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论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本报评论员
告别1994年,迎来了1995年。新年伊始,我们要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努力做到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农副产品供应,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 去年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决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这样做。争取在几年内把农业投资比重提高到合理水平,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状况,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这是针对我国农业的现实状况提出来的,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来的要求。
农业是当前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一点全党同志要有清醒的认识。仅举一例。去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固然有主动调价和市场管理上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因为市场供求不平衡。一方面,粮食几年来增产不多,去年又受灾减产;另一方面,人口一年增加1500万;再加上城乡人民生活改善,肉食增加,扩大了粮食需求。据测算,去年食品价格上涨在零售价格上涨中的份额占到60%以上,直至现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仍未完全控制住。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发展。但是,连续的高物价势必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压力,尤其对中低收入家庭压力更大。事实上农民也尝到了因通货膨胀带来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苦头。更为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无疑会给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罩上阴影,影响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因此,遏止通货膨胀的势头,必须首先从增加农业的有效供给着手。增加农业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粮食生产已连续上了几个台阶,从3000亿公斤上升到4400亿公斤;棉花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多、油料提高了两倍多、水果提高了3.6倍、肉类提高了3.4倍、水产品提高了4倍。正是逐年提高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社会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农产品,繁荣了城乡市场,保障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支撑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但是,更要看到,这个能力是有限的。由于缺少对大江大河较高水平的治理,农业抗灾能力停步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由于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种养业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用工业不仅没有大的加强,甚至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有所减弱;农村由于缺少装备加之分散经营,生产手段普遍落后,有些维持着简单的生产方式;本来就不高的科技水平,近年又面临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的局面;生产规模狭小和商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又加大了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的难度,等等。所有这些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表明,必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今年的农业来说,这个春具有尤其特殊的重要意义。不光农业生产一开春就要从紧抓起,财政预算、经济计划、发展规划、支农措施等,一开春都必须抓紧制定和落实。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首先稳定种植面积,建立粮、棉、油、菜等重要农产品基本农田保护区,切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把增加农业投入落到实处。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本建设等,不仅要有新的规划,更要有新的行动;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都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把农用工业问题,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问题,农业科技问题,尽早列入议事日程。要及时发现和认真总结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造的各种新鲜经验,加以提高和推广,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总之,要争取在1995年开春之际,开创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年和今后几年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了中央明确的指导方针,有了统一的思想,有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定会有个较大的提高。


第1版(要闻)
专栏:

