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1-31

1995-01-31新闻联播 文字版

永恒的召唤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永恒的召唤<br/> 卢祖品<br/> 一<br/> 一出跌宕起伏的人间喜剧<br/> 轰轰烈烈地开场<br/> 在中华民族大梦初醒的时<br/> 刻<br/> 而春天则从此<br/> 长驻这块古老的土地<br/> 希望的本质是稚嫩<br/> 愿望总在不屈不挠地生<br/> 长<br/> 路上有旅人日夜赶路<br/> 车轮牛轭嘎嘎作响<br/> 惊起的飞鸟重新辨认<br/> 远海远山<br/> 呆滞的眼神恢复丰富的表<br/> 情<br/> 于是岔路修成林荫道<br/> 葛洲坝炫耀三峡夕阳<br/>     二<br/> 凡是期待都令人焦灼<br/> 宽宏的季节伴着紧张劳作<br/> 平地一声春雷<br/> 身后立即腾起阵阵沙烟<br/> 世纪与世纪相互召唤<br/> 这一代的事情我们担当<br/> 跨上坐骑昂首远去<br/> 朝着遥远的天边的地平线<br/> 神州大地早该枝繁叶茂<br/> 全部谈笑注入缕缕芳香<br/> 工棚里散着混合气味<br/> 别忘了赶明儿早早起床<br/>     三<br/> 大海喜欢清晨的歌<br/> 随风吹向四面八方<br/> 消瘦的城市丰满起来<br/> 美丽起来<br/> 蓝色的波涛日夜拍打悬崖<br/> 谁都爱海不尽是<br/> 月下丝绸般闪光的波浪<br/> 更爱怦然轰然的涛声<br/> 叩击昏睡的灵魂<br/> 驱逐虚空的幻影<br/>     四<br/> 潮汐交替<br/> 流星留一道闪光的轨迹<br/> 赶快夯好平实的基地<br/> 也让黄土迷蒙的高原<br/> 换上新世纪的披肩<br/> 不能愧对祖国河山<br/> 每一块烈火焚烧的石头<br/> 都必须精读<br/> 烈士临刑时的呼喊<br/> 是最可宝贵的遗产<br/> 春天发出永恒的召唤<br/> 白热的焰火无色而透明<br/> 往前走迈动坚定的步伐<br/> 把历史的樊篱<br/> 一一踏平

大地的韵律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大地的韵律<br/> 陈群洲<br/> 在子夜,第一声春雷响过之后<br/> 我们谛听着一种亲切的交响<br/> 那是犁铧切割土壤的声音<br/> 当冻层在阵痛中崩裂<br/> 黑土地迷人的声浪诱惑我们走出家门<br/> 渴望了很久的这种声音<br/> 遥远而真切地响彻整个早晨<br/> 抒情的翅膀打落枝间的残雪<br/> 鸟儿激动地飞起来了<br/> 躁动的种子开始爆响在远处的田垄<br/> 仿佛有一种歌唱<br/> 在风中泛着金属的光芒<br/> 照亮禾场和七月丰收的乡村<br/> 春天款款而来的时候<br/> 土地永远有一种处子的兴奋<br/> 有一种隐隐的抖颤不可遏止<br/> 让我们感受土地的潮湿和生命的勃动<br/> 让我们幸福地伴随绿色的植物长叶开花<br/> 在未来的日子里享受丰盈<br/> 劳作的农人如一张张潇洒的弓<br/> 在阳光下弹着幻想<br/> 弹着对黄土地不朽的恋情<br/> 当绿潮汹涌着覆盖原野<br/> 这声音终于以一种真实的韵律<br/> 响遍大地响遍苍穹

春思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春思<br/> 刘章<br/> 看北国雪消千嶂,<br/> 想江南梅花怒放。<br/> 遥想那梅香,<br/> 分明雪也很香,<br/> 香入小溪,香入大江,<br/> 约三月桃花汛涨。<br/> 似觉一缕缕春风,<br/> 把生命之火吹旺,<br/> 来胸中艳阳一轮,<br/> 涌笔下春潮千丈。<br/> 静看窗外的阳光,<br/> 每一滴都很有重量,<br/> 听那缥缈的云间,<br/> 有春天的脚步声响。<br/> 还有那写春联的笔光,<br/> 像耕在云霞之上,<br/> 一笔笔,一字字,<br/> 种植着幸福、吉祥。<br/> 愿长治久安的日子,<br/> 像春笋般茁壮;<br/> 愿每一只蜂蝶,<br/> 都自由自在地飞翔……

秦淮河从窗下流过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秦淮河从窗下流过<br/> 诸荣会<br/> 山如眉黛,秦淮河恰似一幅碧波织就的青罗带,从远处飘悠悠而来,从从容容地流过我的窗下,与我居住的小城缱绻缠绵后,又在城西那苍老的永寿古塔下留恋了一番,才带着几分幽幽的古意,几分依依的恋情,向那“六朝金粉”的故都柔婉而去。<br/> 秦淮河从我的窗下流过,那窗下的桨声灯影便是一首恬恬淡淡的歌,江南小城那独特的韵致便如此被有声有色的轻唱吟哦。这里的桨声灯影可贵的是还没沾上脂粉气,那些夜晚透出烟影的小屋,白天里将两岸装饰得古色古香,现示着古秦淮独特的景观。