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决定

  要用辩证法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建工作
王修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全党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对党建工作的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也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它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按照这一规律办事,有利于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立实事求是、务实求实、讲实际、重实效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不良倾向。(2)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这有利于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保持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的精神,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作风。(3)市场竞争的公开性、公平性,有利于增强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克服“一言堂”等错误做法。(4)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有利于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克服封闭保守思想,增强开放意识,学习借鉴外地外国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工作经验。(5)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靠法律法规规范各种市场行为,规定市场主体的责权利,判断是非,处理纠纷,这有利于增强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错误行为。(6)市场经济要求改变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传统做法,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有利于真正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减少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产生的机会。
但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容易引起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些变化,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2)市场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横向联系,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分散性。这就容易淡化全局观念、组织观念,产生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3)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社会丑恶现象易于传播蔓延。同时增加了人口的流动,给党员的管理带来困难。
总之,市场经济给党建工作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反应迟钝,麻木不仁,茫然不知所措;或只看积极影响,不看负面效应,盲目乐观;或过分夸大负面效应,对搞好党建工作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应是,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趋利避害,扬长补短,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要落实四中全会《决定》,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我认为,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在改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切莫忘记“党要管党”。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两项最重要的任务,一是把经济建设搞好,一是把共产党建设好。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厦中,这是两根最关键的支柱,缺一不可。如果出现“一根硬一根软”的状况,大厦就会倾斜。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呢?一是要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搞好经济建设,需要共产党搞好自身建设,实行坚强而正确的领导;而只有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党的建设才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党才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因此,党委应当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建设。主要抓好:(1)研究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及重大方针政策;(2)协调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系,形成经济建设的强大合力;(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4)加强政法工作领导,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5)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配好干部;(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委把这些事情抓好了,实际上就是既加强了经济建设,又加强了党的建设。
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片面强调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委就包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甚至以亲自跑项目、筹资金的多少来衡量党委对经济的重视程度。这样做,不利于调动政府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企事业单位的创造性,不利于党委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党的建设。另一种是脱离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党的建设上另搞一套,或者以党的建设挤经济建设。这样做,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党的建设也是不可能搞好的。
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党要管党”,加强党建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的规律。现在一些党组织对研究经济花的气力比较大,这是对的;但对党建则研究得很不够,有关党建的工作,多数是照抄照转,“等因奉此”,缺乏创造性。这种状况是达不到“党要管党”要求的。
(二)正确处理“搞活经济”与“从严治党”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经济逐步搞活的过程。有人认为,经济搞活了,经营自主权多了,经营范围宽了,就意味着党的纪律可以放松,党员条件可以放宽。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造成这种误解,从理论上分析,就是混淆了经济与政治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与政治有联系,但经济不等于政治。与上述观点相反,我认为越是搞活经济,越要坚持高标准从严治党。这既是抵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现搞活经济与从严治党的统一,不仅理论上讲得通,而且在实践上也能办得到。回顾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既有武力的威胁,又有物质的引诱和思想的腐蚀。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党何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敌人,赢得了人民?除了路线正确之外,就是坚持从严治党。大多数共产党人,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保持了革命的本色。近几年,全国各地有许多单位经济发展很快,搞得很活,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也很好,并没有“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许多共产党员既是发展经济的模范,又是廉洁奉公的表率,并没有变得“物质富有、精神贫乏”。
古人说:“欲取其中,必求其上,欲取其上,必求上上。”治党标准降低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现在有些单位之所以组织不像组织,党员不像党员,往往失之于管理过松。对有问题的党员,往往强调客观原因,“情有可原”;对违纪党员的处理,往往心慈手软,搞“下不为例”;对集体存在的问题,则常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原谅自己。看来,不坚持“严”字当头是建设不好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从严治党,有这样几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一性质不能变。第二、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能变。第三、“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一组织纪律不能变。第四、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制度不能变。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不能变。第六、“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基层组织建设的原则不能变。这六条原则,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千万动摇不得。
(三)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精良、组织严密的党员队伍。
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带领人民群众前进,起码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条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合乎人民群众心愿的正确路线;二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三是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精良、组织严密的党员队伍。基层不少地方,不仅党员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匀,年龄老化、文化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基层单位多年不发展党员,有的单位的党员常年不开展活动,被宗族、宗教或其他势力左右了局势。为此,必须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积极壮大党员队伍。
首先,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质量寓于数量之中,没有数量便没有质量。就农村而言,党员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至少应在5%,就是说每个党员联系19名群众,约联系4户。在积极发展党员的同时,还要防止生产一线的党员过多“上浮”。
其次,注重提高党员素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现在应主要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看经济建设中的态度和本领。对那些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热心参与改革开放的人,懂经营会管理有致富本领的人,要积极加以培养,创造条件,吸收他们入党。对现有的党员,要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训,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更多地汇集到党内来。
