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我与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我与中国的三十七年
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奥托·沃尔夫·冯·阿梅龙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关系同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紧密相联。1952年,当时的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倡导设立了该委员会,旨在促进德国与一些实行国家贸易体制的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当时,联邦德国还未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早在1953年,德国就和中国外交官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开始首次谈判。谈判进展比较缓慢,到1955年,第一个双边贸易合同草案才算完成。
1957年初夏,阿登纳总理对上述谈判表示肯定,我便以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团与卢绪章率领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代表团进行会谈。会谈进行了两个多星期,最后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议。1957年9月27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南汉宸和我终于一起在协议上签了字。会谈非常艰难。我还记得,会谈期间举行的全体会议有12次之多,银行委员会有6次磋商,编审会议开了8次,还曾举行了3次小范围会谈。最后签订的协议有效期为1年,贸易额定为4.6亿马克。
协议金额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实现,但是,早期接触使双方建立了一种不断得到改善的信任关系,这样,即使在政治上的困难时期双方也可以进行对话。有些时候,东方委员会是双方得以互相了解的唯一非官方纽带,不仅经济会谈,而且政治会谈也通过这条纽带进行。
今天我们两国关系非常之好,所以年轻一代几乎不能想象,这一过程当初是何等艰难。东方委员会成立40余年来,一贯追求长期目标,包括为两国互相承认、建立外交关系而奔走。由于情况复杂,两国于1972年才建交。但从1965年开始,德国已经为德中贸易提供了首批赫尔梅斯担保。1967年,德中贸易额首次达到10亿马克大关,德国从此成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不断扩大这一良好关系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不久前德国总理科尔访华和中国总理李鹏访德都体现了这一点。
今天,在中国开设代表处的德国企业远远超过500家,在德国设立代表机构的中国公司也有100余家。被科尔总理称之为“头等大事”的德国联邦政府新亚洲政策和新近成立的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都以促进德中两国人民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全面合作为己任,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年7月,“德国经济之家”在上海开张,几周后还将设立第一个“德国经济代表处”。
我对这一积极进展感到欣喜和满意,并不无骄傲地将其视为自己终生事业的一部分。1952年东方委员会设立中国工作组时,我就开始了自己与中国关系的事业。这个小组在现任主席海因利希·魏斯的领导下工作积极,一如往昔。
和以前一样,现在仍应挖掘德中合作的潜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有很多共同点。两国人民都对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深受战争和分裂之苦。和60年代的德国一样,目前勤劳和守纪律的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我希望中国和我们德国一样,重新赢得统一。
早在1958年,我就在德国工商大会一次演讲中说过:“如果有朝一日看到北京成为亚洲的中心,我不会感到吃惊。”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增长率居世界第一。这来之不易,过去的道路上曾经有过不少坎坷。放眼未来,挑战依然良多。迎接这些巨大的挑战,需要中国各地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也需要制定慎重的政策——一方面要保持国家稳定和社会平衡,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国际互惠交流,加强和平共处。
我对中国人民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到由衷的钦佩。在新中国45岁生日之际,我祝愿她取得成功,成为国际社会中强大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伙伴。
(刘华新翻译整理)(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拉美地区妇女大会开幕
阿根廷总统会见郑光迪
本报马德普拉塔(阿根廷)9月25日电本报记者管彦忠、新华社记者林民忠报道:第6次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妇女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会暨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区域筹备会议25日上午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市开幕。梅内姆总统主持了开幕式。
梅内姆在讲话中说,在全世界根除对妇女的歧视、实现男女平等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进行不停顿的战斗。他还说,阿根廷妇女在参与政治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经济等领域仍然受到歧视。在同贫穷进行斗争时,不能没有妇女的参与。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执行秘书罗森塔尔在讲话中回顾了近年来该地区妇女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变化。他指出,实现男女平等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目标,并被列入政治议程。但在政治参与、教育、劳工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次会议将讨论和制定1995年至2001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妇女行动计划,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秘书长蒙盖拉夫人出席了今天的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这次会议是由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召开的,来自该地区国家的2000多名妇女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巴拿马、圣卢西亚等国的总统夫人和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的私人代表。阿根廷外交部长迪特利亚、联合国妇女和儿童机构的拉美地区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以交通部副部长郑光迪为团长的中国政府观察员代表团也应邀参加这次会议。开幕式后,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和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秘书长蒙盖拉夫人分别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团长郑光迪。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墨成为蜂蜜出口第二大国
据最近在墨西哥举办的美洲养蜂业研讨会传出的信息,最近6年来,墨西哥平均每年生产蜂蜜6万吨,出口4.5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蜂蜜出口国。
(本报墨西哥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巴美签订能源商业协定
本报伊斯兰堡电记者吴迎春报道:巴基斯坦和美国24日在此间签订了有关能源的商业协定。
该协定涉及14个工程项目,包括在巴建立大型电站、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及对再生能源和有效使用能源技术的开发投资等,总价值40亿美元。这些均由美国商界私人公司投资。
贝·布托总理和来访的美国能源部长哈兹尔·奥莉里出席了签字仪式。奥莉里说,协定的签署是“美巴能源伙伴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贝·布托总理则称它是巴历史上引进外资的里程碑。
美国能源部长奥莉里于21日抵达此间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她率领的代表团包括80多个美国商界领袖。她来访的目的是签订能源协定等。


