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传递接力棒
——南开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散记
本报记者肖荻
天津南开中学90年来历届毕业生中,有30人获得院士称号。揆其要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中国医科院名誉院长吴阶平,还有台湾中研院院长吴大猷。至于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以及政界名人更是群星灿烂,而周恩来总理就是最辉煌的一位。是什么奥秘使南开中学英才辈出?
最近天津电视台几位记者身背摄像机,风尘仆仆遍访了几十位在南开就读过的老学者和新秀,录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镜头和心声。在这部令人激动的电视片中,人们看到了曹禺、唐明照、周光召、吴阶平……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南开中学教我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母校教学严谨,而首先是教会我怎样做人,要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引导我树立民族的精神、民主的精神、科学的精神”……有一位老同志谈到南开中学对学生的影响时,激动不已,他说: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南开中学令人难忘的凝聚力,刻苦治学的驱动力。
这也正是今日南开师生为之骄傲、获取激励的精神财富。在这里采访,几乎每个同学都可以告诉我:90年前严范孙、张伯苓两位老先生就是看到甲午战争的国耻愤而办学的。1937年日寇侵入后还对南开校舍狂轰滥炸,妄图消灭南开的爱国精神。而1913年到1917年在南开就读的周恩来,更在这里的课堂、宿舍、走廊留下种种故事,许多生动感人的手迹和照片,就陈列在校内“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里。每年3月5日周总理诞辰日,学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授予奖学金,引导同学们深入地体味、学习周总理刻苦读书、献身祖国的精神。在南开中学担任过20多年德育主任的刘国铭老师告诉记者:在广阔的校园内无一清洁工,全部由同学分工清扫。最近清理运动场大量杂土,几乎是一呼百应,没有偷懒的。不久前为“希望工程”捐款,同学们争先恐后节约花费,很快集资5400元,并用以支付周总理故乡和当年抗日游击区河北大名的18名小学生五年的全部学习费用。
南开中学十分重视学习成绩,这里的高中毕业生92%以上进入全国重点大学。但现任校长康岫岩告诉记者:“我们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优秀后备人才,必须引导他们培养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能。最近几年来,历届毕业生有60%以上勇于报考外地大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杨陵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联姻”
科研成果转化找到有效途径
本报讯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400多户农民同60多名农业科研人员组建成的37个股份制联合体,齐心协力,积极从事良种繁育、养殖加工等科技开发事业。近一年来,他们共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目前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该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联合体是由大寨乡政府出土地、劳力股,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出技术、资金股联合建立的无病毒无公害新品种试验示范原种苗圃,占地260多亩。苗圃负责人、园艺系副教授范崇辉介绍说,这是全省目前唯一的一座无病毒无公害苗圃,它将为更换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苹果树种作出贡献。
杨陵共有中央和省属农业科研教学单位11家,中、高级农业科研人员达5000余名,是一所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农业科学城。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都忙于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根本谈不上双方结合。这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什么、不种什么,农民可以自己拿主意了。然而市场风向难测,稍有疏忽,就要影响一年的生计。五泉乡农民看到西北农大选育的“西引2号”大麦表现良好,便纷纷引种,全乡一下子引种5000余亩,亩产400多公斤,比常规品种增产30%还多,农民们都欣喜万分,谁料由于信息不灵,大麦卖不出去,最后只能当饲料卖掉,仔细一算,还不如种小麦合算。而外地引种“西引2号”大麦的人由于同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大麦当成良种卖出,农民收入成倍增加。
事实教育了农民,要想富,还得找科技人员指导。因为科技人员有技术,信息也灵。这个道理农民们早就懂了,而且也曾尝到甜头。问题是他们同科研人员的合作不能善始善终。怎样让科研人员和自己同舟共济?农民们的思想慢慢开窍了,得想个办法把科研人员紧紧地同自己捆在一起。股份合作制联合体应运而生,联合体把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折成股,实行按股经营,按股分红。
股份合作制联合体一出现,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既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又使农民和科研人员双方同时富裕起来。大寨乡青年农民蒲养龙前些年穷得丁当响,自从和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办起繁育良种小麦股份合作制联合体后,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户。他们种植的良种小麦897、893原种亩产400多公斤,效益比种普通小麦翻了两番还多。蒲养龙因此被团中央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与杨村乡农民李德元合伙繁育苹果树苗的省果树所的科研人员说,农业科研单位经费紧张,农业科技人员收入也较低,必须依靠科技开发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杨陵区副区长李大芳深有感触地说:“我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大发展得益于股份合作制联合体。仅笼养鸡一项,农民一年就可增收1000多万元。股份合作制联合体功在国家,利在个人,发展前途广阔。”
