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抑制通货膨胀
胡定核沐华平
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通货膨胀的态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的一个严重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确指出:“必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平抑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
    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因素非常复杂
要抑制通货膨胀,就要搞清楚影响今年通货膨胀的复杂因素。影响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一、新因素是,今年自然灾害严重,农副产品短期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扬;今年新出台了一些调价和放开价格的措施,带动了加工业产品和企业工资成本的攀升;财税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使企业产品成本加大;今年前10个月净流入外资230亿美元。在改企业外汇留成为立即结汇后,人民币的供应增加,所以虽然今年国家各大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完全控制在计划进度内,但企业自筹资金和外资这两大源头仍无法有效控制。
二、老因素主要还是基建投资和消费的过度膨胀。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但实际上它却处于失控状态。据计委初步调查,今年全社会在建规模达4万多亿元,剩余工作量有2万亿元,国有单位基建投资增长率预计为49.5%。在个人消费方面,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28%,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7.5%;今年上半年上述两个指标分别为35%和32.1%,大大高于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社会集团消费方面,这些年来公费旅游、公费吃请、公费购物等现象屡禁不止;1981年以后,行政管理费每年以15—35%的速度递增。
投资与消费的增长速度双双超过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导致了国民收入的超分配。这一现象最终通过财政与信贷集中反映出来。财政支大于收,造成了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而且是将国债收入纳入财政收入后的硬赤字,这种硬赤字绝大部分只能靠向银行透支,通过货币的超经济发行来予以弥补。另一方面,信贷支大于收形成了巨额的资金缺口,当这个缺口过大,无法用按照客观需要发行的货币及国外融资弥补时,就只有靠中央银行通过超经济发行货币来解决。人民币的超经济过量发行,自然导致货币的贬值,物价上涨。
三、深层次的病根是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期,体制尚待完善。
1979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原有体制下的经济控制手段(主要是指令性计划及行政手段)有的失效,有的效率降低了。而新体制下的经济约束机制又未能及时建立、健全,这就使得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自我约束,从而导致了微观失调,宏观失控的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了投资、消费双膨胀及货币超经济发行的产生。
从微观看,1979年以来,在企业扩权放利改革的同时,其经营责任未能得到相应强化,相反却弱化了。结果,企业从无权、无利、无责任的政府机构附属物变成了有权、有利、却少责任的经济行为主体。在这种畸形的企业体制下,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会放纵投资与消费行为。
从宏观看,1979年以后,中央对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已经变为中央与地方的分级管理。但这种改革只是经济管理权限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重新分配,而未涉及到政府及其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内部运行机制的转换,从而未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转轨。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专业银行和中央财政三方面的软约束,并最终对货币发行产生了一个“倒逼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投资扩张与消费扩张冲动十分强烈,不断逼使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企业又通过种种方法使中央财政减税让利,扩大支出,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最后逼使中央银行进行透支。
    抑制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从长远看,抑制通货膨胀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了使导致投资与消费双膨胀的微观基础得到有力约束,企业制度的改革就必须摆脱以前单纯由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的指导思想,转而从政企完全分开,实现企业责权利的统一入手,使企业成为既有权利又有责任,责权利相统一的真正的独立经济实体。为了从宏观上控制住投资与消费双膨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摆脱单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做文章的指导思想,转而从转变政府及其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内部运行机制入手,特别是应该抓好财政、金融两个经济调控部门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已经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各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同时要赋予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发行权,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则是实现财政赤字的完全债券化,即应该将债务收入从财政收入中划出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手段,也就是说财政赤字应该完全通过发行债券来予以弥补,而不能向中央银行透支。
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要特别强调行政手段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消除通货膨胀根源的同时,应该继续采取行政手段,对导致通货膨胀产生的各类浅层因素予以控制和消除,以使过高的通货膨胀在目前的体制过渡期内逐步得到有效抑制。为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坚决克服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目前经济工作的首位。我国决不能用通货膨胀来刺激和发展经济,否则一旦上瘾,就会恶性循环,不可自拔,给整个经济、政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要强化市场流通秩序和物价水平的管理。流通秩序的混乱是近年来加剧通货膨胀形势的重要因素。因而近期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物价部门对市场流通秩序和价格的管理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各地各部门不能认为价格改革就是放开所有价格,放开价格就可以撒手不管,也不能认为谁不调放价格谁吃亏,因而不顾条件竞相调放价格。理顺价格关系,提高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必须充分考虑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齐心协力,综合治理流通秩序和物价水平的问题。
