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走上高台
——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纪实(上)
本报记者杨健实习生白承杰
1月14日清晨,报考1995年研究生的考生还没有起床。在清华园静谧的林荫道上,早起的记者邂逅了一群刚从实验室出来的年轻人。这是几位毕业班的研究生,考试已完,但他们又到实验室来测数据。一个通宵的苦战之后,两眼布满了血丝。迎着我们疑问和关切的目光,一位小伙子指指胸前,说了一句令人肃然起敬的话:“你一只脚踏着这级台阶,另一只脚就不好意思落得太低。”
那是一枚橘红色的校徽。文字代表清华大学,红色代表研究生。
    (一)
到今年,清华研究生院刚好走过了10个年头,但清华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却非自10年前始。从1952年到1965年的13年时间里,清华招收了998名研究生,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在当时全国高校名噪一时。然而由于人们所共知的“文化大革命”,清华研究生教育几近夭折。1984年6月,我国高校第一所研究生院在清华诞生了。
研究生院成立以来的10年,是清华研究生培养飞速发展的10年。10年来,学校总共授予硕士学位7233人,博士学位941人。目前,学校设有硕士点107个,博士点64个,拥有博士生导师277人,29个博士点已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当我为建国以来清华培养了13316名研究生惊叹不已的时候,一位教育界的老前辈提醒我留意另外一组数据:去年清华招收研究生1400余名,与本科生招生人数比达到了7∶11,已逐步接近国外一流大学的比例,而与此同时本科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保持了稳定,这才是真正令人振奋的新闻。
    (二)
研究生院院长助理郑燕康告诉记者,他们想得“最多最苦的一个问题”是:清华要培养什么样标准的研究生。
在集成光电子学实验室里,34岁的博士生导师罗毅教授可谓快人快语:“清华的本科教育是重教学的。这是它的特长。但也应看到它的不足。应该承认,我们一部分留学生在国外是很优秀的,但并不是全都优秀,也少有最优秀的。是什么妨碍了那些考分最高的学生成为最优等生呢?据我观察,他们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遇到问题不是去想如何开动自己的脑筋,而是动不动就要去选课!我始终提醒我带的研究生们,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不应以多选了多少课、多修了多少学分为荣,学术思想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在上研究生时你应该懂得许多东西是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在上博士生时你要有这样的信念——你做的工作是你的导师做不出来的。”在他的课题组里,每周都有一次以上的活动,由一位成员主持,就某一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其目的就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科学表达能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接触本学科的前沿。
沿着一些学科点采访下来,才发现这种人才的培养方式不是罗毅的发明。在清华,这样的研讨班到处都是。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每周一次的学术报告会就从未间断过;固体力学学科点设置了4个常年定期的学术讨论班,其中断裂与塑性讨论班已坚持了16年之久;弹塑性与计算力学讨论班也已坚持10多年。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近年来,清华根据需要建立研究生公用实验室,供他们进行无特定结论的创造性实验;逐渐淘汰了知识面过窄的课程,开设了反映学科前沿、启迪思维、适应学科交叉的博士生辅修课程和学术讲座,为研究生们提供了较宽松的自学环境。
宽松意味着开阔,而在开阔的视野中,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电子系博士生黄翊东推翻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压缩应变层量子阱激光器的传统理论,在同行中引起极大的轰动;自动化系的张学工博士应用他提出的地震储层分析SOMA法,在胜利油田进行储层分析,所打验证井口口冒油;水电系黄真理博士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测量浓度场及湍流的分维计算”中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德国专家称此研究属世界同类研究前沿,是传统学科与新技术结合的典型成果……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他们所具备的宽广理论基础和自由学术思想密不可分。
工科人才跳出了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新产业革命的种子便孕育在这些拥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当中。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95中华环保世纪行主题——