  雪域高原奉献歌
——记因公殉职的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
新华社记者李志勇宁世群工人日报记者鹏程本报记者刘伟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1994年12月5日,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的西藏阿里高原,天幕低垂,雪山肃穆,狮泉河在寒风里呜咽。两千多名藏汉族群众,自发地汇聚在阿里地委院内,悼念因公殉职的地委书记——孔繁森。
挽联高悬,概括了孔繁森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表达了人民的崇敬和爱戴。藏族同志敬献哈达,汉族群众戴上小白花,人们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许多人痛哭失声。
当天,阿里地委、行署收到藏汉族群众为安排孔繁森后事的1.4万多元捐款。几位藏族老人,扑到灵堂桌前,面对孔繁森的遗像,哽咽着说:“孔书记,你对阿里人民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你啊!”
    (一)
捏在记者手中的,是薄薄4页新疆昆仑宾馆的便笺,上面坚定而略带潦草的钢笔笔迹,开列了亟待解决的12个关系阿里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从交通能源建设到边境口岸开发,从教育规划到民兵训练,从改善住房条件到落实救灾款项。那是11月25日凌晨3时孔繁森与同赴新疆协商工作的西藏自治区工作组领导告别时匆匆手书的。
3天后,在去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50岁的孔繁森因车祸殉职。
1993年,两度援藏期满的孔繁森,由拉萨市副市长岗位上调任阿里地委书记。
没有到过阿里的人很难想象出它的广漠、荒凉、贫瘠和闭塞。30万平方公里土地绝大部分是只有野生动物出没的无人区,6万余人口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扶贫脱困,是阿里的中心任务。孔繁森带领一班人,深入全地区7个县调查研究,在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开始一点一滴勾画发展的蓝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委一班人思路逐渐明确,一条切合阿里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全国支援西藏的有利条件,北联新疆,南拓边贸,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带动全地区到本世纪末走出贫困。
此次到新疆,孔繁森要与新疆有关部门协商阿里物资进出问题,研究阿里与新疆经济协作问题,落实阿里与新疆共同开发边境口岸问题……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然而他已来不及去做。
    (二)
在阿里工作的一年半中,孔繁森风尘仆仆,行程万余公里,走遍了全地区7个县106个乡,深入基层体察人民疾苦,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阿里群众的贴心人。
连年的干旱、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给阿里地区原本脆弱的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去年的一场遍及全区的暴风雪,更把阿里农牧民的生活推向绝境,使上任伊始的孔繁森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实地察看灾情后,他立即组织7个强有力的抗灾工作组,运载救灾物资分赴各灾区。
孔繁森再次深入灾情最重的札达县。他与工作组的同志一道,挖雪开路,风餐露宿,渴了吃口雪,饿了啃方便面,不通车的地方就骑马。高山跋涉,气喘不休,只能伏在马上歇一歇。这样苦战20多个昼夜,他们巡视了札达县所有的重灾乡村。
接触过孔繁森的人,没有不为他的拚命精神所感动的。去年2月27日夜,在革吉县海拔5700米的曲仓乡的一座牧民帐篷里,率工作组前来救灾的孔繁森心跳加剧,胸闷腹胀,虚弱的身体承受高原反应的能力已到了极限。他打起手电给睡在一旁的通讯员写下一张便条:“万一今夜我发生不测,不要难过,要向地委、行署领导讲,但不幸的消息不能告诉我的亲人,尤其不能告诉我的九旬老母;请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里写一封平安信;我死在这里,就埋在这里,丧事从简。”再也不会有人确切了解这一夜他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与死神打了个照面又擦肩而过,留下这样一个“遗嘱”。
阿里地区的农牧民,送给孔繁森一个雅号——“药箱书记”。原来,曾经当过兵的孔繁森,在部队初通医术。他看到农牧区藏族群众缺医少药,便给原部队的老首长写信,请求援助,老首长寄来了1000余元的药品。每次下乡,他便背起了自己十多年前那只旧药箱,为农牧民防病治病。药品用完了,他又自费续购。小小药箱把党与藏族农牧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
在西藏,人们一直传诵着孔繁森收养藏族孤儿的故事。那是1992年夏,拉萨市部分地区发生地震,当时的拉萨市副市长孔繁森指挥抗震救灾,在墨竹工卡县的地震废墟上发现3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便收养了他们。拉萨市市长洛桑顿珠感到孔繁森一人抚养3个孤儿负担过重,难以承受,便把大女儿曲尼接到自己家抚养,小群英和小贵桑两兄妹便一直留在孔繁森身边。从此,他精心抚养两个孩子,增加营养,添置新衣,送孩子上学,给孩子定时洗脚,等孩子入睡后,再给刷鞋、洗衣,一直忙到深夜,出差或忙碌不在时还不忘托付给别人。