要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严格项目审批,中央政府应该强化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控制,将下达各省市的投资规模作为指令性计划,严格规定不得突破。特别是对地方项目和自筹资金来源要进行严格管理,将各地的土地批租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重点是防止计划外的投资扩张,在这方面,应该对各级各类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量实行指令控制;继续消除乱拆借,乱集资行为,防止将银行贷款当作自筹资金扩大基建投资。同时注意投资结构调整,确保国家重点建设、农业及城市附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要。
要强化消费基金特别是集团消费和行政管理费的控制。促使领导干部带头抵制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购物等不正之风,对带头搞不正之风者予以行政纪律处分。要从严控制人员编制,大力改变“文山会海”状况,对行政单位的年度行政管理费严格上限控制。对于职工个人消费基金应合理控制,同时也要采取措施,保证困难户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在城市这一头,主要是待业人员、不景气企业的职工、离退休人员、大、中专学生和一部分低收入的公务员。在农村这一头,主要是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灾区农民、水库移民等。
要继续管好货币发放和信贷规模总闸门,控制财政支出,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建议考虑适当提高存款和贷款利率,发挥利率调节机制的作用,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利率调整的幅度每次不宜过大,可在0.5至1个百分点之间选择,并随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微调。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和“菜篮子工程”,努力增加农副产品供给,保证市场供应和国家粮、棉、油的储备,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要利用现在外汇储备较多的机会,适时适量进口国内紧缺商品,平抑国内物价。注意引导消费,努力做好明年国库券的发行工作,更多地吸纳居民手中的游资,在不致使物价总水平过高增长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房租,合理确定公房售价,尽快出售一批公房,使资金、消费结构有新的调整。


第9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罗中枢
“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入选文章摘编
在邓小平关于科技和教育的大量论述中,谈论最多的是科技和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总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从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高度,阐述科技和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强调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早在1977年他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这是因为,科技和教育在发展经济、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因为,当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中国要发展,经济是中心;经济要振兴,科技是关键;科技要进步,教育是基础。这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基本观点。
科技和教育是人才辈出的希望所在。人才问题是邓小平始终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人才的不断涌现,是保持党和国家活力,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的根本保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是科技、特别是教育战线最重要的任务。
科技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此带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科技、特别是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思想,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思想是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实行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科技和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这一思想科学地分析了科技和教育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作用,指明了我国发展生产力、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中的一条根本大计;这一思想准确地把握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趋势,揭示了经济、科技、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尤其是一些领导同志轻视科技和教育、特别是轻视教育的状况反复强调的,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思想,成为当代最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基本国策,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科技和教育排斥于生产力范畴之外,只强调生产决定科技和教育的一面。邓小平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肯定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就突破了总是认为科技和教育应滞后于生产发展的观点。
(二)指出了在当代条件下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十多年来,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共识,转化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等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在实践中显示巨大的威力。