珍惜自然资源
本报北京1月19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95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将紧紧围绕“珍惜自然资源”这一主题来展开,这是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振怀于今日在’94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总结会上提出的。
据介绍,以“维护生态平衡为主题的’94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绿色浪潮,有力地促进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据统计,仅首都的新闻单位先后就向全国20个省市派出7个采访团,近20个专题采访组,共发稿400多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杨振怀指出,明年的活动将侧重于自然资源保护。在报道中,要继续坚持以正面为主,批评为辅的方针,大力宣传那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好典型,揭露和批评那些浪费和破坏资源、损害环境的违法行为,以在全社会树立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王丙乾副委员长到会并讲话。他说,我们正处在世纪交替的重要时期,把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带入新世纪,是我们必须作出回答的重大课题。保护环境与资源,不仅要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更要依靠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居高声自远
——记著名古建筑学家刘致平
新华社记者丛亚平
一间极其普通的十几平方米居室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刘致平教授病卧床榻已有数年。瘦削的脸上双颊深陷,露出棉被外枯瘦的手仍按着一本建筑文集,闪烁有神的双眼流露出他是多么渴望挣脱衰老和病体的羁绊,重新回到他所热爱的古建筑研究天地里去。
难以想象,就是眼前这位老人,当年曾走遍全国、勘测遍布四处的古代建筑,先后写出《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十卷》、《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四川民居》、《中国伊斯兰建筑》等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研究古为今用的基础,为祖国保留下许多十分珍贵的古建筑资料。他的学识和著述在国内外建筑专家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20年代,刘致平就开始了从事中国古建筑调查研究的漫长路程。
这是一条艰辛的跋涉之路。为测量、研究遍布全国的宫殿、第宅、寺观、园林、会馆、城堡、桥梁、民居、庭园、碑碣、牌坊和楼塔;多高的建筑,都是自己爬,多远的路途,都要自己走。跨越年代的限制,不惧地域的阻隔,经历战乱的颠沛,刘致平一心扑在古建筑的测绘和著述上。
没有多少人能想到这种深入实地掌握第一手材料的研究有多艰苦!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多少物力、人力条件,许多古塔、宫殿、楼宅,测量时都是自己往上爬。测量67米高的应县木塔时,年近50岁的刘致平仍是先用木梯爬到藻井,再顺着铁链子攀爬上去,没有任何的保险装置,手一松便会直摔下来,但他从来不知道害怕,他的眼里只有那些重檐、斗拱、藻井、彩饰,爬上去后便忙着寻找不同角度拍照、测量。那些古老建筑的栋梁上,尘埃厚集,蛛网密布,他却只顾入神地看,拚命地照,仔细地量。
“文革”中,有一次单位要开刘致平的批斗会,却找不到“主角”了,原来他竟偷偷溜到西直门去看拆城墙了,因为那是一段明代城墙包着元代城墙的双朝代古城,扒开来才能看见元代城,难得一见。他完全顾不得去想逃避批斗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后果,只顾踮起脚在人群外心情十分复杂地看着被拆毁的城墙发呆。在干校劳动时,他听说太行山的民居很有特色,便利用探亲时间自己花钱去太行山勘测民居,还绕道踏访了珍宝泉的乾隆御碑、出土甲骨文的安阳殷墟。在那样的年月,吃住条件很差,劳苦也就罢了,最让他生气的是总是被人盘查,他回到家时对女儿愤愤然道:“他们还老拿我当坏人盘问!”女儿无奈地笑道:“您虽不是坏人,但您至少是怪人!都什么情况下了,谁都离封、资、修远远的,你还赶去看殷墟、访古董,有谁信呀!”
现在,恶梦虽成为过去,搞学术的人终于有了一个平静的环境,而刘致平却永远失去了时间和健康,这对于一个一生只求钻研著述的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
建筑大师吴良镛曾感慨地写道:“我在40年代学习建筑时就曾拜读刘先生的著作,抗战胜利后在清华大学与刘先生共同教授建筑设计时,常将修改的学生作业就教于刘先生,对先生设计修养之深、构思之敏捷,脱口而出高论,实敬佩不已。对他的学术贡献,国内外均予以极高的评价。回顾几十年之沧桑,我不能不对这位诚挚学者之毕生追求和他的寂寞,有更多的理解和衷心的敬佩!”
