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文化交流与作家修养
——记冯牧关于文化交流的几次谈话
刘亚洲
冯牧同志生前数次访问美国,曾就近年来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方面的交流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曾随他数次出访,记录了他关于文化交流方面的一些观点和想法,特追记于此,以为纪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作家交往日益频繁。每年都有一些中国作家访问美国。但严格地说,迄今为止,这些访问还仅仅停留在建立关系、加强友谊的阶段。这个阶段在初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果不能继续深入,这种交往常常会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具体原因,访美的中国作家很难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察文学、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上。匆匆而去,匆匆而回,浮光掠影。和国内其它大多数访美代表团一样,访美的作家们也总有一条“传统的”路线:旧金山——洛杉矶——爱荷华——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或是颠倒过来。一位美国朋友说:“这些大城市里当然有文学,但绝不是仅仅只有它们才有文学。”委婉地对我们的几乎一成不变的访问路线提出了不同看法。冯牧较早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在访美时总是主动要求避开这些大城市,到其它偏僻的地方去。如他第一次访美,就去了福克纳的故乡密西西比州和黑人音乐“布鲁斯”的发源地——田纳西州。他成了第一批访问这两个州的中国作家,受到了热情而隆重的接待,田纳西州首府还授予他荣誉市民证书。他参观了福克纳的故居,和一大批自诩为“福克纳传人”的南方作家进行了座谈,受益匪浅。他说:“这样的地方太值得一来了。”
冯牧认为,除了短期访问,今后还应当扩大渠道,尽可能地为中青年作家争取一些“访问学者”的名额。一些美国作家也认为,中国作协应不间断地派作家去美国做较长时间的深入考察访问,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美国人民和社会。他们对于我们有的作家在短期访问后写的访美观感是欢迎的,但也有些意见,认为这些文章没有深刻地准确地反映出美国人民的生活。有些文章“该说的没有说,不该说的却罗嗦了许多”。有的意见还比较尖锐。

多年来,中国文学在美国的翻译和出版状况一直不景气。近来这种情况虽略有改善,但没有根本改善。冯牧每到一处,总是与美国同行们研讨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他感到有这样几个突出的不足之处:⒈选题不精、不准、不当。冯牧认为,现在的中国文学正处在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佳作迭出,但大部分佳作的译本译文在美国都看不到。洛杉矶一位爱好文学的大陆留学生对冯牧说:“我在国内时,看到许多好作品,也知道许多好作品,可到了美国后看国内的翻译文学,不知怎的那些好作品都没有。”⒉译文的质量不高。美国的语言变化很快,我们的翻译工作很难跟上这种变化。美国同行们认为,我国翻译的文学作品有两个突出弱点,一是语法和句式结构陈旧。不是“摩登的”英文,就是二三十年代的英文。由于译文质量不高,致使一些本来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大为减色。如华盛顿大学出版了巴金先生的名著《家》,销路很差。这个出版社的负责人伯登先生告诉冯牧,主要是因为译文水准和美国人阅读习惯不相适应,才出现了这种情况。⒊出版发行渠道单一。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只能看到《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月刊和“熊猫丛书”。不少出版商、出版社和出版团体表示:他们极乐意出版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只苦于得不到好的译文。

二次大战以来,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一直以密切的目光注视着美国文学的发展,这种情况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是持续着的,近十年来更甚,尽管这十年的美国文学并不是处在它历史的高峰。一本书如果在美国造成轰动,不论它是正统文学(classic)还是通俗文学(popular),很快就会在中国见到译本,甚至同时见到两三种译本。自惠特曼、海明威、福克纳以来的各类美国作家,都为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所熟悉。就是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和大学生谈起美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来也是头头是道。曾来中国讲学的美国著名诗人金斯伯格对冯牧讲,他对这一点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之陌生,对中国文学作品之陌生,令人吃惊。即使在一部分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中间,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冯牧认为,造成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因素有两个:其一,美国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估计不足。很多美国人在谈到中国文学时,多少还带着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充其量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品。当然,也有一些美国作家对中国文学评价较高,如诺曼·卡曾斯、索尔兹伯里、里斯等,但人数毕竟有限,影响也有限。其二,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冯牧每到一地都进行演讲,向美国同行们和朋友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学的信息,部分地扭转了部分人的看法。

