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文化“嫁”给谁
熊家余
“文化”大约是个性格极温和的靓女,谁都愿意“娶”过去。于是便有了“饮食文化”的大张旗鼓,“茶文化”的登堂入室,“辫子文化”的标新立异,就连“三寸金莲”也踅摸过来,拉了这姑娘去开出一爿“鞋文化”的铺子。
世界文明古国,原本有四,现虽已不全,但文明尚在,文化自然就博大而精深了。任你是“土特产”也好,“舶来品”也罢,只要一沾“文”气,必能“化”出新境界,不然怎么说文化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呢?而“文化”的走俏,自然是因为谁都愿意就高不就低的缘故。
不久前,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则“烟文化”的研讨启事。我心中暗忖:文化这姑娘怎么又嫁给烟“郎”了?自然啰,袅袅青烟五百年,里面焉得没有文化!在法国人吉恩·尼古丁的眼里,烟草其实是万灵的妙丹,无论是头痛牙痛还是胃里的毛病,都是可以用烟草镇它一镇的。怡红院内,晴雯丫头鼻塞声重,宝二爷立即下令:取鼻烟来。到现时,“饭后一支烟,快活如神仙”,也早已进入了当代人的“口头文学”。不过,我总觉得文化与烟草的“联姻”还是另有缘故。烟“郎”自然想高攀文化“姑娘”以提高身价,而文化“姑娘”的“下嫁”,怕是盯住了烟“郎”的腰包了。
无论怎么说,这也还算“明媒正娶”吧,还有那拉着文化“姑娘”悄悄地“非法同居”的,“妓文化”便是一种。“妓”也“文化”起来。如“名姬”的外传,在有些很“文化”的报刊上,正占着不轻的分量。有家周报说,一大学出版社新出版一套《中国历代名妓大观》就很受看,不仅是厚厚的三册,装帧也颇费心机,还加上不少精美的插图。据说作者的意思是要从大文化的审美意识出发,将名妓文化的这一历史真实整理出来。
研究文化,总是为了给人们一些精神的食粮。既是食粮,便应是有益的东西。吸烟于国民健康有害,这是有科学定论的。在这个世界上,每10秒钟就有一名吸烟者早逝。把“烟”和“文化”扯到一起,让其成为“文化”中的“新贵”,是嫌中国的烟民队伍还不够庞大么?而“妓”,是早被中国人民送进坟墓了的。“死灰”的“复燃”,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也说明消灭丑恶的不易,并非证明杜十娘应当重操旧业。这几年时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不知道,这“烟文化”、“妓文化”的台搭起来以后,究竟要唱什么戏。但有一点我非常清楚,那就是假如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文化”起来,结果一定是国人尚缺乏文化。
文化这“姑娘”天生是多情的,可也别嫁给了那些不负责任的“汉子”。


第12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金身重塑锐气常存
张燕英
1994年11月,随着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拆迁,图书发行业又一次成了热门话题。其实,近年来图书发行销售业一直十分引人注目,特别是个体书摊的出现,更是喜忧参半。那么,作为图书发行主渠道的新华书店的情况如何呢?
    (一)
新华书店,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当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统一的新华书店店招毫无例外地悬挂在全国的每一家门店。图书发行是流通领域中的特殊行业。虽然它与商业一样从事经营,以货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但由于所经营的图书是精神产品,这就决定了它的双重职能以及这一工作的双重属性,新华书店也因此具有了区别于任何商业企业的特殊性,即她的经营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北京市新华书店,是伴随着北京和平解放的春风于1949年2月正式开业的。几十年来,她与共和国一起发展壮大。新华书店始终坚持文化工作的二为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经营思想,发挥国营主渠道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的图书优势,千方百计多发书、发好书。不仅在首都图书市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堪称是一支劲旅。
    (二)
新华书店的前身是党中央于1937年在延安设立的《解放》周刊发行部,1939年扩大门市部,公开挂出了新华书店的招牌。可以说,新华书店从诞生之日始,就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新华书店都以其坚定的信念、勤奋的工作留下了闪光的足迹。然而,作为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的新华书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还能重现往日的风采吗?人们的忧虑是不无根据的。在市场经济大潮极其迅猛的冲击下,“××书店关门”、“××书店转产”的消息不是时载报端吗?强烈的危机感笼罩着全国的新华书店。就北京市而言,解放初的一百四五十个网点,现已剩下一百零几个,而且店铺多数破旧不堪,与其它繁华的商业大厦相比,新华书店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企业的生存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面对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新华书店路在何方?
拥有100多个网点,2000多名职工的北京市新华书店面对困境,他们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新华书店只有加快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再次腾飞。于是,以“转换观念、深化改革、培训队伍、发展网点”为中心内容,将迈出新的步伐。
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国营主渠道的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千方百计拓宽业务渠道。举办开放性全国订货会,承办了’94秋首都图书交易会,显示出了国营主渠道正在重新崛起的态势。
他们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在搞好重点书发行同时,为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连续几年举办了多次专题读书活动。多年来,金秋北京书市已成为首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书香吸引了八方来客。
同时他们针对自身存在的弊病,从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入手,以增强国营企业的活力。他们每迈出一步都饱尝艰辛;每迈出一步,都是一份欣喜。改革如春风化雨给书店注入了新的活力,全体职工以顽强的拚搏推动企业去战胜危机。风险与机遇是共存的。事实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华书店的主业不仅需要发展,而且能够发展!
