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皇历、财神及“精神返祖”
张东黎
放眼年关将近的市场,大小商店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日历。然而,其中却不乏早被时代淘汰的宣扬封建迷信的东西。一本本所谓《95年运势历》、《生肖福书》、《星座宝典》、《吉祥老皇历》、《95年福寿老皇历》、《实用宜忌皇历》等五花八门的历书赫然入目,不一而足,引诱着人们驻足观看,掏钱购买。
这些老皇历大同小异,几乎都印有所谓“吉凶宜忌”、“流年运程”和各种各样的算命术。令人可笑的是,这些“运程”和“宜忌”,在不同版本的皇历中,说法竟会大相径庭:这本说属猪的人逢猪年“长生福命锦江春”,那本却告诫本命年“流年不利”,必须“求神敬香”方可“去病消灾”;这一处称正月初二“诸事不宜”,另一处则道这一天“百无禁忌”。显而易见,那些说法都是十分荒谬的。
如果说古人由于知识的局限讲究迷信倒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已经了解地球的公转、自转、月食、日食、时区划分的现代人面前,依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这些陈腐的老《皇历》,这种现象,实在是一种文化的倒退。
还有,在中国曾风光过数千年,且早已销声匿迹数十年的“财神爷”,而今又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了。据报载,武汉有一家专卖神像的商店,里头各式各样的财神应有尽有,大的达半人高,小的仅巴掌大,最贵的近千元,最便宜的也在百元左右。据店主人介绍,财神爷销路非常好,周围若逢饭馆或是商店之类开张,十有八九会来这儿请一尊回去,邻近的居民也常有人买回家供奉的。
时下街头、公园、路边,那些看相的、测字的、算命的等骗人把戏,又热闹起来。“电脑算命”的摊位前生意兴隆,书摊上为易经、推背图作“科学解释”的新著层出不穷。
愚以为,产生这些现象,是封建传统观念和某种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有些人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对事业、理想、未来,乃至自身的能力都缺乏起码的信心,精神无所寄托。于是,鬼神们便乘虚而入,主宰了一些人的心灵,造成了“精神返祖”现象。而那些看准了行情,推波助澜,大发“鬼神财”的,赚的则是造孽钱!
由此看来,物质文明的提高虽然不容易,而精神文明的提高恐怕更为艰巨。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于海,艺术殿堂的骄子
邹锐启民
鲜花飞舞编织着五彩的海洋,掌声如浪持续着不朽的乐章。1994年12月25、26、27日连续三天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国家一级指挥家于海,分别在海淀影剧院和北京音乐厅,以卓越的指挥才华和对音乐独到的理解,为其指挥的大型管乐交响音乐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音乐会上演奏了一批中外名曲,特别是难度很大的管乐八重奏,令专家和观众们为之叹服。而这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们对艺术的刻苦求索。
于海,1955年出生于山东潍坊。14岁那年,他怀着对音乐艺术的向往和悟性,考入了全国唯一的大型管乐专业艺术团体解放军军乐团学习单簧管演奏。从那时起,他抱定艺术的生命比个人的生命更为永久、更有价值这样一个信念,刻苦钻研演奏技巧,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在军乐团的推荐下,他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先后师从著名的指挥家吕蜀中、黄飞立、李华德等艺术前辈。美妙、深奥的音乐世界,为他提供了纵横挥洒,尽显才华的广阔天地,他以对音乐艺术的无比热爱,执著追求,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从柴可夫斯基到德沃夏克,他不懈地汲取音乐艺术的养分,从每一次排演中,去领略音乐那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和引发人们感情深处共鸣的内在感染力。他要从一个个静止的音符中,读出生命的含义,他要用自己的指挥棒,用自己的心去完成每一件音乐作品的雕塑。
几年来,他指挥解放军军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山东省交响乐团、湖南省交响乐团等先后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及芬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地举办了百余场交响音乐会和室内音乐会,受到音乐界同行的高度赞扬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丰富的演出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雄厚细腻、简洁优雅、洒脱奔放的指挥风格。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于海在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参加的外事司礼演奏任务中,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访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赞誉。在西哈努克亲王70岁生日宴会上,亲王特别邀请他所喜欢和熟悉的解放军军乐团及指挥家于海,来到住所演出。这位具有很深艺术造诣的政治家,再一次被于海精湛的指挥技艺所感染,亲王特地请夫人莫尼克公主与于海翩翩起舞,并向他赠送了精美的礼品,以示对乐队和指挥精彩演出的褒奖。