  (杨前进胡博世蒋建科)     
    编者寄语
长期以来,农业院所的科研人员为科研成果难以推广而犯愁;而同时,广大农民却又因缺乏科学技术,没有科技成果焦急万分。“一边小伙子找不到媳妇,一边姑娘找不到婆家”的状况,既困扰着农业科技人员,也困扰着广大的农民。
看罢陕西咸阳市杨陵区400多户农民和6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组成37个股份联合体的报道,不由使人喜上心头,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近些年来,农业科技人员为推广科技成果,曾先后采取过多种形式和农民结合。但这中间,或因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中途分开,或因技术到手宣告“拜拜”,或因利益分配的无操作性摩擦纷起……
杨陵区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建立的联合体,好就好在农民和科技人员之间的结合,是以相互的经济利益和共同的目标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而合一。这种风雨同舟的利害关系,这种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成长为一种新的机制。这种机制,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输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而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杨陵地区的农民和科技人员创造的股份制联合体颇富生命力,可资借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赤脚走上科技殿堂
——王衡攻克透水技术难题
本报记者谢联辉
王衡原是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个农民。八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唐山听到这样一件事:四个年产四百万吨的煤矿因发生透水事故,停产一年多,损失数亿元。煤炭部请中外治水专家搞了一年时间,用了近亿元才把矿井透水治住。王衡因此知道矿井、隧道急需防水技术,而这又是世界各国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
这位有心计的农民,开始频频往来于研究单位,奔走于矿井、隧道现场。
经过三年努力,王衡终于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六日研究出BR型增强防水剂。这种防水剂掺入混凝土或砂浆,可以把凝固时间缩短到五秒钟,并且达到永久性封闭程度,尤其在矿山井筒上的应用,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经济效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接着,王衡又和有关单位联合,先后完成了“解决煤矿井筒淋水”、“北京地铁综合防治水”、“军仑峒库治渗漏水”等五项部级科研项目。特别是注浆材料及工艺,在治理深层大型动态压力水方面有奇特效果,被列为煤炭部抢险专用产品。
在葛洲坝建设过程中,王衡的产品立过汗马功劳;成昆铁路线改造旧隧道时采用王衡成果,可以在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行情况下达到满意效果;太原市漪汾苑小区楼房地下室漏水,采用王衡成果后彻底解决问题;北京西单地铁大型泄水仅用十二个小时就封治成功。现在,他的产品和工艺被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推荐到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全线使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成果累累
所育棉种推广面积占全国一半
本报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从“六五”以来,主持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培育出一批棉花优良品种,并使良种良法配套,在全国主要棉区大面积推广,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该所培育的各种类型棉花系列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4140万亩,占全国棉田的50%以上,近10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25亿元以上。
中字号棉花良种目前在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有三个品种,即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7。这三个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在熟性和适应性方面则各具特色。
中棉所12是春棉品种,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十几年来一直是黄河流域棉区的主栽品种,近年已在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推广。浙江全省普及了中棉所12,新疆1994年已种植100多万亩,而且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农三师用该品种创造了亩产皮棉214公斤的高产纪录。据农业部统计,在全国主要棉区年种植面积达2511多万亩,为当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优良品种。
中棉所16是适合麦棉两熟种植的短季棉品种,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种植面积达1400余万亩,是当前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短季棉良种。
中棉所17是介于春棉和短季棉之间的中间型品种,播种期跨度大,生育期适中,适于麦棉晚春套作,其纤维品质十分优良,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种植面积达500万余亩,正在扩大发展中。 (强爱娣)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有关方面负责人发表谈话指出
一些“防近”用品广告失实
本报讯国家教委有关方面负责人日前就有关防治学生近视眼用品以国家教委名义做广告,造成严重失实等问题发表谈话。
