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胡锦涛抵罗马尼亚访问
本报布加勒斯特11月2日电记者张志鹏、梁晓华报道:应罗马尼亚政府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今天抵达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开始对罗马尼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胡锦涛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时说,中罗两国虽地处两个不同的大陆,相距遥远,但传统的友谊把两国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近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罗友谊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十分珍视中罗之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此次访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进了解、发展友谊、促进合作。
胡锦涛表示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他对罗马尼亚的友好访问一定会取得成功。
罗马尼亚政府工业部长波佩斯库代表沃克罗尤总理到机场欢迎胡锦涛。到机场迎接胡锦涛的还有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副主席、参议员沃卡鲁等罗马尼亚高级官员。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卢秋田也到机场迎接。
在机场,身穿漂亮的罗马尼亚民族服装的少年儿童向胡锦涛敬献鲜花。
随胡锦涛来访的陪同人员也同机抵达。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岚清访问几内亚
新华社科纳克里11月1日电(记者丁喜刚)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下午抵达科纳克里,开始对几内亚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几内亚外交部长科佐·佐马尼吉到机场迎接李岚清和他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
李岚清在机场发表的书面讲话中强调,中几两国应加强相互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互相借鉴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经验。与此同时,中国也愿意向几内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李岚清在访问期间将拜会几内亚总统孔戴和议长迪亚洛,并与几外长共同主持两国政府代表团的工作会谈。
几内亚是李岚清此次非洲之行的第二站,他已经访问了马里。李岚清还将访问塞内加尔、喀麦隆、加蓬和科特迪瓦。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黑和会在美俄州举行
塞克就东斯拉沃尼亚问题达成协议
本报华盛顿11月1日电记者黄晴报道:波黑内战有关各国领导人今天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附近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参加了寻求波黑和平的会议,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和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以及英、法、德、俄和欧盟的代表与会。
克里斯托弗致开幕词,但前南地区的三位总统均未讲话,只是在克里斯托弗的催促下无笑容地互相握了手。
克里斯托弗在讲话中重申了美国关于保持波黑领土完整、尊重人权等原则,并以和平解决阿以冲突、北爱尔兰问题和南非问题为例,督促波黑问题有关各方通过协商寻求和平。他警告说,波黑战火如果重起,将导致更大的冲突,使美国士兵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更多地卷入欧洲战事。
克里斯托弗说,美国认为前南地区冲突的和平解决至少应体现4项基本原则:波黑继续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存在;有关各方承认萨拉热窝作为波黑首都的特殊地位;保护波黑各族居民的基本人权;目前由塞族控制的克罗地亚东斯拉沃尼亚地区应归属克罗地亚政府。
据美国官员透露,美国已根据上述4项原则,起草了一份包括10点内容的波黑和平方案,作为此次三方首脑和谈的基础。
据报道,在美国推动下,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已同意就关系正常化、尊重人权、处理难民问题及和平解决东斯拉沃尼亚争端等进行协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称,美军可在达成协议的96个小时内完成维和部队的部署。克里斯托弗表示,维和部队进驻的条件之一是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下台。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日电 (记者周锡生)正在美国东部俄亥俄州参加波黑问题三方首脑会谈的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1日达成一项协议,双方决心和平解决有关东斯拉沃尼亚地位的问题,并为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共同努力。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伯恩斯说,克、塞两国总统一致同意根据以下原则“加速进行”有关东斯拉沃尼亚地位问题的谈判:“尊重”该地区所有公民所享有的得到国际上广泛承认的基本权利;尊重两国所有难民和因战争而伤残者重返家园的权利;尊重他们要求追回财产和获得补偿的权利。
伯恩斯说,这项协议是在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斡旋下达成的。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白宫的新难题
何伦
10月24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均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在1999年6月以前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这项决议随即遭到国际舆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抨击。美国主管中东事务的官员担心,这将给中东和平进程增添障碍。
耶路撒冷的归属是中东局势中极为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宗教纷争、历史恩怨和民族矛盾等诸多因素。1947年,联大181号决议将耶城交联合国托管。经过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1967年攻占了整个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时,也宣布以耶路撒冷为新生的巴勒斯坦国首都。在巴以谈判中,耶城的归属是个无法回避且又争执最尖锐的问题,所以双方一致同意于1996年5月4日前开始最后谈判,1999年6月前达成协议。而今巴以有关谈判还未开始,美国国会即通过上述决议,事实上承认耶城是以色列的“唯一合法首都”,这表明它要迫不及待地公开站到以色列一边,再次暴露了它在中东和谈中偏袒一方的立场。
显然,这个决议给白宫出了个新难题。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克林顿政府在中东事务上花了很大力气,促成了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是本届政府颇为得意的“外交成果”。克林顿备战明年大选,要靠中东外交成果去争取选票。在这种情况下,白宫如果支持这一决议,必将引起阿拉伯各国的不满,有损于正在艰难推进的中东和平进程,它的“外交成果”将大打折扣;如果否决这一决议,则会得罪美国犹太人院外集团。而犹太人财团是美国上层社会的重要势力,在竞选总统之年尤显重要。难怪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称国会此举“不明智”。
有报道说,克林顿政府准备对此案弃权。而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决议弃权,决议将在30天后自动生效。这将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驻以色列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为的是在巴以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之前保持超脱地位,以利于问题的解决。美国驻以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被认为是美国在阿以争端中持所谓“公正”态度的唯一标志。如果连这个标志也被国会决议这一横炮给打歪,那么作为中东和谈的调停者,美国今后还有多少“公正”可言呢?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来