有一次,孔繁森患病住院,抚养的两个孩子也相继得病。他偷偷在医院献了4次血,得款全部用来给两个孩子治病。
在拉萨市副市长任上,他跑遍市属的48个敬老院,嘘寒问暖,还自费给孤寡的藏族老人送去收音机、酥油、点心、水果。调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仍一如既往把藏族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去年6月,孔繁森去普兰县,路经噶尔县门土沟,发现两位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生活极度困难。他即召来区乡负责人严肃批评,要求采取措施安排好老人的生活,并将自己身上仅有的300元钱和衣物留给老人。
看到一些小学生露着脚板,在寒冷的教室里上课,他从身上摸出刚领来的工资1100多元交给老师:“快给孩子们买些衣服鞋袜,别冻坏了。”
看到帐篷里的牧民,在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中受冻,他立即脱下了自己身上的毛衣、毛裤送去;下乡路遇生病的孩子,被他抱上自己的车,送往医院;曾经是农奴的聋哑老人,被他背在身上,四处求医……
    (四)
孔繁森去世后,阿里地委的同志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几件简单的替换内衣、一件毛衣、一条毛裤外,别无他物。遗物清单上稍稍值钱的东西是一架百元多的袖珍收录机,孔繁森用它收听国内外大事。他的个人存款不到500元。这哪里像是一个月薪1400元的干部的遗产?捧着这份清单,同志们的心都在发颤。
孔繁森在山东聊城的家生活条件很差,全家6口人只有3间简陋的土房子,上有93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妻子患有肝硬化,动过大手术,体弱多病。他平素生活节俭出了名,榨菜就米饭,开水泡馒头是常事。他也能抽烟,但抽的却是劣质烟。援藏那么多年,孔繁森非但没有寄一分钱给家里,反而是老家农村的哥哥寄钱来西藏资助他。
孔繁森待人诚挚慷慨,律己却严而又严。去年9月,儿子来阿里探望父亲,正值孔繁森要陪同自治区工作组下乡,无奈只好带着儿子一起往乡下跑。每到吃饭的时候,孔繁森要么在小饭馆给儿子买便饭,要么让儿子去熟人朋友家。近一个月时间里,孔繁森都自己掏腰包,单独结算儿子的住宿费。
孔繁森同志去了。他的骨灰留在了西藏大地,他也把一颗赤子之心留在了这片高天厚土。他以自己的生命,在西藏铸起一座无私奉献的丰碑!
(附图片)
孔繁森在阿里日土县过巴乡为孤寡老人益西卓玛(左)治病。
新华社记者土登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蔡定康成功解决一项世界性难题
机械抗磨损抗腐蚀渗硫新工艺将在全国推广
据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据今天结束的金属表面学术会议介绍,陕西省咸阳金属表面研究所所长蔡定康研究开发的“抗老化低温电解渗硫盐浴工艺及渗硫设备和渗硫剂”已在第四届国际风险投资年会上,荣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的“杰出成就奖”。专家们认为,他攻克了一项世界性难题。
据了解,这项技术经过5年多的批量生产,已渗硫纺纱钢领260余万件,与原有工艺碳氮共渗麻面钢领相比,寿命延长8到10倍。这项科研成果广泛适用于所有钢铁机械和铝合金易磨损、易腐蚀的零部件,可大幅度提高抗磨性能、耐腐蚀性能,使其使用寿命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对提高机械效率、降低早期失效、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增加经济效益、创汇节汇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因机械磨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元,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达1000亿元。如果蔡定康发明的这项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实施,中国的机械磨损和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会大大减少。国家科委、机械工业部和冶金部不久将在咸阳市召开全国渗硫技术推广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建咬定粮食生产不松劲
去年粮食总产达3.07亿公斤
本报南昌1月3日电记者余清楚报道:辞旧迎新之际,记者来到江西省新建县采访,发现县领导正为准备今年买粮种的300万元而奔忙。他们欣喜地告诉记者,去年新建县粮食总产达到3.07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提供商品粮2亿公斤,粮食商品率达60%以上。
新建县是我国优质米生产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粮食专项生产。为了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投入农业,多打粮食,县里花大力气扶持粮食生产大户,促进农田的合理使用,提高每一亩每一分地的产粮效率。目前,全县有产粮大户300多户。
新建县重视“科技兴粮”,这个县的早稻良种率已达到85%,晚稻良种率已达95%以上。早稻直播、旱床育秧、化学除草等10多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推广。为了搞好科技服务,全县已有1000多名干部和科技人员长年蹲点包村,为农民增产增收奔走在田间地头。


