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

  今非昔比看拉萨
本报记者刘伟
9月的秋天,青藏高原已泛寒意。记者走在拉萨街头,却感到处处涌动着暖人的热潮。
    城市建设:从3平方公里到50平方公里
拉萨是先有寺,后有街。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河谷填湖建大昭寺,以供奉唐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后来,围绕大昭寺有了朝佛人的营地和固定的住房。1000多年间,渐渐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市区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43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已扩展到近50平方公里。
近日,记者用了30多分钟驱车拉萨繁华的街区,而40年前来过拉萨的人记得,当时步行全城只需20分钟。如果不是看到高耸的布达拉宫,真以为是置身在内地某个城市。70岁的仁旺,在布达拉宫做了60多年的喇嘛。他初到布达拉宫时,看到山下是大片荒芜的土地、沼泽和树林,偶尔几幢楼房也是世袭贵族的宅邸,布达拉宫下多是低矮的土石屋和破败的帐篷。而今,古老的布达拉宫已焕然一新。
在拉萨市规划局,藏族局长建材指着一幅巨大的城市规划图说,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拉萨市总体规划方案。拉萨市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城市建设,注意保留了高原历史名城的民族文化风采。
拉萨经历了4次大的建设高潮。其中最大的高潮是1985年内地9省市援助西藏43项重点建设项目。不到两年时间,拉萨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建筑:拉萨饭店、西藏人民会堂、西藏大学、西藏体育馆、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电影院、群众艺术馆、拉萨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
经过香烟缭绕的大昭寺广场,记者走进八廓街。老城区的改造,使2400多户居民更新了住房。重建的民房仍保留原有的藏式特点,居民院都有了自来水,老街道均为花岗石铺就。据了解,国家投资4000多万元,改造了拉萨老城区13万平方米的居民旧房,使拉萨人均住房达到9平方米。到明年,抽水蓄能的羊卓雍湖电站发电,拉萨不仅是“日光城”,而且还将是“不夜城”。
主管拉萨城建的副市长李逢春对记者说,中央召开西藏第三次工作会议后,全国各省市再次帮助西藏发展,援建使西藏经济有发展后劲的62个项目,拉萨已再次掀起了一个建设高潮。他介绍道,拉萨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藏民族建筑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西藏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交通通信:从骡马土道到空中航线程控电话
记者从一份资料上看到,40多年前,外国人曾送给西藏显贵一辆汽车,西藏当时没有公路,那辆汽车是拆散后用牦牛驮进拉萨的。
史书记载,无论元、明、清,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进藏或是西藏地方官员赴内地,都要在漫漫骡马道上颠簸一两个月。直到50年代,人民解放军和藏汉群众把公路修到了拉萨。一位作家动情地写到: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就像祖国母亲伸出双臂,把西藏这个饱受沧桑磨难的孩子,紧紧搂在怀里。
现在,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到全西藏公路网已经形成,西藏99%的县和80%的乡都通了汽车,而拉萨是乡乡有路通汽车。拉萨所有的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面。上下水道已初步形成网络,属62个建设项目的拉萨环城公路已在日前破土动工。
近年来,拉萨市区有了公共汽车、出租车,有搭着藏式凉篷的人力三轮车。花一块钱上招手即停的中巴,可从拉萨城这头坐到另一头。开中巴的司机,大都是拉萨郊县的农民。
1956年5月,民航的康维尔型飞机首次降落在拉萨,当地牧民赞誉说是北京飞来了“吉祥鸟”。38年间,拉萨不仅开通了至北京、成都、重庆和广州的国内航线,同时也开通了国际航线,运送旅客230万人次。已扩建的拉萨贡嘎机场可以起降大型客机。不久前,记者从北京乘西南航空公司的波音757班机到拉萨,只用了3个多小时。机上巧遇一藏族姑娘,她说她常来常往拉萨与成都,跑生意,坐飞机方便多了。
1000多年,西藏传递文书和信件,都是“阿仲”(信差)骑马翻山越岭送信件。和平解放后,拉萨有了邮电局。1993年10月,拉萨首次开通了移动电话。现在,拉萨和西藏所有的地市一起,开通了程控电话,并进入全国长话自动网,还建起了卫星通信地球站,开通了900兆蜂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记者在拉萨街头随时可看到手执“大哥大”的人;坐在公共汽车上,也常听见别人腰间的BP机叫唤。
    人民生活:食有肉禽蛋看着大彩电
10年前,在拉萨工作的内地同志进藏,东西带得最多的是蔬菜和鸡蛋。一个西瓜,可以引来众多的亲朋好友分享;招待客人,最拿得上桌的是从成都带来的时鲜蔬菜。那时拉萨流行的说法是:富者吃菜,穷者吃肉。
时过境迁,拉萨人缺菜少蛋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拉萨市政府把菜、肉、酥油3大篮子当作大事来抓。藏族人不可一日无酥油,市场酥油一短缺,市长不惜跑到北京、内蒙古、青海调酥油。