通过几次出国访问,冯牧看到,外国作家的文化素质很高,一般都具备除写作以外的另外的专业,并一般都通晓两三种外语。冯牧认为,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和中国文学的新崛起,中国作家势必会随着他们的作品走向世界。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愈来愈多的作家出国考察访问。作家一旦出国,他的名字不仅和自己的作品连在一起,更和国家连在一起。冯牧对作家们提出的要求是:不但能写,还要能讲,写作水平与理论水平统一;不但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还要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最好通晓一门外语。他认为,以前我们绝大多数出国的作家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访问考察进行得十分圆满,但也有一些作家由于知识面窄,水平低,闹了笑话。譬如,有一位青年作家出国访问时,外国作家请他谈对张恨水的看法,他居然不知道这个人。对方又和他谈起唐诗并请他背诵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他背不出来,影响很不好。冯牧说,这样的作家出国访问,一定是白跑一趟。
冯牧说,对外交往越来越多,外语的作用日显重要。一个作家在深入生活时带着翻译,有诸多不便。大量事实证明,语言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多一种语言,少一层隔膜。”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评

  执著追求必出成果
赵国政
伏下身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站起来是漫山遍野的红高粱。红衣少女的袖口隐藏着复仇的枪管,关东大汉的胸膛喷荡着愤怒的火焰。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歌舞诗《雪花·雪花》,是以这样一场引人入胜的序幕揭开了全剧的诗章。
这部歌舞诗是以赵一曼等抗联英雄事迹为素材,描绘了共产党员雪花在救亡图存的时刻,毅然告别莫斯科的学习生活和爱情生活,返回烽火狼烟的白山黑水,以一个粉红女性的肩膀,扛起率领群众抗击寇仇的千钧重担。
追寻血火,以警千秋。这部激荡着悲壮感的歌舞诗,为当前的舞台艺术又注入了一股爱国情怀,因而被专家们普遍看好,称赞它是军事题材创作的可喜收获,也是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创作的歌舞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一般的讲,像这样的题材,内容虽好艺术上却难以出奇制胜。也许作者起步伊始便意料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遗余力地调动着歌舞诗画等多种手段,赋予诗的品格和诗的风貌。使其既有来龙去脉的剧的纠葛,又有自由跳荡的诗的韵致——诗中有剧,演示出扣人心弦的幕幕悲壮;剧中寻诗,升华出不绝如缕的精神光芒。在词章文采音华舞茂中使一部严肃的、思想性很强的革命军事题材作品,摇曳着飘逸和动人的美感。它不是单纯为纪念而敷衍了事,而是该团艺术家们铭刻五十年前的那段国耻,以一腔难以抑制的火热情感倾泻出来的严肃之作。策划该剧的张贵、编剧门文元、王庆生以及执行总导演李广德说,纪念性活动在我国很多,对此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应景式的搞,旧歌新唱,旧舞翻新;一是把这种活动当作出新作、推新人的良好机遇。既然钱也花了,工夫也下了,就不能让舞台看起来热热闹闹,旋即成为过眼烟云,总应有一点实实在在的收获,留下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使我感到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执著、认真的传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像《蝶恋花》、《三千里江山》、《金山战鼓》、《盛京建鼓》、《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舞精品,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编导演人才。愿前进歌舞团今后有更好的作品,更多的人才。


第4版(副刊)
专栏:

  从军嫂看中国妇女 
影片《中国月亮》开拍
以“好军嫂”韩素云事迹为素材的故事片《中国月亮》日前在山东郯城开拍。
该片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编剧7易其稿,最后由熟悉部队生活的空军青年作家简宁和海军青年作家陆颖默联合完成。据透露,影片剧作最初仅拘泥于对韩素云真人真事的描写,后来才到以“好军嫂”的事迹为素材,涵盖出中国劳动妇女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避免了因观众过分熟悉人物的事迹而对影片失去正常的心理期待。
《中国月亮》由年轻导演阿年执导,阿年曾执导《感光时代》,此次,他主动接手这样一个题材的影片,自有他的一番考虑。阿年认为:“主旋律”影片年年在拍,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拍好主旋律题材的影片已经成为电影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十分艰深的课题。阿年表示:作为一个年轻导演,他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该片女主角的选定,被认为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也一度成为影片及舆论界的话题。经过一番周折,现已确定由全总文工团蒙古族青年演员萨日娜担任。她刚刚在颇受好评的电视剧《牛玉琴的树》中演主角牛玉琴,极为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的两个男主角尚斌和长军分别由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青年演员孙强和王兵扮演;主要演员还有田丹、战车、黄素影、沈峥嵘,摄影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鲍肖然承担。
《中国月亮》由福建电影制片厂与四川广播电影电视制作中心联合摄制,预计年底完成。(何平平)