1994年7月于海随队出访芬兰,指挥解放军军乐团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芬兰国防军总指挥曹吉宁称赞“中国军乐团一鸣惊人,绝对一流”,“是历年访芬的外国军乐团中水平最高的”。于海指挥演奏芬兰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倾倒了芬兰观众,每次演出结束后,观众都自动起立长时间鼓掌欢呼。一些老人流着眼泪激动地对于海说:“还是中国人民了解我们,中国人民永远是我们伟大的朋友。”
于海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他认为艺术最深刻的本质,都植根于祖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他指挥的无数中外乐曲中,演奏最多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去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的焰火晚会上,他指挥在场的10万人高唱国歌,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神圣,最幸福的时刻。”
现在于海已经在艺术的殿堂中有所建树,而他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在管乐艺术的交响化和民族化方面还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他愿意和解放军军乐团的艺术家们一起,共同攀登世界管乐艺术的高峰。(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西北奇树“五星杨”
郭军
甘肃省的重镇古凉州武威市城东,有一座占地1平方公里的古城。原为匪首马步芳的旅部,现为解放军邱少云所在部队驻地。
在这座兵营的营区中心公路上,有两排高约十数米,存活50余年的208棵老杨树。拣一段干树枝,从关节断开,芯中可见到鲜红的五角星图案,逢雨天折开,那五角星殷红如血。据知情人讲,当年西路红军的部分被俘人员曾被关押在此。当时,马匪逼着红军战士每人植一定数量的杨树,并残酷地规定:“树活人活”、“树死人死”。然而红军栽活的杨树布满了整个大院,马匪却翻脸不认帐,大部分红军被俘人员惨遭杀害并埋在树下。人们传说,这些红军战士的英灵在他们亲手栽种的杨树中,纷纷化成了美丽的红五星。
后来,人们为了表达对西路红军战士的怀念和崇敬,就给这种杨树取名为“红军杨”或“五星杨”。
近年来,这个部队官兵已把这些树挂牌作为文物保护。部队还将此作为本部队的一大名胜,凡有外人第一次到这个大院来,官兵们都要津津乐道地向客人介绍一番,闻者无不称奇,末了,还要带走几节,回去向亲友夸耀。许多战士在入伍后或退伍时,都到树下留影,有些人把枝节中的红五星拍成照片,制作成纪念卡寄给亲人,这似乎也成了该部队的一种传统。每年5月4日,这个部队都要举办内容丰富的“五星杨”青年艺术节,以各种形式激励青年官兵发扬老红军精神。
据林业研究所的专家们说,这种树其实不过是杨树的一种,因其生性耐旱,生长于我国西北戈壁滩沙漠地带;又因其木质松疏,经济价值不高,近些年在西北绿化中逐渐被其它树种替代,树节中的“五星”不过是与西路红军的悲壮历史偶然巧合。在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杨树。然而崇敬西路红军的部队官兵在感情上却宁愿相信“五星杨”上附有先辈的英灵。毕竟,曾经有许多人把鲜血洒在这里。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兰州军区政治部主办的《西北军事文学》自一九九三年改刊以来,把坚持政治与艺术标准的完美统一作为刊物发展的关键,在不少期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政治上的纯洁性和艺术上的高格调,先后推出了《兵痴》、《三十里营房星座》、《鏖兵腾格里》、《邓元春精神》、《军中铁人》等一大批深受军内外读者喜爱的艺术作品,不少地方和单位还将此刊物作为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从建筑、餐饮到娱乐都体现出浓浓的傣家文化的北京傣风庄园,日前举办了旨在提高小朋友文化素质的园名征集笔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此次活动经公证处公证,由书法家杨再春等人评出获奖作品,并请部分小“书法家”挥毫泼墨,在以笔会友的同时,孩子们还领略了傣家文化。
△由中国文化报主办的《祖国颂》读书征文日前揭晓,有七篇征文获奖。该活动得到香港著名爱国人士石景宜的支持。
(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黄河水车(摄影)马朋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