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先锋谱

  青松挺且直
——宁家沟村党支部“一班人”风采录
刘成武宋福亭谢纪刚
山东省费县水连峪乡宁家沟村,1179人散居在7.5平方公里的24个自然村。在村北的山峦上,一排高大的松树傲立风口,郁郁苍苍,直刺天穹。熟悉宁家沟村的人都说,这是宁家沟党支部的象征。
10年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整山治水,将全村33座山头、11条沟岔整治一遍,开垦土地2000亩,造林1200亩,建果园1000亩,砌石堰4000道,修环山路15公里,垒顺河坝4公里,建高山水囤16座、机电灌站4座、拱坝31座,总投资与投工已无法计算。昔日贫穷的宁家沟,如今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成为沂蒙山区的一颗明珠。一个小小的山村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呢?
昨天的宁家沟,是一段写满贫穷的历史。在宁家沟人的记忆中,全村的33座秃山、11条恶沟,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也难改变他们“半年糠菜度光阴”的命运。直到1978年全村人均口粮不足100公斤,人均收入几十元。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闭塞的宁家沟时,村党支部书记孙士元的心中涌动起一股澎湃的热流,要豁出身子拚命干,让宁家沟旧貌换新颜。
说干就干。1980年冬夜,五间茅屋中,闪动的烛光映红了全村18名党员干部的脸,他们在讨论、议论、争论、辩论。最后,孙士元一槌定音:“老祖宗告诉我们,靠山就得吃山,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10年让穷山变成花果山”。
于是,刺骨的寒风中,孙士元领着“一班人”踏遍了全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集思广益,他们制定了一个科学的以整山治水为重点的综合开发治理规划。隆隆的开山炮,炸醒了宁家沟沉睡的荒山,也炸开了宁家沟人通往富裕的大门。从此,宁家沟人就告别了“冬闲”,有时春节只放3天假。他们坚持一年一座山岭一道沟岔,边整山造地,边植树种果。
33座山头、11条沟岔,都留下了宁家沟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每个工程,孙士元都是第一个背着铺盖上山,最后一个下山。1990年夏天,村里修筑金龙坝,为了安全施工,孙士元组织了专门的点炮队,将儿子第一个点名编进去,每次点炮,又安排儿子点中心炮群。有一次出现哑炮,他又让儿子去排障,结果还没撤到安全地带,炮响石飞,一块飞石击破儿子的额头又顺脸划下,将上唇划开了一条口子,缝了7针。妻子望着血头血脸的儿子,责怪孙士元:“你为了一条坝,连孩子都不要了?”而孙士元却嘿嘿一笑说:“伤了咱的儿子比伤着别人强,伤了别人我难交待。”
群雁高飞头雁领,身正带出班子硬。宁家沟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攥成了一个拳头。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马乃因,是个退伍军人,有文化有头脑,孙士元称他是“军师”。马乃因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有一年春种时节,别人的种子都出了苗,他家的地却还没整翻,妻子愁得哭到了办公室,也没能拽动他,最后还是亲戚们给他家帮忙种上的。
1988年治理东山时,整个冬季,孙士元带领11名村干部全部吃住在山上,他们吃煎饼就生萝卜,住简易的工棚。党支部副书记宁士山和3个孩子都住在山上,家里的一窝猪崽患了病,妻子3次上山叫他回去请兽医,他一直没有下山,结果等妻子步行10公里路请回兽医时,一窝猪崽全死了,损失了1000多元,心疼得妻子哭了3天。村委副主任张余三,脚上长了脓疮,路都走不动,他只在工棚歇了两天,就又一瘸一拐地奔波在工地上。
孙士元和他的伙伴们就是靠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带领群众改变了宁家沟的山山水水,使宁家沟穷山变成了花果山,七沟八梁变成了米粮川。
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是他们记在心坎上的大事。谁家要娶媳妇,村里派车派人义务迎亲。谁家有病人进城看病,孙士元把村里最好的那辆吉普车派出去。每年元旦,村党支部要召开一个离退休人员和烈军属代表茶话会,孙士元将村里一年来的工作和下一年的计划全端出来,请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最后,请他们吃顿招待饭,两委干部轮流给他们敬酒。每到春节,村干部都要将几斤肉、一袋面送到家家户户,给五保户老人还增加两扎酒。有一年,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曹洪元去世了,孙士元和马乃因一合计,两人带领村干部为老人守灵,并将老人的后事办得很妥当。
村干部的满腔真情感动了全村群众,村党支部凝聚起党心民心,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山河、共同致富的巨大力量。村里的各项工作一呼百应,在今年的修路工程中,乡里分给的半年完成的工程,他们只用27天就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每当村里工程施工时,二等残废军人王发金不享清福,主动要求承担义务工;70岁的独身老人宁士夏主动组织起5个60岁以上的老人在工地上义务烧水送茶;村里的青年团员自觉组成治安巡逻队,夜里站岗值班,维护全村的社会治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宁家沟村1990年率先跨入“省级文明村”的行列,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地县评为“先进党支部”,1991年被省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不干则已、干则争一流的孙士元和他的伙伴们的目光看得更远:全国“双文明村”的牌子他们正“跃跃欲摘”。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剖析与思考