第4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论六线谱》和吴道恭
罗晋标
吴道恭教授的音乐专著《论六线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引起了各界的兴趣。
旅居意大利的我国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吴道恭教授,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曾在该院任教,1983年作为自费访问学者到罗马深造,师从圣切奇利亚音乐研究院小提琴大师阿里戈·佩利奇亚教授,从此他潜心钻研音乐理论发展和记谱法改革,终于完成了被誉为“道恭记谱体系”的专著《论六线谱》。此著首先于1990年8月由意大利欧洲出版社出版了意大利文版,意大利国家专利局批准该专著为“发明专利”。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是五线谱。《论六线谱》是在五线谱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改革方案。这种六线谱记谱法,以中央C音为起点向外展开,在五线谱的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中分别扩增一条谱线,形成六线谱的“十三线大谱表”;然后,在“十三线大谱表”的高音谱表上方和低音谱表下方各扩增一层形式同一的谱表,形成“二十七线完全谱表”。
《论六线谱》意文版的问世,曾引起五线谱的故乡意大利和整个欧洲音乐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意大利各种音乐出版物,各大报刊、通讯社和电台发表了有关消息和评论,热情介绍“道恭记谱体系”,称赞它是“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音乐记谱法的革命性发明”。
罗马圣切奇利亚音乐学院教授唐波尼称赞“六线谱是音乐领域内的新大陆”。意大利作曲家和指挥家曼尼诺为《论六线谱》意文版撰写了《序》,称六线谱体系“表现形式极其严谨,不能排除将被使用的可能”。钢琴家胡贝尔教授决定把几首近作改写为六线谱出版,要做“第一位用六线谱出版作品的音乐家”。
《论六线谱》中文版的问世,本身就是我国音乐界对这一重要音乐理论研究和记谱法改革专著的肯定。赵撰写了《序》,赞扬“道恭体系”是一项“创造性成果”。中国音乐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等单位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了“吴道恭《论六线谱》座谈会”,指挥家郑小瑛在会上说,吴教授的《论六线谱》看了明白,容易掌握,很有实用价值,这是中国学者的创造,要在祖国来做,要在教育方面加以推动。


第4版(副刊)
专栏:荧屏内外

  获国际大奖的 
《母亲,别无选择》
我国电视纪录片《母亲,别无选择》在7月初于法国南部城市普尔—德布克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青年电视节上荣获大奖。
今年共有20多个国家青年拍摄的70余部电视片送选参赛。在没有我国评委参加、而且作者未到现场的情况下,评委会对《母亲,别无选择》一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致决定把本届电视节最高奖大奖授予该片。评委会主席古勒阿先生说:“如同电视片片名,我们评委也别无选择。”
由北京广播学院30岁的研究生何苏六拍摄的处女作《母亲,别无选择》,讲述的是来自四川重庆的田慧萍为了给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培养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辞去高校教师职务来到北京,并克服重重困难创办起中国大陆第一个孤独症儿童培训班的真实故事。片中通过反映田慧萍把母爱升华为事业,表现了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共同心愿,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母亲把奋斗当作生活方式的崇高精神境界。片子亲切感人并有深度,令人回味。在电视节期间,这部电视片除获大奖外,还获得由观众和记者评出的最佳观众奖。
国际青年电视节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一项世界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它鼓励各国青年用纪实的手法,观察、分析和报道周围的社会文化现象。今年的电视节还受到欧洲议会、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法国视听界和教育界的大力支持。
田慧萍因创办专门从事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服务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于今年获得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颁发的首届杰出海外学子“展望杯”个人奖,她还获得美国《读者文摘》颁发的1994年度“当代英雄”奖。(广远)