近年,拉萨市政府在市郊新建了一些蔬菜基地,引进了内地的塑料大棚,加之四川等地一些勤劳的农民到拉萨承包菜地,精明的生意人抓住机会,专门从成都往拉萨倒腾蔬菜,拉萨市场上蔬菜陡然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在拉萨生活过十年以上的人都知道,过去的拉萨城里,只有两个国营餐馆。现在,不仅能吃到藏餐、西餐,而且随时可吃到四川的小吃、西北的拉面,甚至还有来自沿海的鲜活大虾、蛇和螃蟹。据介绍,拉萨商业网点已达1万多个。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众川之国话治河
——新中国四十五年江河整治回顾
张学俭
在中国的版图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堪称世界之最。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众川之水数年来赐予炎黄子孙得天独厚的舟楫灌溉之利,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洪涝之害。
一个外国学者发表过这样的见解:“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
    治河之患,从解决吃饭这件大事开始
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1950年8月,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了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纲领。他说,要先从几件基本工作入手,第一项重大任务是发展农业。而第一的第一,就是“兴修水利,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
由此,群众性、社会性的整治江河高潮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展开。
如果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已具有4000多年的水利史。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的这百余年间,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却是水利建设停滞倒退,江河湖海水旱频仍的破烂摊子。
短短的45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已经将残破的山河修整得光华璀璨。据统计,全国共整修新建江河堤防21万公里;开辟了淮河和海河的洪水出路,疏浚和开挖了淤塞的排水系统;修建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库容47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半条长江的年水量!依靠这些水利设施,全国主要江河初步建成防洪体系,大部分地区初步控制了常遇的水旱灾害。建国45年,依靠军民奋勇抗洪抢险和凭借大量的水利工程,先后战胜了1954年的长江大水、1958年的黄河大水、1963年的海河大水、1985年的辽河大水和1991年的江淮大水。
经过45年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我们初步改变了过去江河频繁泛滥的面貌,使人民大众得以安居乐业。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专家钱正英算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利和各项措施相配合,全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粮食数均有很大提高。在人口大量增长的情况下,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兴河之利,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着眼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5年间,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党和政府作出了大力兴修水利和整治江河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庄严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从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到,水利这一中国古老的行当,如今已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形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的新格局。
农业仍是水利的最大用户。建国45年来,围绕着全国农业的稳产高产,在江河湖泊上兴建了大批的水库、塘坝泵站和闸涵,目前水利工程所能存蓄输送的4000多亿立方米水量中,大约有8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据水利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567处,全国灌溉总面积已由建国初低标准的2.3亿亩,发展到现在的7.4亿亩。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而提供的粮食却占全国总产量的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1980年全国有城市191座,到目前设市建制的城市已达570座。据了解,到90年代初,全国已有近300座城市缺水,平均每天缺水量达1600万吨。初步测算,全国因缺水每年损失工业产值约1200亿元。
为保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全国调集了一支支精良队伍,先后实施一批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工程。使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深圳以及香港等许多城市解除或缓解了水荒。