  权力的错位
——薛景文案件透视
祝连勇王一川
这是一起震惊吉林省的大案。
1994年9月23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市人民检察院的起诉,开庭审理了此案。原吉林省总工会副主席、共产党员薛景文,因贪污、受贿、流氓罪,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任过石岘造纸厂厂长的薛景文曾经拥有一串头衔:全国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轻工系统优秀厂长……一张张记录着成功和贡献的证书,一块块发亮的奖牌,组成了一个个红色的光环。然而,他却从权力和荣誉的金字塔上栽了下来,在任厂长期间,他贪污受贿15.8万元,且生活腐化堕落……
一边积累着荣誉奖牌,一边加重着犯罪的砝码。薛景文的腐化变质是从贪占开始的。他当厂长的第二年,在厂办设立了“小金库”,有人民币10万多元,开支由薛说了算。这年年初,他从“小金库”中提出1.5万元自己花销了。1993年1月,薛调离前几天,让秘书将“小金库”剩余的2.3万元提出来,除留给秘书2000元外,其余全部以个人名义存起来。新厂长上任时,薛对此事只字未提。事后他在交待材料中解释道:小金库这笔钱,我用在父亲后事处理上,用在我爱人调转工作上了。
以后,薛景文的胃口越来越大。1991年工厂搞技术改造,新上了“百吨纸机”工程,请了奥地利专家到厂里进行技术指导。几个月时间过去了,临行前客人留下了食宿费等款项,约合人民币3万多元,帐全部结清了。有关部门将部分钱交给薛,从此这笔钱没了下文,又有5000多元成了薛个人的囊中之物。有一次,薛景文带人去韩国考察学习。出国时给外国郑老板用公款购买了2000余元的熊胆粉。后来,郑老板又来到石岘实地考察,薛再次花5000余元公款为他买了熊胆粉。为表谢意,这位老板先后送给薛4000美元和高级照相机等物品,薛毫不客气,全部收下。
厂里在丹东手表厂生产一批“送礼表”,每块38元。送完礼还剩下114块,如何处理?有关人员将这些手表交给了薛。1993年9月,检察官依法对薛景文家进行搜查时发现了这些手表。经查,薛景文将工厂用于业务工作配发的对讲机、二哥大、高档计算机、中文记事簿等价值1.8万余元的物品,在调离工作时均未向新任厂长交待,全部带走了。
薛景文在奖金上也动了手脚。1992年度延边州政府、州计经委和图们市政府先后奖给石岘造纸厂奖金若干万元。薛景文将此款发给了15名厂级领导(包括他自己),还剩3万元。1993年1月薛在调动工作时用剩余款为个人买建设债券2万元,另1万元被其挥霍掉了。
1993年9月24日晚,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局的干警依法对薛景文住宅进行了搜查,仅搜查的钱款一项就有:人民币现金11.47万元,人民币存款18.09万元;外汇存款和现钞有美元、德国马克、港币、韩币、日元等10多万元……
失去监督的权力变得疯狂了。短短的几年,薛景文由权力欲派生出占有欲,对女人占有一个、两个、三个……薛景文色胆包天,愈发不可收拾。他心里想的只是一个,“因为我是厂长,我有权……”背负着失去监督的权力,他一步步迈向犯罪的泥潭。
薛景文被押上人民的法庭。审判的是他所犯下的罪行,留给我们的是沉甸甸的思考: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置于监督之外的党员、干部必然发生演变。加强和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已迫在眉睫。要实行全社会、全方位的有效监督,就必须从体制上、制度上、政策上逐步铲除腐败现象赖以生存的土壤,就必须深化改革。
——加强党员思想和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教育重在实效上下功夫。企业的党组织更应在保证监督这两方面同时发挥作用。
——一个人有了荣誉怎么办?对荣誉者自身来说,荣誉只是历史翻过的一页,今后的历史还要用新的成绩去写。对于组织来说,给获得荣誉者以帮助、教育以至批评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时时敲敲警钟是保持荣誉、保持本色的必要手段。
薛景文的蜕变,其主观因素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有关党组织、领导要不要负一点责任,接受一点教训呢?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畅所欲言

  提倡节俭办事编辑同志: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日,我县小康现场交流会在城关镇召开,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各乡镇负责同志以及主要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共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会期两天。这次会议招待的规格,大大出乎与会者的意料。
以往,要召开类似这样一个全县性会议,没有上万元招待费是出不来的。鸡鸭鱼肉,高档烟酒,一应俱全,群众戏称这是“吃喝会”。
而这一次,大盘小碟不见了,阿诗玛、红塔山香烟不见了。会上一杯清茶,每顿两稀一干,面条、汤面、稀粥等,每天生活费不到十元。
据招待所同志讲,原来准备有丰盛的酒席,是县委撤的宴,目的是借此机会,对广大干部进行一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教育。
元旦刚过,春节将至。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希望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党的传统,以新的面貌走向新的一年。
          (山西省陵川县干部王勤)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书记买车
胡松青
1994年12月8日上午8点多钟,我老家——湖北省仙桃市谢场乡牌楼村、41岁的党支部书记陈世军,来到我的工作单位——潜江市农机总公司,请我帮忙在本公司选购一辆金蛙牌机动三轮车。
我问他:“买车给谁开?”
