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形势·问题·对策
——1994年经济形势分析及宏观调控建议
1994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充满挑战而又富有成效的一年。在中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宏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朝广度和深度方向拓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保持基本稳定,总的形势是好的。前进中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物价涨幅过高,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以及农业基础薄弱,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新的一年,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在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中促进经济形势健康发展。
    一、1994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就宏观总体而言,在改革开放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1994年国民经济运行呈现供给持续稳定增长,需求有所抑制,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的基本态势。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供给状况趋于改善。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38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是1992年以来第三个连续高增长的年份,不仅大大高于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亚洲经济8%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
工业持续较快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左右。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生产速度逐季加快;二是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轻工业生产增长加快,而重工业由于受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的影响,持续几年领先增长的格局有所改变,当年重工业增长16%,增幅低于轻工业3个百分点,对整个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度由前两年的55%左右下降到47.5%;三是高档轻工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持续增长较快,而能源、原材料及投资类机电产品等的增长相对缓慢,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程度增加;四是下半年以来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总体水平仍偏低。全年产品销售率为95.5%,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下半年为97.8%,比上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7,比上年略有提高。
农业战胜自然灾害,取得了较好收成。1994年尽管部分地区遭灾较严重,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仍将比上年增长3.5%。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预计可达4445亿公斤,比上年减产120亿公斤;棉花总产量可达425万吨,比上年增产50万吨;油料总产量达1914万吨,比上年增产110万吨;肉、菜、水产品等保持了稳定增产,总量基本可以满足正常需求。其中肉类总产量预计可达4200多万吨,比上年增加300多万吨,猪、牛、羊等的存栏、出栏情况均好于上年。糖、麻、烟则继续有所减产。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运输、邮电业继续得到加强。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持续以8%—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预计全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310亿元,比上年增长8.7%,总体上仍保持了较快的增势。其中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增长13%,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房地产热在整治中虽有所降温,但增幅仍不低(为12%)。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以及其它服务业均持续稳定增长。
(二)宏观调控继续取得成效,社会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过快增长的趋势有所抑制。
投资需求增幅明显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预计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7%左右),增幅比上年回落近30个百分点。从国有单位投资结构分析,收效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地方项目过度扩张的势头有所遏制,投资增幅回落26个百分点(中央项目回落15.1个百分点);二是严格了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减少近二成;三是加大了对重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投资比重已达50%以上;四是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资金到位情况好于往年。但投资项目在建总规模偏大等问题尚未明显改善。
能源、交通及重要物资的供求状况改善。铁路运输方面,除少数限制口外,多数路段紧张矛盾相对缓和,有的甚至“吃不饱”;能源供应基本满足需要,拉闸限电现象减少;部分重要原材料供求紧张关系缓解,库存明显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1994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国家调整了职工的工资和大幅度提高粮、棉价格,使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将达3150元,比上年增长34.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增长30.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增长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居民收入平均增长的背后,掩盖着地区、行业、城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等之间的差异扩大,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困难程度加重。
即期消费增长相对平稳。由于现阶段居民储蓄倾向较强,使一部分居民收入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投资需求。全年城乡居民在认购上千亿元国库券和股票的同时,新增储蓄存款仍达6000多亿元,超过了1992、1993两年新增储蓄存款之和。国内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左右,基本恢复正常,但还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近5个百分点。从变动轨迹看,上半年稳中偏淡,实际销量增长4.8%;下半年受气候因素和高物价的牵动,市场销售有所转旺,实际销量增长10%左右。分城乡看,农村市场销售增幅有所加快,城乡市场销售增幅差距趋于缩小。居民消费的质量、档次提高,名牌家电、黄金饰品的销售势头持续看好。市场轻纺产品供应充裕,部分农副产品紧而不缺,基本没有出现脱销现象。
(三)宏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
1994年,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的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等各项重大宏观改革举措陆续出台,由于实施过程中注意配套衔接,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进展比较平稳顺利,并取得较好效果,对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起了积极作用。
财税改革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1994年1—11月国内财政收入4195亿元(不含债务因素,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8.9%,其中各项税收增长17.9%;财政支出4419亿元,增长22.1%。收支相抵,支大于收224亿元。如果年内最后一个月在清收企业欠税、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等方面继续取得成效,全年预算目标可望基本实现。但国家财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困难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金融改革增强了国家对信贷、货币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形势基本正常。针对市场物价涨幅高的形势,自1994年年初以来,国家一直实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这对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和减缓需求膨胀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全年货币投放量明显低于1800亿元的计划目标,贷款规模基本控制在5200亿元的计划目标。金融秩序保持良好,贷款结构有所优化,用于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生产以及国家重要物资的进口和储备等方面的资金增多。
