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热点寻踪

  “春燕”何时至我家
——关于电脑进入家庭的观察和思考
本报记者杨健
电脑进入家庭,在十年前还只是一个瑰丽而缥缈的梦。
可在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这个梦已不再遥远。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谢柏青教授认为,从1992年开始,我国出现了以电脑进入家庭为标志的计算机普及的第二次浪潮。学习使用电脑已成了知识界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据行家分析,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的家庭约有60万户,在1994年售出的六七十万台微机中,进入家庭的约有20万台。尽管因为统计的困难和资料来源的不同,这些数字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但电脑这只信息革命的报春之燕飞进家庭的呢喃细语,许多人都已能依稀听到。
    “想,可是……”
当中科院化冶所的陈先生领到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别人问他最想拿这笔钱干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买电脑!说完以后他笑了,因为要买一台市场上流行的“386”微机,他得不吃不喝干上近一年。
要说电脑价格贵,平心而论委实有些冤枉。近年来随着制造技术和规模效益的提高,以及电脑市场激烈的杀价竞争,微机价格下降很快,一台4兆内存、210兆硬盘的386DX非名牌机,报价也只在6000元左右。
关于价格,陈先生自有高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贵,只有需不需要。连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钱都没着落的人当然会觉得电脑贵,因为就目前而言对它们的需要比电脑更迫切。那么——
    电脑,究竟能够干什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电脑可以想象的用途不外乎打字、编文稿、玩游戏、查资料。至于与职业有关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单位里的微机上做。所以三艾株式会所的陈先生买了一台微机只是装了一些诸如WPS、Windows3.1的软件,并一再声称,刚开始学,用途有限。
《计算机世界月刊》的张耀辉认为,开发用途,对于用户来说需要发挥想象力。如果每一个用户在生活中遇到不便的时候都想到这些难题能不能用电脑来解决,电脑的功能就可以更多地发掘出来。
当你为查字典、读外文累得头晕眼花的时候,你是不是想到了用电脑查出词义,翻译外文,甚至让它把翻译好的文章读出来?
当你为市场价格不一,货比三家跑断了腿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通过电脑查询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性能情况?
当你为假货充斥莫衷一是,伤透脑筋的时候,你是否考虑到利用电脑来鉴定商品的成份和性能?
当你对服装式样和花色的单调、对如出一辙的室内布置感到不满时,你是否想到利用电脑中的各种软件包像搭积木似地尝试一下自己的创造?
当你需要从纷繁恼人的事务中理出一个头绪,做出合理安排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让电脑统筹推理,组合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
资料查询、电子邮件、电脑订购、仿真教学……用户的需求是无限的,而开发新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正是厂商应该考虑的事。
早在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已在大学里有限度地展开,学生从题库里取出模拟试卷作答,由计算机评分以测试自己的水平,或是尝试以各种条件实现实验要达到的目标。这一教学形式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可十年之后,在科利华公司推出“电脑家庭教师”软件时,这一市场还存在大片空白。除康阳、四通有一些教育软件外,家庭教育还停留在游戏机或“中英文学习机”的水平上。
所谓“学习机”,实际上就是装有打字等教学程序的游戏机。按赛西电子公司王利剑副总经理的说法,“学习机”以电视机为显示器,对孩子视力有伤害。尽管有些学习机被冠以“486”、“586”等名称,但实际上它们和“X86”微机完全是两码事。但反过来想,那些拥有真正“486”、“586”微机的家庭又用他们的机器做了些什么呢?
没有知识的消费者提不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开拓者又无意或无力作出引导。他们之间似乎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在这条鸿沟的两侧,挤满了无措的生产者和焦急呼喊的未来用户。而在这些呼喊中,频度最高的竟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我们该买什么机型?