第三,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哪里有人群,哪里就应有党员,就应有党的组织在活动。千万防止党的组织“线断、网破、人散”。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健全了,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她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坚决落实,用改革的精神切实搞好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活力。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邓小平哲学思想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发起的“邓小平哲学思想研讨会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于8月1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将会议讨论中有关理论方面的几个焦点问题综述如下。
    一、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关系
与会者认为,在邓小平的思想活动、言论和著作中,在领导和决策的实践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并且是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其主要内容为: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辩证统一的彻底唯物论;现代意识的、富有开拓性的、系统的辩证法思想;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基点的根本的唯物史观;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与会者认为,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有的学者则认为,由于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在我国新时期实践中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时代背景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因而它与马列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又有着独具特色的差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冲破了中国几十年来流行的教科书式的理论传统,为中国哲学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特色
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他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因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内容本身就富有特色。
⒉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是反映时代要求的。它把实践置于优先和至上的地位,把时代精神化为具体的哲学理论、观点,因而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揭示了时代的主题和特征,预见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⒊邓小平哲学思想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实效性和人民利益本位性的统一。实效性即实践第一性。这里的“实践第一”,不单单是对实践的一般强调,而且是对实践结果的重视。人民利益本位性是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两个特征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这种统一的集中体现。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体系,其基本内容为十四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九个方面,其结构包括基础、主体和顶端三个部分,其基本特色为科学性、创造性和时代性。而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有的学者则对邓小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结合的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应该说是中国具体实际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结合的着力点,即努力找出结合的恰当形式,这一形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第三,结合的思想障碍,主要是思想僵化,表现为唯书、唯上、唯经验、从众和习惯五个方面。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思维模式逐步变革的成果,是破除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和“两极绝不相容”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维定势的结果。
    四、怎样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有些学者认为,要正确理解与把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应从三个“统一”来认识,即社会生产关系同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而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要坚持以生产关系同生产力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
另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必须有辩证法的过程思想,即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实现均是个过程。
有的学者则侧重于从邓小平的思维运作逻辑来谈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邓小平建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维运作逻辑是:实际(事实、实践)——对原有理论的审视、批判——建构新理论——制定理论回到实践的中介——实践(现实、实际)……思维运作的这种逻辑,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一些学者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心的内容。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奠定物质基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核心内容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手段。 (朱筠笙)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记录
——大型历史文献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简介
张诚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书,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中央指示的方针编辑的。这是第一部系统公布从建国到“文革”前17年间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和基本文献的大型历史文献集。全书共18册,700余万字,前10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书记录了党和人民17年中的重大历史实践,记录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产生、实行和发展变化情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成就和曲折经历是贯串全书的主线。
本书收入的文献包括:(1)中共中央、国务院、人大常委、中央军委制定的最基本的文件及其批转的一些部门的重要文件;(2)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有代表性的讲话和文章;(3)有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党和政府发表的重要讲话、声明和文章;(4)《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传达中央重要精神的社论和编辑部文章。书中收入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如《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论十大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工业七十条》等都是指导全局工作的纲领或依据,对党和国家的活动起过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本书收入的文献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多方面的探索及其积累的丰富经验。反映探索的重要方面有:关于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改造;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的尝试;关于改革管理体制的尝试;关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等等。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观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国内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关于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思想;关于发展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轻重为序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思想;关于选择生产关系形式应以能够比较快地发展生产和群众愿意作为标准的思想;关于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思想;关于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关于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思想;关于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手的思想;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思想,等等。虽然这些重要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或者在以后的实践中未能全部切实地运用,但大多起过积极作用,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在编辑上的突出特点是:⒈系统性。建国后17年间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和基本文献基本上被收入本书。这些文献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科技、文艺、体育、卫生、新闻、出版、党建、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系统地、连续地反映了共和国的成长历史。本书反映每一重大史事,都以决策性文献为主并选收相关联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体现决策、实践和终结的过程。同类文献也前后连贯,自成系统。⒉客观性。入选本书的文献都是根据“客观反映历史实际”的原则,经过反复筛选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慎重确定的。全书既选收反映正确和成功方面的文献,也选收反映失误和挫折方面的文献以及纠正失误的文献。刊出的文献一律保持历史原貌。⒊权威性。收入本书的文件,均以正式下发到实践中去执行的版本为依据;收入本书的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文章和讲话,均以本人审定过或中央审定过的版本为准。书中每篇文献的版本都在文末注明。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选收的文献,是党和人民在开国、创业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留下的历史记录。因此,这部大型历史文献集的出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有力地证明,党和人民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它有力地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发展和飞跃。它为我们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基本材料,也为我们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提供了历史背景材料。此外,这部文献集的出版,对改变建国以来党史、国史研究方面文献资料不足的状况,将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便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