    (三)
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广大读者的厚爱给予新华书店巨大的动力与支持。全国许多书店的职工已经体会到:竞争是激烈的,国营书店,既有优势,也有不足,需要加大改革的步伐。虽然目前尚有很多困难要去克服,但他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令人欣喜的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批准的图书大厦已破土动工,王府井书店即将建成世界一流的书城。北京市新华书店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拓进取,逐渐变单一经营为综合经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努力向外向型企业集团的行列迈进。那时,新华书店会以更大的奉献回报国内外的广大读者!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关于时装风尚
齐小乎
着意新奇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潜在心理,故而著名的法国作家普·梅里美有一句话曰“时髦是仪容的女神”。
服装专家说:“新的时髦若要它能成功必须与当时的流行的理想符合才行。在新的时髦上,妇女必看到一个理想的象征在她面前。”现今社会在快节奏之余,分外需要松弛与情调,设计师推出了多彩的男士休闲装和女性短马甲,几乎风靡了今春与今秋。
成功的时装,必然发展为时髦,因它寄托了人类的愿望。20年代,欧洲男士礼服与以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许多人忙于商业活动,觉得笔挺的西装过于拘谨和刻板,于是出现了用长筒羊毛袜套在西装长裤外,一时众相效仿,显得精明强干。今天看来便不免滑稽可笑了。中国辛亥革命间服装改革迈出一大步,“新潮”的年轻人往往以西服革履为时髦装束。也就在这时,紧腰身的旗袍出现了。旗袍本是满族女子的长衣,虽不限于八旗之内,但多被汉族人称为旗袍。它的样式早期为腰身平直,长拖及地。设计师们借鉴西款女装,将其改成衣领紧扣、腰身瘦窄,使女子身体曲线完全表现出来,再加上侧斜襟的韵律,使旗袍能够充分衬托出秀美、端庄、典雅、含蓄、沉静的东方女性的体态。这种优雅的女装一直延续到今天。
设计者靠对社会的认识、理解,靠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来表现他(她)对时装的理解。那么接受者基本上是对设计者的理解和对自己的认识,来表现其审美观。
就女性而言,由于年龄区界而在形体上出现了较大差异,因而对女性美形成两种审美评价:青春美与成熟美。基于这两种认知,相应的女装就有两种表现形式:俏丽与曲线美。
俏丽,是对青春期女装的审美评价。由于此时期的生理特点,其时装特征是结构紧凑而简洁,摒弃繁琐的装饰,迷你裙、短马甲、牛仔裤是其代表。青春化是女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服装心理。牛仔裤的青春感在于其贴体性,瘦长的裤管使两腿显得修长而帅气。曲线美所以会恒定为女装的表现特征,造型为S型,是因为这种表现迎合了女士们追求高贵典雅、温柔恬静的服装心理。这种基本风格永具魅力。然而一些青春少女,化着浓妆,穿着昂贵的名牌时装走在街头,绝让人感觉不到多少自身的气质。
时装对人意义重大,但每人在选择时应多思己、多思物,装扮出真正的自我。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共和国的儿女——老三届》晚会本月出台
一九九五年元月,北京舞台上将推出一台内容与风格极为独特的大型文艺节目——《共和国的儿女——老三届》。
这台依靠营造特定情景,运用歌舞、朗诵、叙谈等多种手法和调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的大型综艺晚会,反映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作“老三届”的整整一代人的苦乐悲欢。由于这一代人出生于共和国建国前后,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因此,他们的经历和情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以“老三届”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在我国文艺舞台上涌现,从最初的文学作品扩展到影视作品以至流行歌曲,而一九九五年这类作品将会在更多的艺术领域出现。
本台晚会将重现老三届的青春和奋斗足迹,表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张亚南)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北京举行纪念南社活动
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纪念南社成立八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南社成立于一九○九年,它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团结了一大批先进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文学史及近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都起过重要作用。会长尹瘦石致开幕词,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哲嗣黄乃、著名社会活动家沈钧儒之孙沈人骅、南社元老陈去病哲嗣陈达力等在会上发言,赵朴初、臧克家等送来纪念诗词。
(山风)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杨凤一举办个人专场演出
北方昆曲剧院的青年演员杨凤一,日前在北京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了《百花赠剑》、《村姑小姐》、《天罡阵》三个不同风格的剧目。杨凤一在这三出有文有武的戏中,既继承了传统技巧又在人物塑造方面形成了自己风格。
杨凤一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后排演了近十部优秀剧目。一九九二年因其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基本功扎实被意大利戏剧专家选中,出任中意合作京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中的女主角,享誉意大利。
(阿童)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店一角 小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