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增收节支
 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
孟宪杰
整个财政活动围绕着“收”与“支”这个对立统一体来进行。正确处理收支关系,研究增收节支问题,自然是我们新时期财政工作不能动摇的基本方针。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加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的快速增长无疑促进了各级财政的增长,为完成国民经济的再分配提供了较好的财源。但是,由于我们庞大的国家机关等因素,刚性财政支出增长过快,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努力把蛋糕做大,但是,严格控制支出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增收节支,反对浪费,是克服当前财政困难,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各方面对财政的要求都很高,既要保吃饭,又要促发展,各级财政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当前搞好增收节支,既是一个现实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增收节支,反对浪费,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并始终奉行的建国方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16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一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人口多、底子薄仍是基本国情,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事实上,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对财政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上任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力促国内经济复苏和减少政府开支,以我们的基本国情更应当把增收节支当作一件大事,节约每一块铜板用于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法则配置各种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益,必然要求增产节约,特别是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财政体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增收要有新思路、新措施。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收入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相发展,必将进一步打破国有企业决定税收的旧格局,为组织财政收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积极培植扩大财源,建立新的财源结构。一是在搞好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注意发展非国有经济,包括发展“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它们将成为收入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在巩固生产领域财源的同时,把财源建设扩展到正在兴起的第三产业、消费领域和个人收入的范围,既实现对经济活动的适时调节,又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组织资源性收入。如政府要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管好二级市场,逐步扩大土地有偿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土地转让增值收入要按规定上交政府。四是根据中央、国务院的规定,逐步把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增加财政资金和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盘活资产存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应当加快国有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法人治权制度,同时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既有分工又有制约的关系;建立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要素要商品化,通过企业改制,产权转让出售,委托经营,定期租赁,国有民营等形式,使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企业使用资产应向政府国资管理部门交纳利息,实行有偿占用。
建立新型的融资机制,支持经济发展。资金是商品经济的血脉,聚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可以说没有资本的聚集就没有大的财源的形成。应建立新型的融资机制,如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按照国家的金融政策着力发展行业基金会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把广大农民和个体、私营业户的闲散资金以股份的形式吸纳起来,支持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融资,增加企业的资本金。
在当前,做好增收节支工作,首先要把存在于我们党政机关内的浪费问题解决好。突出的问题是:1.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这是最大的问题;2.超过经济负担能力又没有直接效益的事业建设项目;3.不断增长的公务费、接待费、管理费等;4.超过当地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购买豪华轿车、修建高标准住房等。解决这些问题,把支出压下来,需要有过硬的措施才能收到成效。
为此,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原则,坚决不搞赤字预算。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加快发展置于自己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安排发展规划,切不可盲目追求举债发展。首先要考虑保吃饭,保正常运转,保持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要做到科学决策,增强投资的有效性。目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但在投资上项目的问题上要注意把高涨的热情与科学决策结合起来。各级领导要认真研究投资决策问题,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投资管理体制,严把项目论证关,不图虚名。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把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使投资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尽量减少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
还有,坚持两带头,即领导带头,主管部门带头。率先垂范是无声的命令。节支工作必须从各级领导做起,从主管部门抓起才能收到成效。领导干部只要管好自己,以身作则;管钱管物的主管部门只要严以律己,带头艰苦奋斗、节约开支,那么其他的部门,广大干部职工也自然会按有关规定办事,节支措施才会真正落到实处,乱花钱等铺张浪费现象才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当然,这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使大家牢固树立在增收节支问题上的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力。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坚持从全局认识和处理问题
  曹伯纯
全局和局部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全局统率局部,局部服从全局;全局依靠局部,局部推动全局。如果把全局比作一盘棋,局部就是这盘棋中的一个棋子,棋子的位置和行动一定要符合全盘棋的要求。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和统一的指挥,个别的棋子无论怎样有战斗力,棋也要输掉。同样,一盘棋的总体战略是靠棋子来实现的,在统一的指挥下,棋子的战斗力越强,全局就越有保证,棋子的正确行动有力地推动全局。因此,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全局统率局部,局部服从全局。全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局部的积极性,局部要在全局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我们所讲的全局,就是指党的事业的全局,国家利益的全局;我们所讲的局部,是指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和利益。树立全局观念,就是要从党的事业的全局,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局部和全局、地方和中央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必要的时候,牺牲局部和地方的利益,保证全局和国家的利益。树立全局观念,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需要。从根本上讲,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私利。我们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目标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需要全党共同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的伟大事业,决不是局部的利益、局部的成功所能代表的。做好局部工作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全局的胜利,是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树立全局观念,也是最终实现局部利益的需要。局部离不开全局,有了全局利益,局部的利益才有保障;失去了全局利益,局部利益最终也要失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局部服从全局,不只是为全局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局部的利益,而且是长远的、更大的利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更为重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服从全局、顾全大局,关系到改革的成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行为的主体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会有效地发挥出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也会有扩大蔓延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自觉地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党的地方领导,要胸怀全局,把握全局,加强党性锻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改革和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党中央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出发,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并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加以实施的。只有全党服从中央,我们党才能真正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最终实现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坚决服从中央,服从大局,服从全党的最高利益。实现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要有权威。越是开放搞活,越是要讲权威,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就会一事无成。虽然利益格局多元化、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但是,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发展地方经济要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决不能自以为是,各行其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纪律是维护中央权威的保证。只有用党的纪律统一全党的意志和行动,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我们这个拥有5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责任。