第7版(国际)
专栏:

  东盟与日本加强经贸合作
本报曼谷九月二十五日电记者成元生、吴日光报道:东盟经济部长与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昨天在清迈举行会谈,双方同意成立工作委员会协助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印支三国发展经济。
泰国副总理素帕猜以东盟经济部长代表团团长身份发表讲话说,东盟希望日本增加对本地区的投资和技术转移,共同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并协助印支三国发展经济。
日本通产大臣桥本表示日本将协助印支国家开发经济。他说,日本已成立一个基金会对前来东盟和印支国家投资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


第7版(国际)
专栏:

  科威特增加非石油产品出口
新华社科威特9月25日电据报道,科威特今年上半年非石油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31%。
报道援引科威特工商部出口监督处官员纳瓦勒·乌赛米的话说,1994年上半年科威特非石油产品出口达到2440万科威特第纳尔(约合817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科威特在生产和出口电缆、食品、化工原料等非石油产品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加美花旗参价格下跌
加拿大花旗参由于产量高于去年,新参价格开始下滑,出口价约为38加元一磅。
与其竞争激烈的美国花旗参今年也获得好收成,出口价约在25美元1磅。
此间药材界人士认为,由于加拿大和美国的收割期只相差半个月,估计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的花旗参价格会比去年下跌二至三成。
(本报渥太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泰国服装出口增长
由于主要竞争对手的服装出口受到配额的影响,今年下半年泰国服装出口势头看好,预计今年出口额将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二,达一千零二十亿铢(一美元约合二十五铢)。过去十年泰国服装出口以每年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使泰国跻身世界十大服装出口国之列。
(本报曼谷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刚果颁布新石油开采法
刚果新石油开采法对外国公司在刚果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均作了规定。新法要求,外国公司在刚果获得的石油勘探许可证的有效期,将由原来的5年减为4年;油矿开采时限将由原来的30年减为20年;在拿到许可证后须不超过12个月动工;开采专利权税率为15%,利润税率为35%。
(本报阿比让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上海铅笔总厂在德建立公司
中国上海铅笔总厂正在德国梅克伦堡修建1个4000平方米的厂房,估计投产后铅笔年产量将达1亿支,将能满足全欧洲的铅笔供应。


第7版(国际)
专栏:

  汉城举行韩中刺绣交流展
’94韩中古今刺绣交流展9月23日在汉城一民文化馆隆重举行。由东亚日报、韩国绣林苑以及中国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此次交流展,将展出一个月。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公司在南非增加20%
据南非电台26日广播,美国在南非的投资逐渐在增长,公司逐渐在扩大。1991年,美国在南非的公司共有119家,今天已达到165家,增加了20%。
(本报专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南美三国拟建两洋地面走廊
据新华社利马9月25日电(记者王权富)秘鲁、玻利维亚和巴拉圭3国计划修建的地面交通走廊,从秘鲁太平洋沿岸的伊洛港和马塔拉尼港通过铁路连接玻利维亚的苏亚雷斯港和布斯奇港,然后通过水路到达巴拉圭的巴拉那,通过拉普拉塔河到达大西洋。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首都华盛顿9月24日举行名为“艾滋病步行”的民间集资活动。4万多人参加了这一距离为5英里、历时达数小时的步行。此次活动所得款项将全部捐给华盛顿专门治疗艾滋病的医院。
新华社记者 宋晓刚摄
(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