小屋座座幢幢,依岸而建各具姿态,大多数都有一个阳台临河翼然,阳台下一般都有一个小码头,如此上下对称,建筑上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当孩子们在码头上叉鱼钓虾时,大人们则可以在阳台上照看。码头是各家为淘米浣洗之便而建的。那些身材窈窕的秦淮女,在码头上一边淘米浣洗,一边隔水聊天,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往往比河水还长。不时,悠悠的桨声便会在河上响起,那是满载瓜果蔬菜的小船在沿河叫卖,卖主多是附近的农民,他们在各家的小码头上与人讨价还价,做成一笔笔生意。住在楼上没有码头的人家,就用绳子将一只竹篮或吊桶从窗口放下,一笔笔生意同样可以成交。在这里,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轻唱摇曳着的是秦淮人家日常生活的恬淡和温馨、悠闲和自足。<br/> 的确,这里的建筑景观古色古香,这里的乡俗民风粗朴淳厚,弥漫着一种风俗画般的清新。然而这里绝非理想的世外桃源,这里曾流淌过许许多多不幸。每当我凭窗眺河,那脉脉的流水似乎就是一幅历史的长卷,将秦淮河的“不幸”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br/> 公元前二世纪,秦始皇为了“泻”去钟山下的“天子气”,下令开凿秦淮河,这当然是无益的徒劳,千百年来,秦淮河边照样上演一出出“天子”们导演的改朝换代的活剧,钟山脚下的“天子气”不但一点儿没被“泻”去,反倒多了个“六朝金粉销魂地”,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平添了许多风流佳话。<br/> 多少次,我眺河思索: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牧夜泊秦淮,为何吟出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愤诗句;700多年前,爱国词人辛弃疾泛舟秦淮,又为何要“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公元1840年,《南京条约》是在停泊在秦淮河口的江面上的“康华丽”巡洋舰上签字的,此后秦淮河边的天国树起了“反清灭洋”的大旗;还有我居住的小城,太平军曾三进三出,那些流血漂橹的将士,为何圆睁的怒目至死未瞑?秦淮河日夜流淌,流淌的岂止是桨声灯影、佳人香泪,它还流淌着多少历史遗恨!<br/> 今天,秦淮河终于将这支不幸的歌唱到了尽头,因为秦淮人从这支既往的歌中认识了自我,他们不再只津津乐道秦淮河过去的风流故事和美人佳话,更不再因此而悠闲自足。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地激荡着这块土地,使这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br/> 古老的石拱桥成了“立交桥”,桥上桥下争分夺秒的自行车车流与缓缓悠悠的水流,协奏着一首时代感鲜明的秦淮晨曲。<br/> 下班了,人们各自坐在自家的阳台上,都颇有兴致地隔河交流着一天工作的收获;有人倒上一杯清茶,再不绘声绘色地去讲血溅桃花扇一类的故事,而是专注地阅读当天的《日报》、《时报》、《导报》、《晚报》,为各自的工厂和公司寻找着有用的信息;孩子们也不再叉鱼钓虾,各自就着一张方凳专心做着每天要做的功课。夜幕降临,这里的人们无论多忙,每天的“新闻联播”是不能不看的。许多人把电视机搬到阳台上,于是黑白的、彩色的荧光交相辉映,如霓虹闪烁,陋巷般的秦淮河此时成了一条不夜的长街,有声有色地装饰着小城不曾有过的风情。<br/> 抬眼望去,色调灰暗的低篷矮户间,悄悄崛起了一座银白色的摩天大楼,虽有些鹤立鸡群之感,似也破坏了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但唯其如此才使人动情——这是秦淮人在贫瘠土地上艰难培育出的一棵参天大树,也是他们在天地间大写给时代的一个巨大惊叹号!<br/> 秦淮河从我窗下流过,每一个“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夜晚,我总要凭窗临河,此时秦淮河是悄无声息地睡了,但两岸小阁楼的雕花小窗,如一双双不眠的眼睛还在发着光芒,那是秦淮人投向秦淮河的一片深情……

