的官僚体制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得早,有选官、回避、制衡、考课、监察、惩罚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治吏法规,为什么在总体上却难以实现廉政和勤政的梦想?作者认为,除了仕途芜杂、俸禄过低等具体原因外,从根本上来说是法的缺陷。中国古代法没有客观性,没有普遍的强制力和至上的权威性,不仅帝王可以对它像捏面团般地随立随毁,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弹性也惊人。正如清末的何启、胡礼垣所言:“中国于受贿一节,办法为天下之至严,而终无以清其源、绝其流者,则非意之不美,而实法之未良。”舍人治而就法治乃是整肃吏治的根本之道。
进入90年代以来,观念化、情绪化的研究开始为学术界所摒弃,学风由空疏浮躁转向深沉平和。彭安玉攻读硕士学位时的导师胡道静教授曾多次引用“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的格言来勉励他。青年学子即使置身于喧嚣的商品社会也能抽空坐坐冷板凳,商量培养学问,毕竟是一个可喜的迹象。


第11版(文化)
专栏:记者快递

  建议修订《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是一本以中、小学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学习工具书。它轻巧、方便、经济和实用,长期以来很受人们欢迎,是一本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好书。然而,实行教育改革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常用字”结构不断深化和拓展,“常用字”不够常用了,一些过去不常用的字现在又变成常用了。而这些新添的常用字在以“常用字”为主的《新华字典》中又查不到,给学习带来不便。虽然不断有中、小学生词语手册之类的书出版,但大多质量粗糙,局限性很大。
同时,《新华字典》中的一些注释显然需要完善和修正。由于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变,字典后的附带资料有不少变得过时了。如《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览表》需要重新编注并增加新的项目内容,《计量单位简表》需要与新的度量衡制相一致,《元素周期表》应更加充分地反映当今科学的新进展。
重新修订出版《新华字典》刻不容缓。在此,我热忱希望教育出版部门把《新华字典》的修订再版当作“希望工程”来抓,以满足新时期人们的学习需要。
湖北省大冶县农业机械总公司冯加华


第11版(文化)
专栏:记者快递

  世纪的回眸与展望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引人关注
由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主办的《二十一世纪》杂志创刊两年来,以独树一帜的设计和独有见地的文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份以“回顾20世纪,展望21世纪”为己任的大型双月刊主要栏目有“跨世纪专稿”、“21世纪论坛”,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深入分析,探讨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社会进步等重大主题;还有介绍中国成就和经验的“中国地平线”、回顾20世纪重大事件的“20世纪风云录”以及“华人风采”、“国际热点”、“名人访谈录”等栏目。该刊力图通过大写意、思想性的文章而成为“思考者的朋友、决策者的助手、战略家的论坛、新世纪的窗口”。
(杨明文)


第11版(文化)
专栏:

  事不过三
陈四益文丁聪画
1993年,为了上海南京路新华书店的存亡,上海新闻界着实忙了一番,发消息,写评论,各界知名人士也撰文呼吁,经过上海高层领导干预,总算在南京路上为新华书店保存了一席之地。
1994年,为了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去留,首都新闻界又着实忙了一阵,发消息,写评论,各界知名人士也撰文呼吁,经过北京高层领导的干预,终于也有了理想的结果。
1995年呢?同样的事会不会在另一座城市再搬演一番?北京、上海传媒多,知名人士多,呼声容易放大,也容易产生影响。我担心,在其他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同样的故事未必能引出相同的结果。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赞成。但忽视乃至鄙弃文化的经济,必定是畸形的经济。老实说,一家书店是不是一定要开在最繁华的地段,未必就那么不能通融。人们所关注的是领导经济建设的人有没有文化意识,有多少。
中国有句古话:事不过三。大概是说人应当能记取教训,不会屡屡重复同一个失误罢。否则,何以为万物之灵!书店的事,希望不要再重演了。中国又有一句古话:举一反三。那是说,遇事应能由此及彼地思考。书店之外,是否还应当想一想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文化设施,据我所知,那里的境况也不妙哩。
诗曰:
书店一家戏两台,
那边唱罢这边来。
明朝再向何方去?
莫教书痴泪满腮。(附图片)
陈西林作


第11版(文化)
专栏:

解放军56005部队现役军人刘超今年29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法展。他的作品意境开阔、雄奇豪迈,有一种军人艺术家的独特气质,被誉为“战士书法家”,最近在广州举办个人书法展又获好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