江川万里,奔腾不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号称世界之最:发电装机容量3.8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然而,从1912年中国最早在云南昆明市滇池出口处兴修的石龙坝水电站起步,到1949年,偌大的中国仅有四十几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
1965年,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使我国终于有了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据统计,建国45年来,纵横交错的山川峡谷之间已挺立起百余座大中型水电站,全国水电装机容量总计已达4459万千瓦,年发电量1500多亿千瓦时。
    任重道远,锲而不舍整治江河
中国45年的治水业绩是辉煌的,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建国40多年来,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投劳折资总计对水利投入为3310亿元,全国水利经济效益价值量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1332亿元,也就是说,水利上每投1元钱,带来效益3.4元。
建国以来,由于兴修水利设施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江河减少淹耕地面积累计为9.9亿亩,减免粮食损失1.5亿吨,而减免的城市、工业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70年代初,一位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曾问周恩来:“黄河系统的工程是否都完成了?”周恩来回答:“黄河问题已有3000多年了,我们这辈子肯定搞不完。”周总理虽然讲的是黄河,它的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也同样适用于中华民族的其它河流。
199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长江、黄河的水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今后十年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防洪、蓄水、引水的大中型项目,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如今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工程为标志的中国新兴的水利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正方兴未艾,前程似锦。(附图片)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峻山水库大坝水力自控翻板闸,代表着我国这项技术的先进水平,其水位高69米,在全国尚无先例。它使得水库库容陡增1350万方,多灌溉农田10000亩。杨牧龙摄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

  唐山:重振雄风
本报记者何伟
巨祸奇劫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18个春秋。在共和国45岁生日的庆典之际,我们再次把深深的关切投向这方不屈不挠的热土。
    横空出世:社会主义制度的威力
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使你很难相信18年前发生过的那场灾难。唯有市中心高耸的抗震纪念碑铭刻着那黑色的瞬间:一道蓝光闪过,“本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的惨剧降临唐山,使百万人口的百年老城顷刻夷为平地,化为碎片,24万人丧生,16万人重伤。国外舆论哀叹:唐山已经从地球上被抹掉了。
今天我们走出唐山地震纪念馆,登上新城制高点凤凰山顶,很难寻到地震巨魔遗留的伤口。
让我们随意逛逛这座共和国中最年轻的城市。比震前扩大1/3的唐山新市区,绿荫街巷纵横交错,城市雕塑随处可见。犹如飘带的陡河由北向南,河东厂房鳞次栉比,河西生活区繁荣华贵。绿树丛中掩映着楼群和青砖红瓦房,宾馆、商厦、医院、剧场点缀其间。全部楼房按照抗震烈度8度标准兴建。
新唐山具有一系列现代城市的特征。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分明。幼儿入托不远,小孩上学很少过马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第一座供截瘫人使用的无障碍住所诞生在这里。全市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绿地3.3平方米,居全国大中城市先进之列。
“因成功地解决了震后百万灾民的入住问题,并辅以科学的城市管理”,唐山荣膺“为人类居住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联合国大奖。
唐山1986年被国家列入京津唐一级经济区,1992年在全国54个超百亿元的城市中位居第23。
18年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1倍,职工生活费收入增长7倍,唐山上交国家利税近300亿元,相当于为国家赚回了6个唐山。
“唐山之所以没有从地球上被抹掉,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唐山人的肺腑之言。
群众不会忘记,那是震后的第一个重阳节,邓小平同志悄然来到唐山,详细观看了城市的重建模型后指出:“房子周围可以搞绿化,商业网点少了,电影院也不够,现代化城市要很干净、整齐、节省。”
唐山的新崛起,凝聚多少人的爱,沐浴多少新中国的恩泽,又体味多少社会主义的温情,实在难以用数字表达。