一位建筑专家针对当前的学界风气感叹地说:“像刘先生那样淡漠名利、全身心深入实际调研的人是太难得了!中国现在缺少的不是那些漂在上面、虚饰门面的人,而是需要像刘先生那样刻苦执著的脊梁式人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位劳模和二十名失学儿童
新华社记者胡西生新华社通讯员拓继承
距春节还有10多天,古城西安街头已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1月17日上午,一位西装革履的长者和一群衣衫不整的孩子出现在西安妇女儿童用品商店,使这个本来已很拥挤的商场显得更加热闹。这是全国劳动模范、海南宇航电光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吕伟东和他救助的延安20名失学儿童,在这里选购衣服。
吕伟东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1988年陕西省十大新闻人物。这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材生当过厂长、经理,两年前经商,开办五指山酒店,收入可观。有了钱该怎么花,吕伟东一直在思考。
1994年教师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了一条新闻: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女教师坐在宴会桌前,看着从未见过的饭菜和头顶的盏盏灯火,哭着说:“若能把这里的灯给我们一盏,我们那里的孩子学习就不用点煤油灯了……”看到这里,吕伟东也哭了。就在这天晚上,吕伟东下了决心,尽自己的能力抚养、救助一批失学儿童。
他的想法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经新华社驻陕西一位记者的热心牵线,在很短时间里,延安市20名贫困家庭的失学儿童被确定为救助对象。这20名儿童中,有烈士的后代,有残疾军人的子女,也有因父母离异而被遗弃的弃儿,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7岁。
1月15日,吕伟东租了一辆大轿车,专程到300多公里外的延安把这些孩子接来省城西安,让孩子们开开眼界,参观文物古迹,检查身体,并置办衣服和学习用具,然后把孩子送回延安资助上学。吕伟东告诉记者:从1995年1月起,他给这些孩子每人每月资助100元,作为生活、学习费用,直到这些儿童健康长到18岁。如有考上大学的,他将继续资助至大学毕业。在这之前,他已把当月的2000元交给延安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让其代为保管发放。
吕伟东说:“我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成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唯一的愿望。”父母双亡、今年12岁的女孩王花流着泪说:“我们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共产党和吕爷爷对我们的关怀。”(附图片)
上图:在西安的短短几天里,孩子们与吕伟东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别之际,双方都有点依依不舍。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苏州农村提前6年实现规划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本报讯到去年12月底,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县、吴江、郊区七县(市)、区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已全部通过省卫生厅、爱卫会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审评,提前6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国家制定的“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
据介绍,苏州市已经形成政府及各部门协调配合、人人参与的“大卫生”格局。目前,苏州农村已有90%以上的农民吃上了卫生水,其中73.17%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大部分农民家庭随着改水的普及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告别马桶,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抽水马桶和二格化粪池;农民及小学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均已达到普及阶段标准;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村办卫生室覆盖率达98%以上,合作医疗覆盖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吴县、吴江市还相继办起了大病保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病人不出县(市)就能得到医治的目标已经实现;农村的预防保健水平显著提高。
(王裕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建设教育实施“万—千万工程”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丛亚平)为促进建设行业树立“人才兴业”意识,提高建设人员素质,今天结束的全国建设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建设教育“万—千万工程”目标。
“万—千万工程”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造就万名建设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训练10万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训千万名建设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务人员,使建设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GPS空中三角测量试验成功
本报北京1月19日讯记者贾西平从国家测绘局获悉:常年在崇山峻岭、戈壁沙漠中艰苦作业的测绘队员,可望大幅度减少野外作业,一项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的空中三角测量技术,把原来在地面进行的作业转移到了空中,通过卫星、飞机和计算机来完成。
这项技术经历了4年的科技攻关。去年5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李德仁院士带领的课题组,在完成了GPS动态相位差分数据处理、摄影测量数据与GPS数据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和相应处理方法之后,开进太原国家测绘局航摄机动态试验场,进行带GPS接收机的实际航空摄影,第一次得到了精度达厘米级的平面坐标和精度达分米级的高程坐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教学法》录像带出版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教学法》录像带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
《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教学法》是从事语文教学研究指导近40年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吴桐桢先生长达15年探索、实践语文教改实验的成果。这一教学法1979年以来在北京40余所中学实验,成效显著。改变了教师过去重教不重学的现象,能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并在“学会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把“培养自学能力”这一笼统要求变成可控制、可具体操作、师生易于掌握的教学系统,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商丘连续发现仰韶时期墓葬
据新华社郑州电(记者曾华国、通讯员刘道明)中美联合考古队前不久在河南省商丘地区又发现一处仰韶时期墓葬,发掘出5具仰韶人骨和一批陶制品及石刀、石钺等随葬品。
在此之前5个月,考古队在相距40公里之外的地方发现了41座墓葬,出土了大量仰韶、龙山和岳石文化时期的陶片。这些墓葬的历史断代时间长,既有仰韶文化时期的断层,也有龙山、大汶口时期以及商、汉、宋、元时期的文化断层。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首例采用腹腔镜“配子婴儿”诞生
元月14日上午9时25分,36岁的女工施某在武汉同济医大附属同济医院,经剖腹产下一2700克重的女婴。这是我国采用腹腔镜配子输卵管内移植术治疗不孕症成功的第一例。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