这位负责人说,近年来,一些企业相继研制了一些“防近”用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也出现了谎称“国家教委推荐产品”谋利的现象,有些厂家甚至擅自进入学校推销“防近”用品,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位负责人说,为了加强对进入学校的“防近”用品的管理和严格把关,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委托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研究所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了“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指导小组”,对进入学校的“防近”用品进行审评。到目前为止,国家教委或受委托的专家指导小组从未推荐或监制过任何一种“防近”用品。
这位负责人指出,近一个时期,个别生产厂家或经销单位,在报刊上登载有关“防近”用品广告时,夸大其疗效和适用范围,严重失实,至于盗用国家教委名义,伪称“国家教委监制推荐”,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更属严重的侵权行为。为此,刊登广告者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并不得再刊登类似广告。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研制出新型计算机网络用户只需一条电话线就可联通信息世界
本报北京1月4日讯记者杨文道、贾西平报道:“此信用卡在止付名单上,请没收该卡!”网络系统发出警报,企图冒领他人款项的“小偷”被当场抓住。这是记者今日在“天奇信息通”智能网络系统演示会上看到的一幕。
如今在许多大商场、机关单位,用信用卡取钱已不再是新鲜事,然而取款机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部分,系统的优劣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由深圳天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算中心研制成功的这套计算机网络系统,被专家称为具有90年代水平的智能化网络,它由一台主机和多个用户终端组成,能将电子计算机、电话机、远程通信、网络接口、磁卡阅读、电子仿真磁盘和液晶显示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户只需一条公用电话线就可以联通浩瀚的信息世界,不仅可用于金融,还可以应用到其它信息行业中去。
该系统日前经国内银行联网和国际远程通信测验证明,各项技术性能、可靠性和安全保密性均能满足金融电子化的要求。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州农民兴起冬闲科技热
本报讯随着冬闲来到,往年正是农民集中在外打工的季节,而在山东青州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遍布全市的科技培训班和农村夜校堂堂爆满,农民学科技蔚然成风。他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走南闯北跑断腿,不如学手技术最实惠。
为把农民这股学科技热引向深入、导入正轨,该市及早制定了冬季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分别设置了大棚种植、花卉栽培、果树管理、养鸡技术等14种87个正规培训班,充分利用当地科技人才,聘请省内外专家授课。目前,该市参加各类学习班的农民已达1.2万人。
(赵宏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物考古

  奉节县大力保护三峡文化遗产
新华社成都1月3日电(记者蒋作平)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后,中共四川奉节县委决定筹集专款,建设一批具有三峡文化特色的文化工程,实施三峡库区“保护利用淹没区文化遗产工程”计划。
这批工程主要有四项:一是在瞿塘峡口建6000平方米的瞿塘峡大象化石馆和悬棺馆,展示距今十万年的瞿塘东方剑齿象和三峡悬棺葬文化;二是在紫阳城旅游文物区内,规划一座占地15亩的综合性博物馆,展示淹没区出土文物和其它文物;兴建占地20亩的杜甫纪念馆,展示杜甫夔州诗作及生活经历;三是重建飞龙寺。雕塑巨型夔龙作为城市标志,展示夔龙文化和民俗文化。四是在旅游区兴建美术馆和三峡木石艺术馆,展示古夔州文化艺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物考古

  介休发现古代军事地道网
本报讯山西省介休市龙凤乡张壁村地底下最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上、中、下三层立体古代军事地道网。目前,已挖掘开通了1000余米,断续可通的达3000余米,在全国实属罕见。国家文物局、中央军事学院战略研究部、《孙子兵法》研究会的6名教授、学者日前专程到张壁村古地道进行了实地考察。
古地道呈立体状,纵横交错。最上一层地道距地表面不足两米,最下一层地道距地表面20余米。每层每条都有通道串联,有贯眼可通话、瞭望。每层地道每隔一段距离有大小不等的拓宽区、猫耳洞。小则容2至3人,大则可容10多人。地道和九口深水井沟通,汲水十分方便。地道内设有粮仓和马厩,至今仍留有喂马的土槽。地道可从村里通向村外。
经初步考察认定,该地道构筑于隋末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冯树礼田培源杨泉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物考古

  辽西发现辽代贵族墓葬群
新华社沈阳电(通讯员荣光大)一处由11座墓穴组成的辽代贵族墓葬群,近日在辽宁省西部的凌源市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这处墓葬群位于凌源市区西北方向的山坡下,11座墓穴呈一字排开,大的7米见方,小的4米见方,每座墓穴都有砖垒的墓道,大部分墓穴内都是木廓八角石棺。经考古工作者挖掘整理,已清理出莲花白瓷大碗、腰扣、花式白瓷杯等数十件随葬物品。特别是出土的银面具、银冠,制造精美,形象逼真,在东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考古专家认为,这样大的辽代贵族墓葬群在东北地区是罕见的。出土的各种文物对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人们生活习俗都有很高的价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学子的“贺卡”
新年之际,原长沙工程兵学院大校、总参优秀教师单健蓉(前排左二),向他的母校送来一份特殊的“贺卡”。他将10万元复员费捐赠给母校——武汉工学院,作为教育奖励基金。图为他回到当年求学住过的寝室,和同学们亲切交谈。 王盛才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