陈世军说:“不是我家买,是帮村里刘大平买的。”
说起刘大平,我立刻想到,两年前,26岁的刘大平因无钱办婚事,盗卖耕牛,被判刑两年,婚事因此告吹。
“大平刑满回家了?”
“回家了,只是家里仍然穷得叮当响。”
“他哪来的钱买车啊?”
“是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几个人帮忙垫上的。大家担心他受不住穷,商量决定帮他买一辆三轮车搞运输。他能挣些钱成家立业,也算我们尽了一份责任!”
陈世军所言,使我心头不禁猛然一热,我当即满口答应了他的请求。
10点多钟,车已买妥。陈世军驾起三轮车和我道别,我随口问他:“您也会开车了?”
陈世军笑着大声说:“去年帮‘肖麻子’买车,有时帮他修车,摸多了也就会开了!”
“肖麻子”其人,我自然熟悉。一年前,他曾是老家有名的赌博佬,几进派出所。后来,是陈世军等村干部教育他戒了赌,还帮他出“点子”买了三轮车,使他走上了勤劳致富的正道……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一事一议

  要管好这部分党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党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外出务工。如何管理好这部分党员,是党的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绥芬河市个体经营的党员提出这个要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上述这些党员,来自五湖四海,情况各有差异,流动性较大,管理上似有一定难度。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要充分重视这个阵地。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建立的党组织成为战斗的堡垒。这样,这里的党员能感到自己生活在组织之中的温暖,也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绥芬河市这样做了,效果很好。我们相信其他地方也能创造出好的形式和好的经验。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远离党组织就像孩子离开娘”
绥市百余个体经营户党员就地参加组织生活
随着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工商局党总支的诞生,市场上又建了支部,136名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党员陆续就地参加组织生活。
谈到这件事,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们感慨万千。薛志刚原是齐齐哈尔农场局职工,到绥市开出租车已有4个多月了。他说:“远离家乡的党组织,这里党组织又接不上头,就像孩子离开娘。市场成立党支部,我们个体户党员可以就近参加组织生活,真是太好了。”周立权离开宾县松江铜矿到绥市开出租车也有一年半了。他说:“除了妻子代交党费外,同原单位党组织已没有什么联系。现在同党组织联系上了,就好像孩子又找到了家”。
目前,在绥市从事个体经营的有4300多人,其中有136名党员。绥市自个体经济起步以来,个体经营者党员一度处于无组织状态。自1990年开始,每到“七一”,工商局党总支找个体经营中的党员开座谈会,多数党员迫切要求过组织生活。工商局机关党支部书记秦玉亮觉得:搞市场经济,离不开党的领导。在市场里建党支部,对提高个体经营队伍的素质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工商局党支部的要求引起了上级党组织重视,为了切实加强个体经营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去年7月,绥市市委责成组织部进行专题调查,9月29日,正式批准工商局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此后,相继组建了有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参加的青云市场支部、迎泽市场支部和个体业(指分散经营的坐商)支部。
迎泽市场党支部的8名党员中,有4名是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10月11日成立党支部的第一次会上,组织党员学习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并就如何加强支部建设做了周详安排,制定落实了支部成员责任制,党员教育计划,帮助非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也落实到了人头。
(赫晓峰刘鸣)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雪中送炭
河北省衡水市任坑乡西团马村14岁的女孩布琳琳和她12岁的弟弟布美丽,近两年在妈妈、外公、外婆相继病故之后,1994年12月6日爸爸又突然病故。乡党委当天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动员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及部分干部捐款1050元,帮助姐弟渡过难关。乡党委决定,由乡政府负责姐弟俩的学杂费,直至大学毕业。村支部在负责料理丧事的同时,也正发动党员、村民捐款捐物。村支部决定由村里代种姐弟俩责任田,解除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图为乡党委书记戴立清把钱交到姐弟俩手中,并反复嘱咐姐弟俩安心学习,长大成材。
刘振青文 冯哲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