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向好军嫂韩素云学习
本报评论员
通讯《爱的礼赞——一位好军嫂和无数好心人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围绕着好军嫂韩素云展开的这个故事为什么感人?因为在韩素云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爱,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爱,是支撑韩素云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令人敬佩的事迹的爱;这种精神,是她把爱国、爱军队和爱亲人统一起来的崇高精神。
爱国、爱军队和爱亲人统一起来的崇高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之中的。韩素云并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在一些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普通事上,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先人后己的风格。她在家庭面临严重困难和自己患重病的情况下,心里装的是国防建设,想的是让丈夫安心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爱融进了祖国的边防事业。我们向韩素云学习,首先要学习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忠于祖国,报效祖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改革和建设事业中,为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富裕做好本职工作。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韩素云勤劳俭朴、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这种道德情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但又有新的内涵。她含辛茹苦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家中老人,关心丈夫的弟弟妹妹;她吃苦耐劳,以辛勤的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她助人为乐,把温暖送给他人,把苦和累留给自己,这都不是单纯地恪守一个妇女在家庭的职责,而同时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尽责任和作奉献。因此,我们向韩素云学习,还要学习她这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我做起,实践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道德规范,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爱心献给爱国人,万众同系爱国情。”韩素云感人事迹和她的病情在新闻媒体传播后,广西、广东、山东等地军民纷纷伸出救助之手,并向她表达崇敬之情。这充分说明,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巨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因此,向韩素云学习,对于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好军嫂韩素云是一个榜样,学习她的精神对我们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版(要闻)
专栏:

