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甲戌年的拉萨和拉萨人
本报记者卢小飞
从西藏回来,人们见面依然喜欢问“西藏形势怎么样?”言语中颇多疑问。你反问“什么怎么样?”于是冒出一串“西藏人现在吃什么东西”、“坐什么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仿佛荒蛮之地,还没摆脱蒙昧。其实,现代的信息传播常常预示着深刻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如想象般的天翻地覆,“梯度发展”的理论被现实勾勒出来,只不过外人没有比较罢了。
    罗桑丹增:蔬菜早就不是“草”了
清晨的龙王潭市场是蔬菜的天下,茄子、辣椒、豆角、西红柿,各种时令鲜菜应有尽有,如果不是行家告知拉萨已实现蔬菜自给,真以为那些细菜来自毗邻的四川。东郊纳金乡的罗桑丹增说,他们的土地大多种了菜,因为比种粮食来钱。记者打趣地问“蔬菜和草有没有区别”,罗桑颇为不屑:“蔬菜早就不是‘草’了。”
这可不是笑话。70年代,藏北的牧民还对汉族人吃菜感到惊讶,说“怎么汉人和牲畜一样吃草?”牧民过去不吃菜,农民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基本以牛羊肉、酥油、糌粑、茶叶为其饮食主流。
那时,在拉萨买点菜要绕世界寻摸。如今,弄几个鲜亮亮的炒菜易如反掌,饮食结构变到“根”上,包括那些最讲传统的老人。菜农多了,也更讲究科学种田。负责“菜篮子工程”的何德国告诉记者,199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有5400多亩,其中有1400多亩温室、大棚,估计年产量3500万公斤以上,拉萨人吃不了,约有400万公斤陆续销到山南、那曲、日喀则了。
本报驻西藏记者站门前的罗布林卡路,原本是条幽静的林荫道,如今,总有来自郊区的各种车辆喧嚣着划破黎明前的宁静,这只是无数运输线的一支,由此可想见各蔬菜批发市场有多“火”。
    卓嘎:“炒羊肺”象征一种个性
卓嘎是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才26岁,却已是个体餐饮业里的“大姐大”。1990年底,她辞去了百货商店营业员的职务,在布达拉宫脚下开了家甜茶馆。几个月后,这家“同胞茶馆”便小有名气,整日顾客盈门。尽管来者多为转经的老年人,且囊中羞涩,但她靠薄利多销站住了脚,还捎带搞了家摩托车修理店。
生意正俏着,她却突然改弦更张,卖了甜茶馆,开了家“雪峰”藏式风味餐厅,经营煎羊排、炒羊肺、拌牛肉,附带鲜奶、糌粑、酥油茶,典型的藏餐,还真招引了不少“老外”。
问起改辙初衷,她说还是想独树一帜,如今拉萨市面上到处是餐馆,大多是川味和西北风味,揽生意没点个性不成。行家所见略同,也就在这个夏天,藏式风味餐厅陆续冒出好几家,都挺火。吃家也明白,饭菜好赖并不太重要,吃的是那个“文化”。
    阿旺曲扎:学外语可不是赶时髦
不否认,僧人里是有个把对立情绪,这毫不奇怪。但多数时候,还是能感觉到那个群体中的善意。
八廓街广场,曾因拉萨骚乱而为天下瞩目。尽管有四面八方的朝圣者、生意人和旅行家在这里摩肩接踵,但古老文化的氛围依旧纯粹。广场正面是金碧辉煌的大昭寺,这座公元7世纪的建筑,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像,因此是芸芸众生顶礼膜拜之地。
大昭寺有个小僧叫阿旺曲扎,会汉语,懂英语,是寺里的导游。面对一群汉族香客,他耐心讲述有关大昭寺的故事。来了几个老外,他又操持着英语数典论宗。他中学毕业后出家,汉语是在学校学的,英语是跟着收音机自学的。寺庙还有尼玛次仁和普布两个年轻僧人也懂外语。问他何为?他说,学外语可不是赶时髦,这是个文化交流的工具。要不,外来的人怎么能够了解西藏呢。比起学习经典,他认为自己的优势还在学习语言,称扬己之长才能立足社会。
    安多强巴:现在不飞,更待何时
80岁的安多强巴心静如水。他曾是14世达赖喇嘛的殿前画师,是西藏新兴画派的代表,达赖夏宫的壁画中有他的不朽名作。同样是经历过两种社会制度的老人,同样经历过政治运动的磨难,他却少有怀旧和抱怨。
他正在家中做画。匆忙间以传统的牛肉包子款待朋友的造访。聊起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话题,他的想法出人意料。他说,改革开放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是好事,对搞艺术的人来说,路更宽了。旧时代有种种束缚,像他的画,因为有悖于传统,曾不被承认。他说得激动起来:“现在是‘甘丹(拉萨三大寺之首,由黄教鼻祖宗喀巴创建)的宝座没人坐,谁有本事谁上’。我的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年轻人,碧空如此辽阔,天高任鸟飞,现在不飞,更待何时?”
