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大局观
于宁
党中央提出今年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并且指出,要实现这个大局,关键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央这样反复地、突出地强调大局,不是偶然的,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只有在全党、全国形成顾全大局、共图大计的良好氛围,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近一年来,全国上下,广大干部和群众讲大局、想大局、顾大局,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充分证明树立并贯彻正确的大局观是多么重要。
当前,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大局问题的论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夺取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干革命、搞建设,必须讲大局、顾大局,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据统计,在已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中,直接论述大局问题的就有30多处。其中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明确提出了大局问题,例如《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中的《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中的《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总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地从大局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他所做出的每一项决策,他所发表的每一篇著作,直至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无一不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大局出发,对中国和世界的大局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江泽民同志在论述邓小平同志鲜明的革命风格时,指出:“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善于从全局着眼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并且总是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要着眼大局,顾全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小平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为全党同志树立了关注大局、洞悉大局、驾驭大局、推进大局的光辉典范。
小平同志的大局观内容十分丰富,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一、共产党员要有大局意识、大局观念、战略眼光
在革命战争年代,小平同志就常常告诫我们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早在1941年5月《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大家都要从大局着眼”。以后,他多次强调要有大局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是一再提醒全党同志要“从大局看问题”,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
小平同志认为,从大局看问题,也就是从战略上看问题,从政治上看问题。他曾经批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多次提醒各级领导干部不要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要学习理论,明辨方向,把握大局。
小平同志认为,大局要经常宣传。不但领导干部要懂得大局,而且一般干部和群众也要懂得大局,这对于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提出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1954年1月25日在《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一文中,小平同志说过这样一段话:“毛主席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夫都关心战略,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毛主席的话说得很对。例如粮食的征购,只要把战略问题和全局问题摆开来,就可以得到解决。”所以,大局也好,战略形势也好,很需要经常结合形势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宣讲。
小平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论述大局问题时,大局的含义有时有所区别,大体上包含四层意思:第一,是指革命、改革、建设的总形势;第二,是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第三,是指我们奋斗的总目标、总任务;第四,是指党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当然,这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要只站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只从眼前的狭隘的利益看问题,而要从大局、从长远看问题。
    二、要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大局
大局好不好,形势好不好,不能只从局部情况、局部利益来判断,也不能只从少数人的反映来判断。小平同志认为,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判断,从大多数人的利益来判断。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针对少数同志一时出现的悲观情绪,尖锐地指出:“我们有些共产党员,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太少,看见自己头上有一小块云,就认为天下都是云,凭直觉来看问题,凭自己脑袋上面有没有乌云来判断革命胜利或失败,这样,遇到困难就不会看到光明和胜利,就没有不悲观失望的。”在谈到判断我们政策的正误以及正误的程度时,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经常拿90%来做标准,看看是否代表了90%的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他们的拥护。”
    三、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基本原则
小平同志认为,无论在革命中,还是在建设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照顾全局,从实际出发,这两个观点缺一不可。”
小平同志指出:“全体和局部缺一不可,全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如果只有全体,没有局部,则全体也就不成其为全体了。另一方面,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
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在中央工作的同志要经常照顾局部和地方,要因地制宜,注意到地方工作有什么困难。凡是地方提出的困难问题,只要是可能解决的,应热心帮助解决,如是不能解决的,也要讲清道理。第二,在地方来讲,则应照顾全体、中央和集中统一,以中央为主体。第三,如果地方同中央、局部同全体、因地制宜同集中统一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不允许搞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
   四、处理任何问题都要有利于大局,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小平同志有关这方面的论述,特别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理解和掌握其高度的原则性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政治艺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化大革命”遗留的问题成山,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难度极大。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指出:“对过去遗留的问题,应当解决好。不解决不好,犯错误的同志不做自我批评不好,对他们不作适当的处理不好。但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解决得十分完满。要大处着眼,可以粗一点,每个细节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他一再强调,要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他指出:“毛泽东同志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在一段时间里,民主问题是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同志特别关注的热门话题。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人民的民主同对敌人的专政分不开,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分不开。”因此,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所以,“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地指出:“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许有道理,但是没有这个大道理就不行。”
   五、牢牢掌握党的总路线、基本路线,才能正确地认识大局,自觉地服从大局
早在1954年,小平同志就说过:“我们只要在总路线的照耀下看问题,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全体的利益和集中统一的意义,就会善于以地方服从中央,以局部利益服从全体利益。”他特别强调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他说:“集中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有了思想的统一,才有行动的统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总是谆谆告诫我们要牢牢掌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说:“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10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他还指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
    六、领导干部要做顾全大局的模范
小平同志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党性是否坚强,突出地表现在遇事能否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他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做顾全大局的模范。他说:“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我们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关键是这个问题。”
