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鲜宣布取消对美贸易限制
本报平壤1月9日电记者周必忠、张友新报道:朝鲜政府决定从1月中旬起解除美国商品进入朝鲜市场以及美国商船进入朝鲜港口的两项限制。
这是朝鲜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回答朝中社记者提问时宣布的。这位发言人说,限制美国商品入境和商船入港是朝鲜在同美国的经贸关系中仅有的限制措施。
根据朝美去年10月21日签署的框架协议,朝美双方在协议签署后的3个月内,要相互减少贸易投资的壁垒,解除包括通信服务和金融结算等方面的限制。这位发言人说,由于这次采取的措施,朝鲜已完全履行了朝美框架协议所规定的在减少贸易投资壁垒方面所承担的义务。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佩雷斯今年首次会晤
 探讨推动巴以和谈进程
本报开罗1月9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今天在加沙和以色列之间的主要通道埃雷兹举行会晤,以探讨推动巴以和谈取得进展的途径。
这是今年以来阿拉法特同佩雷斯的首次接触。
据巴自治政府计划和国际合作部长沙阿斯说,阿拉法特将同佩雷斯主要磋商以色列军队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城镇撤出,以便为巴大选作准备的问题。
此外,讨论停止扩建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及尽早释放6000名被关押巴勒斯坦人问题,也是阿拉法特同佩雷斯会晤的主要内容。
上星期,巴以部长级联络委员会曾在开罗举行会议,由于伯利恒埃弗拉特犹太移民强行扩建定居点而引发的争端没有妥善解决,加上3名巴勒斯坦警察被以色列军警开枪杀害,会议最后不欢而散,没有取得具体成果。
佩雷斯昨天在以色列内阁会议上强调,以政府必须继续以巴和谈,而不应被公众舆论所左右。
在阿拉法特同佩雷斯会晤的同时,巴以关于巴勒斯坦大选的谈判今天在开罗恢复。巴勒斯坦代表团团长是巴自治政府地方管理部长埃雷卡特,以色列代表团团长是约旦河西岸行政长官祖海尔。据巴以双方宣布,这轮会谈预定持续两天,只讨论与大选有关的事项,不涉及任何敏感的安全问题。
(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防部长访问以色列
希望以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新华社耶路撒冷一月八日电美国国防部长佩里今天抵达这里,对以色列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这是他去年一月担任国防部长以来首次访问以色列。
佩里抵达后与以色列总理拉宾举行了会谈,双方讨论了中东和平进程的最新发展和中东地区面临的核扩散威胁。
以色列电视台报道说,拉宾和佩里在会谈中对中东地区的核扩散问题表示担忧。佩里表示,他希望以色列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但是他并没有向以施加压力。
佩里访问以色列前对埃及进行了访问。访问期间,埃及领导人曾敦促佩里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使之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据报道,佩里还将与拉宾讨论以色列与叙利亚实现和平后戈兰高地的“安全安排”问题。
九日,佩里将视察位于以色列北部的以军队阵地,并飞抵戈兰高地的上空作实地考察。他还将与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总统魏茨曼举行会晤。


第6版(国际)
专栏:

  村山与山花就成立新党程序意见相左
日社会党面临分裂
本报讯日本首相兼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和社会党内政策集团“新民主联合”会长、社会党前委员长山花贞夫8日在东京首相官邸就山花等人计划脱离社会党、另立新党等问题进行会谈,双方意见相左,谈判最终破裂。
会谈时,村山表示,如果要另立新党,也要争取让更多的社会党党员加入。他希望在4月的统一地方选举后,彻底解散社会党,重新成立新党。
对此,山花表示,他仍将按原计划在本月20日国会召开之前脱离社会党,成立新党。他还表示,他打算9日下午召集日前成立的新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着手成立新党的准备工作。
日本舆论分析认为,这次村山与山花会谈破裂,标志着社会党分裂已很难避免,将使村山政权的基础更加削弱。(张国清)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军封锁车臣总统府
大批车臣武装撤往山区
本报莫斯科1月9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国际文传电讯社和俄电视台今天报道说,俄联邦部队已经控制了格罗兹尼2/3的地区,车臣总统府已被俄联邦部队完全封锁,封锁线距离总统府只有200—700米。总统府和市中心遭到猛烈的炮击。总统府大楼上面几层的大火已经熄灭,但灰色的大楼几乎已被浓烟熏黑。
据俄政府新闻处发布的消息说,杜达耶夫和车臣安全部门领导人格利斯哈诺夫先后撤离格罗兹尼。昨天上午,总统府大楼的地下室里只有车臣副总统扬达尔比耶夫。另据报道,大楼的地下室里大约还有200名车臣武装分子。
国际文传电讯社今天报道说,目前,俄联邦军的装甲部队正从印古什方向朝格罗兹尼开去。
俄政府新闻处发布的消息说,虽然大批车臣非法武装已从格罗兹尼撤往山区和其他地区,目前仍有许多杜达耶夫的武装分子控制着格罗兹尼的部分地区。