  爱的礼赞
——一位好军嫂和无数好心人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贾永刘建新本报记者李成华
隆冬的北京寒风阵阵,总政黄寺礼堂却暖流滚滚。
1月4日,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全国妇联在这里举行的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首场报告会高潮迭起,一段激动人心的爱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台下的听众。泪水滚落,掌声响起,为这位用爱心温暖一个多难的军人之家的好军嫂,也为那些向军嫂捧出颗颗爱心的好心人……
    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一个多难的军人之家
冬日的长风无遮无拦地抽打着雪后的鲁西南原野。踩着积雪,梁山县韩垓乡马甸村23岁的姑娘韩素云艰难地向前走着。15里外的汶上县南旺镇石闸东村,是她未婚夫倪效武的家。
临近村口,韩素云满脑子还是父母铁青的脸和针扎般的责怪:“哪有没过门就住到婆家去的!你不嫌,俺们还怕人戳脊梁呢!”
“效武家那个样子,你们又不是不知道,俺不过去,他能在部队干踏实吗?”素云只能这样向父母解释。效武走后这段日子,那个家实在叫她放心不下——
80岁的奶奶卧床不起;
父亲患脑血栓药不离身;
母亲胃病犯时神经性头疼也跟着犯;
嫂子习惯性流产身子虚得连盆水也端不起;
哥哥在百里外的矿上工作;
弟弟视力不足0.1;
一双孪生妹妹尚在读小学……
韩素云在倪家一住下,闲言碎语很快塞满了石闸东村——未婚过门,多少年来在这里还是头一桩。然而,渐渐地,乡亲们倒羡慕起倪家来了。
每天天一放亮,素云总是先做3碗蛋汤,端给3位老人。每当这时,老人们总说:“你累,也喝碗吧!”但每次,素云都摇摇头:“俺年轻,用不着这个……”
奶奶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素云每天要给老人换洗几次屎尿垫子。后来老人的病越来越重,素云得天天给她洗脸擦身。邻居王嫂说:“妹子,这事该不着你干。”素云则说:“俺婆婆也身体不好。”
倪家那12亩责任田,也全靠素云起早贪黑拾掇着。
棉花从种到摘,大半年里要打药。到夏天,素云专拣太阳最毒的正午打。虽然这时打药最顶用,但20多公斤重的药桶背在身上,一趟下来,她浑身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浇玉米,一亩地要挑百十担水,连小伙子都发憷,素云肩膀肿得像馒头可还在挑。旁人劝她:“歇几天再干吧!”她却说:“季节错过,再浇就不管用了。”
1988年2月,过门已3年多的韩素云才与回家探亲的倪效武结婚。
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隔壁传来婆婆一声接一声的呻吟。素云跑过去一看,原来婆婆的胃病又犯了,四肢抽搐,大滴大滴的汗珠布满额头。她连夜把婆婆送到医院,并一直陪护着。
就在这期间,素云娘家捎来口信,说爹的肺癌到了晚期,要她赶紧回去。素云伤心地躲在墙旮旯淌眼泪,哭过了,仍装作没事一样,去给婆婆送吃的。见她眼红红的,婆婆说:“写封信让效武回来帮帮你吧!”素云说:“他在部队正忙,家里的事有我呢。”可是,就在婆婆出院那天,她爹却病故了……
1989年3月,奶奶的病情恶化。老人弥留之际,想最后看一眼孙子。当时,效武马上要参加演习,素云怕影响他,去信时只字未提奶奶病危的事。不久,老人过世了,公公婆婆死活要素云拍电报叫效武回来奔丧。素云“扑通”跪在婆婆面前:“娘,效武回来,奶奶也不能复生,老人家的丧事俺帮着办,您就再依俺一次吧!”婆婆挽起泪人似的素云,哽咽着点了点头。第三天,腆着大肚子的素云帮公婆为奶奶送了葬。
两个月后,素云生下一个女孩。此时,正值夏收秋种季节,素云刚过满月就下地了,收工后还要给婆婆熬药……这一回,她是真的感到难了,因此给孩子起名叫“难难”。别人见她忙成这样,劝她:“让效武回来趟,也好有个照应。”她却说:“效武这会儿正在带新兵,总不能让他撂下部队的事回来照顾家吧。”
    乡亲们想不通:吃亏的事咋全让她摊上了
一天,素云做闺女时的女伴马春香来看她。临睡前,素云脱下衣裳去洗,春香说:“这么晚了,明天再洗吧。”素云说:“明天还要穿呢。”春香一惊:“再没衣裳换了?”素云脸一红:“等效龙结了婚,空出钱,俺再买……”
弟弟效龙小时候出疹子眼睛落下残疾。素云住进倪家5年,效龙也到了成家的年龄。素云一边为效龙张罗对象,一边拚命做小买卖攒钱。彩礼钱攒够了,但房子还没有着落。
这里兴“筑巢引凤”,对于有残疾的小伙子,没有新房,媳妇是娶不进家的。这可愁坏了公婆。素云看出了老人的心思,一天晚上,她对二老说:“俺知道爹娘为新房犯愁,这不打紧,俺住那两间房让给效龙……”话刚说一半,被婆婆打断了:“云啊,你让了这让了那,房子可不能再让了。”婆婆心里清楚,自从进了这个门,素云啥事总是让着别人:结婚时没要彩礼,却把娘家陪嫁的衣裳送给了两个妹妹,被褥给了公婆;为了效龙成家,把陪嫁的8件值钱的家具都让出来了。那两间新房是咋盖起来的,婆婆更是忘不了——
在石闸东村,倪家是出了名的穷户。5间瓦房墙裂了缝,几根檩条靠柱子撑着。效武爹娘住的还是土坯房,屋顶年久失修,雨天像把漏勺。素云刚进倪家不久,看到别人红红火火盖新房,好不眼馋。可家里守着几只药罐子,盖房比登天还难。农忙刚过,她就约了两个要好的姐妹,合伙卖草帽、运蔬菜、售棉线、贩槐米,起早贪黑,一分一分地赚钱。整整一个冬天,为了每次赚40块钱,三个人两天一夜跑160公里坎坷路,到宁阳县拉苹果。婆婆记得,大冬天的,素云每次回来头发上都结着冰碴子,身上的霜像撒了一层面粉……“谁让俺是效龙的嫂子来着。”素云对一再劝她的婆婆说。就这样,素云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搬到邻村的三姨家去住。
第二年,由效武堂伯“按老规矩”主持了倪家的分家。对素云在这个家所承的重负,伯父自然心里有数:“素云,要啥,你先挑。”素云说:“爹娘上岁数了,身体又差,近点的地给他们;效龙眼不好,就他媳妇能干活,把那两块肥地给他;俺就要那块薄地。”分家的事堂伯见多了,吵的打的都有。听了素云一席话,老人眼圈红了。他知道,素云说的那块“薄地”,是倪家最差的责任田,离家少说也有五六里远。结果,房子给了效龙,素云分的那张床一条腿还是断的。分家的事传出去,乡亲们想不通:吃亏的事儿咋全让她摊上了!素云则说:“不能啥事都去盘算亏呀赚的。”
  身患绝症。公公劝她,婆婆求她:“不能再瞒着效武了!”