  厄副总统会见郑必坚
厄瓜多尔副总统爱德华多·佩尼亚·特里维尼奥指出,中国和厄瓜多尔有着共同利益。佩尼亚是1日下午在会见以中共中央委员、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友好代表团时讲这番话的。郑必坚向佩尼亚副总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情况及其重要意义,特别强调中国有信心、有条件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友好代表团是10月29日抵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代表团将于11月4日离开厄瓜多尔回国。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来

  以总理会见田曾佩
以色列总理拉宾1日下午在耶路撒冷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双方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拉宾在会见时向田曾佩介绍了中东和平进程的最新进展和中东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景。田曾佩向拉宾转达了中国总理李鹏对拉宾的问候。田曾佩一行是在参加了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的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后于1日上午抵达耶路撒冷对以色列进行正式访问的。(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放长线 钓大鱼”
——《北约东扩计划研究报告》初析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陈宣圣
9月28日,北约16个成员国和26个“伙伴国”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正式公布了关于北约东扩计划的研究报告。总的看,该《报告》对当前大部分的争议问题没有作出回答,而着重从原则上阐述了北约“为何”和“如何”扩大的问题,总体基调谨慎。这表明北约迫于当前的内外形势,已改变了先前在东扩问题上“快步走”的政策,转而采取了“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
一年前,北约在美国的推动下,曾在内部制订了快则3年、慢则5年接纳波、捷、匈、斯(斯洛伐克)为成员国的“快步走”计划方案。当时提出这个方案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俄罗斯正陷于国内问题,无暇也无力顾及东欧国家的事务,而且俄当时在外交上对西方依赖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北约在转变职能方面作出能使俄信服的努力,并给叶利钦以某种支持和承诺,同时把接纳成员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北约东扩就有可能在不过分刺激俄罗斯的情况下而得到俄的默认。
北约东扩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控制欧洲的重要一着棋。但综观当前整个欧洲形势,美国在东扩的方式上存在着两种抉择的可能性:一是在保持当前欧洲总体稳定的形势下“逐步地、透明地”实行东扩;二是在俄罗斯局势一旦发生“逆转”时强行实施快速东扩。从全局的和长远的角度看,显然是第一种对北约更为有利,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有可能将俄罗斯逐步拢在西方所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去,才能达到最终钓到大鱼的目的。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这次北约的东扩研究报告对俄国作出了较大的让步。它不仅没有触及对俄敏感的“扩大对象”和“扩大时间表”的问题,而且强调东扩进程将是渐进的、透明的,不会对俄构成威胁;同时,推迟就新成员国领土部署外国军队和核武器问题作出决定,还强调在东扩的同时将与俄加强双边信任和互惠关系等等。
北约这次之所以如此重视同俄的关系,主要是它感到俄罗斯内部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变化,俄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反对北约东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叶利钦本人也成了反对者的一员。而且无论明年大选后谁上台,这种“民意”都将影响新政府的决策。另外,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现已开始采取实际的对抗措施。据西方透露,俄总参谋部正考虑同前苏联某些国家组建新的防御联盟,并准备沿着俄西部边界重新部署军队和核武器,摆出不惜冒险重新走上“对抗”的架势。