第6版(国际)
专栏:小资料

  车臣问题大事记
▲1994年12月2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就车臣问题发表电视讲话说,格罗兹尼的包围圈已经缩小,俄军在许多地方歼灭了大批车臣非法武装,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他已下令停止轰炸。
▲1994年12月29日,俄前线司令部宣布,为避免平民伤亡,俄空军开始使用高精度激光导弹袭击车臣非法武装的阵地。
杜达耶夫私人直升机和阿尔贡河上的两座桥梁被炸毁。
▲1994年12月30日,杜达耶夫致函叶利钦,表示愿意“不带先决条件”同俄方进行谈判。同时车臣外交部说,“由于轰炸”,格罗兹尼一座最大的炼油厂的油库起火。
火场附近有一座存放氨的仓库,如果该仓库起火,对整个高加索将造成“生态灾难”。俄官方否认炼油厂起火是俄轰炸所致。
▲1994年12月31日,俄军攻入格罗兹尼,在总统府前发生激战。市内多幢楼房其中包括总统府燃起大火。
     (续完)


第6版(国际)
专栏:

  芬兰呼吁和平解决车臣危机
新华社赫尔辛基1月9日电芬兰政府9日发表声明强调,应根据俄罗斯的宪法和在尊重俄罗斯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以和平方式解决车臣危机。
芬兰政府在声明中对车臣的战斗仍在继续、平民遭到伤亡而深感担忧。芬兰表示支持欧洲安全及合作组织为解决车臣危机进行的努力,并呼吁停止在车臣的作战行动,采取人道主义措施以帮助受害者。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黑穆军撤离两非军事区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月8日电(记者杨成明)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司令罗斯8日宣布,穆斯林军队已全部撤离萨拉热窝非军事区伊格曼山和别拉什尼察山。
据波黑塞通社报道,罗斯说,维和部队向他提供的最新报告指出,尽管穆斯林军队已全部撤离伊格曼山和别拉什尼察山,但由于气候恶劣,维和部队目前还不能完全控制上述非军事区。罗斯表示,一旦气候条件允许,维和部队将尽快接管这些地区。
萨拉热窝非军事区伊格曼山和别拉什尼察山是波黑塞军根据协议于1993年8月交给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管的。但穆军违反协议,非法占领这一地区,并不断从那里向塞军阵地发动攻击。根据塞、穆两族最高领导人去年年底签署的停止敌对行动4个月的协议,穆军应在1月4日中午撤离伊格曼山和别拉什尼察山。