外汇外贸改革促进了对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1994年年初汇率并轨,对于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出口总额1210亿美元,增长31.9%;进口总额1157亿美元,增长11.2%,扭转了上年我国对外贸易逆差的格局。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将达5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比并轨初期有所升值。外商来华实际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预计可达35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约增长35%。投资的规模、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投向合理度提高。
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看,由于1994年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上年,多吸纳了一部分需求,按现价计算的总供求差率为—6.2%,比上年缩小1.1个百分点。
概括而言,1994年我国经济多数时间在基本正常区间(“黄灯区”)运行,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果。这是在继续贯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步推进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和克服物价涨幅起点高、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取得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1994年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主流基本正常的同时,对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以及由此伴生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不可忽视,必须深入加以分析,正确对待。
(一)物价涨幅过高问题。
在上年价格较高涨幅的基础上,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4.1%和21.7%,是改革开放16年来涨幅最高的一年。一定的物价上涨与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向市场经济过渡、加速理顺价格关系、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加速实现向小康的转变这样一个特定阶段有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物价总水平持续在20%以上的高位上上涨,不仅加重了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困难程度,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是当前经济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
具体而言,1994年物价大幅度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物价上涨的动力看,主要是持续的政策性价格调整、前两年投资需求和货币投放大幅度增长累积的压力以及税制、外汇改革、工资、利率调整等因素形成的巨大的成本推动。据初步测算,在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中,约有14个百分点为成本推动,占65%;7.7个百分点为需求拉动,占35%。从商品构成看,主要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成为牵动市场物价上涨的龙头。1994年食品价格上涨3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12.1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55.8%。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2.6个百分点。从地区看,主要是在城市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同时,农村物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影响物价总水平上升11个百分点,占50%强。而且,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物价向中西部地区传递的速度在今年明显加快。从物价管理看,主要是在90%左右的商品价格放开以后,各级政府尚未很好解决管理上的认识问题,一度放松管理,且缺乏有效的平抑物价上涨的手段,以至乱涨价、垄断涨价等不良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自发性涨价占新涨价的50%以上。
分阶段看,一季度由于上年底由南至北刮起的粮食涨价风的冲击,加上一些改革举措的出台,市场物价曾大幅度上升;二季度由于政府各项应急性措施的出台,市场物价涨势有所减弱;三季度以来,市场物价超出预料,再度反弹。其原因除了流通环节乱加价依然突出和国家直接干预手段较弱外,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因素相互推动的结果:一是入夏以来部分地区遭灾较严重,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呈偏紧趋势,因而加剧了生产经营者及居民的涨价预期,市场上多买少卖现象增多。二是6月上旬政府大幅度提高粮食购销价格间接推动了其它相关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扬,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各方面对其它农产品涨价的预期。三是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有所放松,经济景气值有所上升,三季度以来生产、消费、投资增幅均呈加速趋势。
物价涨幅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和社会仍然基本稳定,主要是四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一是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物价上涨,经济承受能力增强,但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难以承受;二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供应情况基本正常,特别是工业消费品多数仍处在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即使部分供应偏紧的农产品,在总量上也能基本满足需求;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调控物价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政策信号明确,加之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稳定居民消费心理起了积极作用。
(二)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蓬勃发展的非国有经济而言,发展比较缓慢,活力不足问题还比较突出。1994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一度处于十分困难的局面。进入下半年以来,在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观,表现为生产增长加快,产品积压和企业增亏矛盾减缓,但从总体上看,不少企业仍未摆脱困境。截至11月底,预算内3万多户国有企业亏损面仍高达41.4%,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亏27.6%;产成品积压上升6.4%。分行业看,目前生产经营困难最大、亏损严重的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化工、纺织、煤炭、军工、有色等行业,其亏损额占全部亏损企业亏损额的80%以上。从影响因素分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如煤炭行业,主要是国家政策性亏损的影响;军工行业则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机械、冶金、轻工等行业,部分企业是由于受国家压缩投资、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及进口过多的冲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企业则是由于长期以来经营管理不善、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产品质量低劣、市场竞争力不强、濒临倒闭。从根本上而言,部分国有企业不活,主要是机制问题,政企不分、只生不死、社会负担重、历史债务重等等,制约了国有企业活力的发挥。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1994年不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程度加大的另一个带普遍性的原因,就是相互拖欠成风,拖欠有理,拖欠有利。不仅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企业欠税也大量增加,到10月末欠税达465亿元。这种不讲信誉的“赖帐”现象,不仅加剧了企业资金和国家财政的短缺程度,而且与之相伴而生的虚假需求更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盲目生产、盲目扩张投资的倾向。
