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
丁俊发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平抑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商品流通处于抑制通货膨胀的第一线,必须切实抓好。
  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归纳为“流通决定论”、“流通调节论”与“流通一体论”
这里讲的流通,不是仅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而是作为商流(商品价值的流通)、物流(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信息流(商品经济行为的流通)、资金流(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的总和来研究的。
所谓“流通决定论”,有两层含义:第一,从流通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动态总体来讲,生产与消费决定着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与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流通。同样,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没有流通。但一个绝对真理是:没有流通,生产与消费都无法实现,因此,流通同样制约着生产与消费,同样决定着生产,并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把流通放到国民经济总体中来讲,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社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首先在流通领域表现出来。现在市场可以配置资源,市场可以引导生产、引导消费都形成了共识,而市场是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流通领域,产品结构、供求关系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按需生产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这一意义上说,流通决定着生产。
所谓“流通调节论”,有六层含义:第一,总量平衡的调节。市场上物价的涨落,通货膨胀或市场萎缩,往往反映国民经济中宏观总量不平衡。因此可以通过采取增加或压缩生产,增加或控制进出口,提高或降低物价,增加或抛售国家储备等措施来加以调节。第二,产业结构调节。流通作为一个晴雨表,它不停地反映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物流不畅反映的是交通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市场上原材料紧缺反映的是原材料工业应该加强。流通好像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地循环,不停地运作,随时调节着“机体”内部各器官的协调平衡,调整着社会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流动资金的调节。“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马恩全集》第24卷,第459页)。投入流通货币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入流通的商品能否全部实现。流通资金运转的好坏是社会总资金循环和周转好坏的一个必要条件。以1993年为例,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过1.3万亿人民币,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超过1.7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1957亿美元,这样庞大的资金如果在流通过程中不畅,全社会的资金循环是很困难的。目前我国出现的资金相互拖欠的不正常局面,就发生在流通过程中。第四,社会稳定的调节。社会稳定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会使人们丧失对改革与发展的信心,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而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必须通过流通的宏观调节来实现。第五,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调节。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降低流通费用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降低工农业成本、降低销售价格的重要途径。第六,市场总体发展的调节。商品市场是市场总体中的基础市场,商品市场的发展,要求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协同发展,而要素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
所谓“流通一体论”是指流通是一个整体。贸易的国际化把全球变成一个经济共同体。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把全国经济融为一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流通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对流通产业进行总体规划,来一场流通体制革命,否则,流通肯定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非常必要。国家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重要商品的实物调控,市场调控,政策调控,设施调控,企业调控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宏观调控始终伴随着市场经济存在着,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与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都要发挥作用,缺一不可。国家、市场、企业各自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把这三者关系处理好了,流通就可以实现良性循环。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国家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民经济包括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是强有力的。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更为重要。1993年上半年,我国钢材等生产资料失控,1993年下半年,粮、棉农副产品失控,教训很深刻。那么,应当如何对重要商品实行宏观调控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物调控。(1)搞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这是保持市场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1994年物价上涨过猛的主要原因在于农副产品供应偏紧,钢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大于求。所以,总量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2)建立重要商品的储备体系。储备可分为战略(备战、备荒)储备与市场调节储备。与此相适应要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基金与国家市场调节基金。市场调节储备的功能在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时收购,在市场偏紧、价格上扬时抛售,以此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商品储备要有国家储备与地方储备。生活资料一般要建立二级储备。储备的数量是总量平衡的一部分,所以,其数量大小,要由总量平衡来决定,它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3)保留必要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与国家订货指标。为了保证重点工程、重点生产、重点科研需要,必须有一部分产品直接由国家控制分配到需要的部门,就是在供不应求时,也能确保需要。(4)控制进出口。任何一个国家都把进出口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供大于求时,可以增加出口,供不应求时可以增加进口。但一个国家的进口与出口要大致平衡,为了控制进出口,要通过关税来加以调节。