在一家著名大报的编辑部里,人们为添置电脑的机型争论得不可开交。有人主张买最便宜的低档机,另一些则主张买最新机型以免被淘汰。有趣的是,论争的双方竟放弃了他们一贯的原则:适中。而放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对电脑都太陌生。
这场典型的争论在每个举棋不定的持币待购者的心里恐怕都曾有过。消费者需要正确的引导。谢柏青教授在科普杂志《科学中国人》举办的“计算机知识讲座”中,建议家用电脑目前最好选用主频33MHz以上的“386”微机,内存4兆、硬盘存储在200兆以上,并配置1024×768彩色显示器和1.2MB+1.44MB双软盘驱动器。
行家认为,从“386”微机开始,已经为扩充内存、网络联接等功能升级留下了接口,它的硬件寿命可以延续较长。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买“486”使用更加方便。至于价格较低的低档机,一定要连同适合特殊要求的软件一起购买,否则将无法使用。
在微机质量上,联想、浪潮等国产微机的性能完全可以和国外名牌相媲美,加上优良的售后服务和较低的价格,是家庭用户的理想选择。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0%的城市居民家庭具有购买电脑的承受力,且一般购买力在3000—8000元之间。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有约70%的城市居民家庭具有购买电脑的承受力。当然购买力是一回事,购不购买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恐怕还在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提高。
春风拂面,乍暖还寒,但树叶已经泛绿。打开你的窗户吧,让燕子进来筑巢。
(附图片)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普之窗

  算命软件:撩开神秘面纱
路过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总有人走上前来赠发一些在销软件的清单。翻开细看,大多会夹杂一些像“择日通圣”、“紫微论命”、“奇门遁甲”之类的算命软件。见得多了,难免好奇。1994年12月17日,我走进中关村一家有名的计算机市场,向货主打听算命软件的情况,货主并不热情。这些软件容量小,大多只占一张软盘,售价在10—30元之间,零售的赚头不大,因为没有空白软盘,没能成交。
直到找到一家软件俱乐部,才得以窥见这些算命软件的真容。它们基本都是台湾人开发的繁体字版,内容十分粗糙,跟一般黄历、抽签算卦的形式大同小异,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卖得并不太好。但也有一些外地人经常来套购,一般用于街头“电脑算命”的勾当。我问货主,对这种赚头不大、危害不小的生意为什么还要做。货主满不在乎地笑:这跟纸牌算命有什么区别?玩玩呗!反正知道是人编的。
做买卖的人是行家,并不把算命当真。可那些街头算命的顾客知不知道呢?对电脑的神秘感让他们至少是将信将疑,要真不信,也就不会去花那冤枉钱了。做软件生意的人卖点这种软件,最多只是赚点零头,可造成的坏影响却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多讲点科学,少玩些档次不高的花样,对软件商来说,这些要求不算过分吧?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塑造科学中国人
司壮
在新近创刊的科普杂志《科学中国人》上,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谢柏青教授领衔举办了一个“计算机知识讲座”,以浅显的文字和严谨的逻辑向读者介绍了计算机运用技术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已非一日,各种介绍这方面知识的图书和文章可谓多如牛毛。可读者反映,像谢教授这样简明和实用的文字并不多见。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科学工作者们殚精竭虑,不断取得新成果并把它推向社会的同时,是否想到了把一些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向享用这些成果的人们作一点普及?
政协副主席朱光亚曾向科普工作者介绍过一篇关于易拉罐的文章。这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易拉罐说起,将与之相关的材料、机械、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堪称佳作。
科技工作者与科学为伴,以科学为知,对科学有较常人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以为人类服务为最终目的。科学不是专利。他们理应成为引导人们走进科学殿堂的向导。
中国的发展寄希望于科学,寄希望于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国民。科学的普及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普及,更在于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只有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才是真正的科学中国人,才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而要造就科学中国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先行一步、学有专长的行家。科技工作者在鼎力攻关、探索前进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这一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医疗与保健

  脾胃与现代保健
与以个性疾病为对象的医疗不同,保健针对的是整个群体,更为关注那些影响人们健康的共性因素。
当今所处的时代特点,一是物质的相对丰富;二是劳作形式与过去相比有根本改变。在过去,由于体力付出较大,而物质的供给又相对不足,因而,多倡导以补益为主的保健。但今天的机体不再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笼统地以补益为主的方法,已不应成为保健主流。