临走,他又悄悄说,自己是只自由的鸟,新近又娶了个年轻漂亮的媳妇。
新,总是相对于旧;而这“旧”的内涵,又因文化的差异而有别于其他地方。拉萨之于北京十分遥远,因为,我们这些传播信息的人没有尽到责任,难怪天子脚下的北京人会提出许多傻问题;而北京之于拉萨却并不遥远,因为,打开电视,拉萨人可以和任何一地同时面对天下,于是世界也不再陌生。(附图片)
左上图:婚礼上的自助餐可谓琳琅满目。
下图:喇嘛也用上了新式“武器”。
中新社记者任晨鸣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金丹”换骨何须刀
姜延群
在吉林省龙潭山脚下,有个康复门诊部,主治医生韩吉泰运用祖国中药学原理研制出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的药物——壮元丹、启痹丹,使不少患者摆脱病魔的缠绕。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所有骨病中约占1%的比例,得了这种病,骨端将一点点烂掉,病人不但非常痛苦,而且失掉工作、生活能力,素有“十病九瘫”之说。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换骨术,即手术置入钢质股骨头。此法不仅费用高,患者要长期忍受钢肉结合之苦,而且几年后就要重新手术整修。早年行医的韩吉泰目睹病患者的痛苦,引起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他凭借自己深厚的中、西医功底、家传秘方,查资料、选良药、做试验,一次次探索,又一次次失败。为了精选良药,他远涉千山之脉。为了体验药效,他多次服马钱子中毒,由于尝药,他烂掉了3颗牙齿。经过几百次的实验,壮元丹终于研制成功。随后,他又研制出启痹丹。
美国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患此病多年,跑遍了西方国家,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不到德国换骨,临行前听说中国能治,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不远万里赶来。韩大夫给她认真做了检查,辨证施治,不到9个月好了。她激动地说:“中国的中药太神奇了!”
蛟河市天南乡有位叫乔淑兰的中年妇女患股骨头坏死多年,病到晚期才辗转打听到这里。通过韩大夫几个月的治疗病情显著好转,正要继续治疗时,这位患者反映她因家庭生活困难,很难再支付治疗费用了,要治就得把耕牛卖掉。韩大夫听后说:“病还要治,牛决不能卖,以后你的药费就不用交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这位患者的病完全好了,已能从事轻微劳动。
这些年刮起了看病送红包之风,不少患者看病前、治疗中、痊愈后也曾给韩吉泰送红包,他一律拒收。他说:“这些红包要是收,少说也有上万元,但是‘财发而名死’,我决不能这么干。”
现在,韩吉泰正在撰写约10万字的《股骨头无菌坏死与杂症论治》一书,还要着手筹建一座容纳300张床位的骨科中医院,使各地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让世界都知道并相信中医的伟大力量。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墨海映群星
陈亚飞
鲜花,掌声,笑脸,耀眼的闪光灯中,六岁的小朋友吕乾辰和三十七岁面目黑红的刘福长,并肩站在领奖台上,共同的爱好和成就使他们走到一起来。这是“衡水老白干杯”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颁奖仪式上的情景。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书法艺术后继有人。从幼儿园的娃娃,到为各种生计奔波的成年人,他们遍布于祖国各个角落,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吕乾辰小朋友算是后起之秀,其参赛作品“俭以养德”,运笔流畅老道,被评为三等奖。他爸爸吕波介绍说,乾辰四岁师从钱小惠,先练了两个月的笔画,四个月后开始写作品,半年后便在一次书法赛中获佳作奖。至今,小乾辰已十几次获奖。吕波说:“关键在孩子自己,逼他学没用。”
此次参赛的书法爱好者们都有一本苦乐经,青年书法家刘福长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他九岁从一清末秀才学字。“文革”中破“四旧”烧书时,他从火堆中捡回一本无皮字帖,悄悄塞入土炕席下,有人让他交出去,“我长短没交”,他回忆说,“我把书藏着偷偷练,后来才知道那是柳公权的《玄秘塔》,那时我十二岁。”
他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练书法,定婚三年的姑娘跟他散了。后来,他有缘找到一个爱书法的姑娘结了婚。为临帖他还远游西安碑林、龙门石窟、泰山摩崖石刻。有次为看三十里外清朝古碑,练了一夜字后骑车前往,摔入公路沟撞掉了几颗牙齿。
此次大赛的参赛者多达六千余人,书法篆刻作品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七件。除台湾外各省均有作品送选。“小书法家”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最小的是来自黑龙江的王睿雯,才三岁。一批十岁上下的小朋友,写出字来一派老练相,让人难以相信是出自幼童之手。(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金拇指”的命运
本报记者李而亮
夏去秋来,正值开学之际,郑州市一度引得众人关注的“金拇指”高等小学,却悄然摘下了牌子,重新换以“沙门村小学”的校名。