第4版(副刊)
专栏:

  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院将来京
为纪念饮誉世界的古典芭蕾名剧《天鹅湖》诞生100周年,俄罗斯国家模范芭蕾舞剧院将于11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展览馆剧院演出《天鹅湖》全剧及一套古典芭蕾精品集萃。
在为期4天的演出中,北京观众将首次欣赏到《天鹅湖》众多版本中具悲剧色彩与艺术震撼力的“圣彼得堡”版的精彩演出,这一版本诞生10年来已被国际公认为“推陈出新的创造”。(文晖)


第4版(副刊)
专栏:

  巴西四重奏小组
在京表演
应文化部邀请,巴西四重奏小组于11月5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为观众献上一台音乐会,演奏格拉佩谢、舒曼和洛勃斯等大师的作品。
巴西四重奏小组成立于1986年,由巴西4名最著名的音乐家组成。他们演奏曲目广泛,侧重演奏巴西作曲家的作品。
1993年该小组灌制了自己的第一张激光音碟并获得巴西第七届“夏普”杯古典音乐金唱片奖。他们经常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其中的钢琴家帕特理契亚·万塞拉,几乎取得过巴西各种钢琴比赛的冠军,现为巴西大学的钢琴和竖琴教授。(树新)


第4版(副刊)
专栏:

  芬兰女画家手法奇妙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一日至五日,位于王府井帅府园的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芬兰著名现代派画家艾拉·沃拉斯的个人画展。
艾拉·沃拉斯曾就读于赫尔辛基艺术学院,她的早期油画作品是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芬兰这个北欧国家壮美而秀丽的自然风光。八十年代以来,她更喜欢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去表现自然精神与人类情感的交融。尤其是一组表现北极光题材的抽象作品,被国际气象学家与芬兰艺术界认为是艺术与科学结缘的精妙之作。一方面它客观地再现了十分罕见的极地风光;另一方面,它又真实地表达了一个女性追求美好、憧憬未来的心灵世界。(田淼)


第4版(副刊)
专栏:

  音乐剧《皇帝的新装》
再登舞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由日本引进的音乐剧《皇帝的新装》曾于今年5、6月间举行了首轮演出。
这部根据安徒生著名童话改编的音乐剧以幽默深刻的故事情节、优美动人的音乐舞蹈、精美华丽的舞台场景,获得了反响。为满足少年儿童观众的愿望,中国儿艺《皇帝的新装》剧组经过重新调整和精心复排,即将于11月起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推出该剧的第二轮演出,力求让更多的小观众能够看到这部颇具生活哲理和欣赏价值的优秀剧目。(郭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十几支高水平乐队参加 
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在即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伊人广告公司协办、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承办的“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系列音乐会,将于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日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举行,表演六场。有中国、德国、英国、法国、丹麦、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支高水平爵士乐队参加。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活动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在京首次举办就引起了各界的兴趣,一九九四年十月举办的第二届吸引了更多的爵士乐队前来参加。
成立于一九四五年、被视为欧洲最好的大型爵士乐队的德国NDR大乐队由二十一位爵士乐手组成,是参加活动人数最多的乐队。法国伊卢兹乐队以多样的演奏风格而著称,他们演奏的乐曲融合了从传统爵士乐到现代摇滚乐、从古典音乐到非洲民族音乐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另一支法国乐队斯特凡纳·普朗雄“约会”乐队更注重将近五十年法国最优秀的流行音乐与丰富的爵士乐相结合。英国爵士乐手马丁·斯皮克的演奏注重从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传统中汲取灵感。荷兰的克卢索内三重奏乐队以演奏传统的和即兴爵士乐而著称,他们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幽默感。西班牙查诺·多明格斯演奏小组将他们演奏的爵士乐曲深深植根于西班牙传统的佛莱芒科音乐之中。意大利爵士乐手保罗·弗雷苏是杰出的演奏家,他率领的四重奏小组经常参加世界上重要的爵士乐节。参加此次演出的还有一支夫妻组成的乐队,这就是来自丹麦的帕尔·米克尔堡二重奏小组,用与众不同的配器手段来表现纯朴的思维方式,表明了艺术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来自香港的以吉他手欧仁·鲍为首的演奏小组是一支由多国爵士乐手组成的乐队,多次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获得良好的反响。此外,还有两支北京观众非常熟悉的刘元乐队和广角乐队参加。近年来,这两支乐队一直活跃在北京乐坛,深受青年的喜爱。据悉,北京一批热爱爵士乐的演奏家们还将在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联袂演出。(晓山)