本来,北约曾通过转变职能、邀请俄高级军事领导人访问以及建立军事合作等方式,同俄建立了某种“信任”关系。但由于近年来美国在波黑使用武力的问题上屡屡不顾俄的强烈反对而自行其是,从而大大增加了俄对北约“伙伴关系”的怀疑。故俄领导人目前又转为强调北约东扩是对俄安全威胁的一面,并声称这将会在欧洲造成新的“分界线”和“第二道柏林墙”,使欧洲“引起新的冷战”和“爆发战火”。其措词之严厉为前所未有。这表明,俄似已不甘心在东扩问题上一成不变地处于守势地位,而企图在被动中争取某种主动。因为:一、北约东扩直接关系到俄的国家安全;二、北约东扩将严重阻碍俄恢复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三、北约东扩将打破现有的欧洲格局,将俄置于更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影响俄在未来欧洲格局中的地位。总之,如果北约东扩得逞,俄将很难恢复昔日的大国地位。这是俄目前无法容忍的。
在对待东欧国家加盟的条件上,针对某些申请国只强调享受北约庇护的权利而不怎么讲如何尽义务的依赖思想,《报告》明确要求贯彻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原则。《报告》所提出的条件基本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遵守《北大西洋公约》中规定的所有原则以及北约所制订的各项规则、标准及政策,特别是强调分担有关的防务责任、共同应付各项危机和提供相应的经费等;二是要完成军事体制上的全面转轨,其中包括改革军队的编制、体制和武器装备结构以及建立文人控制军队的国防组织系统等,都要同西方相一致或相协调;三是要消除相互间的纠葛,特别是事先解决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等问题,不能将不安定因素带进北约。看来,要完全做到上述规定,决不是三五年内的事。用文件形式把加盟条件系统地肯定下来,固然有起“法规性”作用的一面,但也似乎有为“放长线”制造理由的一面。
此外,北约内部对东扩问题上的考虑也并不一致。欧洲盟国大多数对北约东扩不很积极,它们认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内部,并认为更重要的是与俄罗斯发展睦邻友好和合作关系,而不是首先东扩。在东扩的“方位”上,各国的考虑也不同。位于北约北翼的挪威、丹麦等国,侧重于首先发展同波罗的海国家的关系,以确保稳定欧洲北部地区;而南翼的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则将东扩和稳定巴尔干地区更多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涉及先接纳谁后接纳谁的问题。总的看来,欧洲盟国在东扩问题上的思想准备还不足,尚需时间进一步考虑和协调。这可能是北约决定“放长线、钓大鱼”的内部原因。
综上所述,北约放慢东扩步伐,是考虑了内外条件变化之后所作出的决策,既带有长期性,也带有阶段性。北约在坚持东扩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策略上变得比前灵活。从表面上看是后退,实质上是选择适当时机更平稳地更有把握地前进。至于何时提出东扩的时间表、具体对象以及何时实施,将主要取决于俄罗斯国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对俄政策的发展变化等。
(附图片)
作者像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赞赏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1日电(记者高坚、李健雄)中国裁军大使沙祖康1日在联大审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年度报告的全体大会上发言,对该机构一年来在加强和平利用核能国际合作和促进核不扩散等领域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
沙祖康说,促进核能和平利用及其国际合作,是该机构《安全保障规约》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代表团高兴地注意到,近年来,该机构在技术合作和援助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他还说,防止核扩散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国重视机构的保障监督工作,赞赏机构秘书处为加强机构保障体系所作的努力。
沙祖康说,保障监督措施应公正、客观、合理、透明和切实可行,并应严格遵守机构《安全保障规约》和有关国际条约,尊重国家主权,确保有关国家的正当权利不受损害。另外,加强保障监督不应损害各国核科技和核能工业的发展,不应影响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并应防止歧视和滥用保障情报及核查权利。