冬去春来,在韩素云操持下,倪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这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倪效武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从一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边防军官:先后15次受嘉奖,并荣立一次二等功。当排长,他带出4个先进排;当教员,他培养了67名训练尖子。这一切,使韩素云喜上眉梢。趁效武回家探亲,她说:“咱给孩子换个名,总不能一辈子都难吧。”效武想了想:“那就叫前前。往前看,再难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然而,谁也未曾料想,更难的日子还在等待着他们。一天清晨,素云抱着女儿,踏着露水到麦地里套种棉花。干着干着,腿不听使唤了,一下子摔倒在地里。开始,她没放在心上,以为干活多了。可疼痛有增无减,甚至常常在梦中疼醒,后来竟严重到用手支着胯,踮着一只腿走路。她吃些止痛片,又让妹妹扶着下地去了。
一段时间,村医刘太和总看到一瘸一拐的韩素云来买止痛药,就劝她:“你该上医院查查,别耽误了。”素云皱皱眉:“那得花多少钱?你先把药给俺,好歹俺得顶过麦收啊。”忙过夏种,到医院一查,素云呆了:她患的是缺血性骨头坏死!
一个雪雨交加的深夜,刘太和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推门一看,满是泥水的韩素云扶着门框大口大口的喘气,赶紧上去搀住她:“咋?病又犯了?”素云吃力地摇摇头:“是俺公公中风了,你快过去看看吧!”不久,公公的病好了,可韩素云却再也站不起来了。全家人急了。公公劝她,婆婆求她:“云啊,再不能瞒着效武了!以往我们都依着你,这回就听俺们一次吧!”素云擦擦泪:“效武又不是医生,告诉他,他急,部队上也急……”
妹妹背着嫂子将病情写信告诉了哥哥。倪效武急匆匆赶回家。他没想到,一年多没见,妻子憔悴成这个样子:脸上没了血色,连头发也稀了;他更没有想到,夜深人静,妻子竟提出了离婚:“我这病看不好了,以后也是你的累赘。我已经帮你物色好一个,她会支持你工作的,对咱孩子也不差……”病榻上这些日子,素云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自己含辛茹苦这些年,不就是为了能让效武在边防上安心工作吗!自己现在病成这样子,不能再拖累他了。效武一把捂住素云的嘴,将她紧紧搂在怀里,夺眶而出的泪水,滴在了妻子的额头上……
    千百双手捧起一个新生
1993年元旦之夜,南国羊城沉浸在一片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袁浩却因当日《羊城晚报》登载的有关韩素云事迹的报道心情沉重。凌晨3时,他索性披衣下床含泪给院党委写报告请求医院给韩素云优惠治疗。院长刘震东接到报告立即作了批示:接军嫂前来无偿救治!
于是,医院挑选出最优秀的医生和护士,成立了特别手术和护理小组。
韩素云赴广州之前,倪效武所在的广西南宁军分区教导队也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班长望家顺向行医一辈子的爷爷求索秘方,视药方如命的老人破例把秘方寄来军营;文书王召华让在医药公司工作的父亲买了一大包通络活血的中草药;广东东莞籍战士梁永灵向香港的姨妈求援,让她寄来4瓶德国产活血化淤药;挂在队部门口的捐款箱塞满了官兵以及家属们平日积攒的津贴、工资和零花钱。在广州,“向军嫂献爱心”的活动最早在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展开,包括刘震东和袁浩在内的医护人员短短几天内就向韩素云捐款1.2万元。得知5岁的前前无人看管,医院主动把孩子接到学院幼儿园。
一个患癌症的老工人让家人搀扶着来到医院,硬要留下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位不愿留名的杜大姐先后写来三封信鼓励韩素云,寄来100元,接着又冒雨前来探望,再次捐上100元。一位年仅11岁的小女孩将奶奶给他的100块压岁钱送给韩阿姨。两位正在广州的香港人和台湾人知情后各自捐上了1000元港币。
广州市妇联主任孔少琼住院时读了有关韩素云事迹的报道,一出院,就号召全市姐妹为军嫂送温暖。先后给韩素云送去了6万多元捐款。“三八”节那天,好几年没有过生日的韩素云收到了妇联的姐妹们送来的祝福蛋糕和花篮……
韩素云和倪效武在广州没有一位亲友,但羊城人民却以博大的胸怀深情地拥抱了他们。生病这些年,韩素云一次次痛苦地流泪。但在这里,她却分明感到泪都是甜的。广东、山东、广西……千万个与韩军嫂素昧平生的人献出一颗颗爱心,韩素云收到的各方捐款达27万元。1993年1月28日上午,韩素云被推进手术室。袁浩教授亲自主刀。尽管这种被称为世界医学三大难题之一的新癌症早已被他攻克,68岁的教授依然一丝不苟,手术整整进行了5个小时。韩素云的股骨头已坏死2/3,但手术非常成功。3个月后,韩素云便可以下床了。9月14日,韩素云出院的前一天,在那间满是鲜花的病房里,前来探视的数十位大学生接通了广东电视台的“黄金歌台”。于是千家万户响起那个温暖的乐曲: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附图片)
左上图为韩素云在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全国妇联举行的报告会上,向首都军民介绍她支持丈夫安心戍边的事迹。
 新华社记者 吴森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有新指标
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0项
本报北京1月4日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将从1995年起推出一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
这套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相结合,既符合改革后的企业税收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又尽可能参照国际上通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二是注重综合评价,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等三个方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企业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三是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反映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情况,改变过去几十年用实现税利或上交税利多少来衡量企业贡献大小的做法。其中: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了多少价值;社会积累率是衡量企业社会贡献额中多少用于上交国家财政。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制定具体考核办法。