    “换脑”工程:唐山新崛起的基石
唐山新崛起历经两个阶段:十年复建,十年发展。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唐山奇迹般完成了复建。而发展阶段则复杂得多。其间正值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嬗变,唐山必须面临由依靠“大家庭”为主转向自力更生为主的现实。思想深处的“大地震”的冲击,不亚于自然灾害。
唐山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加之特殊的经历,难免染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适应症”:发展市场经济怕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兴办“三资”企业怕引进资本主义,发展私营经济怕动摇公有制基础,搞股份制怕形成私有化。
从失落的梦中惊醒的唐山,要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大厦,必须从清理旧观念入手。
我们翻阅市发红头文件,发现主题最多的是解放思想。与市领导交谈,感触最深的是更新观念。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如一夜春风,给展翅的唐山注入腾飞的动力。以首批进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为契机,唐山拉开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帷幕。今年改革进入攻坚阶段,38家国有企业、300家乡镇企业竞相实现了股份制。尤其在企业家队伍改革方面,探出“东风第一枝”。唐山的“高招”有三:一、任用厂长经理,打破6种界限(即部门、所有制、身份、地域、资历、年龄)。二、市委市政府对市直企业只管“两个一”(即“一把手”和一个目标方案),并实行职务效益工资。三、建立企业家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如果说,唐山十年恢复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那么,在建立十年振兴的伟业中,靠的却是解放思想换来的新的社会主义观。
    “龙头工程”:重振雄风的深切呼唤
重振唐山雄风,不能没有出海口。
年初,唐山市委市政府将港口建设列为“龙头工程”。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京唐港,水泥码头入海,铁臂巨吊刺天。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滩涂。1989年,京唐港奠基,1991年铺通坨港铁路,1992年实现简易通航。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港口原名唐山港。建设中,资金遇上红灯。“特别能战斗”的唐山人主动与北京联袂,引进资金,引进知名度。北京高兴地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出海口。港口更名为京唐港。在这二市一港的创举背后,透射出的不正是唐山人开放的气魄么。去年建成的两个1.5万吨的泊位,形成120万吨年吞吐能力并开通国际航线,今年新添两个泊位,形成290万吨能力,至明年,8个泊位竣工,将形成660万吨能力。
龙头昂起,腹地随动。首先是44平方公里的海港开发区。在短短的日子里,他们开通了微波通讯、完成77公里坨港铁路与京山线的接轨,已见雏形的外贸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像热情的唐山人展开的双臂,迎候着海内外宾朋。
据统计,到1993年,唐山国民生产总值已接近翻两番的目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批准三资企业426家,所辖10个县市的外贸出口全部超亿元。人均收入也以10%以上速度提高。
然而,唐山人不满足已有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负重攀登,确保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翻三番半,使唐山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

  奋起的大山
——沂蒙腹地革命老区蒙阴县纪行
本报记者潘承凡
    牺牲和创造
翻开蒙阴地方志,我们看到很多苦涩和沉重:“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大都不毛,少有可耕之地……土瘠民贫,鹑衣蜗居。”山东蒙阴县深居沂蒙腹地,山地丘陵占了94%。
革命选择了大山。据1948年统计,蒙阴县22万总人口中18—45岁者1.2万人,而参军参政者却有7434人,超过一半!在前几年新编的16开大的县志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名单就占了十几页!
沂蒙人民为革命献出了热血子弟,也牺牲了并不富饶的山崮沟壑。大山的牺牲,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到1985年中央扶贫工作开始时,沂蒙山崮几乎只剩下两“蛋”:山药蛋和石头蛋。蒙阴县仅有的5万亩苹果树,也只是产量很低质量很差的小国光。1984年,蒙阴县人均收入才188元,扶贫小组进山时尚可看到农民吃饭用的泥碗、瓢碗。
10年以后,我走进了孟良崮下的横山后村,时值正午,家家屋门紧锁,农民们正在果园里干活。在村边总算找到一户开着门的农家,全家3口人,去年除了口粮田,种了两亩苹果,一亩黄烟,一亩花生,3亩地瓜,还养了4头羊,5头猪,纯收入人均超过千元,比蒙阴县人均收入846元多出好几百元。从石墙草顶房子可以看出,这户人家在村里属中下水平。在周围,更多的是石墙红瓦房。
截至去年,蒙阴县果林面积达到30余万亩,而且80%都是优良品种,过去留下的低产老树也都改枝嫁接了优良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上升到2500公斤,整整翻了10倍!