(三)农业基础薄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解决居民温饱问题,支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相对迅猛发展的工业生产和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需求而言,农业仍是滞后的产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利益格局的强化,农业的生产环境变得更加不利。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地区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掣肘日趋突出。当前农业基础不稳的主要隐患: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投资比重下降,农民自身增加投入能力有限。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有单位投资的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5%降至80年代中后期的3%左右,1994年前11个月仅占1.7%;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低,自身增加投入的能力有限,积极性也不高。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吃老本”和“天帮忙”,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风调雨顺,农业问题不大;一旦遭灾,则积累的问题就集中显露,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震动较大。二是耕地面积萎缩,撂荒和乱占耕地现象严重。近几年各地兴起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挤占了大量的耕地。1978—1993年,我国人口净增2.2亿,但耕地面积却净减6432万亩(相当于一个四川省的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1.6亩急剧下降到1993年的1.2亩。粮食播种面积已减少到16.5亿亩以下(1994年为16.4亿亩,比上年减少播种面积1600万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我国传统农业高产地区的东南沿海地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锐减,农业的基础地位被削弱,粮食由自给有余转为大量调入。1994年12个沿海地区中有9个地区粮食减产,共减产69.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减产总量的近60%。三是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不顺,中间环节过多,流通费用偏高,导致农资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上涨(1—11月比上年同期上涨21.1%,其中尤以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的涨势最猛),挫伤了农民务农和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上述三个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它们的出现,有的是新旧体制转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有的则是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调控手段不健全以及工作上的某些失误等造成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年份,经济生活中既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不利因素。从发展趋势看,199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慢,但市场物价涨幅有可能仍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下半年以后,如果宏观政策相对稳定,情况会有所好转。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总的看,要坚决贯彻和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1995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抓住农业这个重点,依靠科学的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及时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在降低物价涨幅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和健全法制的办法,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在新的一年要注意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消除不稳定因素。
根据宏观监测预警模型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多种因素综合判断,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个经济波动周期的中后期阶段,1995年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过了高峰期,但还将在一个快速区间运行,受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如果调控得当,可望使国民经济稳定在9%左右的合理增长区间,市场物价涨幅也将稳步回落。如果调控不当,也不排除经济出现不正常波动的可能性。新的一年尤其要注意防止两种偏向:一是认为宏观调控已搞了两年,到了可以放松的阶段,以至在总量控制上放松过度,造成社会需求回升过快,引发经济再度过热;二是认为当前市场高物价主要是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拉动,以至在调控投资上力度过大,使经济发展与投资需求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社会最终需求不足,带来社会资源的大量闲置,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矛盾加剧。因此,建议将经济增长率8%和10%分别作为宏观调控应把握的低限和高限的警戒线,把物价涨幅15%作为宏观警戒线。
(二)正确把握调控重点,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控制物价涨幅、抑制通货膨胀作为1995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当前市场物价涨幅过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经济运行速度快但质量还不高。因此,平抑物价关键在于妥善解决深层矛盾。在新的一年,首先要狠抓中央大力加强农业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切实扭转其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使农业和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重点是稳定粮、棉、油、糖、菜等重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防止挤占、蚕食耕地现象的进一步蔓延;努力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逐渐恢复到5%左右的合理水平。其次要在大力整顿企业结算纪律,改善结算手段,扭转相互拖欠严重的趋势的同时,严格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工业生产,减少积压和亏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改革重要商品流通体制,形成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掌握粮、油、肉、菜等货源,管好批发,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并继续整顿和规范流通秩序,抓紧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以及暴利行为。
(三)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正常循环。
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理想结局出发,1995年宏观调控力度应重点放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两个关键因素上。在优化投向结构的前提下,原则上可以按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实际增长率略高于经济增长率来掌握;定量测算界线是,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名义增长率与经济实际增长率之间基本保持在2∶1的弹性限度内,即年度投资和货币增长率控制在20%,最高不宜超过25%。
(四)正确把握深化改革力度,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但由于国有企业历史问题较多,加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国有企业改革的环境并不宽松。因此,必须精心设计,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要区分不同企业特点,以点带面,分类推进,切忌“一刀切”和“乱刮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影响因素也各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企业特点,寻求适合它们的改革形式,坚持先试点,待总结、完善后再推广的原则,避免搞形式主义和生搬硬套;二要把企业改革和其它改革综合配套,协调进行。企业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宏观管理体制、市场培育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等多方面关系的调整,不可能单项突破,必须与其它各项改革协调联动、配套推进;三要适当收缩一部分国有国营领域,对那些产品无市场、资不抵债、难以搞活的企业实行破产制度,选准重点,稳步推进,只有形成劣汰才能优胜,企业改革才能有实质性进展;四要把企业改革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企业、个人等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妥善解决企业过度负债、破产企业职工的生活及退路安排等方面的问题,保障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2版(经济)
专栏:

