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三百亩地“流进”鲁格庄
——招远市一桩土地异地租赁的调查
去年6月20日,招远市玲珑镇鲁格庄村和东庄乡大罗家村分别在土地租赁合同上签字画押,大罗家村的300亩土地,转眼之间“流进”了玲珑镇鲁格庄。
    鲁格庄和大罗家分别位于招远市的一北一南,相距30多公里,这
  桩异地租赁土地的“联姻”是如何促成的?
大罗家村党支部书记吕国瑞说:俺村人少地多,人均10来亩地。前些年,俺村创办养殖场,由于经营不善,拉下了60多万元的债,至今尚有银行贷款20多万元没还上。租赁给鲁格庄的这300亩地,有200亩能上去水,可以种粮,100亩是旱薄地。从大包干到现在,这300亩地一直没有分下去,原因是老百姓地多忙不过来,集体又没有钱开发。去年冬天,听鲁格庄村支部书记老刘介绍,他们村开发果园很成功,还准备到临沂等地搞开发。当场,我就找老刘合计,打算把俺村的300亩地租给他们开发果园。后来,经我们村讨论通过,两个乡镇领导出面一撮合,这桩事就算定下了。
玲珑镇鲁格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洪新说:俺村500户,1380人,1300亩耕地,是一个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村,每年集体纯收入在400万元以上。我们村也是山东省优质果品样板园和烟台市级红富士苹果基地,红富士苹果连年创省优、部优。去年,村里投资300多万元,上了一个每小时加工能力2吨果品的洗果打蜡厂和贮量300吨的冷风库,进而达到果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体化。但俺村人多地少,发展果品生产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租赁大罗家村这300亩土地,使果品生产、管理、销售、加工等技术优势找到了发展空间。300亩土地的租赁期是38年,我们论证了一下,开发苹果和银杏,15年之内完全可以收回投资。其余23年为纯收入期,效益很可观。
    异地租赁土地,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招远市尚无经验可借
  鉴,他们是如何租赁的?
规范租赁行为。为了搞好租赁,双方主动到土地管理部门了解有关政策,找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咨询法律依据。一是规划租赁标的。二是确定租赁内容。规定只转让土地使用权,不改变所有权,承租方只能将土地用于果业开发,不得出卖、转租和撂荒。三是确定使用权转让期为38年。
合理确定租金。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经过充分协商,确定租赁标的内的耕地前5年每亩每年租金为38元,6—10年每亩每年的租金为68元,其后28年每亩每年98元;标的内的山峦一次性交纳租金9800元;标的辖内的121间破旧鸡舍核价6.8万元出售给承租方。并规定,前5年的耕地、山峦租赁费及房屋价款共计28.18万元,于1995年1月1日前一次付清,其余租金每5年交一次。
明确责权关系。他们在租赁合同中规定:合同期内出租地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按当地同类地的标准,由出租方转交;出租方为承租方提供水、电方便,承租方负担费用;出租方保证承租方的生产经营安全,搞好治安保卫工作。合同中还明确了违约责任。
约定善后事宜。合同从长远出发,规定了有关问题的处理。一是合同期满后,承租方开发的苹果树归出租方所有,银杏树及建筑物由双方协商按当时市场价格由出租方赎买;二是合同期内如因国家政策调整导致合同中止,双方共同聘请有关部门对开发业绩进行评估定价,由出租方赎买;三是合同的任何一方法人代表变更,不影响合同效力;四是合同期满后,在同等条件下,承租方有优先承租权。
    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思想解放是促成合作的基础。双方摒弃了“小富即安”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陈旧观念,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目的,最终走到了一起。另外,两个村为了搞好这一改革,进行宣传发动、广泛征求意见,打破山里人封闭的思想意识,确保了这一改革的顺利进行。
启示之二:生产要素流动发展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土地异地租赁经营,不仅是对土地这种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大突破,而且对于其他产业生产要素的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启示之三:以地“联姻”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促进强村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能够使弱村发挥潜在优势,产生“造血”功能,以利长远发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崇义竹林实行租赁
本报讯江西省崇义县推出一项林业改革重大举措,对全县所有集体竹林进行经营权租赁。到去年11月底为止,全县35万亩集体竹林已全部被租赁,50%的租金已专户存入银行,成了一笔可观的林业发展基金。这一改革措施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养山的积极性,全县迅速掀起了竹林抚育热潮。