他认为,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而必须体现在行动上,一个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个是自觉遵守纪律,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小平同志特别称道我们的军队有顾全大局,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好传统、好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又多次指示:“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小平同志不只一次提到解放战争期间,二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勇挑战争重担的往事,特别对刘伯承同志的高风亮节予以崇高评价。他说:“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中央决定晋冀鲁豫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一个无后方作战的十分艰险的战略任务。当时有的干部对执行这一任务有顾虑,伯承对他们说,这个行动可以把敌人吸引到我们身上来,减轻兄弟野战军的压力。釜底抽薪,焉能惧怕烫手,即使作出牺牲,也义无反顾。伯承这种态度,堪称执行党的各项决议和中央战略方针的典范。”“伯承同志党性坚强,突出表现在考虑问题从党的全局出发,事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为了党的整体利益,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和局部的利益,总是主动挑起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兢兢业业,排除万难去圆满完成。”
可以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像刘帅这样顾全大局、服从大局的人和事是很多的,这正是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中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大力继承和发扬顾全大局、服从大局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一定能在新的征途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5版(理论)
专栏:

  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村党组织建设
刘泽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农村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组织保证。
当前,加强和改善农村党组织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农村改革,搞好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共产党所以得民心,就是因为他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所以得到农民的拥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我们要坚决地、不失时机地把农村、农民引向市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让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特别是贫困地区,要尽快找准贫困的根子和致富的门路,正确处理好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让农民早日富裕起来。要努力挖掘和发挥资源、经济、社会等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活跃农村经济,让农民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益。尤其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为农民服务的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同时,要不断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这既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只要我们党能带领农民奔上致富路,农民就一定会更加相信党,依靠党,拥护党。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搞好干部培训,让农民有好的领头人。从山西的情况看,哪里的农村经济建设搞得好,党群、干群关系比较融洽,哪里必定有个好支部、好村委。这些支部和村委的特点是他们没有忘记为农民服务的宗旨,没有脱离群众,保持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帮助群众致富,有的帮助别人致了富,自己并不是那么富裕。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比较强,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因地制宜,找到致富的门路,为群众办好事。他们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在群众中有威信。因此这些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高标准的党支部班子,关键是选准用好党支部书记。选准一个人,可以带好一个村;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首先要通过民主考评、组织考核、党员大会选举的办法,配好党支部书记。暂时缺乏干部的农村,应结合改革,从国家干部中选派一批干部到农村任职,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其次,要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经常关心他们的思想,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第三,要改革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大教育容量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的力度,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掌握方针政策,学会经营管理。要特别注意农村青年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让他们安心农村,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奔小康做出贡献。只要有这样的好班子、好的带头人,农村经济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农民就会从他们身上体会到党的温暖,党群关系就会大改善。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对农民的教育工作,积极培育人才,使农村干部后继有人。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成为农村党建工作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紧迫任务。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对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传统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教育要有规划、有组织、因地制宜,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把农民教育有效地开展起来。在农民教育上,要舍得投资,要培养骨干,壮大队伍,要搞点硬件建设,还要组织力量编写教材,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了,不仅为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后备力量,而且还可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封建迷信、买卖婚姻、聚众赌博等落后的习俗;减少犯罪,搞好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这个问题解决好,有利于重新塑造农村党组织的形象,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并组织人员到各地检查落实。山西省根据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也相应地采取了措施,废止了10个向农民收费、集资、摊派的项目,禁止了6种对农民的错误收费和做法,取消了33项农村达标竞赛活动。这仅仅是初步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立法建制,把保护农民利益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要坚决打击犯罪分子,搞好社会治安,让农民安居乐业,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纠正不正之风,严惩腐败分子,增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党风不正,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民群众中就不可能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多数是好的,是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确有一些党员、干部党风不正,确有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涣、半瘫涣状态。要正视这一现实,因此,要加强对纠正不正之风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果断地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让群众确实看到各级党委、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实效。要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的宗旨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自觉地抵御和防止发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和行政管理权的行使。要加强对党政干部的监督制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在行使权力发生偏差或滥用职权时,能够得到有效的遏止和纠正。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铲除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发掘乡邦文化遗产的大型丛刊
——评《长白丛书》
衣保中
吉林文史出版社近年陆续推出李澍田教授主编,由七十五部书构成的一套三千余万字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长白丛书》,以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多姿的色彩,向世人展现了一方文化宝库。
吉林省暨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工程《长白丛书》自一九八三年立项以来,鲜明地打出了“开发乡邦文献,弘扬地方文化”的旗帜,对素称薄弱的东北文化积存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为东北乡邦文化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东北古史研究因典籍湮没,文献无征而颇感棘手。丛书发掘出丰富的地方珍贵史籍,填补了一些重要空白领域。如丛书初集中的《松漠纪闻》系南宋洪皓出使金国后撰写的一部杂史,系统记述了金国山川地理、风土习俗、经济物产、礼仪制度等项内容,是研究金史及女真史的重要文献。丛书二集中的《海西女真史料》从三十三部中外文献中钩沉辑录,是我国第一部海西女真史料专集,为海西女真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丛书整理出版了一批优秀地方旧志。丛书初集中的《吉林通志》是吉林省最详备的旧志,体大精思,乃清代省志之佳品。《吉林外纪》、《吉林志略》、《吉林志书》等旧志,都是新发掘出来的吉林早期方志文献,具有很高的价值。
丛书开辟“少数民族古籍”和“东疆文献”两个系列,系统整理出版了诸如清人所著东北民族史旧著《启东录》、今人辑录的《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边疆风情的文献典籍,为研究东北民族问题和边疆问题提供了珍贵史料。
《长白丛书》研究系列推出了一批资料翔实,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东北历史文化专著。如:《中国东北通史》、《满族萨满跳神研究》、《中国东北农业史》、《东疆史略》、《长白山开发史稿》等。


返回顶部