田荆不可分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田荆不可分<br/> 金穗<br/> 初识刘海粟大师是在十几年前,那时他已是近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了,但却是精神矍铄,步履轻健,常听人说擅翰墨丹青的人多如此,写字作画就是一种气功,气沉丹田,贯通十指,今回算是眼见为实。这位刚接受过联合国授予国际和平勋章的艺术大师南游中山,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有幸一直作陪,朝夕相处,他随行的另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潘小姐向他学丹青,而我除了偶尔“偷”点师之外,更多的则向他学人生,学做人。他那豪迈、潇洒的气度像磁石般吸引了我,那一幕幕即席挥毫赋诗的情景就像那高山摩崖上的石刻般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子里,其中那最深刻的一幕令我永志难忘。<br/> 那天,我搀扶着大师,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坐落在山清水秀的翠亨村兰溪河畔的孙中山故居,一进门,他就被孙中山故居庭院里的那棵气势奇伟的酸子树吸引住了,久久凝视着。那是孙中山先生一八八二年从美国檀香山带回树苗亲手栽种的,那年刚好一百岁。说来也奇,那棵树栽自伟人手,竟也有别于普通树,全然像通晓人性似的,当它长大翻墙而过时,被一场罕见的大台风刮倒裂开,可是后来经过一段艰难曲折又愈合了,横卧在故居庭院围墙上,旁逸斜出,重新又长起来,而且长得更加倔强,更加枝繁叶茂,更加奇伟雄姿。三十年代曾和海粟大师被人誉为艺坛双璧的郭沫若先生曾为此赋诗,留下了“酸豆一株起卧龙”的佳句被后人争相传诵。艺术大师的灵感往往是相通的,眼下海粟大师也好像在这棵树上发现了什么,沉吟不已,若有所思,迫不及待,我心领神会地就近找了一张桌子,像往日那样,迅速摆开了文房四宝,大师顺手提笔,胳膊轻运,奋笔疾书,从那普通笔管下流淌出来的是长者饱经沧桑的感受,是智者灵感迸发的激情。他先是用篆书的笔法勾勒出那树干的粗壮奇伟,再用凝重的线条刻画出那枝条的苍劲挺拔,最后竟挽起双袖,端盆泼墨,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那树叶的五彩浓荫,洋洋洒洒,力透纸背,一气呵成,象征先生之无穷生命力跃然纸上。然后,大师又紧握他那如椽之笔,奋起疾书:<br/> 一心昭日月,双手换乾坤,<br/> 酸树凛公志,田荆不肯分。<br/> 真是出人意表,意味颇深。我虽知其意,但却难道其详,借着给大师沏茶的机会,我搬来一张藤椅,请他坐下来,并向他请教这首诗的含义。大师没有正面解释,而是对我说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br/> 相传汉代,有一田氏兄弟分家,分至家中紫荆树时,树裂分开,沙沙作响,撕心裂肺,其情甚惨,兄弟见状,知天意不遂人意,翻然猛醒,决定不分,于是手足之情如故,而那树也跟着愈合,完好如初。<br/> 听完大师的故事,再看看那幅“酸树图”,竟是那样的春意盎然。<br/> 大师一直怀念海峡对面的许多如张大千先生那样的老朋友,他当时说过,如果能让他来去自由,他一定要过去看看,他还给我留下了他访问福建前线时所作“长桥若可连两岸,我辈愿作担石人”的诗句,终于,在他有生之年,“长桥”已接通,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是越来越“来去自由”了。<br/> 与大师分手后,大师的音容笑貌时在念中,虽然我学师月未两圆,然而耳濡目染,他对我的教诲,他那博大精深的知识,他那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及对人生出世入世的积极态度却让我终身受用。<br/> 我多么希望再能见到老师,向老师汇报一下我这十年来的长进,哪怕只是一点点工夫,可惜一直未有这样的机会,毕竟上天怜我,最后的一面还是没让我这个远在天涯海角的弟子错过,我见到他而他见不到我,憾之中的无憾!<br/> 如今,大师已离我们而远去,十年前在广州珠岛宾馆与老师洒泪握别的情景清晰如昨,老师亲笔题赠给我的长卷翰墨仍香。

山中白杨树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山中白杨树<br/> 王中和<br/> 处在低谷,<br/> 却能挺拔向上,<br/> 黄山多奇松,<br/> 我独赞,<br/> 山谷中的白杨!<br/> 亲近阳光,<br/> 吸收春光,<br/> 枝脉间总有春光流响……<br/> 欲与山峰争雄,<br/> 钻天,旗帜高扬!<br/> 那股向上的劲儿,<br/> 谁也不能阻挡!<br/> 走出低谷的山民,<br/> 执著,酷似白杨,<br/> 放眼山外的世界,<br/> 铸造大山的辉煌!<br/> 山顶上的树,<br/> 哪能与你媲美?<br/> 凡被托起的高度,<br/> 经不住太阳的丈量!