第二,市场调控。市场是流通的主要载体,它不仅是卖买双方的交易场所,也是各种交易关系、交易手段、交易方式的总和。通过市场的等价交换,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形成商品流通的两个基本要素,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商品流通的状况,市场上供求与价格的变动,引导着商品运动的方向、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现在有一种论点,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可以无条件地放开物价、放开市场,这是一种误解,是19世纪30年代西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严重的危机,敲响了这种理论的丧钟,代之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国家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就是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特别是货币主义都不否认政府干预这一只看得见的手,差别只在于干预的程度不同而已。要实现市场调控,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控制全国性中心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以此来引导生产与消费,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全国性中心市场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加以总体规划,由国家与企业共同来投资建设,形成一个以全国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地区性批发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的集贸市场与发达的经营网点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商品市场体系。二是要加强价格监控,对国家定价产品不准擅自涨价或变相涨价;对监审商品的价格,报价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办法,进行申报或备案,执行规定的差价率、限价和定期审价;对放开的商品价格,企业要本着“政府放权,企业管严”的精神,合理定价。
第三,政策调控。(1)根据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调整或改变原有的重要商品购销体制,以此来调控流通。比如1994年进行的成品油、粮食、化肥、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就属于这一类。(2)建立市场风险基金。如进口商品价格高于国内价时,用风险基金把价格压下来。为了鼓励某种产品的增产而满足市场需要时,对某些产品收购时给予必要的价格补偿。这种风险基金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现在就要着手进行,逐步增加。国家已批准建立的粮食与副食品风险基金一定要管好、用好。(3)通过产业政策与税收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同时也调整了产品结构,调整了市场的商品结构,减少不必要的产品积压,也就调控了流通秩序与流通结构。(4)制订流通与市场法规,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予以修订。如商品交易法、反垄断法、反暴利法等。
第四,设施调控。流通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和港口、管道运输、机场、仓储等等。我国要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轨,加快流通设施的现代化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是举足轻重的一环。
第五,企业调控。企业,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是流通的主角。没有企业参与就像运动场上没有运动员一样。商流与物流的水平,市场运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水平。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企业上下功夫,企业的状况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状况,决定中国市场经济的成败。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这就必然会提高市场主角的素质,包括人员素质、管理素质与装备素质,也就必然加剧竞争的力度,使商品流通更有深度与广度,更有活力。
这里有一个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生产、流通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关系问题。这是国家必须加以调控的。国有流通企业要加快自身的改制、改组与改道,壮大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这样才能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党员干部的自我修养
侯磊
纵观历史,每当社会发生大的变革的时候,总是有人站在时代的潮头,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总是有人从历史的车轮上摔下来,这与个人思想意识修养关系甚大。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干部要经受住历史转折的考验,做时代的先锋,而不做落伍者,尤其需要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和水平,以强基固本。自我修养的内容很多,我着重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谈一点个人见解。
    人品修养是为官立业之本,党员干部必先堂堂正正做人
作家萧军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子。”领导者要有效地履行职责,带领人民实现党的既定目标,除了职位、权力所带来的强制性支配力量外,最重要的是通过高尚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和统率群众。社会上每个人都需要注重自己的人品修养,但领导干部尤其要有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努力养成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人品修养,集中体现在道德高尚、胸襟开阔、表里如一、憎爱分明等方面。党的干部要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优化道德意识和行为,以德感人,以德树威。坚决摒弃那种欺上压下、拨弄是非、诬告陷害、阴一套阳一套的不道德品质。要有宽容大度的胸襟,装得下五颜六色的事,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甚至在必要时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像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与同志相处要有一种大气,一种风度,努力做到设身处地、甘为人梯、以德报怨、顾全大局。领导干部要光明正大,表里如一,做到对上与对下一致,人前与人后一致;当官以前与当官以后一致;言论与行动一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切不可“台上他说人,台下人说他”,成为群众讥讽的对象;切不可做那种“上班道貌岸然,下班面目全非”的假马列;更不可阳奉阴违,搞阴谋诡计。要憎爱分明,既对邪气歪风嫉恶如仇,又能视人民如父母、视同志如弟兄,富有深厚而真挚的情感、热情和同情心;深入群众,体恤民情民意,真心诚意地关心群众的疾苦。这样的领导者必将产生强大的人格力量。
养成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行,关键是要核准作为领导干部的人格坐标。从公民到党员到领导干部,不只是身份的变化,职位的提高,更是责任的加重。这种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马克思所说,领导干部只是人民“负责的公仆”。我们与群众的关系只能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决不能颠倒了这种关系。陈毅作为第一任市长接管上海时说:“军管军管,一是管制敌人,二是管理老百姓,三是管我们的丘八老爷。前两条好办,最难管的是我们自己。”不少人管人头头是道,管己马马虎虎,自己毁在自己手里。因此,对自我欲望必须做到自省、自警、自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管住自己就要把握住对与错、是与非、义与利、得与失等界限,常存“慎独”之心,时时戒备和警醒自己,通过不断的修养,达到方圆有度的要求。只有“忘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一身轻松,一身正气。
    党的干部要清清白白从政,不要污污浊浊为官
小平同志多次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在清正廉洁方面做出表率。否则,就会丧失领导廉政建设的发言权、指挥权和要求别人的主动权。在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过程中,党的干部更应把清清白白做官作为自己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
要忍得清苦,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之风。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以身作则,同全国人民一道过几年紧日子”。党的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忍得清苦,乐于后富,以带领人民共同富裕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和本分。不顾国情地情和民意,讲排场、比阔气、追豪华,只能冷落和失去民心;那种被讥讽为“酒精考验”的“油袖干部”,更为人民群众嗤之以鼻。党员干部允许有个人利益,但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丢不得,奢侈之风长不得,享乐腐化的毛病添不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具有坚强党性的领导者,应当自觉以史为镜,以俭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要耐得清廉,树立奉公风范,防止自我蜕变。人民群众热切呼唤清官和清廉,极为鄙视那种不见“香火”不“显灵”、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污浊之人。党员干部须深谙“公生明、廉生威”、“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洁身自廉,像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自觉养成“奉公为德,谋私为耻;清廉为荣,利己为羞”的持政风范。领导干部“出污泥而不染”,“留得清白在人间”,就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全党全社会产生牵动和辐射作用,大大提高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勇于坚持真理,摒弃市侩作风。毛主席称赞“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希望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泾渭分明,旗帜鲜明,不动摇徘徊,更不骑墙投机,当“两面人”。在原则问题上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可以“难得糊涂”,回避矛盾,当“和事老”;也不能以多数赞成心安理得,干集体违纪的蠢事,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领导权威,坚决惩办腐败变质的“害群之马”。党员干部切实这样做了,“清正廉明”的金匾才可能镶进人民的心里。