今年6月24日,“金拇指——点亮瑰丽童年梦……”的大幅广告,出现在河南省报的显著位置上。广告称,这是一所与台湾合资联办“与国际教育相接轨”的高等小学,学校环境优雅,有露天花园和学生进行劳动技能锻炼的实验田,有标准化教室、图书室、微机室、棋社厅及医疗保健中心,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还许诺:凡接受“金拇指”高等小学教育的学生,保证98%以上考取省内重点中学。但是,收费标准也令人咂舌。进此学校的学生需交纳教育储备金1—2万元,每学期另交学费4000元。
宣传是吸引人的,但直到开学日期临近,才有3名学生报名,开学庆典的鼓乐尚未奏响,就不得不匆匆落下了帷幕。
9月6日,记者来到郑州金水区柳林乡沙门村。村支书谷彦林提到“金拇指”,感到办了一件窝囊事。他对记者说,沙门村是个只有530人的小村,去年刚步入小康村的行列,但村上没有一所学校。今年村里投资80来万元建起一座2000平方米,14个教室的教学楼。由于本村生源不足,想吸收点邻近村和单位的学生。这时一台商代理人看中了这幢教学楼,提出合办“贵族学校”,由台方负责聘请教师、购买教学设备等,办学收入五五分成。村里觉得此举既能充分发挥校舍作用,又可以得到收入,便同意合办。村里为此又追加了40多万元,投资建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后来由于招生不理想,合办学校的协议难以维持下去,双方中止协议,“金拇指”仍改为村办小学。
那么,到底为什么“金拇指”尚未开张就遭此命运呢?
我们来到坐落在农舍之间的校园,目之所及与广告宣称相差甚远。占地20余亩的校园,除了一幢四层教学楼已经竣工外,楼前仅是一片刚刚平整过的土地。旁边的学生宿舍、食堂还在施工阶段,校门还搭着架子。教室内除了简单的桌椅,根本没有广告上所说的其他设施。条件不具备就匆忙招生,这是“金拇指”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而收费过高,脱离当地实际,又是许多家长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柳林乡主管教育工作的副书记朱广献认为:沙门村建校后为解决生源不足而向社会扩大招生的初衷是好的,但决定把其办成“贵族学校”,就脱离实际了。这里的农村尽管比较富裕,但要家长拿那么多钱送子女上学,绝大部分人还拿不起,而附近的职工又都是一般工薪阶层,更没有这个能力。记者了解到,沙门村毗邻的郑州黄河鱼场和黄河工程局一些职工,原计划将子女送“金拇指”就读,一打听费用便连连摇头。
对于“金拇指”的许诺,人们也有许多疑问。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说:“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的中、小学,要有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的管理和具有一定水平的师资力量。而一所才组建的小学,靠东拼西凑聘请的教师,出高价就能入学的生源,许诺可以保证98%考取省内重点中学是不可思议的。”
就在记者采访这篇报道的时候,频频传来其他小学新生严重超员、不堪重负的消息。有所重点小学计划招四个班,由于学龄儿童太多,不得不扩展到8个班,采取上下午轮流上课的办法。这与门前冷落、教室空空荡荡的“金拇指”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与此同时,郑州今年还有5所类似“金拇指”那样的学校出现,最高的收费达8万元。据了解,招生数都与计划相差甚远。如果这些新建学校用来招收普通学生,能解决多少人的入学问题。
创办高价学校,是靠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种形式,它对国家目前教育资金不足是一种补充,也可以满足部分高收入者希望在孩子身上高投入的需要。但是,这样的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办好它,从郑州“金拇指”高等小学的命运上该总结出一些教训和有益的启示。河南省教委副主任张凯亭认为: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国家是积极鼓励的。但对于有些高价学校出现的问题必须加以引导和管理,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出这方面的政策法规,使其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附图片)
原“金拇指”小学教学楼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从难点切入
——东方县委书记戚火贵一席谈
本报记者鲍洪俊
戚火贵,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曾任农场场长,乐东县委书记。调任东方一年多,危难之处显身手。记者日前驱车东方,请他谈了一番为政体会:
工作中没有难题、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遇到难题怎么办。畏惧矛盾,回避难题,工作只能愈加被动。知难而进,从最难处入手,工作起来就能事半功倍。我去年4月来东方时,面临重点工程进展缓慢、严重干旱等棘手问题。我铁了心从最难处开始。