崇义县是全国5个拥有50万亩以上的重点毛竹林县之一,全县仅集体所有的毛竹林就达35万亩。过去该县集体竹林由村级集体、村民小组及村民共同经营,责、权、利不明,致使竹林投入少,产出低,“资源优势”徒有虚名。1991年以来,该县先后在五个乡镇进行了竹林租赁承包试点,结果表明:竹林租赁可提高群众保护和培育资源的积极性,又可变资源为资产,为全县林业发展和村级经济建设提供一笔可观的基金。据调查,这5个试点乡镇的毛竹林亩均立竹由试点前的110根上升到了136根。经过3年来的试点和充分酝酿,该县出台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竹林租赁实施办法,并于今年10月中旬在全县铺开。由于明确了责、权、利关系,进一步调动了承租人的养山积极性,全县被租赁的竹林目前有85%得到了垦复,垦复面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今年全县农民人均可从毛竹林中增收300元左右。
(崇义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当阳土地“回归”热
本报讯去年秋收时节,湖北当阳市农村一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纷纷回乡,以各种借口收回原来以出租、雇工、贴钱转包、抛荒等形式“退”出去的水田、旱地、荒山、堰塘、滩地等。
据笔者在村组调查,目前出现土地回归热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粮食和油料涨价较快,农民种田较过去有利可图。二是生产领域拓宽。农民可以随市场行情调整种植结构。如低产田可以灌水养鱼,堰塘可以放水种粮。三是社会各部门对农业的间接投入较有保障和增加。收购部门和个体商贩均以现金与农民结帐,并上门收购农副产品,没有出现“卖难”和“白条”;肥料、农药、种子等通过供销部门和个体商贩供应得较及时和充足,不会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四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一些靠国家贷款生存的乡镇企业不得不停产和倒闭,农民只有离厂下田,重操旧业。
(徐天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兴国农民自我服务
本报讯一种自愿组织、自行管理的“农民自我服务联合体”在江西兴国应运而生,目前已达到1200多个,90%以上的农户参加,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办成的事情。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光有政府服务已满足不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多种需要。一些专业户、示范户及各类协会的兴起较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些组织吸引着群众,自然地形成一个个以其为中心的小团体,并大都制订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规范。它们根据自身需要,发挥各个成员的特长,开展加工、购销、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形成集约优势。据统计,这些联合体每年仅加工、销售农副产品就达3万多吨,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上百项。五里亭乡农民吕忠源联合35户农民成立兴国红鲤研究会,集中解决了技术、渔具、饲料、加工等问题,探索出了“四改八字”精养法,使水花鱼苗成活率提高20个百分点,创造了池塘养鱼亩产1092公斤的纪录,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鱼苗500万尾,远销北京、广州、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会员户连续4年人均收入超2000元。
(邓京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告别“愚型消费”
杨惠萍
要过年了,该是花钱的季节。但是钱怎么个花法,大有讲究。
最近,苏北某县农业银行对200户农民家庭作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年用于吃喝送礼等人情往来以及求签算命、“搓麻”赌博等的支出,平均每户高达565元。其他一些地方也存在这种情况,尤其春节前后,这一类花销更加集中。
本来,乡里乡亲,谁家有了喜事,送点礼表表心意,逢年过节,吃饭喝酒热闹热闹,娱乐娱乐,这都是入情入理的事儿。加上这几年大家日子过好了,吃的,喝的,送的礼,自然都比从前的档次高起来。但是,吃喝出现奢侈浪费,送礼讲排场、搞攀比,这种消费就不那么高明了。至于迷信、聚赌,一花百十元甚至上千元,“钱扔进水里,响都不响”,这就更要不得了。
农民手里的钱来得不容易。辛辛苦苦抠出的血汗钱,大把地拿出去填人情的窟窿,实在是不划算。这一点说起来大家都明白,只因多年形成老习惯,不随大流不行。其实,老习惯可以变通,大流也可以改改流向。在这些事上不妨“洋派”些,学学国外和城市里的做法。逢上年节或喜事,也吃饭,也送礼,不过守着简单体面的原则,饮食讲究实惠,以自足为度,不搞铺张;送礼则崇尚礼轻情长。
省下来的钱,不妨存进银行或者买个保险,一旦遇上灾荒年景,或是有了生老病痛的,也好遇事不慌。余钱较多的,不妨动动脑筋,搞些生产性投资,例如,发展家庭养殖业或手工业,将钱引钱,不愁富不起来。家景比较富裕的农民,与其在酒场、赌场摆富比阔,一掷千金,或在神龛前烧香拜佛,“积德扬善”,不如拿出钱来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一方面,可以投资办厂,带动还不太富裕的乡亲一起走上致富之路;另一方面,眼光要放长远一些,多搞智力投资,文化投资。湖南省南华县南阁乡的农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表率。最近几年,他们建起了大型影剧院、图书馆、农民文化宫、农民俱乐部。工余农闲,假日节日,农民们有了这样一些学习、娱乐场所,赌场与迷信场自然都失去了主顾。