    领导干部要立志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总想舒舒服服做官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目睹许多国民党人变成军阀、政客,腐朽堕落,感到十分痛心,说出了“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句具有深刻意义的名言。我们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更应把当官与做事有机统一起来,首先想的应该是献身事业,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
踏踏实实做事,就要有对事业的坚定信念,把实践理想作为自我修养的终身目标。干事业首先要敬重事业,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建立在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业上。要勇于为事业献身,把勤恳为民作为自我修养的基本准则。领导干部不管职务高低,最重要的是立足自己的岗位,尽自己的能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那种不愿奉献,处心积虑钻营,乞求官运亨通者,最多只能得逞于一时,终究是会被人民唾弃的。只有那些把革命事业摆在第一位、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永远矗立良好的形象。要有建功立业的胆魄,把干大事、出政绩、带正风作为检验自我修养成效的基本尺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功业。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倾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业绩。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举办了“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就我国工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加快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
与会同志认为,深化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1)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势虽然很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主要是: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就业压力、特别是农村就业压力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关键产业的发展滞后;企业效率不高,浪费大,资金紧张,技术落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快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效率提高了,即使不扩大资金投入的规模,国有企业创造的财富也可以大大增加。(2)这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过前几年的改革,我们在培育市场、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方面已经有比较大的突破,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明显滞后,只有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要求。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要有一个整体设计
有的同志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和规划。现在,各地区、各部门改革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统一的规范。比如产权交易市场,一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看得很重,想通过外资促进企业机制的转换,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不惜让外资控股,对保护、发展民族工业考虑得不够。应当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做出统筹安排。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应有不同的改革办法
有的同志指出,对于亏损的中小国有企业,主要应采取卖掉的办法,主要是卖给企业职工。而大型企业,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命脉,应当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将其大部分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极少数特殊行业的企业可以采取国家独资的形式。
    尽快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机构及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办法
有的同志指出,不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机构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企业改革的深化就无从谈起。首先,不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机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人负责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现在,把有关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权都交给企业,实际上是让“打工”的行使“老板”的权力,而且是在缺乏“老板”的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行使这些权力。这样做,时间长了,会出大问题。第二,不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机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就只能依靠现有的机构、体制和办法来管理国有企业、经营国有资产,效率自然难以提高。
    应把深化改革与调整政策结合起来
不少同志指出,应重新认识国有企业为什么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的问题。过去,把体制不健全、机制僵化作为唯一的原因,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享受各种政策优惠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正是由于国有企业为国家出台这些政策提供了保证;非国有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迅速发展,也是以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为前提的。因此,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必须一方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调整政策,使国有企业能够与非国有企业有一个平等的发展环境,否则,即使有了一个好的体制,国有企业仍然承担沉重的负担,其效率也不可能提高。
    重视采用破产与非破产结合的方式
有的同志指出,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确需要对一些企业实行破产,但是大批企业实行破产,有很多问题。首先是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口,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第二,从实际结果看,破产是破银行的产,把各种负担留给了中央政府。因此,应当在适当运用破产方式的同时,重视对非破产方式的运用,比如托管、兼并等。
    对外资的进入要有更完善的政策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应抓住机遇,更积极地利用外资。但是,对于如何引进外资,与会同志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有更多的外资进入,肯定是好事,即使其控股也没有关系。大多数同志则认为,对外资的进入应加以引导,鼓励它进入哪些产业、企业,限制它进入哪些产业、企业,应该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于外资控股,更要十分慎重。重要产业、重要企业一般不宜让外资控股,一般产业、一般的企业则可以放宽限制。
(高旭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