  兵器工业扭亏增盈成绩显著
亏损面下降近一半今年可望略有盈余
本报北京1月18日讯记者费伟伟报道:我国国有工业中最困难的行业之一——兵器工业,去年扭亏增盈取得显著成效,27家大中型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亏损面已由1991年的占70%下降到38%,亏损额减少到7100万元。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张俊九在今天召开的兵器工业工作会议上说,兵器工业今年底可望实现“盈亏持平、略有盈余”的“八五”经营目标。
近年来,我国兵工系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民品,特别是重点抓了支柱民品的开发、经营。一方面,对亏损困难企业划小核算单位,“分散以求生存”;另一方面,对已开发出支柱民品的企业,坚持“集中以求发展”。去年,兵器总公司将7个大中型直属企业整体划归嘉陵摩托车集团和建设摩托车集团,还以资产一体化经营的方式组建了“强强联合”的长安汽车公司。到去年底,兵工系统生产的摩托车已占国内市场40%。


第2版(经济)
专栏:

  外汇新体制运转基本正常
今年外汇工作将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
本报北京1月19日讯记者施明慎从日前召开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分局长会议上获悉,1995年外汇工作要贯彻抑制通货膨胀的精神,完善和深化改革。外汇管理部门将加强结售汇管理;进一步放宽对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的限制;加强资本项目管理,合理引导外资流入,控制外债规模,提高外债使用效益。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汇率顺利实现了并轨。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外汇新老体制已平稳过渡,新体制运转基本正常,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并略有升值。汇率杠杆作用逐步加强,调动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进出口贸易由上年逆差122亿美元转为顺差53亿美元。去年全国贸易结汇770亿美元,售汇614亿美元,净结汇166亿美元;非贸易结汇165亿美元,售汇60亿美元,净结汇105亿美元。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据经贸部统计,到去年11月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8%。国家外汇储备与年初相比翻了一番还多,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综合国力。对于去年的外汇改革,海内外各界人士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指出:“中国已成功地实施了汇率并轨,外汇储备达到了令人放心的水平。”
针对外汇新体制运行一年来出现的新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小华强调,今年要修订有关法规,健全制度。加强银行结汇的监督,防止资本性收付汇混入经常项目下结售汇,各银行未经批准不得给国内银行外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办理结汇。资本项目管理要加强外债统计监测和加强对外担保管理。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集邮总公司成立四十年
本报讯中国集邮总公司于一月十日迎来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同志欣然题词:“中国集邮笑迎明天”。邮电部为此于一月十八日特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一枚。
(李俊良王东)


第2版(经济)
专栏:

  高阳成为华北最大纺织品基地
本报讯闻名中外的“纺织之乡”高阳县,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家户户织布发展到生产毛呢、毛线、毛呢纱、地毯纱等棉毛系列产品。目前已拥有一定规模的毛纺企业一百四十家,年产毛线两万吨,毛呢六百万米,毛呢纱、地毯纱两万吨,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
(贾建华)


第2版(经济)
专栏:

  当阳供电部门筹资改造农电设施
本报讯湖北省当阳市电力联营公司在“电力扶贫共富工程”活动中,多方筹资二百多万元,对农村配电台区和配电线路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目前,全市村村通电,户通电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八,供电保证率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许贵东)


第2版(经济)
专栏:

  首家锥形钢管厂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本报讯中美合资潍坊海莱特锥形钢管有限公司日前进入紧张的设备安装阶段。这家公司坐落在山东潍坊高新技术开发区,由潍坊钢管厂和美国国际远景公司合资兴建,总投资一千四百多万美元。
(王增)


第2版(经济)
专栏:

  磁性高密码锁保险柜在廊坊问世
本报讯一种神奇的磁性高密码锁保险柜,最近在河北省廊坊市天霸保险柜厂投入批量生产。这是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民间领域的一种创新产品,它一举突破了传统保险柜复杂的机械固锁原理。
(公剑玉华)


第2版(经济)
专栏:

  王庄矿安全生产千万吨无事故
本报讯山西潞安矿务局王庄煤矿经过近四年的大胆实践,成功地创造了一套具有本矿特色的、以强化落实为核心内容的安全管理模式,使全矿的安全生产走上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截至1994年12月8日,已实现连续786天生产原煤1000.0259万吨无死亡事故,创全国同类型矿井安全生产先进水平。
王庄煤矿是一座年产5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矿井,1991年以来,这个矿领导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强化落实为核心的安全工作思路,突出抓“三个落实”: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落实安全生产所需资金,三是落实安全措施。
(冯中华李永勤杜孝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