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神州大地花团锦簇市场商品琳琅满目
各地群众升国旗唱国歌度新年
据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全国各族人民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欢度1995年元旦。
北京、成都、兰州、贵阳等地,都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成都市民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升国旗活动是1995年成都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个重要活动。上万名群众观看了仪式的全过程。新年第一天兰州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吸引了6000多名市民。
节日的神州大地花团锦簇,一片欢声笑语。上海人民在取得“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辉煌成就中欢度元旦。上海的“轴心”人民广场经过改建,以鲜花、绿地、音乐喷泉构成的七彩画面迎接多年来第一次在这里过节的市民。从清晨起,成百上千市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音乐喷泉周围,随着美妙的乐曲声翩翩起舞。节日的羊城,花团锦簇,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笑声,市内的体育中心、海珠广场、西村广场等处,有十几个大型鲜花景点,游人流连其间拍照留念。飘落的飞雪为古城西安裹上一层银装,在解放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彩旗飞扬,在南大街,一队由20多位身着古代服装的关中汉子组成的锣鼓队敲起陕西锣鼓,表达喜庆的心情。辞旧迎新的夜半钟声,又在兰州的净慈寺敲响。寺钟启鸣了一百零八响,最后的一响,恰是1995年1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专程前来聆听新年钟声的330多位日本、欧美、港台等地的客人,同中国主人互致新年问候。
节日的各地市场一派繁荣景象,大小商场、农贸市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价格平稳。元旦前夕,南京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广大城市居民“米袋子”满、“菜篮子”丰。据统计,元旦、春节期间,全市投放市场的肉、禽、酒、小食品等11个品种的副食品供应总量达1万吨。虽然是大灾之年,沈阳农副产品物源依然十分充足。两节期间将为市场提供1.2万吨的鲜肉,上市的鲜细菜可达1100公斤,好于去年,淡水鱼的供应量将比上年增加20%以上。元旦上午,辽宁省委书记顾金池、代省长闻世震等领导同志,走访了沈阳的节日市场。乌鲁木齐市的一些农贸市场,粮、油、肉、蛋、蔬菜等商品货源充足,品种丰富,各族顾客购买踊跃,水果摊点的生意尤其兴旺。乌鲁木齐市仓房沟蔬菜批发市场每天从山东、广东、四川等地调进三四车皮的新鲜蔬菜。当迎来1995新年之际,西藏各族人民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多彩的节日物质生活。布达拉宫前的文化宫星期日市场,是整个拉萨最为热闹之处。数万名各族人民怀着节日的喜悦心情,逛市场、吃全国各地的名吃,购买节日生活用品。
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节日期间纷纷深入基层,慰问各族各界群众。1994年最后一天深夜,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市长李其炎等领导冒着严寒深入到街道、交通警察岗等,与工人、干部、交警共同迎接新年。在积水潭桥交通岗,陈希同握住值勤交警的手,问寒问暖。深夜零点,市领导在市财政局的会议室慰问市财政、税务战线的职工,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元旦分别到一些困难职工家中慰问。上午,市长张立昌来到了残疾人潘景梅家中。潘景梅激动地拉着张立昌的手说:“我上有92岁的老母,下有17岁的女儿,没有生活来源,全凭政府照顾,我们一家人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第4版(要闻)
专栏:

  工人日报记者在十城市采访百名职工显示
近八成基本了解《劳动法》
宣传中仍有盲区,打工者对该法知之甚少
本报讯据《工人日报》报道:在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实施第一天,该报驻十个城市的记者走上街头就《劳动法》实施问题采访百名职工群众。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劳动法》实施时间及基本内容的有七十七人,茫然不知的有二十三人。
记者提出的问题为:①你知道《劳动法》什么时候开始实施?②《劳动法》的宗旨是什么?
在基本了解《劳动法》的被采访者中,企业工人或干部最多,分别为四十九和二十人,只有四名工人和四名干部不知道。在被采访的十六名打工仔(妹)中,竟有十一人丝毫不知道《劳动法》,说明在宣传中还有盲区。
采访表明,《劳动法》的宣传已初显效果。七十七名被访者不但知道《劳动法》的主旨是保护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说出有关工时、休假、工资等方面的内容;不少人对“劳动者有劳动的权利”的解释十分准确。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认真部署了《劳动法》的实施措施,有的公司已按《劳动法》规定,将职工元旦的加班费增至百分之三百。福州火车站的职工就已经全员签订了劳动合同。也有人担心,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效益好的,还容易得到贯彻;效益差的企业,经常加班加点,贯彻起来就不大好办了。接受采访的职工,大部分人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表示有信心,但也有人表示怀疑。沈阳一名企业会计说,工厂都是行政说了算,“权比法大”,实施《劳动法》谈何容易!