总之,能挣钱还要善花钱,“愚型消费”不可取,消费要走上理性、健康的轨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救救长绒棉
编辑同志:
塔里木垦区是全国著名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有军垦国有农场几十个,民族乡、队十多个,种植长绒棉已有30多年的历史,面积最大的1991年超过50万亩,无论是品种繁育,还是栽培模式或管理水平,都居全国前列。长绒棉作为出口特种用棉,塔里木垦区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收入。近3年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长绒棉价格一直维持在低水平,而国内农用物资的涨价又使成本上升很大,整个垦区种植面积逐年递减,今年已不足三万亩,但总产量仍占全国1/2以上。今年国家调整了内贸细绒棉的价格,没有明确细绒棉与长绒棉的比价,由于国家实行“三不放开”政策,农场没有市场选择余地,只能以1∶1.25的比价从正常渠道交售,这就造成长绒棉大面积亏损(因为长绒棉与细绒棉亩产量之比为1∶1.4以上),棉农种植长绒棉的积极性已丧失。
塔里木垦区的棉农恳切希望国家在制订棉花政策时,既要鼓励发展内贸棉,又要兼顾到特种外贸棉,否则,国际市场有了转机,亡羊补牢,损失最大的首先是国家。如果连这三万亩的面积也保不住,30多年的良种繁育技术、栽培管理经验也将告罄,塔里木长绒棉基地也就名存实亡。垦区棉农殷切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能理顺长绒棉的收购价格,区别对待长绒棉的销售政策,救救这个基地。
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团宣传科赵忠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桃庄河的“半月谈”
王俊平
在河南省内乡县西庙岗乡桃庄河村,有一块远近闻名的黑板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半月谈”。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祖义告诉笔者:俺村近两年一步一步走向富裕,人均收入超千元,邻里关系和睦,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多亏了村里自办的“半月谈”。
桃庄河村是一个1400多户人家的村子,是南阳市的富裕村。该村的12万亩无虫蛀大板栗畅销大半个中国,饲养大白山羊超5万只,年创产值上亿元。农民富了是件好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正确引导广大村民快速而健康地致富,村党支部从1991年8月开始,组织5名离退休回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采编部”,他们有的负责从报刊上搜集各类时事政策和经济信息,有的采写村风、民风、家风。“半月谈”设有“时事政策”、“文明新风”、“大众评说”、“邻里之间”、“和睦家庭”、“田间地头”、“供求信息”、“农业知识”等24个栏目。栏目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谈国事、村事、家事,也议农田耕作,管理知识,病虫害防治。每半月一期,期期都是新内容。“半月谈”一出版,村民们总要跑来瞅一瞅,评一评,议一议,就连那些不识字的老年人也总爱打听“半月谈”上的新内容、新鲜事儿。
有了“半月谈”,桃庄河村的农民学知识,扬正气、压邪气劲头十足。谁家媳妇不孝敬公婆、谁邻里不团结,“半月谈”上一登,让大家评说,谁都会主动改正错误。谁家引进了新品种、谁家有什么新信息,“半月谈”上一登,大家都照学。乡亲们也都说:“咱村这‘半月谈’办得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喜看坊子个体户
本报记者刘燮阳
    芥末鸡
一到潍坊坊子区,区里负责人就拉我到一个小村庄去吃鸡。
鸡,我这一辈子吃得多了,什么四川的怪味鸡、棒棒鸡,德州的烧鸡,广东的白斩鸡,还有美国的肯德基家乡鸡,几乎都尝过,再想搞出什么新名堂,难矣!
可是,今天我吃的鸡,别有一番风味。端上来的一盘鸡,热腾腾、黄澄澄,拿筷子一尝,一股辣味直冲鼻孔,啊!又辣、又鲜、又嫩,味道好极了。我问:这是什么鸡?主人告诉我,这叫“芥末鸡”。
芥末是一种调料,北方人是用来拌凉菜用的,黄色带辣,把它放在鲜嫩的鸡上,经过烹烧,辣中有鲜,鲜嫩可口,颇能刺激食欲。坊子人做鸡还真动了一番脑筋。制作这种鸡的是坊子区的一个个体户,名叫穆中武。鸡是他自家专门饲养的,喂的是精料,养得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鸡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小。芥末也要精选,放得适当,放多了太辣夺味,放少了不够味,鸡汤是用多年的老汤熬的,越熬的时间长越进味。
刚开始,制作这种鸡时,这个个体户担心鸡卖不出去,谁知,一开张味道别具一格,大受欢迎,一传十,十传百,鸡香飘万里,前往品尝的人络绎不绝。我到店里那天,店门外车水马龙,店内高朋满座,生意好极了。有远道慕名而来的,也有附近的常客,这真是鸡香不怕村落稀。区里负责人告诉我,这个个体户靠芥末鸡发了财,成为全区有名的富户。
    地沟板
吃完芥末鸡,我们来到另一个体户家。这个个体户名叫李洪文,他是靠制作铸铁板发家的。这种铸铁板,从外表上看,十分简单,圆圆的,厚厚的,放在地上一大块。我正在想,这种铁板又不是什么尖端产品,有什么了不起。区里负责人看出了我的神态,他告诉我:你别小看这种铁板,它还远销韩国、美国等地,供不应求哩!