第4版(副刊)
专栏:

  湖北振兴黄梅戏
提起黄梅戏,人们自然就想到安徽。其实,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冈县黄梅县,后辗转流传安徽,解放后由严凤英等艺术家发扬光大起来。10年前,湖北省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1989年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和她的黄金搭档张辉(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加盟湖北省黄梅戏团,在全国著名导演余笑予的策划执导下,摄制电视连续剧《貂蝉》和电影《血泪恩仇录》,创作演出了以《未了情》、《双下山》为代表的名优剧目,演出上百场。最近在安庆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中,《未了情》获优秀演出奖,杨俊、张辉分获表演金奖。11月2日至5日,湖北黄梅戏团晋京表演,将描写人间真情、感人至深的现代戏《未了情》和机智幽默、清新活泼的新编传统名剧《双下山》献给首都观众。


第4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苣荬菜开黄花》研讨会举行
《苣荬菜开黄花》是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12集电视连续剧。在东北辽南地区某个村落“于家堡”,由于落实执行党的富民政策,已走上了小康之路,但是村民祖祖辈辈因袭下来的旧习俗旧观念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于家堡的于姓是大户,不知从何年何月形成的一个“例儿”——姓于的不能与姓郭的结为秦晋之好,生怕“锅包鱼”(谐音),以后姓汤的、姓尤(油)的也不能结亲。于德水家的小女儿于淑红,偏偏对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居郭宪忠情有独钟。郭宪忠是个没有父母的苦孩子,于德水在前些年也将郭宪忠收为“干儿子”,如今于德水却生怕女儿掉进“锅”里,于是万般阻挠。
两个年青人暗地定下终身之后,村里沸沸扬扬,把于淑红和郭宪忠逼上了绝路……
当前一部分农村富了,但精神上的贫困、文化的落后却仍是亟待改变的现实。这部电视剧以揭示这一现实为主旨,融合东北地区的风俗和幽默情调,以亦悲亦喜的风格将人物命运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日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杂志在京举行了关于该剧的研讨会。
(辛)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校园文学》千字文
征文揭晓
国家教委主办的《中国校园文学》,今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校园千字文征文,应征作品一万二千多件,征文评选已经结束,并于日前在京举行了颁奖会。由教育界、文学界人士组成的评委们认为:千字上下的小说、散文、杂文、寓言,适合师生写作,也适合师生阅读;对倡导短小精美的文学创作,培养校园文学新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4版(副刊)
专栏:

  话剧《华之光》
表现奉献精神
表现模范军嫂邵瑞华事迹的四幕话剧《华之光》,近日在京演出,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邵瑞华是安徽省淮北市矿务局矿工总医院护士,二炮青州分院电子教研室主任陈光的妻子。她十三年来精心侍候年迈病重的公婆,悉心照料因公致残的丈夫,以非凡的勇气和柔嫩的双肩撑起了生活重担。山东省青州市与二炮青州分院联合创作演出的话剧《华之光》,真实地再现了邵瑞华和丈夫陈光心系国防、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该剧情节曲折起伏,表演催人泪下。(李宏)


第4版(副刊)
专栏:

谢涛,号千虎,一九四五年出生于安徽太和书香世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会理事,曾荣获国际文化交流“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
三十多年不辍临池,谢涛不仅精于山水、人物、花鸟,而虎画更是自成一家,虎之神韵气势表现得沐漓尽致,在画坛享有“千虎之王”的美誉。不久前,谢涛创作的长卷“千虎图”在金华展出时,被一位日本人以巨资收购。另外,他的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纪念馆、艺术画廊、收藏家所收藏。其中为支持申办奥运,他创作的长二百三十米,画有二千条巨龙的巨幅长卷,现收藏于设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