第1版(要闻)
专栏:

  龙海改革水利投入机制
完成计划工程量百分之八十以上
本报福州1月3日电记者赵鹏报道:福建省龙海市在去年秋冬水利建设中,改革投入机制,由国家、地方、集体、社会多元化、多层次投入,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水利投入管理机制。
龙海市针对近年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功能下降的现状,不等不靠,一方面依法提高水费标准和征收工商企业堤防保护费,并保证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筹资。市政府拨出145万元,用于建立奖励基金,激发各乡镇落实投入的积极性,各村则采取提前收取集体承包款、动用积累金、推行以工补农、企业集资支持等多种方式。目前龙海市市、乡、村三级已累计投入1000万元。在农村则按照劳力数、人口数、耕地面积筹资投工。截至12月中旬,全市已累计投工73.6万个,筹资3450万元,完成土石方246.6万立方米,加固海堤51.7公里,分别完成计划工程量的81%和83%。


第1版(要闻)
专栏:

  武昌贫困村提前脱贫宁蒗十二万人解决温饱
本报武汉1月3日电新年前夕,湖北省武昌县35个贫困村甩掉了贫困帽子,人均纯收入达到850元,比前年净增415元,其中75%的农户人均纯收入逾千元。
近几年,武昌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前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已超千元。但少数地处边远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县委的一块心病。1992年底,县委、县政府把扶持老苏区、边远地区人均年收入500元以下的农民致富作为头等大事,列入县、乡政府目标管理重要内容,计划5年内彻底改变贫困面貌。两年来,35个贫困村已修筑公路近100公里,建农田水利设施60处,治理低湖田、岗坡地1750亩,推广“两高一优”栽培模式6000余亩,新上多种经营项目77个,年增收近300万元,提前3年脱贫。 (伍扬龚达发)
本报昆明1月3日电记者任维东报道:拥有12个民族的国家特困县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把发展农业灌溉、解决温饱作为扶贫的重点,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绩。
扶贫8年来,建成了一大批水库、水塘,使蓄水库容从480万立方米增加到1170万立方米,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5万多亩,还解决了4万多人、近10万头牲畜的吃水困难。8年来全县粮食增长27.3%,累计初步解决12万人的温饱问题。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市区短讯

  广东三十万灾民春节前将迁新居
据新华社广州电(记者何惠飞、通讯员黎志佼)去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广东省7个重灾市,灾后重建家园工作进展顺利,30多万灾民可望在春节前搬进新居。截至目前,广东灾区计划兴建的164个灾民新村中,有30个已建成,部分已交付使用,其余的134个都已按进度完成了过半工程;计划分散修建的7万多户灾民房屋现已建好一半以上,其余的也都在加紧施工。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市区短讯

  上海去年财政收入372.5亿元
比上年增长40.6%
本报上海1月3日电记者黄嵘报道:据上海市财政局提供的信息:上海1994年财政收入完成37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消费税、增值税完成2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面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目标。按分税制口径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5.3亿元,超额完成预算任务,并及时足额地完成了上缴中央财政的任务。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市区短讯

  云南调出冬春蔬菜两亿公斤
据新华社昆明电(记者李银)云南全省目前调出的冬春蔬菜已超过2亿公斤。
云南省充分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的条件,去年在全省划出30万亩优质耕地作为冬春蔬菜专用地,成立外调蔬菜协作办公室,多方面为菜农搞好服务,同时保证每年近5000个车皮的外调蔬菜用车。如今,每天从这里调出的黄瓜、四季豆、豌豆尖等鲜菜达40多万公斤。这些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广州、香港等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菜篮子。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市区短讯

  河南出现首个消灭宜林荒山地区
本报郑州一月三日电记者李而亮报道: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地区,新年之际传来佳音:截至去年九月,已完成规划面积百分之一百零一点六,绿化了过去曾遭受严重破坏的山地,最近经河南省林业厅验收,宣布为河南第一个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地区。
近年来,信阳地区各县、市广辟资金来源,每年向林业投资都在二千五百万元以上。为了调动各方积极性,信阳地、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发群众造林的政策。
信阳还把造林与富民工程结合起来,使林果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柱。在消灭荒山的同时,全区经济林每年以二十万亩的速度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市区短讯

  福建乡镇企业出口增加
本报福州电记者潘帝都报道:福建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去年头10个月,全省乡镇企业出口交货总值达2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0%,成为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近2年来,福建充分发挥开放省份的优势,把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乡镇企业的主攻方向。为提高外向型乡镇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福建省从政策、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引导和扶持一批外向型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扶持那些出口创汇多的骨干企业和有广阔前景的产品。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枣庄市已入库秋粮17053吨,圆满完成了去年度秋粮收购任务。
新华社记者张鲁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