第1版(要闻)
专栏:

  寒冬里的祝愿
 ——李瑞环同志向严济慈先生祝贺九十五岁寿辰
新华社记者郑庆东
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欢乐融融。一束束鲜翠欲滴的花朵,为中共中央统战部礼堂的会议室带来了喜庆的气氛。会议室里,95岁高龄的九三学社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严济慈老人,作为中央统战部邀请来的客人,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显得十分高兴。
4日晚上5时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到严济慈老人面前,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贺:“严老,今天是您95岁寿辰,我代表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以及全国政协,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
李瑞环说:“严老是在国内外有很高声望的科学家,为全国的解放和祖国的建设,特别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建立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讲话中,李瑞环希望严老崇高的爱国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他高兴地对严老说:“严老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祝您健康长寿。让我们一起为国家实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听了李瑞环同志的这番话,严济慈老人显得很激动,鼓掌以表谢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吴阶平接着说:“瑞环同志的讲话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作为我们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严老为九三学社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希望今后能得到严老更大的支持。”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代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代表乔石委员长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向严老表示祝贺。
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王兆国向严老赠送了一台保健按摩器。李瑞环同志在大家欢乐的笑声中说:“让严老好好保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凌风傲霜踏雪来,不尽生机布新春。”会见室墙上悬挂的一幅“梅花闹雪”图中的这两句诗,道出了人们对严济慈老人的衷心祝愿。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刘华清会见泰国客人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陈永红)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今天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来访的泰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瓦达那差·武提西里上将一行。
刘华清对泰国客人来访表示欢迎。他说,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发展中泰两国、两军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刘华清对近年来中泰两国、两军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他说,将军阁下在就任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后不久即来华访问,这表明了泰方对发展双边和两军关系的重视,相信将军此次访问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两军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瓦达那差称他此次访华旨在进一步推动泰中两国、两军关系的发展。他对中国过去给予泰国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张万年上将、总后勤部部长傅全有上将等会见时在座。
今天下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在人民大会堂也会见了瓦达那差一行。迟浩田在会见中表示希望今后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能进一步加强。上午,张万年同瓦达那差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泰国客人应张万年的邀请于昨日抵京。