东方境内有两大国家重点工程,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和600万吨天然气化肥厂工程。这两大项目能够一举缓解东方的能源不足,带动全县石油化学工业的腾飞,是东方经济上台阶的金钥匙工程。服务重点工程,保证其建设速度,显然是县委、县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当务之急。然而,牵涉1万多人的移民搬迁问题,却让重点工程卡了壳。因为一些人的畏难情绪,移民问题一度成为东方谁也不敢轻易碰的老大难问题。新来乍到,我了解到一大堆困难。经济利益、感情因素、干部作风,哪一块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全局。我先沉下去调查了解移民乡村的困难、要求,合理则火速解决,非分则耐心说服,撒泼则法纪追究。而后,动员了县级机关的几百台车辆、几百名干部,分赴移民乡村,帮助村民搬迁。结果,15天内搬了3000多人,没有出现一家钉子户。
解决了重点工程的后顾之忧,一张张反映乡村旱情的报告又让我的心不断收紧。东方常年干旱少雨,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最近几年,旱情特别严重。有些乡镇旱得插不上秧苗,收不上庄稼。怎么办?兴修水利,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我对大家说:农业不稳,人心不安,东方不能让旱情挡住前进的脚步。兴修水利,最终得到实惠的是东方百姓,我们不能坐等上面拿钱,让时光白白流逝。大家雷厉风行,自己动手,挖沟修渠,降伏旱魔,争取丰收。会一散,全县8万大军奔赴水利建设工地。我下到旱情最重的乡镇组织、监督。遇到问题,现场办公马上解决。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水利工程全部整修一新。今年以来,13年未遇的大旱没能奈何我们。往年干旱耽误农时的情形再未发生。
看来,工作中的难题也是一面镜子。你是花拳绣腿还是真抓实干,是平庸之辈还是有所作为,在它面前一览无遗。有些人渴望干一番事业,又害怕难题绕着走,这实在有点缘木求鱼。殊不知,最难点,往往是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它是客观事物发展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解开了最大难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扎实推进工作,就必须迎着困难上。一名人民公仆在工作中解决的难题越多,他的贡献就越大,他的人生就越有价值。(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公仆当知主人心
——乐山市委书记陈德玉访谈录
本报记者陈华
陈德玉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一干就是12年。从工人到厂长,到市委领导,不论职务怎么变,爱跑基层、喜欢思考却一点没变。如今,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陈德玉越发认准了一个理:要当好公仆,就得摸清主人的喜怒哀乐。
我想,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眼下,最影响老百姓情绪的是物价上涨过猛,成了当前的热点。前两天我从外地学习回来,拎着菜篮到市场转了转,发现菜价确实涨了,猪肉两三个月前也就5元钱一斤,现在起码要6元。
平抑物价,关键在于如何保障有效供给。要有一个丰盛的“菜篮子”,就得种好“菜园子”,抓好“米袋子”。现在,经济生活中遇到了占地与保地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经济发展要占地,但你占地就得造地。牟子河滩的菜地每年减少几十亩,今年初,市里现场办公,要求综合开发河滩地,保住了1000多亩菜地。现在乐山菜地面积稳定而且是增长的。
抓物价,得标本兼治。有人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放开不管。我们了解到,最近在乐山大桥一带,有一些菜霸拦在桥头,不让菜农进来,人为制造市场紧张。你说,这事能不管吗?再说注水猪肉,一头猪打几十斤水,老百姓能满意吗?我们已对此采取措施,实行管理责任制,定点宰杀、统一检疫、分散经营。对搞注水猪肉的贩子,井研县还实行了法律制裁。不依法重处不法分子,我们就对不起人民的托付。政府不仅要管,而且要管好市场。
坦率的说,市场经济,放开了怎样管好,我们还缺少经验。一方面要搞活、放开,一方面物价不能上涨过猛,要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这需要我们摸索前进。首先,就要做到情况明。说起买菜,一次跟菜农讨价还价,有人认出了我,诧异市委书记也来买菜。其实,我一有空总去买菜,光听汇报不行啊!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一把手要亲自掌握,了解实情。现在报喜不报忧的风气很不好,我看就得经常挑挑毛病。作为领导者,得保持头脑清醒,因为你肩负决策的重任。
我比较熟悉城市经济工作,但现在市、县党委的工作重点在农村,怎么办?还是那句话,走下去。去年,我到仁寿县跟农民学种棉。在地头,农民反映:中央鼓励农民种棉的政策好,我们从报上都看到了,可现在挂钩化肥、柴油为啥还没下来?是不是你们截留了?我一面解释说兑现有个过程,一面也在想:如果我们干部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再好的政策也会让人生出怨气。今年,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工作就提了四句话:“稳粮、增收、调整结构、转变作风。”
现在,全党大倡学习之风。我们基层干部学什么?我看关键要学习邓小平同志以人民为本的思想。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从人民赞不赞成,人民满不满意出发。有了这一条,办法就可以从群众中产生,困难就可以被战胜。(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