九州造“日”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九州造“日”<br/> 李建章<br/> 半个多世纪前,毛委员领着秋收起义闹翻身的队伍离开黄洋界,攀上了井冈山。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曾在一个叫荆竹山的极小极偏僻的山村前,握着一位相送的老表李仕开的手,许下一个诺言——<br/> “等全国解放了,我给你们送来一个‘小太阳’。”<br/> 弹指一挥间。如今全国解放都45年了,当年毛委员的许诺实现了么?他和他的继承者们又为千百万乡亲父老们送去了多少颗“小太阳”?<br/> 那位叫李仕开的老表终于在他80岁的时候,迎来了他等了多少年的“小太阳”。当泥土屋子当中吊着的那只25瓦的灯泡亮晃晃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他如敬神灵般地祈望着这只“小太阳”,不禁老泪横流:<br/> “这就是他老人家要送我的‘小太阳’?他老人家到底没有忘记我……”<br/>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当年毛委员许诺的“小太阳”,就是这只今天进入平常百姓家的白炽灯泡。“小太阳”的真正所喻,是指利用山中河溪水流,让白炽灯泡亮起来的小水电站。<br/> 据水利部一个统计材料: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水电已拥有电站共54807座,装机2015.99万千瓦。其中水电站48342座,装机1806.43万千瓦,其余为配套火电、风电及其他类型发电站。<br/> 5万余座“小太阳”,已经成为中国电力工业格局中不可分割和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br/> 全国农村水电装机相当于70年代末全国电力总装机水平,其中水电装机相当于建国初全国电力装机的50倍,占目前全国水电总装机的40.24%。<br/> 一些小水电比较发达的省区,如四川、福建、广西、新疆等,除了少数城市外,几乎全部是小水电供电;长江以南所有的老区都在小水电供电区内。<br/> “有了电,富一片”,当年,革命的圣火是在小水电地区熊熊燃起的,照亮了全国解放的道路;今日,小水电的光芒又在革命老区熠熠发光,指引着脱贫致富的方向!<br/> 雄鸡一唱,大地换颜。<br/> 解放后的头30年,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小太阳”发展得比较缓慢,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小太阳”真正沐浴阳光雨露,得到大发展、大解放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br/> 又是一个故事,又是一个秋季。1982年9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四川考察。当听到灌县(今都江堰市)县委书记汇报说,如果允许他们自建、自管、自用小水电,在洪水季节实行浮动电价,将电低价卖给群众,那么灌县及其周围的乡村、群众,1年中就有4个月可以用电烧饭,节省大量煤炭和烧柴时,小平同志说:“这件事,不要很多投资,国家不吃亏,群众有利,减少浪费,容易解决。你们可以写个报告,先在四川、湖南试点,浙江、福建小水电也比较多,成熟一个,试行一个,要制定政策,把权力交给省。贵州有没有条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试办。你们还要多下去调查,多发现这一类的问题,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br/> 这是一把打开“小太阳”宝库大门的钥匙。从此,一颗颗“小太阳”才从深邃的大山中飞翔出来,走进千家万户。<br/> 在建设小太阳的壮举中,涌现出了多少动人的故事。一位著名的小水电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事。<br/> 1967年,他来到极偏僻的浙江省衢县庙前公社考察小水电的效益。晚上住在一位“五保”老大娘的家里。夜深了,这位老大娘拉着考察组同志的手还不愿离去。她伤感地说:“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人,可你们办电晚了些呀。如果早一年,我就把女儿留住了,就不用吃‘五保’了。”老大娘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女儿。山里穷不说,天亮得晚,夜黑得早。山里没电,妇女下午四五点钟淘米煮饭都得摸着黑。大娘不愿让女儿再受这种罪,就把她嫁到山外去。山外离山里远,路难走,老大娘孤苦无依。“如果早一年用上电,说什么也要让女儿在本地找婆家了。”<br/> 这件事撞击了白林的心。从此,他横下一条心,要一辈子为中国的老百姓去寻找一颗颗“小太阳”,长年奔波于深山僻野而感到无穷的幸福。<br/>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罗店乡盘道村,有位农民叫曹清来,为了山村能用上电,从1982年起到1990年,他卖了8头猪、6头牛,搭上千余斤自留粮,借贷了4000多元钱,推迟两个儿子娶亲盖房,3次试验失败而不馁,终于成功地为乡里办起了乡村水电站。