第4版(要闻)
专栏:子夜走笔

  用好劳动者自己的法
1月1日,《劳动法》实施第一天,工人日报驻10个城市的记者,采访了百名职工群众。情况表明:《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初见效果,大部分被访者了解基本内容和实施时间;有的公司已按《劳动法》规定,将职工元旦的加班费增至300%。
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今后,不论是哪一个部门,哪一家公司或工厂,都要坚决执行。尤其是执法部门要带头,对违法者必究。过去,一些地方和单位发生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情,比如安全无保障,随意加班加点,工时过长,劳动强度过大,生活待遇差等,如今就应该严格按照《劳动法》中的规定办事。
值得重视的是,已经实施的《劳动法》,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茫然不知其详。这就需要大力普法,广泛开展《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劳动法》是劳动者用来保护自己权益的武器,如果劳动者连其中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用好这个武器!
我们国家大,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劳动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相同,甚至“权大于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因此,贯彻实施《劳动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既需要时间,更需要加大贯彻的力度。


第4版(要闻)
专栏:

  万众欢聚城不夜 港人喜迎九五年
新华社香港1月1日电在绚丽的舞台烟花和嘹亮的倒数计时声中,成千上万香港人用歌声、欢呼声迎接1995年的到来。
在1994年的最后几个小时里,欢乐的气氛充满了香港的大街小巷。港岛维多利亚公园的“除夕迎九五”是全港最大的新年盛会,4万多人聚集一场,来自美国的青年音乐家的歌舞、精美的时装表演、无线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等,不断把欢乐的气氛带向高潮。
港岛铜锣湾的商业区和九龙尖沙咀海边,被新年的灯饰照得如同白昼,数万欢乐的市民组成了涌动的人潮。
许多商店、娱乐场所专门延长了服务时间,使市民能够选择更多的迎新方式。
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阵阵欢呼声传来,海上的船只汽笛长鸣,陆上的汽车也响号呼应,维多利亚公园舞台上烟花色彩缤纷。


第4版(要闻)
专栏:

  郭东坡接受采访时指出
澳门过渡期任务十分艰巨紧迫
希望澳门政府落实公务员本地化法令
本报澳门1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王志根、本报记者张玉书报道: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郭东坡今天说,1994年中葡继续保持良好合作,澳门过渡期事务取得进展。澳门社会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新年伊始,郭东坡在这里接受了记者采访,对澳门过去一年的形势发表了看法。他说,1994年是澳门过渡期进程中重要的一年。一年来,中葡双方贯彻联合声明的精神,对澳门过渡期事务加强磋商,在解决涉及平稳过渡的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中文官方地位三大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澳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公务员本地化工作有所推进。中葡联合联络小组对澳门刑法典草案达成了共识,其它几个重要法典及一些具体法律的本地化工作正在进行。他说,中葡双方对中国银行参与澳门货币发行问题达成了共识。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将从1995年10月16日起开始发行澳门币,为实现澳门平稳过渡将提供有利条件。
郭东坡强调,随着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日益临近,澳门同胞对澳门顺利实现平稳过渡,成功实现“一国两制”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他在谈到澳门的经济形势时说,1994年,澳门整体经济保持温和增长。澳门近年来开展的多项大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第二座澳氹大桥1994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澳门国际机场可望于1995年中建成试飞。这些大型建设工程将为改善澳门投资环境发挥积极作用。他说,澳门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增多。
郭东坡说,现在距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还不足五年,过渡期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澳门政府加紧落实有关公务员本地化的法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法律本地化的工作并使中文官方地位法令真正得到落实。