(三)展示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光辉前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社会条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进而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就、迅速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并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新疆沿边开放霍尔果斯边境贸易区国际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自治区计委、体改委、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和香港一洲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新疆沿边开放霍尔果斯边境贸易区国际研讨会”前不久在霍尔果斯举行,与会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新疆沿边开放、建设霍尔果斯边境贸易区战略意义的再认识
此次讨论,是在新疆实施沿边开放两年以后的一次再讨论。实践证明,新疆沿边开放、建设霍尔果斯边境贸易区有重要意义:
它是带动新疆发展的有效突破口。新疆1988年就正式提出过沿边开放思路,1992年开始大规模实施。实践证明,新疆抓住时机提出沿边开放、边贸先行、产业联动的方针是正确的,取得了成效。边贸迅速发展,成为带动新疆开放发展的有效突破口,带动了新疆轻加工业、第三产业、有优势的农副业。
它是加快西部开放、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有效途径。中国东西部差距扩大成为近年来海内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及社会的安定。开放使新疆由原来的袋底变成了袋口前沿。新疆沿边开放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示范意义十分重大。
它对推动中亚经贸合作区的形成起积极作用。中亚地区发展潜力很大,资源丰富,中亚地区今后有可能形成一个经贸合作区。我国过去在东部出现了国际大循环,现在又在西部出现了国际合作圈,使新疆在跨国区域范围内发挥了比较优势。新疆的沿边开放对形成这一地区区域合作、带动我国广大地区参与中亚经贸合作将起到很大作用。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已开放的15个口岸中开展边境贸易条件最好的口岸。霍尔果斯口岸近邻中亚各国经济交汇处,面对的中亚市场相当广阔,口岸运输和贸易设施条件好,是新疆沿边开放的重中之重。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关于边贸发展的管理体制及发展趋势的把握。近两年,边贸辐射影响面迅速扩大,现在大部分经营者及经营的商品都超出了当初规定范围,这对扩大沿边开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又越了现行政策“轨”。易货贸易的交易成本较高,边贸不如一般国际贸易的作用广泛。但在一定范围内保留边贸特殊政策对边境地区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有利作用,还不宜完全取消。发展地看,大贸、远程贸易的意义更重要。因此,霍尔果斯口岸的功能和政策都应与之相应扩大。
2.建立霍尔果斯边境自由贸易区就像深圳特区带动周边地区吸引资源流入那样,可带动西部发展,吸引东部、中部经济要素向西部流动。西部开放发展的机会已经出现,如果边贸城项目不能顺利进展,新疆对内外资的吸引力会大大削弱,新疆发展就可能丧失机会。只有对西部沿边地区、霍尔果斯边境贸易区实行特殊政策,才可能起到突破障碍、带动发展、影响资源流向的作用。
(袁钢明)


第9版(理论)
专栏:小资料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英文原文为Inflation,是指流通中的实际货币量超过社会所供给商品与劳务的货币总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四类。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分类有:①爬行的通货膨胀,即物价的上升水平低于百分之三。②温和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升高过百分之三,低于百分之十。③奔腾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升超过百分之十,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这种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还不足以导致货币制度和经济生活的崩溃。④恶性的通货膨胀,即物价的上涨超过了百分之百,并以加速度直线上升。这种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货币制度瓦解,国民经济崩溃,政府垮台。
按表现方式分类有:①公开型通货膨胀,这是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形式。由于其市场机制完善,且没有政府的直接干涉,货币的多少便直接影响着物价的升降。②隐蔽型通货膨胀,这是较落后的市场经济或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形式。表现为虽然货币过多,商品供不应求,但由于政府实行物价管制,所以通货膨胀并不以物价上升表现出来,而产生商品凭票证供应和超额货币“强迫储蓄”的现象。
按预期分类有:①预期型通货膨胀,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并公开公布货币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从而使人们能据此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趋势。②非预期型通货膨胀,指政府采取很隐蔽的方式增加货币供给量,使人们难以预期今后的通货膨胀情况。
按产生原因分类有: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政府支出)超过商品和劳务总供给而牵引物价总水平上涨。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企业投入的供给价格上涨,从而引起生产成本增加,商品价格上升。主要由工资推进,原材料涨价和利润推进三方面构成。③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物价上升,包括需求转移、不同部门互相攀比、二元经济结构、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并存等原因。
通货膨胀的危害是:
对生产——由于价值标准不稳定,使企业家无法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阻碍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分配——使“倒爷”致富,而靠工资收入者则因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而降低了实际收入,导致分配不公平。对流通——使投机猖獗,“倒爷”横行。对消费——导致抢购甚至目前并不需要的商品,减少储蓄。对投资——由于负利率而使借款来搞投资有利,使许多经济效益差的投资因而扩大,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对外贸——物价上涨而人民币汇率不变,将使国内收购价格上升,换汇成本提高而导致出口亏损,国际收支恶化。对财政——会因物价持续上涨而减少收入。对金融——负利率对存款人不利而对借款人有利,因此存款会减少而借款需求猛增,最终降低资金效率。对教育和其他公共事业——即使经费年年增加,但实际经费也会不断下降。对价格改革——使之受到大干扰,带来严重后果。
(胡沭)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社科书讯
魏新生主编的《总设计师和他的工程——邓小平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最近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专题式框架结构,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邓小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外交工作、党的建设及改革开放等19个方面的关系,对于人们了解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实践,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