<br/> 有了电,可以跨越历史,走进文明。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解放前还是半封建的土司制,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西南边陲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这块1.1万平方公里的偏远之地,迅速地与现代文明接轨,得益于小水电开发。如今,德宏的小水电不仅自给有余,而且走出国界,邻国缅甸有两个县,依靠中国德宏的小水电,结束了县城“宾馆点蜡烛”的历史。<br/> 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这是世界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在这个世界性课题面前,有“清洁的能源”之称的小水电功劳卓著。四川宝兴县是大熊猫的故乡,大熊猫的生存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小水电的开发保护了这一环境。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夫人访华时来到这里,当得知小水电有如此之功时,南茜·里根以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名誉会长的名义赠款80万美元用以支持宝兴县小水电开发。<br/> 小水电带来了农村电炊的时代,仅每年节约木材就可达500万立方米。电气化建设前后五年间,广西岑溪县的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48%。<br/> 水利部对第一批电气化试点县建设总结时,将农村电气化工作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效益,概括为“四个翻番”、“四个促进”:即发电量翻番,工农业总产值翻番,财政收入翻番,人均收入翻番;促进山区经济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全国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br/> 解放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5年来,小水电为4亿多人口送去了光明,结束了山区油灯照明、手工磨面打米的历史。水利部门建设的小水电率先在西藏攻克了一个无电县的堡垒,这个叫贡觉的县,许多指标已经达到初级电气化的标准。但到目前,中国还有1.2亿农民没有用上电。国务院1992年提出在本世纪结束前的七八年时间里新增4500万千瓦水电装机的任务,要求水利部门分管的地方中小水电完成1500万千瓦。三分天下有其一,小水电任重道远。<br/> 在国家电力建设速度相对经济发展速度处于滞后状态下,人们对“小太阳”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她被营造得越大越好,越快越好。我们应该看到,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小水电这个经历了千锤百炼、风霜雪雨的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建设投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她必将得到超常规的发展。<br/> 中国的小水电还具备了同国际接轨、促进世界新技术的引进和中国产品、技术走向世界的能力。鉴于中国小水电的成就,联合国工发组织早在1980年就资助中国依托设在杭州的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建立了亚太地区小水电培训中心。此后十多年,这个中心成为中国和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小水电技术交流的“航空港”,先后举办了17次国际小水电培训班,培训学员250多人,大部分都是派出国家的工程师或水电官员。1993年6月,水利部等依托亚太中心在杭州成功地举办了国际中小水电设备技术展示会。中国的中小水电主机设备已由过去的少数品种发展到26个系列83个品种,深受拉、非、亚各洲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青睐。<br/> 联合国已在中国成立国际小水电培训中心。<br/> 中国的“小太阳”,光芒照亮九州。中国的“小太阳”,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必将吸收国际先进的东西,反哺自己更加强大、辉煌!