第4版(要闻)
专栏:凡人新事

  大学生当新农民
本报记者杜若原
24岁的彭文军,如今是湖北省天门市学历最高的农民。去年初,他辞掉公职,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小型农场,科学种田加上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
1992年,彭文军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邻县人事局工作。当了一年干部,他觉得难酬其志,便萌生了承包大面积土地办农场的念头。1993年底,他给老父亲写信,希望觅到200亩闲置农田,由他承包耕种。
开始,亲友们以为小彭只是说说而已,不料他竟当了真。虽然只找到100亩边远农田,彭文军还是舍弃“铁饭碗”,回到天门市麻洋镇邱湾村办起了家庭农场。对此,亲友们很不理解,说他是自找苦吃;父母更是埋怨:“我们含辛茹苦送你读书,就是希望你能离开农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彭文军有自己的信念。他拿出积蓄,购置了一些农田机械,领着全家耕整土地。芦草丛生的40亩荒地,经过改造种上了棉花。另外60亩土地,种下了他从荆州农科所引进的优良稻种。不巧的是,水稻扬花时遇上风灾,减产40%,但亩产仍达400多公斤,比常规稻高出近百公斤。一年下来,100亩田纯收入4万多元。彭文军说,若是年景正常,收入还可翻一番。
彭文军的创举,引起天门市委书记段远明的关注。去年12月初,段远明特地拜访彭家,与他们探讨稳定、发展家庭农场事宜。当听说彭文军正在筹建良种站,准备为乡亲提供一系列农技服务时,段远明备加赞赏,表示要尽可能给予支持。
目前,彭文军正与家人一道,在农场附近新办一个高效水产养殖场,建一个农作物良种示范基地。他说,他要用科学种田的实践证明,从事农业开发也是大有作为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凡人新事续新篇
“凡人新事”今天又和读者见面了。
“凡人新事”曾是本报受读者欢迎的一个专栏。从今年起本报扩为12个版,为恢复中断了近十年的这一专栏提供了条件。今天刊出的第一篇《大学生当新农民》,短短数百字,相信会像以往的“凡人新事”一样,给读者留下印象。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无数平凡的人的生活足迹,构成了我们时代瑰丽的画卷,书写出我们时代文明进步的音符。欢迎各界人士把你们周围的人的新的生活故事以简洁、清新的文字写给我们。
              ——编者


第4版(要闻)
专栏:

  “雪龙”号连续破冰赴南极
“中山站”粮油充足度新年
本报讯记者贾西平日前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新年前夕,执行我国第1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考察船,向远在万里之外的南极“中山站”运去了充足的油料和食品。截至去年12月26日晚,345吨油料已经运卸完毕。
祖国亲人时刻挂念着远方的儿女。为了及时补给“中山站”上的燃料油和食品,国家决定提前派遣具有破冰能力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启航。由于较往年早到一个月,所以当“雪龙”号12月5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时,天气尚未变暖,冰情仍较严重,冰厚达1.0—1.3米。从12月20日起,利用大潮汛对陆缘冰有松动作用的有利时机,“雪龙”号每天连续破冰获得成功,累计破冰航行79小时39分之后,终于将燃料油提前送到“中山站”,及时地保证了站上人员生活补给和科学考察任务的顺利进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同行们的辞旧迎新
本报记者阎晓明
去年12月31日下午3点,出发的时间到了,梁小丽还没来。部主任杨晓宁着急了。5分钟后,远远看到小梁一路小跑过来——中午从外地采访回来的小梁病了,刚去医务所打完针。面包车急速驶出报社大门。
1994年的最后一天,山西日报派出四路记者进行专题采访,我记述的是负责采写“五个一”工程的经济新闻部。“五个一”工程是山西省今年经济工作的总目标。作为传播工具的新闻单位,决定就实现这5个目标对社会各阶层进行采访,元月3日起陆续推出采访札记。时间太紧,担心城里的节日气氛影响大家的情绪,他们决定到离太原100公里开外的忻州市顿村进行封闭式写作。
抵达顿村已是掌灯时分。副总编老章和部主任杨晓宁一进屋就研究稿子的写作,其他人七手八脚摆桌子、找材料……9点30分,当我准备驱车赶赴10公里外的忻州市向编辑部传这篇新闻时,我的同行们正在紧张工作着,透过结霜的玻璃我看到:李伟正坐在桌前凝神构思,小米、小郭在伏案疾书,老章和小宁还在一起商量着……无疑,这夜又得熬通宵了。


第4版(要闻)
专栏:

  与世界更近了
本报记者袁亚平
“今天是1994年的最后一天,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代表杭州市邮政局全体员工,向比利时贝尔公司邮政自动化部的全体同仁问好,……中国的邮政事业发展更快了,我们同世界的距离更近了。”
杭州市邮政局局长吴鼎钧提笔签了名,将这份粉红色的新年贺词装进“特快专递”信封,寄往比利时。随后,记者随吴鼎钧到杭州邮政通信枢纽大楼的五层,只看见身穿深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国内第一条中比合作开发的OVCS信函自动分拣系统前熟练地操作着。他们将一长排理齐的信函,极快地送进自动分拣机,通过阅读邮政编码和条型码,飞速地分流入了12个大格口和120个直封格口。格口上标明了北京、上海、沈阳、成都……。格口满了,上面指示灯自动会亮。
“这台自动分拣机每小时可分拣信函3.5万件,相当于10个熟练工人手工分拣的速度。”在旁的信函分拣分局副局长赵宁说。
这幢连同地下室10层的杭州邮政通信枢纽大楼内,建成的转运、信函、包裹、平刷、挂刷和邮袋内部处理自动化流水线,通过新工艺流程,使每天数以十万计的包、刷邮件有条不紊地进行传输、交换与控制。
在电子化的国际邮政营业大厅,女营业员手持激光条码识别器,将国际寄单输入微机,这许许多多的信函和包裹满载着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嘱托、问候及信息,飞往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西子湖同世界更近了。


第4版(要闻)
专栏:

  种菜大户的跨越
本报记者赵兴林
1994年岁末,城里人正忙于准备过节,但京郊顺义县北务镇农民却忙在菜田。在阎家村村边,由市妇联为今年在北京召开“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而兴建的440亩蔬菜基地,日光温室大棚一派春天气息。翠绿的油菜、芹菜、黄瓜、玻璃生菜生机盎然;过膝盖高的西红柿秧枝叶繁茂,淡淡的黄花怒放,核桃般大的西红柿挂在枝头。
我们来到青年农民郭青海承包的菜田,他正忙于往南瓜秧上嫁接黄瓜。种一亩黄瓜能收入多少钱?他没有急于回答我的提问,而是顺手拔下两棵瓜秧对比,只见嫁接的瓜秧比没有嫁接的瓜秧的根系发达得多,且生长期要延长4个月。根系发达自然吸收养分多,一叶结一瓜,一棵瓜秧结瓜2.5公斤,一亩地2200棵瓜秧,除去生产成本,净赚1万多元。他承包了70亩菜田,收入当然丰厚了。
发展日光温室投资大、收益大、风险大,村干部带头搞是关键。听说郭家务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杰投资200多万元,建成350亩温室大棚,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菜大户。我们来到陈立杰的菜田,他正在温室内建设地热温床,菜畦里已拴放好尼龙绳,地表土层里施放了牛粪、鸡粪,再把装有伊丽莎白瓜籽的土匣子摆放好,接通电源。利用地热温床种植的伊丽莎白瓜成熟快、早上市,能卖好价钱。另一温室内,一青年妇女正在为嫁接西瓜而播种的葫芦苗圃松土。书记陈立杰带了个好头,这个村600多户村民中已有270户建立了日光温室菜田。
春天的菜冬天种,夏天的菜春天种,打时间差的“温室效应”,促使农民市场观念的转变。北务镇党委副书记周霆钧欣喜地说:北务镇1994年种植日光温室菜田6000多亩,1995年计划种植1万多亩。


第4版(要闻)
专栏:

  重奖征良策
本报记者潘帝都
一九九四年最后一天下午,一个简朴而隆重的颁奖大会在福建省政府大楼会议厅举行。获奖者是为福建增创新优势而献计献策的有功之臣。
当省长陈明义将金光闪闪的“特等奖”奖杯和奖金颁给《福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抉择》一文的作者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去年六月,江泽民同志考察广东、福建时,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总书记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活动,动员全省人民献计献策。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省政府就收到征文二百八十九篇,二十九篇优秀征文的作者获得了省政府奖励。


第4版(要闻)
专栏:

心系古琴
北京河北梆子剧团首席小提琴手黄旭升自幼酷爱古琴。
近几年来,他翻阅了大量古籍,研制出51种古琴的复制品,受到行家的好评。 新华社记者扬飞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火灾隐患严重责令停业整顿
最近,武汉市消防部门全面整顿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30多家违反消防法规和不符合防火要求的娱乐场所被责令停业整顿。这是因火灾隐患突出而被责令停业整顿的晶都娱乐城。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