第1版(要闻)
专栏:

  莎车全国产棉“状元”县
本报记者祝谦
也许,你不曾想到,中国的产棉“状元”县会出在新疆、出在国务院扶贫的莎车县。
去年,莎车播种棉花60万亩,总产达100万担。截至12月15日,已收购新棉92万担,居全国产棉县之首。
县委书记刘殿成对记者说,在自治区“稳粮、增棉”方针指导下,莎车提出以棉花启动县级经济,以纺织扶持县财政。
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年初春,县里组织26个植棉乡、镇的村干部和农民进行轮训,让科技植棉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全县召开了宽膜栽培技术现场会,推广宽膜窄行每亩保苗1.3万株,比过去提高3000株以上,为丰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县领导牵头,带领有关部门与乡、村挂钩,实行五定责任制:定人员、定指标、定服务项目、定收费标准、定分配方案。科学的态度,扎实的作风,赢得了棉农的信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去年,他们战胜了大风、干旱、洪水、虫害等自然灾害,创造了莎车植棉史上的奇迹。
面对高耸的棉花垛,宛如拥抱着一个个雪白的梦。近百万担棉花,直接产值5亿多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0%以上。全县52万人,42万农民,人均产值1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上,在贫困地区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金华发展特色农业强县富民
本报杭州1月4日电记者赵相如报道:浙江省金华县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特色农业也形成规模。
金华县境内溪流纵横,水库、湖塘密布,加上全年雨量适中,气候温和,适宜养殖高档优质珍珠。去年,全县有4.4万亩水面养殖珍珠,产珠125吨,比上年增长一倍,产值达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县。据悉,农业人口占94%的金华县,由于发展特色农业,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00元,比上年增长27%。


第1版(要闻)
专栏:

  京郊农民花钱租地种
据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苏会志)北京朝阳区南磨房乡日前与邻近的东坝乡签订合同,出资3000万元租用510亩水洼地,从而开“农民花钱租地种”先河。
南磨房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土地面积不断减少,至今仅有耕地2000多亩,主要用于生产蔬菜。离京城较远的朝阳区东坝乡,有一片510亩的水洼地,由于这个乡资金有限,无力开发。经过协商,南磨房乡以租赁方式,取得这片土地的开发使用权,总租金为3000万元。合同规定,这片土地只能用于发展农业。取得这片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后,可以搞粮、菜生产。


第1版(要闻)
专栏:

  涡阳一季苔干收三亿元
本报合肥1月4日电一种土特产形成一个经济支柱,这在安徽省涡阳县已成为现实:去年一季苔干收入3亿多元。苔农腰包鼓了起来,众口一词说:“这全靠政府点石成金啊!”
苔干为稀有蔬菜,去叶剖茎,自然风干,绿如翡翠,食之脆响,又名响菜。此菜植于早秋作物后、种麦之前,不影响粮棉油,俗称“偷一季”,一亩收入却有好几百元。但以往全县只在义门镇有万亩左右,产量几百吨。潜在的优势如何尽快发挥起来?县委、县政府调查发现,全县有大量土地适宜种植苔干。去年全县各乡镇种下近20万亩。但市场一时没有打开。县领导急调人马,分片包干寻销路,供销、外贸、商业等主渠道收购加工。县财政还挤出钱为农民做广告,销路渐渐打开。
(刘杰程广博谭光华)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海石油第一口探井开钻
本报温州电记者袁亚平报道:我国东海对外合作区第一口探井于去年12月31日正式开钻,从而宣告我国东海海域大规模的海上石油钻探作业开始全面实施。
正在钻探的这口探井位于温州市以东约200公里海面,由中国海洋石油东海公司与美国德士古公司(集团)合作,设计井深2100米,预计今年1月底完钻。该井所钻探的构造,是中外地质专家一致认为最有希望获得油气发现的构造之一。
到今年底,中国海洋石油东海公司将与美国、日本等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在我国东海对外合作区连续钻探11口探井。


第1版(要闻)
专栏:

北方—奔驰
我国又一条重型载重汽车生产线日前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投产,并形成年产六千辆八至二十吨“北方—奔驰”重型载重汽车的生产能力,从而使该厂成为我国三大重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胡剑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