母亲竹

第6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母亲竹<br/> 谢新吾<br/> 我故乡桂东是有名的竹乡。只要你漫步于八面山上,迎着可人的春风,在一浪赶一浪的鸟叫声中,置身竹海之巅,你就会惊喜地发现,那儿到处都是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竹子。那些个青青翠竹儿,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袅袅娜娜,有的蓬蓬松松,有的敦敦实实。它们在春光里粼粼地闪亮,唱着一支支缠缠绵绵的歌子,成片地踏着节拍翩翩起舞,极像那唐时歌舞秦时音乐,你仿佛看见,是一群美丽妩媚的古典少女,在歌在舞在笑呢。<br/> 位于井冈南麓的我的故乡,有一种竹叫母亲竹。它高约数丈,粗如汤碗,叶似巴掌,人称竹中之王。一山之中,只要种得一棵母亲竹,用不了几年工夫,就会漫山遍野地生发出无数新竹。这种竹,风暴欺凌时,它们就会发出愤怒的吼叫,母亲竹指挥万竿齐舞,竹涛嘶鸣,抗击风暴!若是在和风细雨之时呢,它必会令其儿女们温柔似水,吹奏出令人神魂飘荡的歌音,丝丝缕缕,悠悠扬扬,时有时无,叫人魂不守舍,飘飘欲仙。<br/> 故乡人爱竹如命。若问这一山竹子,可养活多少人丁?你只要看看那门前屋后便知。他们家家种竹,户户挖笋,个个学习篾工,人人心灵手巧,编制篾篓、团箕、箩筐、斗笠,制作竹床、竹椅、竹席,造打火笼、晒席、竹篮之类。他们门前是竹山,是竹笋,是竹器;门后是竹楼,是竹棚,是竹库。年长的叼起竹烟斗,年轻的吹起竹叶儿;姑娘们羞羞答答,巧手绣花,竹篓儿置满了嫁妆,缺牙的老奶奶,一入夜,便点着竹片火儿在呼唤着她的小孙孙……<br/> 而我故乡之母亲竹,栉风沐雨,气节坚贞,为正义粉身碎骨,乃在所不惜也!60多年前,于一竹笋破土之春日,毛委员带领红军从井冈下来,发动群众闹革命,在沙田竹林处,宣讲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时至今日,那里仍然完好地保存着一丛丛竹子。画家们纵情泼墨,画有一画,悬于郴州车站。据史料载:红军当年缺枪少弹,常常是用我故乡之竹,削成竹尖,遍布要道之口。红军用竹做箭,杀敌无数,令敌望而生畏。<br/> 故乡虽然竹山多,但解放30年后,仍然养在深闺之中,因而故乡人十分贫穷。及至近年,故乡人忽然发现,这竹大有用处,于是上下同心,一齐出动,开荒掘岭,大种特种。一时间,全县竹山增至数十万亩。竹器加工厂办起来了,竹胶板厂办起来了,竹笋加工厂也办起来了。一山山竹,一堆堆笋,一沓沓票子,一阵阵歌笑!故乡竹山呵闹得沸沸扬扬……<br/> 今春去湘赣边界采访,我又重返故土,再去看看我故乡那碗口粗的母亲竹。漫步故乡竹山,我耳边响起童年时母亲唱过的歌谣。那时候,母亲于星夜下竹坪里,一面忙着选豆种儿,一面轻摇我的“月亮船”(竹摇篮)。我听见她轻轻地,用客家话唱道:<br/> 崽儿乖呀崽儿乖,听娘唱曲一篮金。一篮金呀一篮银,木匠用来打角楼,瓦匠用做琉璃瓦,铁匠来打画眉头……<br/> 可是,那时候,母亲苦做苦干,年年超支缺粮,哪里敢去想打什么角楼,做什么画眉头呢!母亲的愿望,只有在今天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啊!我这样想着,走着。母亲唱的童谣,此刻又在竹林里回旋。远处,锣鼓声声,鞭炮阵阵,村里的竹龙飘舞着,向竹海走来。那龙灯在夕阳下,仿佛是一个飘荡着的实实在在的竹山致富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