第6版(国际)
专栏:

  萨拉热窝开放
“团结友谊桥”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1月1日电(记者王森)波黑塞族和穆斯林族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谈判,连结萨拉热窝塞族区和穆斯林区的“团结友谊”桥于今天正式开放。
这座位于萨拉热窝市中心的桥梁,是连结相互敌对的塞族区和穆斯林区的唯一通道。这座桥梁是在前南三方在美国举行和谈之际开放的。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今天双方各有5名愿意到对方的平民通过了桥梁。据宣布,今后双方每天可各有5名经过批准的平民过桥。


第6版(国际)
专栏:

  斯总统重申政治解决民族冲突
本报新德里11月2日电记者李景卫报道: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1日晚接受国家广播公司的采访时重申,建立国家持久和平的唯一途径是寻求政治解决民族冲突,政府将继续履行政治解决内战的义务。
她说,从军事上摧毁猛虎组织很快就有可能实现,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冲突问题。最好的方案是政府提出的权力下放一揽子计划。
据斯里兰卡国家电台说,斯里兰卡军队现在仍继续向猛虎组织控制的贾夫纳镇挺进,控制了尼尔维利—科佩交通枢纽,紧紧卡住贾夫纳半岛最北端佩德罗角至贾夫纳镇的交通要道,有效地切断了猛虎组织的主要补给线,猛虎组织的抵抗力量正在减弱。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首相会见美国防部长
强调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关系
本报东京11月2日电记者张国成报道:日本首相村山富市1日晚在首相官邸会见了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会见时,双方确认将继续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同意成立一个新的协商机构,就驻冲绳美军基地问题进行磋商。
同一天,佩里还与日本外相河野洋平、防卫厅长官卫藤征士郎进行了正式会谈。会谈的中心问题是驻冲绳美军基地问题。在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双方重申日美安保体制是日本及地区安全和平的基础,将不对《驻日美军地位协定》的“本文”进行修改。双方同意在不削减驻日美军兵力(约4.7万人)的前提下,进一步努力,对驻冲绳美军基地进行整顿、合并、缩小。双方同意尽快解决日美已达成协议的转移那霸军港等3个问题;争取年内就10项返还提案作出结论。
佩里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冷战虽然结束,但日美同盟关系仍是必要的。
佩里是应日本防卫厅的邀请于10月31日来日本进行访问的。此间舆论认为,佩里此行已勾勒出本月下旬日美首脑会谈关于美军基地问题联合声明的蓝图。对日本来说,难题是如何说服冲绳县接受距离他们希望“甚远”的日美协议。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德阿签署军事援助协议
德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药品援助的协议1日在地拉那签署。这一协议是属无偿军事援助性质的。德国国防部国务秘书维尔茨在当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德国将继续扩大与阿的军事合作领域,并将与阿方签署军事合作协定、军官培训协定和互访协定。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希叙两国将加强合作
希腊外交部长卡罗洛斯·帕普利亚斯和来访的叙利亚外长法鲁克·沙雷1日表示,希叙两国将进一步加强双边和地区性合作。沙雷认为,叙、希之间的合作领域十分广阔,同时,两国之间的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扎夫卡耶夫当选车臣“共和国元首”
在车臣最高苏维埃1日举行的会议上,共和国现任总理扎夫卡耶夫当选为“共和国元首”。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佩罗获总统竞选初选资格
美国亿万富翁罗斯·佩罗成立的新党派“改革党”已取得参加加利福尼亚州明年3月26日举行的下届美国总统竞选初选资格。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安政府希望安盟加快交换战俘
安哥拉政府不管部部长穆特卡1日在罗安达表示,安政府希望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在释放战俘问题上同政府协调行动。穆特卡指出,到目前为止,安政府方面已释放了210名安盟的战俘,而安盟方面仅释放了20名政府军战俘。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马普托市130多人死于武装抢劫事件
据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警方2日公布的统计材料,马普托市今年头9个月已有130多人在武装抢劫事件中丧生。今年头9个月,马普托市共发生持枪抢劫案326起,而去年同期仅发生278起。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沙卡基葬礼参加者举行反以示威
参加被暗杀的伊斯兰圣战组织领导人沙卡基葬礼的人1日在大马士革举行了反对以色列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抗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的和平协议,并发誓对以色列进行报复。巴勒斯坦的一些党派领导人、真主党的代表以及利比亚和伊朗驻叙利亚大使参加了葬礼。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伊朗数十万人示威纪念沙卡基
约40多万伊朗人1日下午在德黑兰举行大规模反以示威活动,悼念被暗杀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领导人沙卡基。(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加沙地带发生两起汽车爆炸事件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1月2日电(记者谢栋风)加沙地带今晨接连发生两起自杀性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使8名以色列人受伤。
目前尚无任何组织声称对这两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负责。但巴勒斯坦警方认为,这显然是伊斯兰圣战组织对其领导人沙卡基遇害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第一起爆炸事件发生于当地时间2日晨7时,地点位于以色列及加沙地带之间的基苏菲姆边境通道附近。小汽车内的爆炸分子当场被炸死,爆炸发生地附近的电线及电话线路被摧毁,但未造成其他人员伤亡。
第一起爆炸事件发生一分钟后,第二枚汽车炸弹在离基苏菲姆1公里外的内察利姆犹太人定居点附近爆炸。当时正好有一辆以色列公共汽车路过那里,致使车内的8名以色列旅客受了轻伤。
目前,巴勒斯坦警方正配合以军对这两起爆炸事件进行调查。
伊斯兰圣战组织领导人沙卡基是10月26日从利比亚返回途中在马耳他中转时遇刺的。事后,伊斯兰圣战组织指控以色列秘密特务组织摩萨德策划了这起谋杀案。但是,以色列方面对这一指控矢口否认。


第6版(国际)
专栏:

结束特使使命
明石康告别波黑
11月1日,联合国特使明石康结束其联合国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特使的使命,登机离开萨格勒布。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图片新闻

美发生校车被劫案
11月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一辆载着十余名残疾儿童的校车被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所劫持。警方包围了校车(见图本报电视照片)并成功地发动了突袭,劫持者被拖出车外。据警方称,该劫持者被枪弹击中,目前伤势不明。车上的十余名儿童中仅有几人受轻伤,其余安然无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