第6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相知无远近万里搭桥人
——访法国苏蒂夫教授
本报记者张祝基
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来到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大学,访问米歇尔·苏蒂夫教授。苏蒂夫教授是荣获中国国家科委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第一位法国人,目前担任着格勒诺布尔大学联盟主席的职务。
苏蒂夫教授白发稀疏,脸颊清癯,戴着一副眼镜,眉宇间透出一股儒雅之气。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的全是中国传统画,还有一幅西藏布达拉宫的彩照。白色记事板上用彩笔写着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诗:“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浏览着这些诗画,记者感到如同进入一间中国学者温馨的书斋,顿时忘掉了室外寒冷的冬雨。在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办公室里,苏蒂夫教授向我娓娓讲述了他同中国的情缘。
苏蒂夫毕业于法国名牌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大学,1951年来到格勒诺布尔大学任教,是法国知名的物理学教授,曾担任过一届世界物理学会的主席。1978年底中国副总理方毅访问格勒诺布尔市时,苏蒂夫曾以格市各大学校长代表的名义参加了接待工作。这是苏蒂夫第一次正式同中国打交道。当时,他对中国不甚了了。由于多年以来他在法国高教科研部负责仪器仪表方面的工作,所以被推任为法中仪器仪表业合作委员会的法方主席。1979年5月,苏蒂夫首次访华。从此以后,为了双方科技合作和交流的事,他几乎每年都去一趟中国。由于他的努力,在80年代初双方就两项光谱技术的转让达成了协议。接着,一连串的学术交流活动渐次开展起来。从1983年起,他又担任格勒诺布尔市和上海市科技合作的联系人,合作的领域由仪器仪表业扩展到纺织业、管理科学、人员培训等方面。十几年来,为了双方的科技合作,苏蒂夫不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孜孜不倦地奔忙。
随着同中国同行接触增多、了解加深,他发现了中国灿烂文明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他说,中国在历史上有4大发明,在今天的科技领域也有很多先进的地方。西方一般人都认为人类文明就是欧洲文明,他自己作为科学家,也曾对地球另一半的文明一无所知,真是惭愧。而现在他认识了中国,迷上了中国。这正是结交在相知,相知无远近。苏蒂夫发现,许多法国人访华归来以后转变了观念,于是他就极力促成一些法国人踏上访华之路。1986年,苏蒂夫曾倡议和组织20多家法国大公司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技术展览,取得了成功。为了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苏蒂夫60岁时又开始学汉语。现在,他访华时,一般可以用汉语应付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1988年起,他又在格勒诺布尔大学开设了中国科技史课。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部著作,题为《亚洲科技思想对照史》,主要讲中国科技史,已经付梓。随着双边科技合作活动的不断开展,苏蒂夫的中国朋友也越来越多。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国留学生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可信赖的朋友,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了困难,都愿意去敲他的门。现在,同中国的接触不仅已经成为他职业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他的业余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望着摆在他桌子上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奖状,记者向他表示祝贺。他说,他可不是为了得奖才这样作的。他曾任傅立叶大学校长,按规定到68岁便从这个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格市大学联盟是个协会,其主席职务不受年龄限制,因此,他可以借助这个组织继续开展同中国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活动。
苏蒂夫教授说,今年6月他将和罗纳—阿尔卑斯大区议会主席一起再次访华,7月他将在上海组织第3次光纤学术交流讨论会。望着他兴致勃勃的样子,人们会说,这个73岁的老人为法中两国的合作、理解和友谊而努力的劲头倒像37岁的人。
(本报巴黎1月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受托代表法在伊拉克利益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月9日电据此间新闻媒介报道,罗马尼亚同意它驻巴格达大使馆代表法国在伊拉克的利益,法国近期内将在罗驻巴格达大使馆内开设办事处。
罗外交部日前发表一项声明说,罗法达成的这个协议既符合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也符合国际惯例。
法国同伊拉克关系的松动遭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反对。美国务院发言人说,法国在伊开设办事处“不合时宜”;英国认为,“现在还不是对伊拉克放松压力的时候”。法国则反驳说,美英的批评毫无道理。
报道说,当法国和俄罗斯认为应该肯定巴格达为遵守安理会决议所作出的努力的时候,美国始终反对放松对伊拉克的国际制裁,反对向伊拉克实行开放。
伊拉克副外长去年12月上旬访问了罗马尼亚,此后两国恢复了正常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南非金矿巡礼
本报记者组
咣当一声,随着升降机门的关闭,这偌大的铁笼开始疾速下降。在南非矿业协会新闻部经理莱维利恩·克利尔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和几位南非同行开始进入布尔乌里兹奇金矿的矿井参观。
走出升降机,再换乘地下轨道车走了两公里,才到达纵横交错的采矿坑道。这里有良好的通风和照明设备,有紧急救援疏散通道,还有井下医务室,治疗器械和抢救设备一应俱全。当我们经过一个坑道口时,一股巨大的暖风迎面吹来,这是井下的供暖系统。在一个运送矿石的巷口,传送带流水般地把矿石输送到下一工序。井下的工人并不多,也不嘈杂,一切都井然有序,显示出了良好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坑道里非常潮湿,巷道纵横交错,时而还要爬上爬下。为了一睹矿工们的工作情况,我们不得不沿着陡峭的巷道向采掘面爬去。由于矿石下滑,每爬一步都非常艰难。采掘面终于到了,黑人矿工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矿脉,并表演如何采掘。
据介绍,布尔乌里兹奇矿现有6500名矿工,80%以上为黑人。除每月500—800兰特(1美元约等于3.6兰特)工资以外,他们享受两人一间的免费住宿、免费午餐和啤酒等饮料、免费医疗,还享受每年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妻子儿女来矿免费探亲。对于一个失业率高达46%的国家来说,这些黑人矿工应该说是够幸运的了。但据主人介绍,该矿每年的事故率约为2%,轻者伤残,重者丧命。
从井下上来后,主人又领我们参观了戒备森严的冶炼厂,一一介绍了黄金生产的采石、粉碎、磨粉、淘洗、冶炼、浇铸等十几道工序。这里与井下相比,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干净、整洁,各种机器与管道的设置科学而有序。
参观结束时,工作人员用四轮手推车推出一块金晃晃的金砖。旁边的牌子上标着:重量27.650千克;价值1035286.00兰特。布尔乌里兹奇金矿是约翰内斯堡高地金矿集团五大金矿之一,每周生产这样的金砖8块。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数字,但切不要忘记,每吨矿石的含金量只在6—15克之间。这个小得可怜的数字后面隐藏着一串串近乎天文数据的数字,那就是矿工们要从千米,甚至几千米的地下采掘出的矿石量。
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为600—700吨,高时可达1000吨。南非迄今已生产了4万多吨黄金,占世界产金总量2/5。黄金出口占南非出口总额的40%左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约翰内斯堡是南非黄金的主要产区,有“金都”之美誉,其周围现有金矿60多座。然而,在澳大利亚人乔治·哈里森于1886年发现南非大金矿以前,这里原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
1864年,德国地质学家卡尔·戈特利伯·茂奇和探险家汉里·哈特莱到南部非洲旅行,经过勘察证明,现在的博茨瓦纳塔蒂河附近的地下可能蕴藏着黄金,爱德华·巴顿于1870年发现在莱登堡附近有金矿。于是,各国的采掘者们在这一带搭起了一排排帐篷,形成了当初闻名遐迩的“新移民之家”。后来,哈里森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重大发现不仅揭开了南非采金历史的新篇章,而且也使南部非洲最著名都市——约翰内斯堡迅速形成与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非100多年的采金史上,也有炎黄子孙辛酸的一页。1899—1902年,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造成许多金矿关闭,黑人劳动力大都离矿还乡。战争结束后,出现了劳动力危机。由于雇用白人十分昂贵,黄金寡头们便把目光转向中国人。
自1903年起,一批批廉价中国劳动力在黄金梦的诱惑下,远涉重洋,加入了南非淘金者的行列。到1907年,到约翰内斯堡附近采金的华工已近5.8万人。然而,时隔不久,白人劳工组织却强烈反对雇用华工,理由是华工侵占了他们的利益,于是,大批华工便被驱赶出境或遣返回国。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岁月的篇章翻到了1994年5月。不仅南非的采矿业和整个经济建设都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迎来了民族和解的春天。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民族团结政府的领导下,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丰富宝藏,将会更好地造福于南非人民,使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6版(国际)
专栏:

  越德同意加强政经关系
新华社河内1月9日电越南和德国最近达成协议,同意加强两国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德国国务部长施米德鲍尔和霍伊尔作为德国总理科尔的特使上周对越南进行了访问,同越南官员就加强双边关系等问题举行了会谈,并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说,双方同意加强两国高层官员之间的政治接触,增加德国对越南的发展援助,鼓励德国商人到越南投资,支持越南同欧洲联盟签署经济协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梅杰反对修改欧盟章程
据新华社伦敦1月8日电英国首相梅杰8日说,英国将拒绝接受对欧盟章程作出的任何修改,强调他将在明年欧盟重要的政府间会议上否决任何旨在加强成员国之间政治联系的行动。
据报道,欧盟章程的修改包括废除在重要问题上每个国家都有否决权的做法;给予欧洲议会新的重大的权力以及对单一的欧洲货币作出坚定的承诺等。
英国赞成欧盟的扩大,但以松散的形式存在,以使东欧国家能像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一样加入这一组织。


第6版(国际)
专栏:

  赫德呼吁解决印巴争端
新华社伊斯兰堡1月9日电正在此间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今天呼吁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赫德今天在此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巴、印之间应就克什米尔问题进行对话,只有采取政治的而非暴力的方式并停止一切外部力量对暴力活动的支持,才是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途径。
他还强调,应派国际观察员进入克什米尔地区。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允许5万巴人入境工作
据新华社突尼斯1月9日电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以色列军方8日宣布,以色列已准许5万名巴勒斯坦工人进入以工作。
报道援引以军方的材料说,这5万名巴勒斯坦工人中有2.6万人居住在约旦河西岸,2.4万人居住在已实现自治的加沙地带。
报道说,截至去年11月底,进入以色列工作的巴勒斯坦工人已增至3.35万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1月8日,一批车臣难民乘卡车逃离战火纷飞的首都格罗兹尼。目前俄军同车臣武装继续在格罗兹尼进行激战,落入市中心的炮弹每隔5秒钟便有一发。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