过去,山里人埋怨大山,埋怨啥也不长的石头。如今,山开始变富了,石头也成了宝贝。全县大小石材加工厂有100多个,还有众多的硅熔炼厂、水泥厂,每年都有近万立方米的石头,变成商品,运出大山,出口海外,换回老区人民急需的资金。蒙阴县优质花岗岩储量100亿立方米,全国第一;金刚石原生矿资源全国第一。这些价值连城的石头,是蒙阴人民致富的希望。
下乡采访前,县里同志给我的材料里记载着8年扶贫的成就:贫困村从183个减少到8个,而且基本集中在水库淹没区。这个数字,在报告里读到很难让人感到它的分量,当你钻进蒙山群崮中,敲开一扇扇门户,你就会被这个数字所概括的现实震惊。贫困已不再是大山的代名词,大山已经觉醒,它的创造力已被激活。
    革命和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曾专门拨款,在孟良崮和岱崮下盖了两处医院和两所小学。国家大规模扶贫自1985年才正式开始。8年来,国家发放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主要用来解决老区人民的生活困难。在我去过的村落里,自来水和电灯已成了山里人使惯了的寻常之物。当年曾因干渴使国民党部队军心不稳的孟良崮,在离崮顶最近的横山后村里,自来水龙头神气地立在农民的院子里,屋门外都挂着一盏供院子照明用的灯泡。
8年扶贫,蒙阴人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创造了好几个“第一”:三户以上自然村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电,列地区第一,照明保证率100%;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列地区第一;今年底所有乡镇公路全部铺上沥青,可列山东省山区县第一;他们还近乎百分之百地解决了儿童入学问题;8年中共新修水利项目1285个,缺水问题解决了一多半。
    今天和明天
在蒙阴县,几乎所有干部都向我感叹:老区人民太可爱了,没有他们,这些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扶贫以来中央确实拨了不少扶贫款,但是只是“引子”而已。近些年,山东经济突飞猛进,中央逐步减少扶贫款的发放,近年来的道路、水利工程,都是蒙阴人民自己出钱,自己出力建成的。修路遇到果林良田,老百姓便砍林毁田,青苗费有的补了,有的至今还欠着。拆掉一幢房子,才补几百元钱,却没有一个闹事上访的。老区人民的精神世界一如革命年代:上级一声号召,大家踊跃参与。然而,对市场经济,正埋头脱贫的老区人民似乎还太陌生,太生疏。
从去年开始,新县委就意识到,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必须改变旧有的老观念。再也不能哭穷叫苦喊落后,这样只能吓跑投资者。应该大讲特讲老区的精神优势,山区的资源优势;县里讲县里的优势,部门讲部门的优势,乡村讲乡村的优势……
观念变了,思路跟着变了,看事物的角度也变了。岸堤水库周围的农民总认为水库是穷根子,去年开始,县里拿出周转金,引导库区农民在水库里网箱养鱼。过去,种一亩庄稼最多只有几百元的收入;种一亩苹果弄好了也只有几千元。今天一亩水面的网箱,年纯收入至少10万元!观念变了,做法变了,穷根子变成了富根子。
走出山崮的蒙阴人民,依然脚踩着大山。他们明白,他们发展经济的潜力在山,前途在山,希望在山!(附图片)
一九九三年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猪牛羊肉增产十三点七倍。这是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上的白山羊。 新华社记者白斯古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