原先,这家工厂是村办的一个小铁厂,由于产品不对路,经营不好,生意萧条,后来,工厂承包给李洪文。李洪文是个很精明能干的人,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打听到韩国很需要马路上用的地沟板,他立即和外贸部门联系,把工厂的产品全部转为生产地沟板。这种地沟板规格要齐,质量要好,外观要美,耐寒耐压。李洪文带领全厂工人日夜奋战,精心制作,终于生产出合格的地沟板。小小的地沟板,漂洋过海,身价百倍,从此,李洪文发了家,一年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达780万元。这两年,他越搞越红火,还成立了万宝铸造公司,成为坊子区著名的私营企业家。
    养鸟人
走出铸铁厂,我们来到一家农村庭院,一进院子,只听得满院鸟啼,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原来,这是一家养鸟专业户,他养的鸟可多哩,足足有上千只:有会学舌的鹦鹉,有艳丽的孔雀,有温顺的鸽子,有喜洋洋的喜鹊……一个个关在笼子里,活蹦乱跳,好玩极了。
养鸟的个体户名叫王祥言,他从小喜欢玩鸟,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是不敢公开养鸟的,如今,改革开放了,他大胆地养起鸟来,越养越多,慢慢做起卖鸟的生意来。
养鸟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加生活乐趣。现在,爱鸟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王祥言爱鸟、懂鸟,成了这一带养鸟协会的负责人。每逢赶集日,许多爱鸟者都到他家聚会,有收购的,有相互交换的,有订货的……热闹极了。眼下,新加坡东南亚一带对中国鸟特别感兴趣,一些商人把中国鸟当作一种吉祥物,每逢商店开张,或老人祝寿,纷纷放鸟在空中助兴。坊子人投其所好,把鸟打入这些国家的市场。
在王祥言家庭院里,我还看见他养了许多兔子、小狗、狐狸等动物,简直成了小小动物园,我笑着问他:你一年收入可不少吧?他乐呵呵地说:这都是党的开放政策好啊!
区里负责人告诉我,到目前为止,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已发展到1.4万多户,完成工业产值15.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充满着活力,蒸蒸日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由家种生姜收入超千万
本报讯山东莱州市曲家乡无根枣由家村,去年种植大姜1300亩,总产达到500多万公斤,纯收入1000多万元,创产量、效益全国之最。
由家村地处莱州东北部,丘陵广布,土质肥沃,气温适宜,是大姜生产理想的宝地。该村生产的大姜历来以块大、无渣、味浓、易储藏而闻名海内外。
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去年,该村推出四项新举措:一是投资50多万元,扎实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姜田适时浇水;二是实行姜蒜间作;三是实施地膜覆盖新技术;四是培育高产、无毒系列良种,研制出适合本村土壤的大姜专用肥,使大姜最高亩产达到了7000公斤。
(于月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吐鲁番养甲鱼
去年11月10日上午,新疆自治区水利厅、新疆水产研究所、新疆大学生物系等11个单位的近20名水产、生物专家聚首吐鲁番,就吐鲁番发展工业养甲鱼一事展开论证认为,在吐鲁番市养甲鱼大有可为。
天热,一直是制约吐鲁番市经济发展的一大劣势,可是,近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心,吐鲁番市人的脑袋渐渐变得灵光了起来,他们紧紧抓住光热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大力开发和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使农民的人均收入由5年前的600多元增加到1200多元。去年,有人忽发奇想,借用光热这一丰富资源开始人工养甲鱼。8月初,他们就成立了发展工业养甲鱼领导小组,组织专门人员调查、考察、论证。
目前,吐鲁番人正在按预定方案筹措资金,选择场地,聘请技术专家。据介绍,今年初养甲鱼项目可以破土动工,3年后,新疆人便可就地购买到吐鲁番自产的新鲜甲鱼。
(杨峻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新泰市沈家庄镇太平村柳编专业户已发展到200家,产品形成黑条、白条两大系列20多个花色品种。仅此一项,全村年创收入160万元,人均增收530多元。
尹燕杰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甘溪生姜丰收
海南省生姜生产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甘溪乡素有种植生姜的传统,去年生姜生产又是丰收年,预计总产量将达到200万公斤。图为姜农们喜卖鲜姜。
陈学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