要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局观念要靠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建立,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可能有自觉的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多次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深刻阐述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办大事。他高度评价“伯承同志党性坚强,突出表现在考虑问题从党的全局出发,事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为了党的整体利益,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和局部的利益,总是排除万难去圆满完成。”从根本上讲,党的民主集中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产物,是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制度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自觉地贯彻好民主集中制。
要着力提高领导艺术。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需要掌握领导艺术。这首先表现在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判断形势。这是把握大局,做好工作的前提。站在局部看全局,由于位置不同,掌握的情况不同,或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整个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就会有差别。在局部看是好的,从全局看却有问题,从全局看是好的,在局部却有不同的感觉,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关键是要有能够站在全局看局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作为领导者应该全面地掌握情况,自觉地要求和锻炼自己想大事,识大局,主动地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分析形势。二要在“结合”上下功夫。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会精神实质,并通过深入了解实际,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把贯彻中央精神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持局部和基层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服务全局,推动全局,发展全局。三要弹好钢琴。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要围绕全局开展局部工作,但也不能顾此失彼,要像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那样,十个指头协同动作,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特别是在某些局部问题的解决对全局发展有突破性意义的情况下,更要抓住不放,以此推动全局。


第9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何羡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科技日新月异,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社会要获得较快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要有较快的发展。而现代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当前国际上政治斗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而经济上的竞争,突出表现为科技的竞争。21世纪将是高科技世纪,任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都将依赖于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还特别提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否则,就无法缩小与世界上先进工业国的差距,无法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因此,抓住机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我们新会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前,全县只有十几家小厂。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3.01亿元。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侨乡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充分利用开放的国际环境和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加快引进现代科技,推动了经济腾飞。80年代中期,我们就当机立断引进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化纤生产设备和技术,相继办起了合成纤维纺织厂、涤纶厂和锦纶厂,并以“三纶”为龙头,沿着多层次加工、扩大综合利用的路子,形成一个全新的高级的化纤纺织行业,使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90年代,我们进一步加快引进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步伐,建立了一批新技术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8.6亿元,高新科技产品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5%,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率达40%以上。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决定因素,要把经济搞上去,关键在于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市的道路。
发展高新科技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立足于“新”、“高”,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为基础,把吸收、消化、改进、创新统一起来的新机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改造与开发相结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换代,也必须依靠高新技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二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办各种科研基地,生产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三是外引和内联相结合,建立发展高新技术的经济实体。发展高新技术面临着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采取倾斜政策。政府除了逐年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建立科学馆和科技学校,加速人才培养,建立高科技工业村以外,主要是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通过外引内联相结合,大力借助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实力的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兴办一批有实力的经济技术实体作为发展高新科技的载体,有效地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于从实际出发,坚持“三结合”,新会高新技术产业正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走出一条“项目——群体——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在若干领域选择项目重点突破,进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逐步形成群体,再经过努力,最终建成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有实施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9项,“星火计划”19项,新产品试制成果推广计划30项,开发出5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全市拥有30家符合高新技术标准的企业,其中经省审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1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没有知识分子就没有科学技术队伍,没有科学技术队伍,也就没有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担当者。科学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是人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使他们在技术开发和管理中有职有权。目前许多地方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要使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开拓国内外市场还需做艰苦的努力,但关键还在于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加快引进科技人才。同时,要抓好现有科技人员的管理和使用,并努力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是我们各级领导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9版(理论)
专栏:

  “推进国有产权管理体制改革,搞活国有经济”有奖征文揭晓
由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人民日报理论部和《资产与产权》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推进国有产权管理体制改革,搞活国有经济”全国性征文活动,共收到来稿250多篇。经严格的初审、复审和由领导、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终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3名和佳作奖若干名。获奖文章观点已摘要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参考。获一、二、三等奖的文章及作者如下:
一等奖
企业改革的新话题:婆婆不可有,母体不可无作者:佐牧(北京)
二等奖
企业资本金利润率的测算与考核作者:刘春亮(山西)
试论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建立作者:沈震西狄运中(江苏)
我国国有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实施步骤及近期改革重点作者:朱上士(上海)
搞活我国国有经济必须强化科学管理体制作者:张谷(广东)
三等奖的文章作者:于溶春(新疆),汪国翔(北京),籍小东(山西),周进、王东(江苏),刘解龙(湖南),丁予君陈岚(新疆),董仲元(辽宁),靳毅民(辽宁),陈石(辽宁),岳福斌(北京),潘大钦(四川),杨杰(辽宁),李小平(北京)。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社科书讯
▲柳村著《中国原始社会哲学思想萌芽》一书已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科学探索以及宗教活动与哲学思想产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我国这一社会时期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书中将历史典籍、考古发掘等历史资料和我国少数民族的现实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提出一些有见地的论点。这种哲学发生学的研究不仅为哲学史研究增添了新成果,同时对加深哲学原理的理解也有实际意义。
(占军)
▲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王志乐撰写的《成功的合作广阔的前景——德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一书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长期从事德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问题研究,近年来特别注重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并撰写了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本书精选的十一篇文章,既有对中德合资大型项目的调查,也有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
(贾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