分析人体的健康,你也许会发现它缺少某些东西,但是,这些缺少并不一定是供给不足引起的。因为,从食物摄入人体,到它变成机体所需要的各种东西,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在脾胃进行。脾胃的运转也需要一个外在的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四肢肌肉的运动,在推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脾胃对各种食物的摄取、加工、消化、吸收就会发生障碍。因此,营养的缺乏,一定程度上是脾胃运转不灵造成的。
四肢肌肉的活动减少导致了脾胃运化的减少,而大量食物、饮料、烟酒的摄入,又加重了脾胃的负担,此外再加上精神上的思虑日益增多,脾胃的功能更为削弱,从而影响到整体生命的健康素质。因此,现代保健的当务之急是抓住上述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流因素,从多方位来调节脾胃的运转功能,从而促使其充分发挥其作用。
(刘力红)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下世纪启用新公历”不足为信
余仁杰
1994年12月27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正式向媒体宣布:所谓联合国历法修改委员会并不存在,“下世纪采用新公历”的说法无根据。
那么,关于“改历”的传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源于1994年10月8日海外某报刊出的一则消息。消息称,联合国历法修订委员会经过多年征求意见和分析研究,已制定出了最佳新日历。新日历每年仍为12个月,四个季度,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为31天,其余两个月各为30天。每个季度共91天,能被7整除,所以每个季度固定为13个星期,而且每个季度的第一天固定是星期日,最后一天是星期六。未来的新历法,上半年和下半年都是182天,全年共364天。原每年365天所剩的一天,既不算日期,也不被列为星期,放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定为某个国际性节日。闰年多出的另一天,排在6月30日和7月1日之间,也作为某个国际性节日。这种新日历将在21世纪启用。
此言一出,风波骤起。国内外华文媒体纷纷转载,几至以假乱真。
当然,这种流言的出现是有其知识背景的。专家们指出,现行公历存在严重缺陷:大小月编排无规律,星期与日期不对应,新年开始无天文意义,四个季度与春夏秋冬四季脱节,特别是2月份规定28天毫无道理,等等。但它是历史上形成的,真正要改革它谈何容易!
就目前流传的那个“新日历”来看,其优点是简单、整齐、易记,但它的不足也是致命的: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星期周期序列中不相衔接。更主要的是年终的空日和闰年年中的空日不计日期,造成了日期的间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是不会间断、不留空白的,因此空日的出现不利于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现象的连续记录。空日不计星期,又造成星期的间断。现行公历原是基督教的教历,修改公历自然会给基督教徒为数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带来混乱。从这个角度说,现阶段修改历法也是不合适的。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各人当扫门前雪
常亚
瑞雪过后,喜忧参半。喜的是空气清新、丰年将至;忧的是交通堵塞、道路难行。
到底有没有清除积雪的科学方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最近走访了有关专家。
目前世界上清除积雪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喷洒食盐水等盐类溶液,降低它们与雪的混合物的熔点,因而达到融雪的目的,这种方法消耗不大,效率较高,但对路面、桥梁及地下管线会造成腐蚀,不宜普遍采用;第二种是在路面下敷设热力管线融化积雪,目前发达国家多用此法除雪,但因成本较高,在我国难以实现;第三种方法则是靠铲雪车或人力扫雪。限于条件,我国大中城市铲雪车数量有限,主要靠人力清雪。所以在目前的条件下,“各人自扫门前雪”还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猪年将至又话猪
曹虎
除夕一过,猪年就到。“×年说×”已成老套,但真正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却不多见,便忍不住重生“说猪”之念。
血红蛋白是需要量极大的医用蛋白质,过去一直从人血红细胞中提取,但由于人血昂贵,加之可能携有病毒,医生对人源血红蛋白的使用态度越来越谨慎。目前已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把人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猪的身体中,培育出一种转基因猪,它的红细胞中含有15%的人血红蛋白。因为人和猪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相似,所以基因工程猪同普通猪一样健康,此项成果估计不久即可在医学上应用。
在器官移植方面,心脏移植五年存活率已达70%,肾移植五年存活率已达95%。但是,器官组织供不应求,器官的黑市交易十分猖獗,数以万计的病人在等待器官时死去。科学家们发现,猪与人DNA十分接近,且猪的器官尺寸也与人基本相当,是理想的肾、心、肝、肺、血管等器官的供应者。但异种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更强烈。为此,基因工程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免疫基因工程改造实验,使转基因猪的免疫类型与人一致,以打破排异反应。据报道,英、美等国已有科学家初步育成了可供器官移植的转基因猪。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在不久前推出了“奔腾”芯片。它在广告(见右图)中称:因为运用了最新技术,采用“奔腾”芯片的“586”微机比“386”、“486”微机更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在电脑更新换代极快的今天,它就像神话里有九条命的老猫,长时间内不会被淘汰。但因为设计的缺陷,“奔腾”在浮点运算上出了问题。设计上的毫厘之差造成了厂家的重大损失。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学漫画

酒中蛇影(孕妇酗酒危害胎儿健康) 缪印堂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